?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農民市民化的人本解讀

2016-05-30 03:04白立強任彤彤
經營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白立強 任彤彤

摘 要:目前河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強調以人為本,關鍵在于解決農民市民化問題。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的人本理論入手,分析了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農民市民化應怎樣理解以人為本,應重點解決哪幾個問題。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農民市民化 馬克思主義人本解讀

2016年2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2016年6月,《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出臺,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河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新型城鎮化建設相對于一般意義上的城鎮化,其顯著特征就在于對人特別是對農民市民化的關注與重視。農民市民化的關鍵不是簡單的城鄉人口結構的轉化,而是傳統思維、生活方式向現代思維、生活方式的轉化。根據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實現農民市民化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要取消農民和市民的職業分工,也不是要讓所有的農村人口全部實現居住地由農村到城市的遷移,而是在城鄉一體化的基礎上使農民市民融入現代文明,共享發展成果,實現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的現代化。

一、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簡論

首先,處于現實實踐活動當中的人是馬克思人本思想的基點。相對于其他哲學家而言,馬克思視域中的人,是從事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正如馬克思所言:“我們不是從我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口頭上說的、思考出來的、想象出來、設想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憋@然,馬克思所關注的人,不是抽象的、觀念當中的人,而是處于現實的物質社會關系當中,從事具體活動的人。因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逼浯?,人的社會關系論是馬克思人本思想的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會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薄叭说谋举|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庇纱丝梢?,處于社會關系當中的人,“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耙欢l件”就是社會關系,為此,忽視或者無視社會關系來理解人,在理論上是荒謬錯誤的,在現實中是有害的。第三,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人本思想的目標。馬克思認為,理想社會是“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懊總€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边@意味著,“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為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部的本質據為己有”以充分實現個人發展的全面性。于此,“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p>

二、河北省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農民市民化的現狀與問題

根據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理論,農民市民化主要包括現代思維方式、現代生活方式以及現代物質條件等因素。其中,思維觀念是農民市民化的核心,生活方式是其條件,現代物質條件是其基礎。河北省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在農民市民化發展中還存在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民市民對娛樂文化活動的基本需求尚不能得到滿足。如娛樂場地短缺、公共圖書館資源不足等;二是現代化的社會關系依然缺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還停留在自然經濟時期人與人之間的相關依賴關系之中,原始血緣親緣占據主導地位。這成為新型城鎮化良性發展的障礙;三是農民物質生活有所改善,而思想觀念迷茫、空乏。城鎮化不只是菜籃子、錢袋子、新房子、好車子,更是百姓的腦瓜子。經濟增長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顯著改善,特別是城鎮化過程中的“城中村改造”使一部分百姓“一夜暴富”,這在其還沒有意識到生活是怎么回事兒的時候,幸福突然降臨到頭上。在“有錢就任性”成為時尚基調的情況下,沒有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主導的老百姓往往“幸福過了頭兒”,而走入生活的誤區。因此,新型城鎮化需要綜合考量農民市民的實際——現實的物質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心理環境。最大限度地通過物質條件的完善、社會環境的優化以及加強文化建設為農民市民化創造條件。其中文化建設尤為迫切。因為就根本意義而言,新型城鎮化建設唯人是城鎮化的至要、關鍵因素。正如英格爾斯所言:“在整個國家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人是一個基本的因素。一個國家,只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它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為現代的人格,它的現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管理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獲得了某種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性,這樣的國家才可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憋@然,城鎮化視作為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人自身的現代化狀況,即素質、素養、思想、觀念等整體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著城鎮化的層次與水平。

三、新型城鎮化視域下農民市民化之人本思考

首先,新型城鎮化需客觀定位于滿足農民市民對現代文明成果的基本需求。根據馬克思的人本理論,人都是生活于一定的物質基礎當中的現實存在。所以,農民市民化決不是脫離物質基礎的空中樓閣,而是需要相應的現代物質條件作為支撐。如醫療、教育、文化活動、運動休閑等基礎設施。這也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標準。其次,新型城鎮化需在社會關系領域建構起適應現代社會交往的新型社會關系。中國自古就是農業文明,與此相應,以血緣親緣為基調的社會關系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思維與交往空間,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現代文明的運行與發展。農民市民化身份的轉變不但不能解決這一問題,相反,有可能從根本上加劇了此種狀態。為此,借助于新型城鎮化進程,在農民市民當中打造適應現代交往原則的社會關系是實現農民市民化的必要條件。第三,新型城鎮化需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的力量,將農民市民轉變為具有現代思維的新人。馬克思主義認為,理想社會的人是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的基本內涵之一就是具有現代思維。這與文化引領、宣傳密切相關。因而,充分利用輿論宣傳媒體力量,強化文化引領導向,在社會輿論層面形成積極健康科學濃郁的人文氣息,引導與塑造農民市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操,是農民市民化過程不可或缺的條件。為此,在“善行河北”的時代條件下,依靠、支持民間力量,借助社會力量,扶持與引導相結合,用先進積極的文化滿足社會民眾的精神需求。以社區、企業、村鎮、校園等為載體,組織搭建公益性的文化活動平臺,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讓老百姓在輕松愉悅的過程中積極踴躍參加文化活動,提升老百姓的文化品味、陶冶文化情懷,從而在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使其逐漸成為合乎城鎮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的人。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3 57 56 73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9 294頁.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4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6頁.

[6]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M].殷陸君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9頁.

作者簡介:白立強(1970—),男,河北省武邑縣人,法學博士,衡水學院馬克思主義教學部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任彤彤,(1977—),女,衡水學院馬克思主義教學部副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路徑選擇
城市權利:從大衛·哈維到中國城鎮化問題
用新發展理念引領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
國內各大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對比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失地農民就業路徑探索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耕地保護的困境與制度創新芻議
新型城鎮化是經典城市化的回歸和升級
以協調的發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
農村基層團建工作如何變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