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大學生輔導員工作中人文關懷路徑

2016-05-30 04:05王璐吳昊
經營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人文關懷輔導員

王璐 吳昊

摘 要:輔導員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在工作中融入人文關懷,以“學生知心友 青春引路人”為目標,根據學生特色,針對不同需求,建立“四制”人文關懷路徑,為大學生輔導員工作更好的開展提供借鑒和理論依據.

關鍵詞:輔導員 人文關懷 路徑

一、引言

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應當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個性需求出發,關心學生學習生活狀態,關注學生思想變化與精神需求,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和生活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成長成才。面對差異化的學生,輔導員在工作中,需融入更多的人文關懷,讓學生找到家的感覺,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重在探析輔導員工作中的人文關懷。

二、輔導員工作中人文關懷內涵

人文關懷是以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個性為基礎的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它表現為對人需求、尊嚴與價值的尊重與關切,以及對人的解放、自由與全面發展的追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關懷,需要關注學生價值、強調學生尊嚴,關心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在引導中,不斷尋求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為具有良好素質的社會主體,從而能更好地面對人生、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對于輔導員來說,在工作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是一種充滿關心與關愛的情感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也是一個動態過程,隨時隨地、充分了解和把握學生思想特點和成長。成長成才需要的基礎上,尊重學生、重視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在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困難的同時,潛移默化影響學生也要有一種人文關懷精神。

三、高校輔導員工作人文關懷必要性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輔導員作為開展工作的中堅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向互動的活動,人文關懷可以促進兩者之間互動,拉近感情。目前人文關懷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忽略,另一方面是缺乏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1.大學生價值觀念多元化。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在身體、心理意識、情感需要方面都處于活躍期和旺盛期,由于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在興趣、性格、友誼、愛情、看待問題觀點等問題上都存在差異性,而當今的社會網絡迅速發展,知識更新快,各類信息鋪天蓋地,在學生還沒有完全掌握明辨是非、價值判斷的能力之前,很容易受到影響。[3]如個人利益大于集體利益,不愿參加集體活動;重享受輕奮斗,沉迷于網絡游戲、小說等;理性信念淡薄,將金錢、權利作為奮斗目標。

2.心理受挫能力。在日益競爭激烈環境下,郁悶、焦躁、孤獨、自卑等等都成為大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在學生生活和人際適應、學習困難、戀愛與性心理問題、情緒障礙等方面都會引發心理問題。如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因為小事發生矛盾,嚴重影響個人和周圍同學學習生活,嚴重者有可能輕生。

3.信息時代網絡殺傷力強。網絡為學習和研究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大學生新的問題。具體表現為:1)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大學生容易失去理性思維,迷失方向;2)網絡社會是開放與虛擬的結合,而開放與封閉,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極容易給大學生帶來心理健康的損害;3)學生自控能力差,長期沉迷于網絡,荒廢學業,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滑,嚴重者留級、退學。4)網絡言論自由,在學生世界觀、人生觀還沒有成型之前,會選擇錯誤信息,內化為自身價值觀。

4.大學階段每個時期都會遇到不同的困惑。筆者在對自己所帶297名學生調查中發現,73.4%的學生認為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每個階段都會存在一些困惑。而不同的學生,需要層次又具有多樣性和多層次性。如果困惑沒有及時有效解決,必定會影響學生學習效果。高校輔導員工作專業化、職業化已經成為輔導員發展一個必然方向,更是要求輔導員在工作中,善于觀察,及時洞察大學生的思想波動情況,增強預見的準確性,提高應對措施的前瞻性,這些都需要將人文關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種獨特模式。

四、輔導員人文關懷載體

在恩格斯與西方學者闡述的“認識主體圖式”中,我們可以看到主體之所以能夠產生良好反應正是由于主體的內心活動引起的。筆者已從事輔導員工作4年,在工作中,逐漸摸索和實踐以“學生知心友 青春引路人”為目標,建立“學期一約談制、計劃反饋制、微信互動制、節日暖心制”人文關懷模式。

1.學期一約談制。在生活中,輔導員要了解、理解、支持、幫助、關懷學生,體現在每學期一對一約談制,避免了只關注“學習成績拔尖、成績最差”兩頭學生。輔導員每學期約談及時了解學生內心最真實想法和目前最新狀態,能夠成為讓學生信任、依賴的朋友。尤其在約談中,能夠全方位了解的經濟困難、心理困難、學習困難同學情況,根據學生需求,提供個性化、最適合該學生情況的幫助。而于普通學生,也可幫助其舒緩生活、學習上遇到心理壓力。

2.計劃反饋制?,F代大學生每個人特點、個性都不相同,向往自由、獨立,期待自己能夠有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學生的內在需求出現多樣性、層次性、內隱性特點,只有充分重視、細心觀察、積極引導,我們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夠取得實效。寒暑假,要求學生寫學期總結和學習計劃,開學一個月內,對每個學生的學期總結和計劃給予反饋,這種方式正式回應了學生需求。計劃反饋制中,輔導員需要充分了解學生情況,根據學生平時表現、成績、個性特點、學生個人目標計劃,激發和誘導大學生進取成才的積極性和展示才能的強烈意識,鼓勵學生多參加各類活動,充實個人綜合能力。同時根據學生提出計劃和目標,為學生創設平臺,如鼓勵學生參加學院導師制、學科專業競賽等,為學生成長成才助力。

3.微信互動制。網絡時代高速發展,學生使用微信、QQ頻率較高,開設年級微信公眾號,設計互動欄目,用于學生留言,既尊重學生隱私,又能解答學生問題。同時也可將對學生說的話推用視頻、網絡用語等形式推送在微信公眾號上,拉近與學生關心,力求達到一種思想共識和情感共鳴。

4.節日暖心制。真誠對學生,采用溫情教育,增強工作的藝術性質,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域。在特定日子,可個性定制送學生小禮物。在過節時給學生送手寫賀卡,個性化定制內容,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注、被關心;當學生參加活動時記錄每個人照片,反饋給學生珍藏,讓學生感受到被認可、被尊重。對特殊群體學生,在其生日或特殊節日,送書籍、學習用品等小禮物,讓學生感受到被愛,被需要。在考研等重要事件前期,送緩解壓力小貼士及巧克力等,引導學生緩解壓力,讓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與時俱進,節日時運用網絡發紅包形式,拉近與學生關系,與學生融入一體。筆者所探索的模式,主要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意識,并立足人文關懷去理解、支持、鼓勵、引導大學生,個性定制,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愛和關注。以此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身特點、優缺點,把大學生引向關注社會發展、完善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素質,通過發現優勢與不足,通過理性分析,及時調整自己整體思想和奮斗方向,制定符合自身生涯發展方向和職業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向軍.人文關懷視域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黨政干部學刊,2009(1):62-64.

[2]張鵬超.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關懷的路徑[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7.

[3]邢志民,馬桂霞.對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理解與思考[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2(3):58-59.

[4]孫維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

作者簡介:王璐(1987.8—) 女, 碩士,漢族,現任職于河海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講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吳昊(1984.8—) 男, 碩士,漢族,現任職于河海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講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人文關懷輔導員
1+1我們這樣學隊章:我們的輔導員
好輔導員這樣煉成
尊重主體地位,彰顯人文關懷
論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的生存寫照與人文關懷
對員工的人文關懷,是預防工傷事故的重要手段
論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關懷研究
輔導員工作理念轉變與研究型輔導員的成長
以人為本做好輔導員工作
校外輔導員的一天
數年如一日的義務輔導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