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生涯發展教育體系的建構

2016-05-30 19:24李靜
關鍵詞:教育體系生涯教育大學生

李靜

摘 ? ?要:文章以生涯教育規劃理念為基礎,闡述了大學生生涯發展教育的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分層次的大學生生涯發展教育體系。

關鍵詞:生涯教育;教育體系;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生涯發展理論于1909年始于美國工業時代的興起,是以能力測評和就業安置為主要研究對象。20世紀50年代后,生涯發展教育理論進入蓬勃發展期,各種類型理論興起。2000年左右,我國高校教育領域開始引入職業生涯設計、職業生涯管理等,大部分高校將生涯教育歸口于思政教育,其教育目標是學生的“職業定向”,目的是為了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但實際上,生涯發展應包括學生學業、生活、工作等諸多方面的平衡協調,包括學生對自我的清楚認識以及作為個體的自我發展。對學生而言,進入大學學習,是人生中大學生活經歷的開始,同時,他們也在這段經歷中存還在著一種特殊的心理,經過高中三年的應試教育,終于解放了,開始徹底放松了。這種狀況導致大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更沒有了學習、生活的目標。所以,站在個體發展的起點上,針對高校學生進行科學的、系統的生涯規劃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大學的整體教育體系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 生涯教育規劃理念

生涯教育不等同于職業教育,有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以及內涵。高校生涯教育的規劃理念要圍繞高校教育的培養目標來進行設計。高校的培養目標從社會角度來說是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從個體目標上說是培養有幸福感的人。這就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學生入校后如何有目標、有計劃地度過大學時光;二是畢業求職時如何積極主動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求職意愿,獲得自己喜歡的崗位。針對這兩個問題,本人建議從三個層次來設計生涯教育的規劃理念。

(一)制造壓力,塑造典型

高校對入學新生生涯教育的傳統做法是進行專業教育,而在專業教育中強調的重點是未來的就業壓力以及就業競爭的殘酷性,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大學學習的重要性,希望學生能夠珍惜自己的大學時光。對學生而言,還沒開始學習,就已經感受到惶恐和壓力?!爱厴I就是失業”的心理,使得一部分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產生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對于這種現象,大部分教師采取的是抱怨、感慨和生氣。就如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張汝倫所說的:“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廳舞廳和酒樓,大學一概不缺,唯獨缺乏它自己的理念?!盵1]也就是說高校的這種入學教育方式,想要用一己之力去推動一群學生變化的教育理念,反而成為了一種抑制力,在這種理念下,學生持有“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導致畢業生離職率從第一年的45%,上升到第二年的75%,降低了畢業生的社會競爭能力,從而影響學生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這正是當前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面臨的困境。

與上述現狀比較,本人認為在學生的入學專業教育中,制造壓力是必要的,但同時要塑造典型和榜樣,讓學生知道成功有的時候也是可以模仿的,讓學生看到未來努力的希望,把自己當下應做的事變成想做的事,使學生有一種做事和學習的“欲望”。

(二)授人以漁

當學生有了榜樣可以借鑒和模仿時,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生涯教育理念中,不僅要提供社會資源的信息,而更應該掌握獲取外部信息,進行自我規劃的方法。但是,掌握了方法,不一定有好的結果,古人說“非不能之,而不為之”。所以激發學生去進行探索、規劃的動機和欲望,才是真正促使學生行動的前提[1]。

通過榜樣和典型塑造來對學生進行“欲望”引導。在學生的專業教育中,除了要側重于對本專業的發展教育外,不應過多強調所學專業之“?!?,而應更多發現與其他專業的“相通”之處,做到觸類旁通。讓學生明確本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自己在專業發展上的各種途徑。當他們看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實現理想中的自己時,會產生對自己未來“負責”的動機,才會真正重視和珍惜自己的大學生活。

(三)制造機會,促進行動

學生已經有了獲取外部信息的途徑和渠道,并開始實際行動時,學校的生涯教育體系中,就要給學生制造機會。利用學校資源,開辟學生創業實習基地,給學生提供各種不同性質的工作崗位,并在實踐過程中運用馬太效應(強者更強),幫助學生積累成功的經驗,讓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在不斷給學生“找事”過程中,引導學生以合作方式行動,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才可能真正培養出來,才能鍛煉自己的能力,提升人生資本。

以上三個步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對高校學生自我認知、創新能力、職業價值和理想追求的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一部分。

二、大學生生涯發展教育的模式

生涯發展理論進入我國時間較晚,目前國內大部分生涯發展教育模式都是采用美國職業指導專家帕森斯提出的因素理論和舒伯提出的職業生涯發展論(彩虹圖)[3]。這兩種理論主要是以年齡為依據,從人職匹配的角度來探討人在職場中的發展。美國的生涯教育是從幼兒園就開始的,大學以后主要以職業教育為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涯體系,既有個人的自我內在發展,也有將自我與社會職業相匹配的外在發展。我國的生涯發展教育在大學以前從未開展過,2008年左右,在教育部的推廣下,生涯教育迅速成為“高校必修,輔導員必懂”的一門課程體系。這門課程的開設,結合了當前我國大學教育,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的教育目的。只不過,這種“人才論”更多是傾向把學生培養成對社會的有用工具。但是從生涯發展的角度看,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個體的發展,而不是為了提高學校的就業達標率,為了完成教育部的任務去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和教育體制的不同,西方的生涯發展理論在我國的生涯教育實踐中遇到了種種局限。所以我們必須要探索出融合中國文化的生涯發展教育之路,根據生涯教育的規劃理念,針對大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情況和心理情況,幫助學生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自主規劃自己的人生,讓學生知道人一生的發展,怎么過才能豐滿、有意義,不但有事業,也要有美好的家庭、親密的朋友,從事創造性的活動,能夠判別真善美。因此,本人認為要從三個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生涯發展教育。

(一)大學新生:側重專業選擇,以及價值觀和人生規劃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生涯規劃意識的喚起和培養,是本階段的教育焦點。其中意義和目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塞利格曼的(PERMA)理論提出了幸福生活的五要素: PositiveEmotion(積極情緒)、Engagement(參與)、Relationships(人際關系)、Meaning(意義)、Accomplishment(成就)[4]。生涯教育就是跟Meaning(意義)部分相關的內容。新生對大學生活的需求不盡相同,但實際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如何度過大學生活”。有針對性地從學業規劃教育入手,讓新生參與大學生活目標和意義的探索活動,可以幫助新生正確認識自我,了解專業性質、專業要求和專業前景,激發學習動力,適應大學生活,促進人際關系發展,順利完成角色轉變,以此開啟高校的生涯教育之門。

(二)中年級大學生:重點在于職業知識與道德的培養

結合生涯規劃教育理念,鼓勵學生用各種方法來進行對內自我意識的認知和對外職業世界的互動與探索。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拓展,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事業觀。本階段的生涯教育重在進行職業知識教育和職業道德的培養。

(三)大學畢業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輔導

大學畢業生的生涯教育則包括了升學、就業、創業等多種途徑的規劃輔導。根據畢業生的不同需求,學校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輔導,讓學生適應自身的角色轉換。

“升學教育”側重知識學習,為有進一步深造愿望的大學生進行相關輔導幫助。

“就業指導”是幫助學生尋求工作而進行的方法性和技巧性的指導,包括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形勢、協助學生選擇就業去向、輔導學生如何制作求職材料、進行面試前的準備等方面的指導。

“創業基礎”使學生掌握創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熟悉創業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創業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這種生涯發展教育模式遵循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原則,主要體現了發展性、持續性和系統性三個特征,其中知識、能力以及精神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三、大學生生涯發展教育體系的建構

基于生涯混沌理論認為,生涯發展是一種自我的,非線性的、階段性的變化過程。人的發展可以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自由移動,在各種不同社會角色中自由轉換,這才是生涯發展,是一種自然的、內在的發展變化過程[5]。因此,高校生涯發展教育應該融合于整個教育體系之中,由學校、教師、輔導人員、家長以及社會中相關人員共同配合,結合政府、高校、專業協會在內的多方力量來共同建構生涯發展教育體系,根據高校的不同性質整體開發設計學生生涯發展教育內容,探索學生生涯發展教育與通識教育內容的有機整合,開發適合不同階段的大學生身心特點的生涯發展教育課程和活動。

(一)加強生涯教育課程與通識課程的融合

對現有的通識教育課程進行開發和改革,挖掘兩者之間的相通性,通過課堂理論教學來加強學生人文素養、自我認知、行為規范、審美情趣等綜合素質的提高,鼓勵學生發展興趣,培養能力。為學生的生涯教育提供認知準備。

(二)設置生涯教育系列課程

第一,將生涯輔導相關課程和專業課程進行融合,在挖掘學生所學專業的實踐性和職業性內容的同時,融入生涯規劃的理念和方法。

第二,通過講座和工作坊(workshop)的教育模式針對不同需求學生的教育服務,使他們的自我發展規劃意識和方法得到鍛煉提高[6]。

(三)開展生涯教育輔導

著重打造教育性、咨詢性和溝通性三類生涯輔導,通過生涯輔導讓學生自我了解、自我接受以及自我提高。其中,教育性輔導包括升學類和求職類,主要在于知識的普及,以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咨詢性輔導重點在于個體生涯的測評和咨詢答疑,是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個體輔導,是對教育性輔導的拓展和延伸。這兩種服務從性質上看是從普遍到具體的關系,屬于理論性的輔導。溝通性輔導則是提供社會上各類信息的發布,以及加強社會和學校、行業和學校之間聯系的服務,從性質上看是屬于實踐性的輔導。

為了保證生涯發展教育體系的有效運行,需要高校、政府以及社會三個方面的密切配合。具體來說,是構建以高校為中心、以政府為依托、以專業協會為輔助的生涯發展教育體系,形成理念導入—個體測評—個性咨詢—生涯輔導的完整體系[7]。

四、大學生生涯發展教育體系的基本內容

(一)在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生涯教育體系

培養高校學生生涯發展中的“兩個意識”,包括個人自我意識和職業意識的發展。實現積極有效的自我控制,培養自我責任感并轉化為人生選擇、決定和行動的力量。

(二)學習生涯教育相關理論知識

霍蘭德的興趣理論,榮格的人格理論,帕森斯的人職匹配理論等生涯教育理論的學習,幫助學生綜合分析個人能力和興趣發展的特點與傾向,明確個人發展目標,并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調研或參加實踐活動,尋求個人興趣與社會所提供、個人能獲得的機會之間的最佳結合[8]。

(三)調整學生的生涯認知,確立科學的生涯選擇

幫助學生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生涯規劃,促進學生分階段實現生涯發展目標,從而引導他們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培養學生自信、自律、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四)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實踐活動

結合學生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探索生涯教育新途徑,并擴大生涯教育的受眾面。充分利用各類社會資源,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邀請各行業內人士對學生進行生涯教育對話,幫助學生了解行業需求及社會信息,樹立職業精神,提高綜合素質。

生涯發展規劃是一個長期、終生的活動,而我國現有的生涯發展教育大部分是從大學開始進行的職業生涯教育,僅憑學校一己之力,在學生即將畢業前所完成的相關指導,其具體的教育內容是將職業教育和生涯教育混為一談,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高校就業率。與此同時,當前社會上生涯教育發展理論的研究還不足以支撐本土的生涯教育體系實踐化,這就使得我們在高校的生涯教育實踐中照搬西方理論較多,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只能憑借經驗化進行思考,在對學生進行生涯發展教育中更多地側重于個體事業上的成功,而忽略了個體自我人格的發展。由此可見,生涯發展教育應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教育內容。無論是學生還是學校,必須從傳統的注重結果的以就業為主體的職業指導觀念轉變為注重過程的生涯規劃的教育和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使他們能從客觀的角度來籌劃自己的人生目標,充分認識與把握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善于科學規劃,不斷進步,這才是高校真正實現人才培養的手段和方法。

參考文獻:

[1]大學本身的“升官發財”更應被“鄙視”[N].青年時報,

2012-09-20.

[2]黃炳輝.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系

[J].教育評論,2005,(2).

[3]楊書良.大學生素養與職業生涯設計[M].北京:機械工

業出版社,2002:137.

[4][美]塞利格曼;趙昱鯤譯.持續的幸福[M].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2012:18.

[5]姜飛月.生涯混沌理論:心理學理論的新視角[J].南京

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6]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王曉陽,方軍.美國聯邦政府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

培育與引導[J].世界教育信息,2009,(9).

[8]雷五明,趙北平.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內容與實施

[J].中國青年研究,2006,(9).

猜你喜歡
教育體系生涯教育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校園心理劇在中學生涯教育中的應用的案例分析
強機制 重課堂 多踐行
且行且思考
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
烏克蘭高等音樂院校專業設置與學位授予探究
生涯中的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