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社會工作專業準畢業生就業心理壓力及其緩解途徑

2016-06-20 16:22張孟見莫興琳
廣西教育·C版 2016年4期

張孟見+莫興琳

【摘 要】以廣西社會工作專業準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訪談深入總結其就業心理壓力的表現,并從客觀與主觀兩方面剖析心理壓力產生的原因,最后針對性地提出緩解就業心理壓力的途徑。

【關鍵詞】社會工作專業 準畢業生 就業心理壓力 緩解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C-0178-03

準畢業生,指的是那些即將畢業又尚未離校的畢業班學生,他們將邁入社會,受到諸如家長期望、老師催促、同學間比較以及自身定位與期待值差異等因素影響,難免會產生一定的就業心理壓力。社會工作作為一個新興專業,在我國的職業化還處于起步階段,社會認可還較低,崗位工作辛苦且待遇不高,面臨這些挑戰,社會工作專業的準畢業生就業心理壓力更加嚴峻。鑒于此,本文通過對廣西大學、廣西醫科大學社會工作專業準畢業生的調查及訪談,力圖對就業壓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求為就業促進工作提供借鑒。

一、廣西社會工作專業準畢業生就業心理壓力的表現

本研究隨機選取了廣西大學和廣西醫科大學的共計60名社會工作專業準畢業生進行調查,在對“你是否對就業感到壓力”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37人選擇“有一定壓力”,占比61.6%;有18人選擇“壓力很大”,占比30%,只有5人選擇“沒有壓力”,占比8.4%??梢?,社會工作專業準畢業生存在就業壓力已是普遍現象。當然,適度的心理壓力對就業有所幫助,但過度的壓力則會損壞身心健康,產生一系列消極行為,影響他們的就業及其發展。下面把就業心理壓力的表現概括如下:

(一)存在矛盾心理和將就行為。所謂矛盾心理,主要表現在準畢業生希望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賦予實踐,但又看不到社工的未來;想要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卻又不愿從最基礎最瑣碎的事情做起;希望自己在事業、才華方面有所提高,卻被現今社工的待遇及名利欲望所困擾;想轉行做其他工作,卻又達不到其他職業的要求;既崇拜個人奮斗、自我價值實現,又有太多的顧慮及依賴性。職業目標上理想與現實的反差,使得廣西社會工作專業的準畢業生對就業感到十分迷惘以及心里產生很大的矛盾沖突。

通過訪談發現,愿意從事社工行業的準畢業生很多都表示選擇從事社工只是權宜之計,以后很可能會轉行,有的學生因為家長的期待過高,不愿從事社工行業;有的學生認為社工無法解決畢業后經濟獨立問題;還有學生認為社工行業前程迷茫,沒有合理的晉升機制。在這種心態驅使下,部分準畢業生會考慮嘗試從事社工,但不是站在對自身正確定位及專業發展空間的角度來考量。

(二)存在懷疑心理和沮喪行為。通過深入訪談發現,部分準畢業生缺乏自信,有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素質不夠高,擔心自己的意向單位對自己不滿意;有的學生認為學社會工作專業很難找到其他非對口工作,面試時非常緊張以致不能正常發揮,言行過分拘謹,從而錯失良機;有的學生一開始就對社工專業不喜歡,堅信自己不會從事此行業,所以在校期間沒能完善自己的個性及提高綜合素質,臨近畢業愈加勇氣不足,懷疑自己并由此退縮,就業也只是觀望與等待。

由于大多數同學涉世不深,社會歷練不夠,面對挫折的能力較弱,心理承受能力及情緒調控能力有待加強,在遇到就業心理壓力與就業挫折時,容易產生沮喪以致逃避的行為。在對“當面對就業壓力時,你的選擇是?”這一問題回答時,有的學生選擇“向老師請教”,有的學生選擇“向父母或親友尋求幫助”,有的學生選擇“尋找短期目標以消除壓力”,但也有22人選擇了“暫時逃避,直到不得不面對”。

(三)存在煩躁心理和從眾行為。社會工作作為中國一個新興的行業,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其工作的領域及意義,雖然廣東等發達地區社工人才十分緊缺,看似這一專業就業很輕松,但對于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選擇,準畢業生們會更慎重,并且更多地考量社工的前景。當對自己的期待值過高而達不到時,當急于求成、希望盡快落實就業單位時,當對尚未到來的困難憂心忡忡時,當身邊同學不斷就業而自己依然沒有著落時,就會感到煩躁和不安。

“從眾就是指個體在群體壓力下,改變知覺、判斷、信仰或行為,使之與群體中的大多數人一致的一種傾向”。大學準畢業生正處于人格逐步完善和成熟的階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缺乏個人主見,很可能會出現從眾心理。準畢業生的從眾心理主要表現為:在擇業過程中忽視社工專業的特點,過于追求高待遇、較穩定的工作,并沒有從個人職業興趣、國家需要等方面考慮,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正確的擇業觀。

二、廣西社會工作專業準畢業生就業心理壓力的成因

(一)客觀原因。包括兩個方面:

1.社會工作專業缺乏社會認知,崗位待遇低。由于我國社會工作處于發展初期,且專業化走在了職業化的前面,因此全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度還很低,社會工作行業不僅服務難開展、社工晉升空間小,而且存在社會對社工的不認可、不接納現象。很多參加實習的學生反映:“目前社工在內地的薪資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除了每年民政部門以公務員等形式招聘的一部分畢業生可以旱澇保收之外,其他職位例如福利院、街道辦或社區的社工,其待遇和普通服務員差不多,而且,由于人事編制問題,他們的戶籍、福利等都沒有保障?!边@使得從事社工領域的畢業生無法實現經濟獨立,面臨著生計壓力。

2.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水平不高,學生素質有待提升。從學校層面看,廣西多數高校開辦社會工作專業較晚,培養機制還不太健全;師資隊伍方面更是以年輕教師為主,教學經驗與效果有待改善;大部分教師是從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學科轉來,社會工作的知識相對缺乏,尤其是社會工作實務經驗嚴重不足。以上原因致使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水平不高,很多學生學習四年仍對社會工作一知半解,并且缺乏社會工作實踐操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弱。

從廣西社會工作服務發展來看,盡管這兩年廣西也在力推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但整體來看,社會工作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夠,為社會工作畢業生提供的就業、實習崗位還很缺乏,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素質的提升。被調查的準畢業生反映,自己在大學前三年學習理論課的同時很少有機會去社工機構持續性實踐,只有大四上學期集中去廣州畢業實習才真正感覺自己是在“做社工”,一方面這種實習來得太遲,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理論學習與實踐的同步開展。

(二)主觀原因。包括兩個方面:

1.社會工作準畢業生自身定位不合理,目標不明確。對60名社會工作專業準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只有16名準畢業生對自己的人生有明確規劃,其他44人都缺乏明確的規劃與定位,其中沒有想過、比較迷惘的有3人,想但不知道如何規劃的有14人,有模糊規劃的達27人。這充分說明他們沒有明確的目標,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對自身的定位不合理,很難在此基礎上建立明確規劃。

大學生在對自身定位方面,往往存在兩個極端,一部分人缺乏對客觀環境和主觀條件的正確認知,通常會對自己的能力有所高估甚至過分的自我膨脹,過于看重自身的優勢,而忽視自身的不足和能力的缺乏。他們以自己的家庭條件、學校優勢為榮,認為自己起點高,因而變得自以為是,好高騖遠。在求職過程中,不把普通崗位放在眼里,卻往往因為目標太高而錯過適合的就業機會。與此相反,還有一部分大學生由于出身農村、家庭貧困等原因,過分在乎自尊和面子,對別人的看法和眼光很敏感,認為自己在形象、人際交往、家庭背景方面都與別人相差很遠,對自身的能力和價值產生懷疑,導致在求職過程中沒有目標和主見,缺乏當代大學生的陽光和自信,最終與好的就業機會失之交臂。

2.社會工作準畢業生就業準備不充分,消極態度普遍。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好的就業崗位是需要靠自己去爭取的,但是在針對社會工作專業準畢業生的訪談以及參與觀察中發現,很多學生沒有去認真做好就業準備工作,有的學生對參加學校組織的招聘會積極性不夠;有的學生只一味地盯著個別優質崗位,不去關注其他崗位以做兩手準備;有的學生把找工作的任務交給父母,自己只管坐享其成;有的學生就業關鍵期依然無所事事,甚至終日在宿舍打游戲;還有些學生連一份像樣的簡歷都懶得做。這些懶散、消極的求職行為看似瀟灑,但卻風險重重,一旦學生畢業臨近或某些方面受挫,消極就會轉為著急,但前期又缺乏準備,面對困境無從下手,最后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甚至帶來重大打擊。

三、廣西社會工作專業準畢業生就業心理壓力的緩解途徑

(一)客觀方面的緩解途徑。具體如下:

1.加強社會工作宣傳,促進職業化進程。有效提升社會工作的社會認知,是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就業創造良好條件的前提。政府要認識到社會工作在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中的重要地位,制定社會工作領域政策法規,增加社會工作服務領域投入。高校、社會服務機構等要培養優秀社會工作人才,廣泛開展高質量的社會工作服務,解決社會實際問題,使社會工作真正體現成效。要充分發揮社會宣傳作用,充分利用報紙、雜志、網絡、電視等媒介,圍繞重大政策、重大事件、重大活動,廣泛宣傳社會工作知識和價值理念,通過錄制社會工作節目、選登社會工作案例、舉辦社會工作活動和社會工作論壇等,讓更多的社會大眾接觸社工、感受社工、認識社工,為社會工作發展創設平臺。

要不斷促進社會工作的職業化,逐步建立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城鄉社區和社會組織使用社會工作人才的措施,研究社會工作崗位設置制度,不斷完善社會工作人才的激勵機制,制定基本薪資指導標準。要建立社會工作人才表彰獎勵制度,實施優秀人才評比、優秀服務項目評比等活動,給予相應獎勵。從而增強社會工作崗位的吸引力,讓更多的社會工作畢業生能夠做社工、愿意做社工。

2.加強社會工作教育,提升學生培養質量。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為高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擴大招生規模、構建社會工作培訓基地等提供支持。高校應在培養方案制訂、教學水平、學生實習、就業指導等方面下工夫,緊密結合社會需求,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并與實踐教學基地、就業單位共同研究、探討,制訂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創新課程設置。要根據社會工作實務性強的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引入案例教學、視頻教學、角色扮演、課堂辯論、小組討論等教學方式,并提升實踐課時比重,達到價值、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的有機統一。要借鑒發達國家或地區經驗,重視學生日常實踐與畢業實習,廣泛開拓實踐教學基地,采取專業教師與實踐基地指導老師共同督導的形式,規定學生的實踐期限,清楚掌握學生開展個案、小組、社區工作實務的情況,通過實習手冊、實習報告、實踐案例匯報等強化實習成果,為學生從實習邁向就業實現良好的過渡。還要廣泛聯系就業單位,清楚掌握崗位需求,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教育和引導,開展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工程,提升與社會工作服務緊密相關的寫作、語言表達、活動策劃、手工制作等能力,并開展針對就業的動員與心理輔導,使學生積極而自信地面對就業。

(二)主觀方面的緩解途徑。具體如下:

1.促進社會工作準畢業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提升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是緩解就業心理壓力的最好方式。社會工作專業準畢業生在選擇職業前,需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心理認知。首先,要明白社會工作是一個服務人的行業,自己必須具備服務人的耐心和熱忱,認可這一專業社會使命,并做好在社會基層服務于大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準備。其次,要通過職業興趣測試,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工作能力等方面,自覺地調適自己的個性以及職業興趣,朝著適應社會職業崗位需要的方向完善自己,確定個人志向。再次,還要正確認知就業環境,以學習的心態去選擇職業,接受職業所帶來的挑戰。最后,還要正確看待自身的家庭出身,出身好固然能夠對自身發展帶來幫助,使人生有一個好的起點,但人生更重要的是享受奮斗和不斷提升的過程,自立、自強者才可走得更遠。

2.引導社會工作準畢業生做好各種就業準備。首先,心理準備。準畢業生應提前調節就業的心態,做好可能會遇挫的心理準備,不要灰心,了解就業單位的要求及標準并積極找出自己準備中的不足,及時調整好心態再做努力。不要抱有“一就定終身”的想法,對就業過于謹慎,導致最后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做不好,而應認識到初入社會重要的是學習,通過第一份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發現自己和適應社會,為更好的職業發展做準備。同時,也要認真對待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而不是隨隨便便,不斷在簽約與反悔之間循環,影響自身誠信,又耽誤求職過程。其次,行動準備。例如,要做好個人簡歷,把自己的優勢充分展示給招聘單位;廣泛搜集招聘單位信息,不讓合適的機會流失,同時根據自己的選擇標準確定幾個主要的崗位,利用各種媒介、資源爭取成功;還要在求職中不斷修正和提升自己,針對自身的某些明顯短板“臨時抱佛腳”,以應對招聘單位的各種考核,避免自己成為“木桶理論”的犧牲品。

【參考文獻】

[1]歐嘉煙,林騰輝.高校準畢業生離校心理剖析[J].寧德師專學報,2010(1)

[2]肖占鵬.社會心理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6)

[3]劉長青,付雙樂.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及原因探析[J].社會工作,2013(4)

【作者簡介】張孟見(1982— ),男,山東菏澤人,廣西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社會政策;莫興琳(1992— ),女,廣西合浦人,廣東省深圳市希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責編 盧 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