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與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

2016-07-29 17:09丁邵鈺龍
2016年25期
關鍵詞:公共文化民族地區服務體系

丁邵鈺龍

摘要:隨著我國互聯網經濟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了一種發展趨勢,對于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來說,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對“互聯網+”為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提供的重要機遇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提出了利用“互聯網+公共文化”的模式建設民族地區“文化共享云”系統”、“公共文化服務微平臺”、“公共文化服務互動端”;最后就“互聯網+”助推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公共文化數字服務體系、優化政府內部組織結構的構建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近年來,我國民族地區的公共文化建設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產生了新的變化,民族地區公共文化的建設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蹦壳?,伴隨著群眾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社會大眾對于公共文化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如何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公共文化服務進行深度融合,為民族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突破已有的傳播瓶頸,加快實現現代化帶來了巨大機遇。

一、“互聯網+”為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提供了歷史機遇

當前,政府越來越重視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但是民族地區由于受地理因素的影響,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資源的利用率低,而“互聯網+”能夠極大推動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創新,利用互聯網進行數字化的文化服務,由實體服務向虛擬服務轉變,同時在服務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通過大數據健全服務體系,提升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與此同時,“互聯網+”思維的充分運用,能夠對當前我國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使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效能得到顯著的提升。各級政府可以通過互聯網與文化部門相結合,以國家公共文化數字支撐平臺為基礎,在民族地區構建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管理平臺,制定相應的平臺建設、管理、應用標準,實現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設施及惠民項目的綜合智能管理。

二、“互聯網+”助推民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內容

(一)集成優勢資源,建立民族地區“文化共享云”系統

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是當今信息技術的三大熱門主題。結合公共數字文化的最新實踐和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可以在民族地區建設全方位覆蓋、多終端訪問、跨平臺多通道發布的“文化共享云”系統,民族地區的群眾只要在手機、移動終端安裝相應軟件和瀏覽相應網站,就可以隨時隨地了解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信息,享受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務,有效解決了公共文化活動信息不對稱、設施資源利用率不高等問題。

(二)激活市場潛能,建立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微平臺

互聯網已經全面影響當今世界,所有的產業領域都將被它重新定義,包括文化產業。浙江的舟山市借助淘寶模式推出“淘文化網”,讓各類生產文化產品的文化團隊到淘文化網去充當“賣家”,讓消費文化產品的的組織單位或是團體去充當“買家”,除了可以下單,買賣,也可以評價服務,為二者之間搭建自由選擇的平臺[1]。民族地區擁有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可以借助“舟山模式”,通過資源整合,建設以需求為導向的新型文化供需對接網絡平臺,借鑒淘寶網運行模式,依托互聯網,為政府、市場、群眾三方搭建高效、便捷的服務平臺。

(三)精準定位需求,建立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互動端

對于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來說,“信息不對稱”一直是一個令人糾結的難題:一方面,總有群眾說不知道有哪些文化活動在舉辦;另一方面,文化場館卻常常抱怨人氣不足,同樣地,一些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舉辦的文化服務項目,市民也未必喜歡,這就需要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的互動端建設,要將互聯網作為群眾文化需求調查、匯總、分析的重要平臺,建立與民族地區群眾互動的微平臺,通過政府門戶網站、官方微信、微博等互動端,公布一些文化資源信息,讓群眾真實地表達文化上的需求,滿足群眾的需要。

三、“互聯網+”對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對策建議

(一)創立多元投資主體,加快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

民族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逐步調整過去全部由政府“包干到底”的投資手段,積極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拓寬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投入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為輔”的多元投資機制[2]。民族地區具有獨特的文化優勢和地理區位優勢,地方政府也可以借助尋求與東部發達省份的合作、吸引民間資本的進入等方式,構建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為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出貢獻。

(二)加快文化發展現代化,創新公共文化數字服務體系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已達6.8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已達6.20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獲取文化信息資訊的最主要途徑[3]。民族地區的公共文化建設可以利用現代科技融合公共文化服務,推進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創新建立覆蓋城鄉、以互聯網為主要服務手段的數字化服務平臺。地方政府可以統籌實施文化資源共享,加強民族地區公共文化信息和產品的數字化加工與整合,開發制作針對少數民族文化需要的民族傳統文化信息和衛星數據資源,尤其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等傳統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

(三)優化政府內部結構,協調統籌綜合利用文化資源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是一個涉及文化產品生產、分配、管理和資源保障各個系統在內的整體系統設計,必須整合政府和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突破行業壁壘和公共資源體制內循環的制度局限[4]。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是為構建民族地區“互聯網+公共文化”建設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民族地區政府要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契機,成立由文化部門主導,經濟、宣傳、財政、廣電、體育等部門聯合組成的協調機構,負責“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負責組織、規劃、協調、落實、考核,統籌地區文化資源,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通過健全和完善的組織體系,推動“互聯網+公共文化”建設步入新的發展階段,使民族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豐富文化生活。(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羅劍.民族地區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4(05).

[2]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6-1-22].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3]劉新成,張永新,張旭.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14~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4]張東瑞.論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J].貴州民族研究,2015(02).

猜你喜歡
公共文化民族地區服務體系
智慧出行,智繪未來——新一代出行服務體系構建與實踐探討
“三效合一”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最后一公里”
公共文化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設計研究
社會力量參與檔案公共文化服務路徑探究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人才隊伍建設
民族地區城鎮規劃現狀淺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區“一類模式”小學漢語文教學質量
初具規模的健康管理服務體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