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文化類型多元,教育內容也要多樣化
——訪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滕星

2016-08-09 06:53陳寶泉
教育家 2016年1期
關鍵詞:彝語人類學少數民族

文/本刊記者 陳寶泉

?

大家·DaJia

經濟文化類型多元,教育內容也要多樣化
——訪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滕星

文/本刊記者陳寶泉

“教育人類學”在二十年前還是聞者不多的一門學問,但是現在師范大學相關學科的學者在越來越多地學習這門學問、使用“教育人類學”的方法。這是一門怎樣的學科,其方法特點是什么,這么高深的學問用起來接地氣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教育人類學家、“富布萊特”項目高級訪問學者滕星教授。

記者:滕老師您好。在網上看介紹您的材料,知道您是教育家,“富布萊特”項目高級訪問學者,是國內不多的深入研究“教育人類學”的專家。我這幾天也看了一些關于“教育人類學”的材料,惡補了一把。但是材料中專業術語太多,有些譯得很硬。還希望您多指點,給一點掃盲。

滕星:我本科是七八級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貞浧饋?,我們上本科時學的課程基本上是以蘇聯的教育學、心理學為主,西方的教育學、心理學剛開始引入,作為參考、補充。畢業后工作幾年又有兩年的教育原理的碩士研究生經歷。那時的教育學研究方法多是拿來主義。后來,跟隨國際著名的人類學家林耀華先生攻讀人類學的博士學位。同時,作為富布賴特高級學者赴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人類學系,跟隨國際著名的教育人類學家奧格布教授學習教育人類學。教育人類學就是用人類學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做教育領域的研究。近二十年,我在國內各師范大學做了許多推廣用人類學視角研究教育的講學工作,就是想改變我國教育學研究的從書齋到書齋、從文獻到文獻,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單一研究范式。

人類學的理論、方法有三大特點。一是田野工作,或者說實地調查。這種調查不是走馬觀花地去一兩次,而是住在那里長年累月、反復多次。在人類學圈子里,如果你說自己是研究人類學的,那么同行會問你,你的“田野”地點在哪?二是民族志撰寫,就是把在田野中看到的,聽到的事情如實記錄下來。三是理論構建,對記錄下來的社會事實進行理論闡釋??梢哉f,教育人類學是通過研究文化來研究教育的,邁開雙腿,從書齋到田野,從田野到書齋,從而實現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

>>與外國同行合影

我的老師林耀華先生年輕時寫過兩本書,一本是《涼山夷家》,這是一本揭示中國少數民族社會的人類學著作。另一本《金翼》是小說體的漢人社會研究人類學作品,說的是中國東南沿海農村宗族、家族幾起幾落的故事,呈現民國時期這一地區農村社會的變遷。兩本書都是英文版的,在歐美影響很大。后來我的師兄莊孔韶接續做《金翼》的跟蹤研究,又寫了一部書名字叫《銀翅》。20世紀90年代,當我從美國訪學回來后,林耀華先生讓我去做他的《涼山夷家》的跟蹤研究,并作為我的博士論文。我踏著林先生的足跡,歷經數載涼山的田野工作完成了我的跟蹤研究,并出版了《文化變遷與雙語教育—涼山彝族社區教育人類學的田野工作與文本撰述》的專著。

記者:師生接力,把隧道挖得很深。

滕星:林先生四十年代赴涼山考察。那時涼山彝族地區是幾千年來的封閉孤島。周圍是漢族、藏族居住地區,但是“老死不相往來”。明朝按照“以夷制夷”的政策冊封了土司,但20世紀40年代時,土司沒什么實權,家支的勢力大。那時涼山基本上就是一個單語、單文的社會,能認彝文的彝人也就百分之二、三,基本上就是那幾個畢摩,即巫師,還有就是劉文輝辦“化夷學?!睍r替主人去上學的少量奴隸,我稱其為“學仆”。一兩個漢人進去有一定風險,但林先生毅然前往。

>>滕星教授在人民大會堂榮獲第四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時隔50年,當我再去調查時,涼山情況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地社會經過50年的變遷,已經從單語單文的社會變成了雙語雙文的社會。在縣上,是以漢語、漢文為主,大家也都懂得彝語。在鄉鎮一級是以彝語為主??h上的干部下去傳達文件,是看著漢字講彝語。在村里,特別是深山腹地,基本是彝語社會。彝文和漢文均不普及。

記者:民族語言教育、地域文化傳承,其實是一個很復雜,很有學問的話題。

滕星:20世紀90年代,彝族精英,幾個彝族高級干部在四川涼山組織用新彝文編寫了一套“規范彝文課本”,搞彝語教學,借鑒別的民族自治區的辦法,在涼山地區搞一類、二類語文教學。一類全部用彝語上課,用彝文課本,加一門漢語;二類是漢語上課,加一門彝語課。彝語教育從小學到大學自成體系,高考時單獨出試卷、考試、錄取。目標是把“規范彝文課本”,彝語教學推廣到全國各個彝族居住區去,沒想到遇到不少問題。一是老師們牢騷滿腹,抱怨數理化課沒法講,彝語里面沒有相應詞匯。西南民族大學的老師說,從小上一類模式學校的學生學業太差,漢語水平也就相當于小學三、四年級水平,寫個幾百字的文章都困難,錯字連篇。二是家長們不讓孩子上彝語學校是因為就業沒希望,基本找不到相應的工作。另外這一計劃還遭到貴州、云南兩省的抵制。幾個彝族自治州都表示不會這么搞。

記者:我記得那時教育部一位管理少數民族教育的老領導告訴我,改革開放后給壯族造了文字,但是群眾不買賬。壯族小孩如果語文考不及格,爸爸在村里追著孩子打;如果壯文考不及格,沒人管。

滕星:我去涼山搞田野調查,在村里開座談會,通過翻譯問大家學校有兩類語言教學班,一類模式教學班是用彝語言教學并加授一門漢語課,二類模式是用漢語言教學并加授一門彝語課。問大家愿意送孩子去哪類教學班。一位五十來歲的老漢說,哪個班能讓我孩子當干部就上哪個班。原來這些老鄉都沒離開過本鄉本土。他們覺得干部的日子最好,不用一日兩餐只是吃土豆,有白米飯吃,有肉吃,每月能有三五十元錢的固定收入。

在如何傳授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化的態度上,少數民族精英和老百姓的想法是不一樣的。少數民族精英為本民族語言文化傳承著想,投錢費力開設用少數民族語言教學的學校,結果是老百姓卻不愿意去,說來很詭吊。我仔細分析了一下,認為疑團不難解開。

按照馬斯洛需要層級理論,人的需要最基本的是生存,再往上是安全,然后是溫飽、自尊、情感、交流、成就感等等。那些民族精英自己都是當年學漢語讀大學成為干部的。他們的子女也都是接受漢語教育,高考都是“民考漢”,讀了大學,獲得的資源機會多多。領導們低層次的需要早已得到了滿足,缺的是高層次的需要,要有成就感。搞自己民族語言教育,既能滿足民族情感,又能獲得成就感。但是當地百姓的生存狀態還在安全、溫飽的層面。他只是考慮孩子上哪個學校容易就業,如此而已。我認為少數民族精英和老百姓想的不一樣,但沒有對錯之分。我們國家的少數民族教育目標應該是,能夠讓少數民族年輕一代通過學校教育獲得既能夠融入主流社會,享受現代化社會生活與成果,又能夠傳承其傳統的、優秀的母語、母文化。因此,我們的教師培養、教材編寫和教學方法都要從這一目標出發加以改革。任何同化主義的教育和地方民族主義的教育思想都要加以擯棄。由此,我曾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思想?!耙粋€多民族國家的教育在擔負人類共同文化成果傳遞功能的同時,不僅要擔負起傳遞本國主體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同時也要擔負起傳遞本國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少數民族不但要學習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學習主體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數民族年輕一代適應主流文化社會的能力,求得個人最大限度的發展。主體民族成員除了學習本民族文化外,還要適當地學習和了解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以增強民族平等和民族大家庭的意識。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目的是繼承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加強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大家庭在經濟上共同發展,在文化上共同繁榮、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和睦相處,最終實現各民族大團結。通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從而達到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整合和文化多樣性的平衡。

記者:語言教學是一回事,教育內容是另外一回事。

滕星:我們國家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各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我們的基礎教育過去是全國一套教材。20世紀90年代北京師范大學鄭新蓉教授有一項研究,統計了小學語文課本,涉及少數民族內容的只有一篇,另外有兩篇是講跨國民族,“抗美援朝”時期的故事。我在各地做調研的時候,甘南藏區的藏語老師跟我吐苦水說,由于當地的中小學藏語文教材是從漢語文教材翻譯過來的,他在講“司馬光砸缸”一文時,無論如何解釋什么是“缸”,藏族孩子也理解不了大水缸是什么。其實藏文典籍里面講述急中生智的故事多了去了,怎么就不能選取一篇進教材呢?現在有了很大改進,一綱多本。教材分為全國統一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人類學有一個理論對教育研究非常重要,就是經濟文化類型理論。該理論指的是人類從遠古到現在不同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思想與信仰。迄今為止,人類的經濟文化類型可以歸為七類。一是采集狩獵型。二是漁獵型。三是牧業型,由狩獵型轉化而來,逐水草而居;四是農業型;種植、養殖,從采集型轉化演變而來。五是手工業,用產品交換食物,手工業行業的出現標志著交換已成為固定模式。六是大工業,機器部分代替人力,出現大規模生產組織和精細分工。七是后工業型,信息技術,“互聯網加”?,F在全世界范圍內這七種經濟文化類型都存在。在非洲,在南美亞馬孫雨林深處,仍有采集狩獵型族群存在。在我們國家,這七種經濟文化類型也都存在。在西南少數民族山鄉,仍有靠采集狩獵生存的民族。

記者:我國大小興安嶺地區的民族,以前的生產方式多是采集狩獵型或漁獵型的。歷史上元代北方的“森林中諸百姓”和清代的“滿洲諸部”多屬于這些類型。

滕星:這七種類型不能說哪種方式好,哪種方式不好。過去我們羨慕開汽車的,尤其是羨慕家家有小轎車的國家,覺得那多方便呀?,F在都有小汽車了,又懷念起過去不擁堵、污染輕的時代。那時的人們騎馬的、騎驢的、騎牛的都有,至少那會不擁堵、沒污染。

我們的教育全國大一統,似乎要把全國的未成年人都整合成一種模式,都整合到社會主流中來,都進城里來?,F在這種教育模式的效果開始顯現。農村人都要進城,鄉鎮、縣城的人都要去大城市,小城市的人都要來北京、上海、廣州。北京擠著幾千萬人,交通擁堵、水資源告急、社會秩序甚至治安都不敢恭維,冬天不刮風就霧霾嚴重,五環以外的房價都突破三萬,別說我的學生買不起,我都買不起。

記者:在這種情況下,背井離鄉也要來,遠離父母親人也要來,蝸居地下室、子女教育安排不上、忍受霧霾也不愿意走。另一方面,農村空心化、農村社會凋敝,很多地方種田人平均歲數超過六十,村里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相依為命。盲目流動者形成龐大的體制外群體。令人擔憂的是他們的孩子。放在老家的不客氣地說是被遺棄狀態,帶在身邊的大城市融不進去,老家又回不去,很多人會走向社會邊緣。如果這種盲目流動也算是“城鎮化”的話,那么這種城鎮化對于城市和農村都難說是積極的,只是對土地財政有利。這對于長遠發展實際上是難以持續的。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來,大一統的教育模式現階段明顯的問題是,教育不為本地培養人,不為當地發展服務。

滕星:這種模式在偏遠山區,由于師資水平等原因,教育質量沒保障。在云南拉祜山鄉,村小學辦了五十多年了,大多數還是文盲。這種教育在當地不受歡迎,學了沒什么用。在免學費之前,很多孩子輟學。家里本來口糧不足,孩子在家上山去采集、放牛羊,貼補一下就夠了。去上學不能干活,還要帶米,口糧都不夠吃了。畢業如果考不到外面去,回鄉什么都干不了。所以當地人對讀書并不熱衷。

記者:20世紀90年代,我去青海藏區,也是這種情況。當地教育官員告訴我,跟內地爭搶優質教育資源相反,當地藏民不愿意送孩子去上學。鄉上學校的名額分下來,大家抓鬮,不是爭著去,而是爭著不去。但是老鄉并不一味反對子女讀書。他們反問,我孩子讀完書你們管分配工作嗎?有工作我們就去,沒有工作,讀完書還回來放羊,那就算啦。

滕星:我們的教材,我們課堂上講授的內容,都是城里的事,工業社會的事,當地人不熟悉,沒見過,聽不懂。所以有人認為,我們的學校在許多鄉村,圍墻內的文化與周邊鄉村文化格格不入。我的博士生李紅婷研究員形容這是“懸置的學?!?。

就拿我對西雙版納的了解來說,當地屬于熱帶氣候,降水豐沛,“插根扁擔都發芽”,是傳統的稻作區域。雨林里又有各種野果,河里有魚,豐衣足食,從來沒有發生過大的災害。當地居民篤信南傳佛教,男孩在成家前都要出家去廟里剃度幾年,“學規矩”。你注意過嗎,傣家的竹樓都沒有門窗,真的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記者:根據我多年跑采訪的經驗,西南一些地區原來民風淳樸,童叟無欺。但是引入缺乏法治、管理的商品經濟后,開始“炒作”茶葉,搞旅游,很快世風日下,欺詐、造假都學會了。

滕星:后來當地政府引入橡膠種植,掙錢多。錢多了開始斗雞、賭博,還有吸毒,于是各種犯罪現象出現。怎么辦,派警察來抓壞人,建派出所。一棵橡膠樹就好像一部抽水機,橡膠林旁邊別的植物都受影響,生態被破壞了,開始發洪水,瘟疫頻率增多。橡膠價格受國際市場行情影響,收入開始受市場左右。有時候我在想,這里當初那種狀態不好嗎?

2005年我策劃了兩個項目。一個是在全國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收集從清末到現各地的鄉土教材。主要靠大學生志愿者,經過培訓寒暑假回家探親時收羅幾本?,F在已收集了5000多本,這是一筆財富。再就是編寫兩套鄉土教材,一套選在西雙版納勐罕鎮,這是當地傣語,農墾系統叫作“橄欖壩”。另一套選在西北祁連山上,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的一個牧業點。搞這兩套教材,我借用了人類學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的方法,帶著學生,在當地一住幾年。

鄉土教材,就要介紹、傳授當地的文明,介紹當地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傳授當地的生產技術、生活技巧。對人們的生存環境一要認識,二要建設,三要保護。在勐罕鎮,要講人和環境的關系,講熱帶雨林生態,也講割膠技術。一棵樹會割的可以生存三十來年,不會割的也就五六年。還要講怎么種植香蕉,怎么種花。西雙版納鮮花種植也成了一個行業

記者:橄欖壩我去過。當地的旅游項目做得很有特點,大水池子能容納幾百人進去潑水。歌舞聲勢浩大,敲铓鑼打象腳鼓,幾百人的隊伍,大象領頭。

滕星:你看它歌舞表演多大的陣仗?那些列隊跳舞的女孩很多都是經過我們的教材培訓的。他們十幾個寨子聯營旅游,吃飯就在各家農戶。教材里還有飲食衛生的內容,還教給大家建廁所,改變生活習慣。學校使用這個教材在當地很受歡迎。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自己熟悉的東西有興趣,家長看到孩子學的實用知識、適用技術,比自己都強。

記者:另一套教材的基礎選在西北牧區。

滕星:以祁連山為樣板編的教材以牧業為主,怎么養馬,怎么養牛羊,怎么識別毒草。夏季牧場是怎么回事,冬季牧場是怎么回事。要想既不過載,又要提高效益,就要改良畜種,引進澳洲細毛羊。這些技術都編入教材。

這兩套教材,人教社一些專業編輯都認為真是好教材,接地氣。按照現行政策,鄉土教材誰開發誰買單。我們去的都不是富裕地方,都是我們自己籌資,先后投進去近百萬元。

記者:滕老師我看你的研究成果有一部分是關于雙語教學的。農村、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文化事業薄弱,再多學一門語言,是不是有些力不從心呢?

滕星:說到雙語教育,我的一個觀點是,年輕人多掌握一門優勢語言就能獲得更多自由、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不光是少數民族學生的事,漢族學生也要學好一門外語?,F在不是都在發愁就業嗎?你若是英語好去上網瀏覽,去英語招聘網頁,國外的企業、國際機構機會多多,收入待遇很高。你如果是少數民族還加分;如果是女性也加分,將來結婚了,有小孩了,還給配偶和子女相應的福利補助,就怕你英語水平不行,學歷不夠。大學生還要努力在上學期間拿到英語6級。據我所知,“985工程”大學的本科生英語6級過關的也達不到百分之百。

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很重要。據我所知,很多民族矛盾原因就是溝通不暢。他從偏遠地區來到大城市,想找到工作,定居下來,但是語言不行,沒有受過職業培訓,想要的工作找不到,轉了一圈還得回到原來的族群圈子,干那些傳統的營生,辛苦不說收入還低。心里憋屈,就容易被煽動。再有就是支援邊疆,內地的企業也搬過去,在那邊建廠。當地政府要求企業必須招收當地員工。這里也有一個語言問題。交流不暢升遷就慢。慢慢地就形成了以民族劃分的階層。這實際上就是隱患。在一個企業里工作難免發生矛盾,溝通不暢、文化不同相互理解就有障礙。這都是些隱患,或者說是隱性存在著的問題。所以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要努力抓好雙語教學。當然也不能急于求成。首先培訓師資就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長遠規劃,然后踏踏實實地開展。

>>滕星教授訪問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

猜你喜歡
彝語人類學少數民族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與敘事的新變
民初《大定縣志·殊語》中的彝語研究
納蘇彝語越南語親屬稱謂特征及其文化內涵異同研究
訪大涼山懸崖村
伊莎白及其中國人類學、社會學考察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人類學:在行走中發現
漢語“不”與彝語“ap”的異同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