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選擇·信念·價值
——歌劇《青春之歌》導演闡述(上)

2016-08-24 09:08王良波
影劇新作 2016年2期
關鍵詞:青春之歌林道靜春之歌

王良波

青春·選擇·信念·價值
——歌劇《青春之歌》導演闡述(上)

王良波

歌劇《青春之歌》是根據我國著名作家楊沫的同名長篇小說部分內容進行改編創作的。創作伊始,本著立足今天審視歷史和用今天的審美去詮釋經典為原則,根據演出立意,以及歌劇的規律、特點的需要,對原著內容做了大量的刪節、提煉、開掘和重構。在歷時近十個月的選材、結構劇本情節框架、詞曲創作。這部歌劇的投入正式排練,并于2009年5月1日首演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

歌劇《青春之歌》的演出,不僅要傳達出對特定年代的青春禮贊,更要透過時代傳遞出我們對青春的認識,并延展出對生命、愛情和人生價值的思索與考量。

現在我將從以下七個方面,就歌劇《青春之歌》導演創作予以闡述和說明。

一、作家作品與時代背景

長篇小說《青春之歌》(1958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楊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是一部以現實主義寫作手法創作,以作者親身經歷的生活為基礎,帶有自傳性質的文學作品。自發表以來曾多次再版,并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中外文字18種),介紹到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小說在國內轟動一時,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更是成為一種精神向導,整整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其影響之大范圍之廣,堪稱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之冠,代表了從新中國成立至1966年間我國長篇小說創作最高成就,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肚啻褐琛吩桓木幊啥喾N藝術形式的作品,其中最為成功和有影響的是1959年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崔嵬導演,謝芳、康泰、于是之、于洋主演的彩色故事影片《青春之歌》。

歌劇《青春之歌》所展示的故事內容,主要集中在1934年冬末到1935年初春這段時間。序幕以老北京城——北平為主要場景,劇情內容發生在1931年夏天的北戴河。這一時期是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一段屈辱的歷史?!熬乓话恕笔录?,日本入侵中國東北,國民黨政府在蔣介石“寧贈友邦,不與家奴”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指導下,集中強兵圍剿中國工農紅軍,而把東三省拱手讓給了日本,致使東北地區三千萬同胞淪落到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之下。

歌劇《青春之歌》的故事就發生在外憂內患、國破家亡;國家危亡、民族危亡;“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機的時刻”,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劇中盧嘉川在《讓祖國在抗爭中重生希望》的一段唱詞,很好地概括了這一時期的社會背景和廣大青年學子的共同心聲:

動蕩的歲月驚醒了不幸的國人,多難的民族發出被迫的吼聲,民族危亡國土淪喪,誓用熱血衛我中華!

二、主題思想及現實意義與情節結構

全劇主題思想是精神的火花;是心靈的對話;是作品的靈魂;是創作激情的源泉。它既是創作者對生命的感知,對世事的感慨、對人生的感悟,也是創作者對人心、人情、人性和人格的認知、審視與思考;更是創作者希望借助作品與觀眾在思想精神層面上進行碰撞和探討的命題。

歌劇《青春之歌》的主題可以歸結為:青春的選擇。從這一命題出發探討青春怎么樣度過才有意義?青春又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引申出對生命、青春、愛情、信念,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拷問。因此,全劇演出極具現實意義:弘揚“五四精神”,呼喚青春為理想奉獻,喚起樹立正確人生觀、主流價值觀意識。我們想以此傳遞出這樣一種認知與回答:只有當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聯系在一起,個人價值融入于社會主流價值時,青春的風采、人生的精彩、生命的絢爛方能得以彰顯和體現。我們贊賞這樣的人生態度:從尋求物質家園到追求精神家園;從尋覓情感歸宿到追索心靈歸宿;從而完成由小我到大我,由小愛到大愛的生命蛻變!

為了更好展現這一主題,全劇由“投海獲救”、“邂逅盧兄”、“紅書啟蒙”、“盧兄被捕”、“救盧遇胡”、“盧兄就義”和“投身社會(寓意愛國革命)”等主要事件構成全劇基本情節結構框架,分為序幕、第一幕、第二幕和尾聲四個部分組成。

序幕是1931年夏天的北戴河;第一幕有三場戲分別是:第一場新年的北平街道,第二場余永澤家,第三場除夕夜白莉萍家。第二幕有兩場戲分別是:第一場六國飯店舞廳,第二場獄中牢房,共計五場主戲。尾聲是寫意的,具有表現性、象征性和語匯性的“游行”。

在劇本情節結構設置上,采取刪繁就簡方式,不囿于小說情節脈絡,不以復述小說情節故事為重點,而是將視點聚焦于人物心理、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以林道靜在青春歲月中的成長經歷、思想情感和心路歷程為主線,以她與余永澤、盧嘉川和胡夢安代表著不同生活道路、不同人生觀、價值觀的三個男人間的情感糾葛為基本情節脈絡。

以林道靜成長過程中的“心灰意冷無助棄生的少女”、“安逸生活中善良迷惘的少婦”、“跨出家門勇敢自信的熱血青年”、“投身時代大潮社會洪流中,有著明確人生目標和理想追求的新時代女性”四個時期和“重生——復活——新生”人生的質變三個階段,共同構成全劇敘事段落,展現她人生軌跡的變化與發展,從而重點展現林道靜精神世界、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完善過程,以及她對愛情、理想、信念的追求和生活道路的選擇。

三、關于人物形象系統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戲劇藝術創作中的重中之重,是戲劇作品優劣成敗的關鍵。

(一)人物形象

由于原小說作者思想上存在著明顯的時代局限性,極大地抑制了對人物進行更深層次的心理、情感,以及人性層面上的開掘。因此,小說原著中人物形象本身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類型化、臉譜化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人物形象缺乏個性特征,成為作者倫理道德評判的代言人。

導演二度創作時,尤其對演員表演創作過程中,要求一定要深入挖掘人物更深層次的心理情感、思想傾向和價值取向,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是劇中幾個主要人物形象,如:林道靜、盧嘉川、余永澤、胡夢安和白莉萍等,從人文的角度,人性的高度,對人物重新進行定位、豐滿和塑造。

強化人物性格特征,尤其是人物的音樂形象和語言形象特點,使人物形象豐滿鮮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多一些人道主義的人文關懷,少一些階級分析的善惡評判。強調人物的成長性(心理的成熟,性格的完善,思想境界的提升,世界觀的建立,價值觀的形成……等等),以林道靜、余永澤、盧嘉川為代表的青年形象,因為他們正值青春年代,恰巧處于人生的成長階段,變化甚至是巨變,構成了他們面對現實生活和人生道路的主要特征。而他們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更加催生了這種變化的進程和表現。

人物語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無論是人物性格刻畫的是否獨特鮮明,還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是否豐滿鮮活,往往取決于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程度?,F劇本中人物語言個性化特點稍顯不足,特別是作為人物語言重要組成部分的唱詞,在這一點上似有較大地修改余地,以便為演員提供了一定的創作空間。

全劇是以林道靜這一人物情感生活和心路歷程為主要結構線索。林道靜作為一個時代的青年代表的典型,也是全劇主人公和焦點性人物,對她的形象塑造更要強調和強化這一特征。扮演林道靜的演員應當銘記人物的四個時期和三個階段,并在表演創作過程中,要有真切的體驗和準確的體現。

林道靜的思想脈絡,從心灰意冷無助棄生到視拯救民族危亡為己任;她的人生軌跡,從悲觀的逃避現實,到樂觀的選擇生活;她的情感世界的變化與走向,從狹隘纏綿的“小愛”——親情之愛,朋友之愛,男女之愛,包括與余永澤的夫妻之愛(其中包含著很大程度的感恩成份),以及與盧嘉川的沁入心靈的純潔愛情,在與盧嘉川訣別和盧嘉川就義之后,升華為廣博的“大愛”——國家之愛,民族之愛。

我以為,林道靜作為全劇的貫穿性人物,似一條無形的軸線,串聯起所有人物之間的糾葛,構成了人物形象系統中的支撐點。因此,這個人物的思想情感、心路歷程、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完善,能很好的承載青春之歌這部作品的主導思想內涵。

1、林道靜(18歲——22歲),以楊沫本人為原型的青年女性形象,后成為愛國青年。

人物形象基調和性格特點:清純秀麗,外柔內剛,熱情倔強,沖動易感,喜歡幻想,有叛逆意識。在先進思想啟蒙和以盧嘉川為代表的進步青年的影響下,逐步成為具有理想目標的愛國青年、新時代的女性。正如張中行先生所著的《流年碎影》寫道:“她17歲,中等身材,不胖而偏于豐滿,眼睛明亮有神。言談舉止都很清爽,有理想,不世俗,像是也富于感情?!蓖高^這段文字,可以幫助我們形象地捕捉到她的一些形象和性格特點。

2、盧嘉川(22歲——24歲)北京大學學生,中共黨員,學生領袖,北平市東城區地下黨組織負責人之一。人物形象基調和性格特點:儒雅灑脫,樂觀豪放,聰明睿智,思想活躍,有較強的親合力。他是一名具有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明確人生目標和理想追求的革命青年,甘為理想舍棄生命的理想主義者。

小說和劇本中對這個人物形象在生活細節上著墨不多,稍顯單薄欠缺一些生動,而又有生活質感的細節,極易導致從概念入手,刻意去演一個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從而使人物形象缺乏真實感可信度,最終令觀眾難以認同和接受。這個人物形象還需在二度創作過程中,很好地去開掘和豐富。

3、余永澤(23歲——25歲)北京大學學生,胡適先生的得意門生。人物形象基調和性格特點:博學沉穩,謙虛有禮,處事嚴謹,治學勤奮,待人接物細膩周到。他是那個年代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讀書救國是他的人生信條,成為學者是他的人生目標。他的人生態度可以用這樣一句話形容: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遇事不驚靜觀其變??梢砸曀麨楸I碇髁x者。

此人物形象的原型是張中行先生。張先生被譽為“未名四老”(即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張中行四位先生)之一。對這個人物形象不要采取簡單地否定態度,更不可把他視為批判和鞭撻的對象。因為,他的人生信條和人生目標并不存在本質上的錯誤,學生本就該關注于知識,醉心于學問,癡迷于學術,這一點無可厚非理所應當。時至今日,我們不是還在倡導“知識改變命運”,“科教興國”等等。由于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特殊的大的社會背景,只有革命的暴力手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憂外患的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從而顯得余永澤這樣持讀書救國思想的青年不合時宜,落后于時代的需求。因此,要客觀地看待這個人物形象,給以他應有的尊重和公允的歷史評價。

對于楊沫和張中行二位前輩在人生道路做出的不同選擇的問題上,有學者給以了這樣的評述:在張中行這樣的當事人看來,自己選擇的是疑的路,楊沫則(選擇的)是信的路。疑,就不輕易被情感的沖動所裹挾,在靜靜地思考里看人看事;信,就卷入時代的大潮里,去殉道于自己的理念的世界。希望扮演林道靜、余永澤的演員能從這段評述中得到啟發。同時在塑造盧嘉川和余永澤這兩個人物形象時,演員要很好地找到二人之間的反差,以期達到互襯互映的藝術效果。

4、胡夢安(近40歲),國民黨北平市市黨部社會局局長。人物形象基調和性格特點,可以簡單概括為:文質彬彬,紳士風度,心有城府,不露聲色,善用心計。他是逆歷史潮流的又一類別的青年典型形象,是國民黨政府反動政策的代言人,也是構成全劇反貫穿行動的一個人物。在塑造這個人物形象時,同樣不要采取簡單地批判和否定態度,這樣容易走上類型化、臉譜化和概念化的歧途。還是要從客觀的角度辯證地去看待他,他也應是一位青年才俊,否則無法擔此重任,成為國民政府高官。只是他所選擇的人生道路,所奉行的人生信條和所追求的人生目標,與盧嘉川為代表的引領社會大潮的青年形象構成了鮮明地對比??梢哉f他是一個識時務者為俊杰的實用主義代表性人物形象,是我們要予以批駁和否定的對象,但要把握好批駁和否定的尺度,我們批駁和否定的不是這個人本身,而是他的思想,他的人生態度、人生信條和人生目標。

6、白莉萍(21歲——24歲),北京大學學生,后成為響譽京城的交際花。人物基調和性格特點:高雅大方,熱情爽快,坦誠直率,擅長交際,講究實際。她是一個令人惋惜自甘沉迷于物質生活的女青年形象。惋惜她是因為她也曾是熱血青年,也曾飽嘗故土淪陷國破家亡的痛苦。(未完待續)

王良波:中央戲劇學院

責任編輯:吳建軍

猜你喜歡
青春之歌林道靜春之歌
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的愛情研究
——以林道靜為例
春之歌
春之歌
試析《青春之歌》中的愛情敘事與革命理想
春之歌
舞劇《青春之歌》創作藝術特征探析
表演藝術家謝芳的后“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力研究
《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春之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