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的內涵及其建設理路

2016-10-14 09:20楊智
職業技術教育 2016年19期
關鍵詞:內涵課程

楊智

摘 要 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是以“云”技術為基礎、符合農民學習需求的課程形態。在鄉村區域范圍內建設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具有教育信息化政策、基礎設施基本具備且受眾廣泛等支撐條件。就未來發展而言,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的發展要立足鄉村實際,建設虛擬的課程環境與符合農民學習特點與需求的課程“云”,形成“云”學習觀,構建在線評價與反饋機制。

關鍵詞 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內涵;建設理路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19-0046-05

農民職業教育對城鎮化進程與新農村政策的落實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其通過對人口素質的整體提升,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有助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式發展[1],同時有助于推動新農村建設政策的落實。然而,由于農民居住分散、需求多樣以及文化程度差異較大等原因,針對農民開展普及性的職業教育成本高、難度較大,還可能造成資源浪費?!霸啤奔夹g的發展給農民職業教育的全面實施提供了可能,依托農村網絡及其終端設備開發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有助于農民職業教育的普及與效率的提升。

一、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的內涵

課程是農民職業教育的核心要素,決定著教育實施的成效。在電子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以及“云”技術得以廣泛運用的背景下,“云”技術以其便捷、高效與大容量等特征為農民職業教育課程建設提供了新的生發土壤,因此,開發與建設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對農民職業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第一,農民是一種身份界定,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其內涵基于社會分工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農民的身份具有時代特征。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指以農業種植為主要工作的人群,如《管子》中“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奔礊榇艘?。建國后,國家對農民身份做出了新的界定,包括農林牧漁等基礎性行業的人員。此時期農民身份既是一種戶籍認證,也是對農民居住地域的界定。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人口的流動,傳統基于行業、地域與戶籍的農民身份與實然意義上的農民身份漸趨模糊,從而出現了三種與農民身份相關的群體。一是已遷入城市,不再以農業生產為其主要生活來源的具有農民戶籍身份的農民群體。二是繼續長居鄉村,且具有農民戶籍身份的群體。三是介于二者之間,具有農民戶籍身份的游走于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農民工群體。由于第一種與第三種群體在工作性質上都已完全脫離或基本脫離農業生產,其居住地具有相對便利的教育資源,因此本文主要討論第二種類型,即居于鄉村且具有農民戶籍身份的農民群體。

第二,“云”計算是信息技術高度發達所誕生的基于互聯網的超級計算技術或模式,其可通過網絡讓需求者在自身的終端設備上獲取需要的任何資源?!霸啤奔夹g的研發與運用正逐步成為全球化時代各國經濟與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如美國歷屆聯邦政府都把“云”計算技術的創新與使用作為推動經濟與產業發展的手段,并于2011年出臺了《聯邦云計算戰略》,歐盟委員會于2012年啟動了釋放歐洲云計算潛力的戰略計劃,韓國政府2011年頒布《云計算全面振興計劃》,我國也于2012年發布首個部級云計算專項規劃《中國云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霸啤闭n程正是基于“云”計算技術全球化的背景而提出的,其指“建立在云技術(云計算)、智能移動等新技術基礎上的新課程形態”[2]。由“端、管、云、臺”四要素構成,“端”指手機、電腦、MID等移動接入終端設備,“管”指網絡(寬帶),“云”指課程資源庫,‘臺指專門開發的課程運行平臺?!霸啤闭n程的核心在于“云”技術強大的處理能力,“用戶所處理的數據保存在互聯網的數據中心里,用戶不需要擔心自己的存儲能力不夠,也不需要關心存儲發生在哪朵‘云上?!盵3]端、管、臺只是“云”課程運行的輔助措施。

《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2011)》規定職業教育是“為學習者掌握在某一特定職業或行業或某類職業或行業從業所需特有的知識、技藝和能力而設計的教育課程”。以此為基礎,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指為使農民獲取從事農業生產和加工活動所需的知識、技藝和能力,以“云”技術為基礎所開發的課程形式。其運行的內在機理主要表現為:在鄉村范圍內,分散居住的農民可以在任何互聯網覆蓋的地方借助網絡終端設備(如電腦、手機)通過互聯網獲取職業教育課程“云”中的任何信息,還可以通過“云”課程虛擬的與現實的學習環境討論交流課程“云”已包含或未覆蓋的信息??傮w而言,鄉村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建設有助于解決農民因生產與生活、交通不便而難以集中學習的問題,“云”課程大容量能滿足農民職業學習的個性化需求,虛擬學習平臺的搭建有助于解決部分農民因學習能力較差而學習效果不好和“云”課程未涵蓋而現實生產中卻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建設的現實基礎

(一)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的政策基礎

教育本身是一項需要資源支撐的社會活動,在某種教育形式尚未形成自覺化的時期,其全面發展往往需要政策的支撐與推動。就我國現實而言,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建設已具有政策基礎。

第一,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建設有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支撐?!督逃畔⒒臧l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充分整合現有資源,采用云計算技術,形成資源配置與服務的集約化發展途徑,構建穩定可靠、低成本的國家教育云服務模式”。教育云服務模式是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推動教育全面普及,提升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徑。居于鄉村的農民居住分散、對職業類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多樣,致使對其集中開展職業教育活動存在困難。誠如貴州省F縣W村的成人學校校長所言,“我們2016年2月開展為期一天的養?;A常識培訓,結果全村只有5戶養牛散戶來參加,但是我們有1名工作人員負責管理,2名教師負責上課,課酬花掉了1000元,這確實有點浪費”。針對這樣的情況,如果建成農民職業教育數據庫,并把養牛的相關技術分成微小主題融入課程云中,農民能通過網絡進入學習系統隨時查詢并學習相應的知識與技能。

第二,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建設有城鎮化政策的推動。城鎮化并非僅指地域、人口的城鎮化,其目的是城鄉一體化,即消除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最終促進社會公平,根本在于人口素質的提升。農民是城鎮化的主體,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民觀念、知識與技術等內涵上的城鎮化。從生產生活的視角而言,城鎮化首先解決的是城鎮化后農民的就業問題,這要求基于地方實際針對農民開展各種類型的職業培訓。然而,鑒于農民基本都承擔一定社會責任的情況,農民職業培訓持續時間不能過長,否則會影響農民自身的生產生活,因此,在集中培訓的情況下,依托城鎮化的政策,建設職業教育云課程體系,把職業教育融入農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既有利于農民職業教育效率的提升,也有助于城鎮化政策的落實。

(二)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的設施保障

技術的運用要以相應的載體為依托,“云”技術的運用也需要依托相應的載體,即物質載體與虛擬載體。物質載體指“端”與“管”,虛擬載體即“云”與“臺”。物質載體是前提與基礎,虛擬載體建立于其上。進入21世紀以來,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逐步蔓延并走進鄉村,成為鄉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例如智能手機與無線網絡在農村已基本普及,甚至部分條件好的鄉村已有了有線網絡、電腦、網絡電視以及WiFi等,這為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建設提供了資源保障。

第一,智能手機、電腦、網絡電視等電子終端設備是“云”課程建設最基礎的物質資源保障?!霸啤闭n程的載體是“云”技術所依托的電子設備,否則“云”課程只能停留在理念層面。我國鄉村目前已經具備或具有具備“云”課程運行所需的終端電子設備條件。已經具備指我國鄉村已存在大量智能手機,這為“云”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可能。具有具備指鄉村農民具備購買智能手機的能力,甚至具有購買電腦與網絡電視的能力。這類顯在或潛在的電子設備為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了硬件支撐。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智能手機、電腦、網絡電視等電子終端設備在農村將會更加普及,為“云”課程的實施提供物質保障。

第二,鄉村的網絡、QQ、微信與各類網絡播放器是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虛擬的保障條件?!霸啤闭n程的建設不僅需要“端”與“管”在硬件上的支撐,也需要“云”與“臺”的軟件支持。在新農村建設、城鎮化等相關政策的推動下,部分鄉村已覆蓋有線網絡,而在能使用手機的地方基本也能使用無線網絡,這使得“管”已具備鄉村基礎?!霸啤笔钦n程的核心資源庫,是“云”課程稱謂來源的依據所在。目前農民職業教育課程“云”尚未形成,這是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建設的重點與難點。盡管如此,目前農民仍能通過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查獲相關資料,這為“云”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了觀念與技術上的參照。QQ、微信與多種播放器能在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使用,為“云”課程提供了“臺”要素的保障。

(三)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的主體基礎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總數的63.91%,其中,農民占農村人口的絕大部分,在農村地區建設符合農民學習需求及特點的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體系具有寬泛的人口基礎。農民是成人,具有與兒童不同的學習需求與特點,“云”課程自身的特點與農民學習特點具有內在邏輯關系,從而使得農民教育“云”課程具有深厚、穩定的鄉村基礎。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的主體基礎主要表現為“云”課程自身的特點能滿足廣大農民職業學習的基本需求。一是“云”課程能從數量上滿足廣大農民學習的需求。農民居于鄉村,由于其散居與需求多樣,難以集中開展教育活動,“云”課程靈活、便利的特點能在不把農民集中起來的情況下開展教育活動,能擴大農民的受教育面,讓所有鄉村農民獲得學習的機會。二是“云”課程的特點符合農民學習的真實特點。農民以散居為主,加上生產與工作性質、學習水平等方面的差異,使得農民教育需關注農民學習的個性化特點與需求。成人教育家梅里安認為,“成人不僅是自愿學習者,他們所學的課程或技術也主要是由自己選擇的”[4]?!耙鶕扇藢W習者各自的要求與愛好來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實踐?!盵5]農民也屬于成人,因此農民職業教育要滿足成人的個性化需求?!霸啤闭n程系統隨身、隨時與內容全面的特點能滿足農民碎片化學習的需求,而且不會干擾其日常生產與生活。

三、農民教育“云”課程建設的內在理路

“云”課程作為農民教育的新理念,在農民職業教育領域的落實仍面臨巨大挑戰,需從課程環境、課程文本、課程“人”觀念[6]與課程管理模式四個維度開展建設。課程環境的重建即如何突破傳統的實體學習環境而重建虛擬學習環境。課程文本建設即建設符合農民學習需求與特點的職業教育課程“云”。課程“人”觀念的轉變要求轉變課程開發者、學習指導者、管理者與農民的觀念,其中農民學習觀念的轉變是核心。課程管理模式的重建即重建一種既能管理又不會影響農民正常生活的管理模式。

(一)基于農民的現實條件重建虛擬課程環境

傳統農民學習的課程環境主要由學員、教師、文本以及其他授課需要的設施構成,這是一種學員、教師、文本以及其他授課需要的設施“在場”的課程環境?!霸啤闭n程環境則是一種“離場”的、“似近距離”的虛擬環境。虛擬課程環境建設包括基礎設施與虛擬學習平臺建設,基礎設施是基礎,是課程環境中必需的物的要素,虛擬學習平臺則是在基礎設施上開發的學習平臺。

第一,完善鄉村農民教育“云”課程體系的基礎設施設備。就“云”課程體系的基本構成要素而言,“端”與“管”是最基礎的設施設備,只有在其基礎上討論“云”課程才有價值和意義。首先,就終端設備而言,中青年農民已基本使用智能手機,甚至在條件較好的地方電腦已進入鄉村農民家中。然而,在邊貧地區鄉村,因經濟或其他條件原因未使用手機的農民仍存在。針對上述情況,為提升“云”課程的普及率,保障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成效,“云”課程要搭乘信息化鄉村建設的政策之機,有序建設基礎設施設備。有條件使用智能手機的地方,采用多種方式逐步推動智能手機的普及率,同時針對老人不會或不愿使用智能手機的情況,逐步建設遠程學習教室。條件較差的邊貧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先集中資源建設遠程學習室。有條件的地區可擴展農村黨員遠程學習中心的功能,為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建設提供設施保障。其次,“管”是鄉村農民“云”課程建設必需的另一基礎設施,是農民“云”課程傳輸的渠道,本質上它指鄉村的電子網絡,其與終端設備共同構成“云”課程基礎設施設備。在信息化鄉村建設政策的推動下,無線網絡已逐步普及,甚至有線網絡也開始進入鄉村,這為“云”課程實施提供了傳輸保障。然而,現實中仍存在鄉村網絡不通、不穩定、資費高等情況,甚至邊貧地區根本沒有通信網絡。網絡使得課程“云”的“飄動”成為不可能。因此,鄉村網絡建設需以信息化鄉村建設政策為契機,完善網絡建設,同時降低或免除網絡學習的費用,保證鄉村有網絡、農民能用且用得起網絡。

第二,建設農民職業教育虛擬學習平臺。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彌補了傳統課程實施方式難以把農民集中起來學習的缺陷。由于我國農民普遍文化水平較低,獨立學習能力較弱,而“云”課程又是以自學為主的課程,如果沒有教師或同輩群體的幫助,完全依靠自己獨立學習難以保證“云”課程的實施效果。鑒于此,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的實施需要建立虛擬學習社區,如QQ群、微信群以及其他專門設計的學習交流社區等。虛擬學習型社區的建立將會成為未來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實施的主要輔助平臺。通過虛擬學習社區,學習者可在線向專家咨詢相關的知識、技術與學習方法,可以與其他社區學員共同分享學習經驗,社區內的學員之間可依托學習型社區交流與分享課程內容以外的其他經驗,探討其他感興趣的問題,這有助于推動“云”課程效率的提升。當前,我國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相匹配的學習型社區同樣處于初建階段。隨著“云”技術及相應的設施設備在鄉村的普及以及農民學習意識與能力的提升,虛擬學習型社區的建立越來越必要,其將成為未來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學習的主要平臺,為“云”課程效率的提升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二)基于農民學習特點與需求建設課程“云”

課程“云”是課程運行的資源庫,是課程“文本”的表現形式,也是“云”課程之所以稱之為“云”的根本所在,因此課程“云”是“云”課程建設的必要條件。一般而言,農民職業學習需求多樣化,普遍文化水平偏低,自主學習能力較差,以碎片化學習為主,因此,農民職業教育課程“云”的建設要充分考慮其學習特點,這樣“云”課程才能切實為鄉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服務。

第一,在城鎮化與信息化相關政策的推動下,農民面對的是新的鄉村工業、種養殖業模式等生產樣態,新的社會組織形式與生活樣態。由于農民學習主要是基于生產生活實際需求的,導致農民職業技術學習需求的多樣化。鄉村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的建設要全面與細致,盡量關注到所有農民的所有生產點,“云”課程才能滿足農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云”技術的大容量特點才具有彰顯價值的機會。只有最大限度滿足農民職業學習需求的課程才能調動農民學習的積極性,成為農民真正的生產“導師”,也有助于農民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

第二,農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且學習能力較差是影響其學習動力與效率的重要因素。為此,“云”課程應在保留內容要點的基礎上盡可能降低課程學習的難度,用農民最容易采用且能學懂的方式開發與設計課程,即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困難問題容易化。這樣既可以提升學習效率,也有助于提升農民學習的積極性與動力。

第三,農民學習通常是基于實際需求的學習,加上自身的文化水平偏低與學習時間不固定等原因,其不太愿意也難以學習從理論到實踐的系統性知識與技能,而是偏向于采用即學即用的碎片化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碎片化在時間上表現為學習的持續時間較短、間隔較長,在知識內容上表現為知識與技能的微小化?;谵r民學習碎片化的特征,其職業教育“云”課程的設計要遵循“碎片化”的原則,把學習內容分解壓縮為“微單元”,在不影響知識要點的情況下盡可能縮短“微單元”的學習時間,減少各“微單元”之間的連續性。這樣農民可以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及時獲取其想要的知識與技能,而不至于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

(三)基于課程的特點形成課程責任者的“云”學習觀

“云”課程在時空、實施過程與評價模式等方面與傳統課程差異較大,因此課程開發者、學習指導者、管理者與學習者需要轉變傳統的課程觀念,從根源上為農民教育“云”課程建設與實施提供認識上的保障。

第一,課程開發者要轉變傳統的課程開發觀念,摒棄“云”課程即把傳統課程簡單加工并移植到課程“云”中的觀點,深入研究“云”技術、農民職業學習需求、職業特點與學習特點四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開發與設計課程,保證農民職業教育課程的質量。

第二,為保障課程的順利實施,課程管理者不僅需要具備較好的計算機技術,同時要深諳“云”課程體系的運轉機制,深入研究農民學習的時空情況,在管理過程中能及時預判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做好問題解決的應急預案,以此保障課程系統的正常運轉。

第三,“云”課程是一種新型的以“云”技術為基礎的課程形態,農民的學習經歷中很少有相關經驗,因此為保障農民能學習、會學習,學習指導者必不可少。由于“云”課程有別于傳統的課程,因此需要學習指導者結合“云”課程系統與農民的實際情況,制定周密的學習指導計劃,在學習觀念、方法與學習內容方面開展實質性的有效指導。

第四,學習者是課程的受益者,也是“云”課程運行的中心,“云”課程觀念直接影響到課程體系價值的實現。課程學習者要變被動為主動,轉變傳統的認為成人學習能力差甚至不能學習的觀念,主動融入到“云”課程中,掌握課程學習方法,選擇自己所需的內容開展學習,使“云”課程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

(五)建立多元的課程評價與反饋機制

由于云課程是在虛擬空間中實施的,且學習者具有自主選擇課程內容的權利,因此,云課程評價模式要突破傳統的現場測試、專家或同行評價主導的課程評價模式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局限性,從而構建以學習者為主的多主體在線評價模式。

第一,在線自主評價,其是此種評價模式存在的基礎。云課程與傳統紙質課程或單向電子傳輸課程的區別是其具有互動性與可自主選擇性。這種特性可以滿足成人學習的多樣化需求。由于學習者個體的需求不同,因此其選擇的內容也存在差異或者說其對課程內容的側重點要求也不同。再加上學習者的分散,課程主辦方難以采用統一的、面對面的方式對課程進行評價。鑒于此,以云技術為平臺,構建在線課程評價模式能獲取更加客觀的反饋資料,以便于課程質量及實施效果的改進。

第二,建立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多主體參與評價模式。農民教育的對象是成人,大多數已具備一定的工作經歷,具有較為成熟的判斷力,明確自己學習的需要,因此相關的課程學習者要成為課程評價的主體。從實際情況來看,因農民對職業教育實施具有速成的要求,因此其學習難免抱有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現象,從而導致農民學員對“云”課程的評價難免存在偏見或不全面、不客觀的情況。為保證課程評價的客觀性,農民職業教育“云”課程評價主體除農民學習者自身外,還需包括課程開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社會機構等。課程開發者與管理者參與課程評價有助于了解課程實施過程中涉及到自身責任的真問題,并在后續的課程建設與管理中規避此類問題。第三方社會機構參與評價可以使評價更加客觀,確保課程評價能切實為課程自身的發展服務,為農民的生產服務。

參 考 文 獻

[1]李森.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我國鄉村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困境與戰略選擇[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98-105.

[2]王本陸.關于加強云課程研究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3(12):3-7.

[3]趙利萍,周先進.云課程的內在理路及其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5(2):34-38.

[4][5][美]達肯沃爾德·梅里安.成人教育——實踐的基礎[M].劉憲之,藺延梓,劉海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164.155.

[6]王潤,周先進.云課程的實施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發展研究,2015(12):34-39.

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onstruction Thinking of Cloud Courses of Peasant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g Zhi

Abstract The “cloud” courses for peasan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curriculum form which is based on the cloud technology, an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asants learning needs. In the countryside, the construction of “cloud” courses has support condition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policy, preliminary security of infrastructure, a large group of farmers as the main basis. In fu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loud” courses of peasants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countryside, to construct virtual environment, to construct curriculum clou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easants learning, to form idea of cloud learning and to build onlin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Key words peasants vocational education; cloud course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thinking

Author Yang Zhi,associate professor of Educational Science College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18)

猜你喜歡
內涵課程
構建“雙有繪本共讀課程”的實踐探索
《ERP原理與應用》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
課程思政在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挖掘習題內涵 探究問題本質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博雅育英 繽紛課程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有理數的數學內涵
木木相冊
自行車的發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