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BC的蛻變

2016-10-15 08:04吳思
天涯 2016年4期
關鍵詞:概覽劉易斯頻道

吳思

2016年4月號的《每月評論》上,刊載了嘉文·劉易斯的文章《破碎的BBC:從公共服務到企業權力》。在文中,劉易斯對1990年代末以來BBC的變遷做出了評論。

BBC以及其他國有公共服務廣電系統的持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以“公共領域”這個理念為基礎,根據這種說法,民主制度需要維護某種受到保護的、普遍可得的中立空間,在那里,社會多樣性和公開的辯論可以得到表達。但是,如果我們拿這個邏輯來看1997年創立的BBC“新聞24小時”頻道,那么情況顯然并不樂觀。

從形式上說,BBC“新聞24小時”頻道是默多克“天空新聞臺”的雙胞胎,其編輯價值觀與之如此類似,以至于觀眾看到的,就是主要從同樣的意識形態視角出發的同樣的新聞故事等級制;這兩個頻道甚至同時播放天氣預報和“新聞報紙概覽”。而且,“新聞24小時”的“新聞報紙概覽”邀請的評論員幾乎全部來自寡頭制的印刷媒體,而不是市民社會的代表,這也由此進一步確保了意識形態的一致性和連續性。就其意識形態預設和結構性表征來說,“新聞24小時”是堅決擁護商業化和市場化的:根據學者的研究,在BBC的六點新聞中,2007年,商界代表與工會發言人之間的比例約為5:1;2012年,這一比例達到了19:1。2012年,有806名信源出現在與移民和歐盟問題有關的新聞中,但其中沒有一名有組織的勞工代表。

此外,在報道平民死亡事件方面,“新聞24小時”也絕對稱不上公正:在劉易斯看來,該節目根本不能為死于英美軍隊之手的平民——伊拉克、阿富汗和其他地方的——代言;它的確莊重地報道了陣亡英軍士兵棺槨歸國的場面,但喪身的伊拉克人卻沒有得到任何視覺呈現,不管是尸體,還是數據。

劉易斯指出,這樣一種報道方式,提請我們注意“新聞24小時”在代表美國全球霸權方面所起的作用。它對于美國政府行為和政策的報道,傾向于受到某種粗魯且歪曲的“好人vs壞人”敘事配方的驅動:凡是與美國關系不好的國家——任何左翼拉美國家,或者俄國、伊朗——都會不成比例地遭遇到持續的歷史性批評,甚至是推測的陰謀論。最近這些年,美國入侵了伊拉克和阿富汗、虐囚、嘗試顛覆查韋斯政權、資助埃及軍隊推翻自己的民選政府,但在BBC的報道中,受到系統質疑和編排的,卻是俄羅斯。

劉易斯認為,如今的BBC與它聲稱要服務的那個社會之間,并沒有真切的、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和知識關聯,就此而言,它就已經不再是真正的公共服務機構,它已經成了企業宣傳。

猜你喜歡
概覽劉易斯頻道
國會議員、民權偶像約翰·劉易斯逝世,享年80歲
4K頻道開播,你準備好了嗎
寒假快樂頻道
頻道
2009年展會概覽
2009年展會概覽
世界上最短的演講
2009年展會概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