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古代的貢舉制度

2016-11-03 16:37唐偉
人間 2016年26期
關鍵詞:古代日本

唐偉

摘要:科舉制作為中國古代選拔官吏制度的重要內容,不僅貫穿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而且對整個東亞文明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尤為深遠的影響。在漫長的古代歲月中,日本和中國建立了密切的聯系,日本不僅積極向中國學習先進的科學制度,并且大規模引進中國文化,這些都極大的促進了古代日本的發展。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一項重要的制度建樹之一,對中國的封建社會產生了難以估量的作用。然而,日本卻沒有吸收并繼承科舉制度,本論將探討其原因所在。

關鍵詞:日本;古代;貢舉制度

中圖分類號:D7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054-02

一、漢文化圈及日本的貢舉制度

在歷史上,中國古代文化一直深深影響著周邊的許多國家,這其中當然包括科舉制度。除了有外國學生來到中國參加科舉考試以外,也有國家在本國設立科舉制度。日本最先效仿中國的科舉制度,卻也是實行時間最短的??婆e制度具有平等精神,這與日本的貴族傳統之間存在難以消除的沖突,以至于在日本沒有產生深遠的影響。

其他的周邊國家如越南,在1075年至1919年間實行了科舉制度,是廢除該制度最晚的國家,共持續一千三百多年。在越南的特點是不僅效仿中國科舉的形式和制度以外,還依據本國國情添設儒、佛、道三教的考試。

朝鮮也在高麗時代光宗9年(958年)至1894年間設立科舉制度,共持續936年,是中國以外實行科舉制最長、也最完備的國家。

中國、越南以及朝鮮等國的科舉制度都得到深入研究,但是東亞另一個重要國家日本曾設立的貢舉制度卻未被受到重視。不僅有些中國大陸學者認為日本曾設立的貢舉制度并非真正的科舉制度,甚至一些日本學者都表示認同。唯獨少數對古代中日學制有研究的學者,如日本方面的多賀秋五郎、岡田正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學者高明士、陳水逢等學者,將貢舉制度視作學制的附屬制度。直到20世紀90年代,經過參考和學習臺灣、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大陸學者對有關文獻的進行查閱與分析,終于將八世紀到十一世紀日本短暫實行貢舉制度的歷史真相揭開面紗。

于是,作為一種歷史存在過的制度,以及律令制國家學子走上仕途的方式之一,日本古代貢舉制也如中國科舉制一般,關系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中國的《全唐詩》中,收錄有“梧桐葉落滿庭陰,閉鎖朱門試院深”反映正在考試的場景,有“喧喧車馬欲朝天,人探東堂榜已懸”反映放榜后熱鬧,以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反中榜者得意的心情等。有關日本貢舉制度的詩詞,在《菅家文草》、《扶桑集》等日本古代詩書中也出現過,雖然與之相關的詩文不多,但也能夠由此了解到日本貢舉制度。以下,就詳細介紹分析日本的貢舉制度。

二、日本貢舉制度

日本是最早效仿中國科舉制度的國家,也是實行該制度時間最短的。日本通過701年頒布的大寶律令,效仿唐朝科舉制度設立了貢舉制度,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四科和醫、針二科,這其中最重要的是秀才科。式部省是掌管選拔和任命官職的部門,由其直接主持貢舉考試,在十月、十一月間每年舉辦一次。能夠參加考試的學生分為貢人和舉人,貢人由地方諸國直接貢送,舉人由天皇臨時制舉(因臨時需要特別招收人才)或由大學寮經過寮試而來。來自大學寮的舉人需參加國學考試,內容基本與唐朝科舉各科相同,合格后還需地方長官推薦。明經科的考試分別考《周禮》、《左傳》、《禮記》、《毛詩》共四題,余經各三題,《孝經》、《論語》共三題,共十題的考試中,通過十題為上上,通過八題以上為上中,通過七題為上下,通過六題為中上。進士科考試“考時務策二條”和帖讀(七帖從《文選上秩》中選,三帖從《爾雅》中選)。帖策全部通過者為甲,兩策通過及帖讀答對六帖者為乙,除此之外都是不第。明法科考試與唐朝科舉完全相同,為“試律令十條”,全部通過為甲,通過八以上為乙,通過七以下為不第。

依據“選敘令”之規定,考試合格的人才有資格選拔為官。其中以秀才科最重要,明經科、進士科、明法科依次遞減。換言之,日本的貢舉制在考試科目內容、評判標準依據、等級分配和及第授階方面都主要仿照唐朝科舉制。唐朝考試內容比日本難,選拔標準也比日本高,但日本的貢舉制度中貢舉者的出身最為重要。

然而,日本實施貢舉制恰逢貴族勢力上升的時期。推崇平等的科舉制度與貴族傳統存在不可消除的沖突,因而難以在日本繼續下去。自大寶律令頒布,實施貢舉制度的一百年中,能夠受重用的秀才、明經二科的及第者僅有數十人。十世紀以后,由于貴族涉政、官宦世襲,進士科已經廢除,貢舉制基本上由貴族控制,并且也不仰仗才學,全憑借資歷和名望,一時興盛的貢舉制日漸流于形式和世襲。

十一世紀以后,形式上式部省還在實行貢舉考試,但除了文章試之外的科試均已沒落??忌蓹噘F推薦,應考者幾乎無一落選,且落選者可以改判及第,到此貢舉制已完全改變。1177年,大學寮被一場大火焚毀,此后并未重建。到十五、十六世紀時,只剩下一具空殼。至江戶時代貢舉制度全部絕跡。

三、中日人才選拔制度差異

在中國,科舉制之所以可以廣泛的實行是因為中國的儒家文化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從孔子投身于教育事業起,在中國,無論是怎樣的出身都可以擁有獲得教育的權利,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孔子著名的弟子“七十二賢人”中就有出身非常低微的,有市井之徒,有外族人,還有曾經遭受過刑罰的。日本社會制定出了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貴族、武士與平民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經過學習和訓練的只有貴族及其子弟,官吏也只能從這些人里產生,還要考慮家族勢力等因素,科舉制自然沒有了用武之地。

十世紀以后,大學寮教育作為古代日本貢舉制的根本,更是越來越被有權勢的貴族所掌控。一方面學官世襲,學官家系世代掌握大學寮中主要科目,即紀傳、明經、明法和算道等四道的科目的授課職務。另一方面,在大學寮內,藤原氏、橘氏和在原氏等大氏族紛紛設立名為“勸學院”、“獎學院”與“學官院”的“別曹”。這些不受大學寮控制的特殊氏族學舍,不僅為貴族子弟提供優越的學習環境,更增強了權勢貴族在大學寮中的地位,使官學日漸趨于私學性質。加之913年的學制改革和國家頒布的《延喜式》中,又規定只有得業生才能參加國家任官考試,進一步增加普通百姓進入仕途的難度與復雜程度。最終朝廷只有向貴族妥協,導致古代日本的貢舉制度喪失其公平選拔人才的初衷而變成一具空殼。

四、結語

中國是大陸文明,日本是列島的海洋文明,兩種文明的模式本來就不同。盡管日本從中國學習和吸收了許多大陸文明,但日本文明的本質并未就此改變。在大陸文化的影響下,日本通過超前的攝取大陸文化,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完成文化的轉型建立了燦爛的“唐風文化”,但是不久,脫離現實的貴族政權開始衰落,日本開始了與中國不同的另一條封建制的發展道路。盡管日本并沒有學習和繼承中國的科舉制,和中國的發展道路也有所不同,但是不可否認“唐風文化”確實對日本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也為日本留下了很深的文化烙印。盡管日本從中國學習和吸收了許多大陸文明,但日本文明的本質并未就此改變。不管怎樣,每一個文明都是獨特的,都有其別具一格的一面。日本文明也不例外,它既具有唐風文化的精細和雅致又兼備海洋文明的尚武和野心。但正是因為如此,文明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的豐富與多姿多彩。我們在以宏觀的眼光來審視和觀察各個文明的同時,有時,也可以找準一個切入點,從小處著手,鉆進去細心挖掘之后你就會發現得到的是不一樣的收獲。中國由于實行科舉制度,學問被禁錮呈一元化,知識分子的文化思想受到很大限制。反觀日本由于沒有嚴格的科舉制度,學問自由發展呈多元化,知識分子的思想有著極大發展空間。因此,十九世紀當兩國遭受到西方文明的大肆入侵時,思想多元化的日本所表現出來的應變能力比思想一元化的中國要敏捷得多。

參考文獻:

[1]王新生.日本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83-98

[2]李明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綱要[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179-182

[3]高增杰.東亞文明撞擊——日本文化的歷史與特征[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06-206,288-312

[4]李文.武士階級與的近代化[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135-153

[5]梅棹忠夫.楊芳玲譯.何謂日本[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25-37,64-92

猜你喜歡
古代日本
探尋日本
淺談我國古代的管理思想
中國古代山水畫色彩研究
中國古代與現當代語境下的語文寫作教育觀比較研究
古代書院藏書探析
古代生活中的科技文化
日本:入住書舍,與書共眠
日本神社
第 位首相考驗日本耐心
日本混亂中迎接希拉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