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詩歌教學優化舉措

2016-11-10 00:31馬依拜爾·艾力
人間 2016年28期
關鍵詞:授之以漁整體感知

馬依拜爾·艾力

摘要: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詩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初中教材中選取了很多優美的詩詞,教師可以不斷引導學生對詩的鑒賞,從而加強閱讀與理解能力。

關鍵詞:整體感知;品味語言;再現意境;授之以漁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266-01

詩歌是美的結晶,能陶冶情操,滋養人性。詩歌教學如果能將詩歌中的美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營養,詩歌教學的目標就能實現。詩歌教學實際就是一種感受美、接受美、創造美的過程。將詩歌的美轉化為學生個人審美結果和審美能力,根據新課標,很顯然,鑒賞的主體是學生,鑒賞的客體是詩歌。詩歌鑒賞過程中需要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面對客體,主體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思想水平和文化修養等去思考、判斷、理解、聯想,使之變成自己的審美體驗與感受,進一步轉化為自己的美德形態。

一、研究課標,明確任務

新課標關于初中詩歌教學,提出了這樣一些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痹谡劦轿膶W作品時,說“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痹谡劦秸n文理解時——當然也包括詩歌,說“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边@基本上就是初中詩歌教學的總目標。

二、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文學的驕子是詩歌,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之一。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到《楚辭》到唐詩宋詞到現代漢詩,源遠流長。我國古代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說法,可見誦讀是開啟理解一首詩歌大門的金鑰匙。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第一要領就是反復誦讀詩歌。如教學流沙河的《理想》時,如果只是一味的一節詩、一節詩地枯燥講解,必然使學生感到厭煩,倒不如讓學生自己多誦讀優美的詩句,詩句中生動形象的比喻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說詞”。

教師要從情感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細膩的誦讀指導和訓練。誦讀詩歌首先要指導學生方法,注意要讀準字音,讀準節奏,體味詩的音樂美。其次,詩是抒情味最濃的一種文學體裁,還要通過語調和輕重音的變化去表現豐富的情感,必須讀得抑揚頓挫。第三,誦讀時,也并不是單純反復的無目的讀,要營造氛圍,把學生帶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讓學生想象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樣子?街市上的人兒有什么活動?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個性想象空間,也調動了學生的熱情。當然,讀的時候也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采用范讀、配樂讀、自由讀、齊讀等多種方法,含英咀華,讓學生漸漸從詩歌文字的奇妙組合里熟悉詩歌的內容,初步感受到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音韻美。并幫助學生尋找一種重要的和詩人產生情感共鳴的直覺,更多的是使學生有自主的獨特體驗和發現,通過頌讀對詩歌進行總體把握,讓學生學會整體感知,提高學生的閱讀整體觀,獲得對詩歌情感深層次的理解。

三、興趣引路,授之以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诮虒W時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典故、趣聞、軼事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陰》這首詞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李清照的為人,并對這首詞發生興趣,首先向學生介紹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趙明誠打賭的故事:李清照寫了這首,《醉花陰》,寄給他的丈夫趙明誠,趙明誠覺得詞寫得太好了,自己寫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趙明誠廢寢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寫了十五首詞,把李清照的《醉花陰》混雜在這十五首詞中,然后拿給朋友看,要朋友評選哪首寫得最好,朋友欣賞了半天,說道:“只有莫道不銷魂三句絕佳”。學生聽了這個故事都發出會心的微笑,不禁對這首詞產生興趣和期待,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該詩的主動性,課堂效果顯著增強。但是提高學生興趣不過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關鍵是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方法。

四、啟發引導,再現意境

古典詩歌有著優美的意境,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學會再現詩歌的意境。比如《天凈沙 秋思》典型地體現了意境美這一特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首先找出全詩的意象,所謂意象就是一個事物表達一個意象,學生不難找出,因為全詩總計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寫了九個事物,那么也就是九個意象。這九個意象不是用關聯詞承接起來的,那是用什么把它們串聯起來的?學生通過思考得出:是用一種情即游子的羈旅愁情作為線索把它們串起來的。教師進一步地啟發:這九個意象通過情感的串聯,就組成一幅非常美的圖畫,也就是本詩的意境。請同學們用自己優美的語言,把本詩的意境再現出來。學生紛紛沉浸在優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話把本詩的意境表達出來。

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再現了本詩的意境——暮靄中,軀干上纏著枯藤的百年古樹無聲聳立,葉落殆盡的樹枝,鐵似的直刺蒼天,一只烏鴉靜靜地停在古樹枝頭,沒有動,也沒有叫,仿佛和古樹枯藤結成一體,像個雕塑。小橋下,一條小溪潺潺流淌。小溪邊,一座農舍悄然而立,房頂上,炊煙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風勁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騎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馬上,朝著夕陽走去,漸漸成為一個黑點,消失在地平線……

多美的意境啊,學生浸潤其中,會感受到一種巨大的藝術享受。如果在教學中,我們只是簡單地翻譯一下了事,那么這道精神大餐就會清淡無味了。

五、推敲字詞,品味語言

詩歌的語言表現出新穎、凝練,不拘泥于通用的語法規范、邏輯結構,寫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點。對詩的用詞的研究、鑒賞,不僅可以更好地領略詩歌的價值,還可以為寫文章時在遣詞造句方面提供借鑒。好的詩常在煉意、煉字、雕詞琢句上獨見功夫,因一詞一字而盡傳精神。所以,教師要精當講解,點撥啟發,幫助學生認真思考和體味,就能獲得獨有的感悟。 如《華南虎》)“恍惚之中”就很值得玩味。老虎發出“石破天驚的咆哮”聲了嗎?應該說是沒有的。如果有,“我”就會真真切切地聽到,而不是“恍惚”。那么,詩人“恍惚”聽到“石破天驚的咆哮聲”,其實表現了作者自己內心的不屈及渴求超越之情。

參考文獻:

[1]徐應華;石成瓊;趙代玲;;探究語文教學中古詩詞的藝術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年05期

[2]丁俊清;中國古典園林與古詩詞[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猜你喜歡
授之以漁整體感知
為了“夢之隊”
“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
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探索
運用“四步閱讀法”培養學生語文能力
調整思維,突破閱讀教學模式
以“漁”釣“魚”,打造高效課堂
淺談“整體感知”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文學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