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行為與體育鍛煉的關系探究

2016-11-10 11:50石征凱
人間 2016年28期
關鍵詞:健康行為體育鍛煉

摘要:行為是人類及其他動物的一種反應。具體說,行為是有機體在環境影響下可引起的內在生理和心理反應。從行為學觀點來說,健康行為是使人體轉向令人滿意的一種行為。健康行為也可以說是保健行為。體育鍛煉是一種保健行為,所以它是一種健康行為。個人增進健康所采取的行為稱個人保健行為。

關鍵詞:健康行為;體育鍛煉;個人保健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294-01

一、健康行為及影響因素

1.健康信念。涉及到健康方面的信念與健康信念,它是人們接受保健指導,改變行為的關鍵。在知識--信念--行為的演變過程中,建立健康信念是重要的中間環節。沒有信念,知識就很難變成行為,無論在從事體育鍛煉、戒煙、糾正偏食、疾病防治,還是正確對待勝利或失敗挫折的精神壓力,建立健康信念都是至關重要的?;剂酥夭《鵁o健康信念,后果也多不好。

2.傳統文化背景。每個民族都有傳統文化與習俗,并強烈地影響人們道德觀念、信仰和健康行為。人們的飲食、生活起居、嗜好、服飾等傳統文化習俗,強烈影響到人們的健康行為。其中有些對健康有利,有些對健康不利。如有的民族喜愛體育運動,就對體質和健康產生良好影響。

3.群體因素。個人健康行為的形成和發展與家庭、學校、伙伴、教師的影響密切相關,其中包括正面的或負面的影響。家庭教育中以父母、兄長影響最深。所以子女的生活習慣、愛好、個性等常常同父母相似。在學校學生以老師為榜樣,教師由于經常同學生接觸交往,所以對學生影響較深。為人師表的教師,言談舉止、儀表、飲食起居等行為對學生都會有直接的影響。

4.衛生資源因素。健康行為要建立在一定資源基礎上,每個人在考慮其健康問題并作出行為選擇時,都可能受到衛生資源的制約。在缺醫少藥的貧困邊遠地區,由于條件的不同,要求其居民與大城市完全一樣,顯然是不夠現實的。但是,這種條件的影響,也不是絕對的。

二、促進健康行為

(一)類型。

一是歐美三高型(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二是日本為代表的動植物食品混食;三是東方型膳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食品不多,蛋白質及脂肪較少。中國的食物結構也是長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營養質量不高,但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人民生活改善,我國飲食結構正在發生變化。西方三高型膳食結構,容易導致冠心病、糖尿病、腸癌等疾病,在美國,大腸癌僅次肺癌,居死亡率第二位。其實,就是飲食不當造成的,天天吃肉、魚……在大塊牛排中有時擺幾葉青菜作樣子,經常吃這樣的飯菜為大腸癌大開方便之門。因為這種飲食植物纖維不足,從而造成便秘,人一便秘,食物在腸中滯留時間長,于是就容易產生致癌物質。飲食結構不合理,攝入脂肪過高、營養過剩,是形成人肥胖的主要原因。

(二)積極休息與睡眠。

人們在從事了各種活動后常會發生疲勞。體力和腦力勞動速度越快,強度越大,持續越長,越易疲勞。為了消除疲勞,恢復充沛精力,保持健康就需要積極休息,注意勞逸結合。即使在沒有明顯疲勞的情況下,人體各器官也需要一定休息時間,以促進其互相協調,保持其正常生理功能。休息有積極性和消極性。所謂消極休息和積極休息方式是比較而言。消極休息方式是以靜為主,或坐或臥。睡眠被視為最徹底的體息。睡眠是神經系統高級司令部———大腦皮質全面抑制過程,大腦皮質消除了疲勞,恢復了正常機能。這樣,人就能重新高效率投入學習或工作,只有這樣身體才能恢復靈敏、準確性。睡眠,是生理活動所必須的、不可缺少的一個過程。睡眠的時間因人而異,差別很大,通常與年齡、性別、習慣、季節、環境、神經類型、生活條件、勞動條件以及疾病情況有關。年齡越小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越長。睡眠對于人的健康十分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神經中樞的疲勞也可以用交替休息方式進行調節。比如說,在課堂上學習一個小時以后,進行十分鐘課間操,就覺得神清目明,精神煥然一新,學習效率也顯著提高。一定意義上說,會休息的人也是善于安排生活的人。會休息的人善于將工作、學習、勞動交替進行,將工作或學習內容經常交換,使腦在經常交換工作、學習內容時得到休息。

三、體育鍛煉———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生活方式已不滿足于長期存在的定勢格局。在人們的生活中已將運動鍛煉如同牛奶面包,它是現代文明生活方式重要組成部分。它愈來愈成為人類完善自我和向疾病斗爭的有力武器。體育鍛煉在現代社會中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少的內容。體育活動是促進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他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包括身心兩個方面的自我保健,其中最重要最積極的手段是體育鍛煉。人類運用體育運動手段進行防治疾病的歷史非常悠久。古希臘人很早就在石崖上寫著“你想強壯嗎?跑步,你想健美嗎?跑步,你想聰明嗎?跑步”。古代印度、羅馬等國均有采用體操和按摩等方法治療疾病和養生。早在公元前771年我國名醫扁鵲就引用導引、按摩健身防治疾病。人們在新的空間每邁出一步時,都要向自己身體提出新的要求。無疑在未來,體育鍛煉會在這方面施展自己才能,會在擴展人類活動空間,增強自信、勇敢和超越自我精神方面做出貢獻。

項目來源:遼寧建筑職業學院科研處, 項目編號 JZXYKT--201439 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喬培基、王勝超、肖明.對大學生健康觀念和體育鍛煉行為特征的調查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3):62.

[2]汪素霞. 對大學新生健康觀念和高中階段體育鍛煉行為特征的調查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6(4):133.

作者簡介:石征凱(1971--),男,遼寧盤錦人,研究生、教育學碩士;遼寧建筑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猜你喜歡
健康行為體育鍛煉
微信打卡小程序在學生假期體育鍛煉中的應用分析
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與健康行為的相關性分析
某企業職工健康知識及行為認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情況的調查
民族地區農村小學生健康行為養成教育研究
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放松訓練護理干預的臨床體會
有關中小學教師體育鍛煉的幾點思考
小小“運動員”
體育鍛煉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樣進行體育鍛煉
夏天體育鍛煉“四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