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師說》公開課之我見

2016-11-10 16:43羅紅
南北橋 2016年10期
關鍵詞:師說選擇探究性

羅紅

【摘 ? ?要】前些天,學校組織了一次教研活動,本人作為語文教師選擇了一堂《師說》公開課,在聽課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想法,特分享于此。

【關鍵詞】教學模式 ?建構 ?探究性 ?選擇 ?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064

隨著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我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也在不斷革新和完善。在《師說》公開課后我對語文課堂教學總結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語文課堂“我”是真主人

置身于知識至上、教材權威的舊教學模式,“高高在上”的教師按“教參”圖解課文,按“標準”分析習題,看似瀟灑實質是戴著鐐銬可悲地“獨舞”。原本充滿人文氣息和創造精神的語文蛻變成了言語霸權的文本模式和不痛不癢的人生說教。結果將一篇美得出水的“標兵”課文和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活生生地變成了靜態的沒有生命的“標本”。不能自主的學習,怎能期待語文天地呈現“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繽紛呢?“我”是語文課堂的主人,語文學習將實現平等的、民主的對話。上面的課堂教學,學習的主人,是“受體”學生,也是“授體”教師?!皩W習共同體”的雙邊互動,將使語文學習提升為一個動態的“生成性”過程,不斷探究,不斷質疑,不斷發現。

在這個不斷生成的過程中,課堂是寬容的,學習是民主的。容忍學生說“我認為”“我不同意”,也允許教師大膽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通過“對話”,使師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真的是如沐春風。語文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特性。語文既要教會學生識字“作文”,更要教會學生明理“做人”,用“人本”來參悟、補充“文本”,讓生活的知識庫與學習的知識庫交匯、交融,實現課本與生活的對話,從而使語文學習充滿生活與生命的氣息。上面的課堂教學這方面做得比較好,語言是活的,課文學習是生動的,學習是愉悅的。只有“我”是語文課堂的主人,才能實現課本與生活的對話。

二、語文課堂要詩意地建構

語文能力是在語言運用中培養起來的。老師能夠教好文字、語法與解題技巧,而語感和寫作是“教”不出來的。語文學習的主體始終應該是“我”。新一輪課程改革,師生成為了一個學習共同體:“教”變成了“導”,“導”激發著“學”,“學”催生著“問”,“問”又呼喚著新的“導”。探究性、生成式的學習,是教學的本真。

上面的課堂教學就是這樣的本真的典范,無疑給語文教學帶來一片自由的天空。因而,讓語文活起來,多讓學生在語文課堂讀讀書,讓語文課生動起來已不是莊子“望洋興嘆”的無奈。語文教學本該是語文學習,語文學習理應是學識的、詩意的、智慧的、創造的。因而——語文教學要關注文化,關注生活,關注人生,要有文化的內核,要有生活的外延,要參以人生的閱歷和生命的體驗。語文學習從發展的角度看就是終身學習,就是生活學習。一言以蔽之,語文課堂是以人為本的詩意的建構。

三、語文課堂宜探究性設問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痹谶@種情況下,在語文課堂上嘗試運用探究性提問就能夠讓學生的思維都動起來。目前一些老師的語文課堂存在著一些簡單而隨意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會使學生形成一種可怕的習慣性思維惰性,與當今新課改要求背道而馳。課堂教學探究性提問要做得比較好。

譬如從“傳道授業解惑”談你“心目中理想的教師”的問題設計,教師在分析研究教學內容、對象的基礎上,設計出讓學生經過積極的思考分析、探索研究后才能得出的結論,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美國教育學會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和其他任務的內在動力,即老師的指導思想,是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彼哉f,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之一。探究性提問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積極思考,積極探索,從而達到教學互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里,學生通過思考分析,也就能判別和理解對錯、善惡和美丑,實際上也就提高了審美的能力。

四、語文課堂必須注意的幾個方面

新課改實施后,以語言為核心的文言文教學傾向往往被擯棄,教師落實文言詞句教學,課堂氣氛沉悶,師生疲憊,而學生在讀得并不充分的情況下架空分析文本價值與文化價值,往往又導致學生文言積累流于空疏,乃至文言水平下降,最終難以落實新課標中有關文言文教學的要求。高中語文新課標中對文言文閱讀基本要求“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這里“讀懂”包含了基本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是第一目標,也是文言教學的底線和核心所在。同時新課標要求誦讀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把強調“積累”作為學習文言文基本過程目標,也是基礎性的目標。

本人認為,高一年級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應加強指導誦讀,加強積累,傳統的講讀法與探究的教學方式應有機結合起來。上面的課堂如果能夠穿插一下文言字詞,加強背誦與積累,應該是比較完美的。附帶講講“多媒體”指揮棒下“語文味”的缺失的問題。多媒體進駐語文課堂,這已成為事實。其寬泛的資源環境,動感直觀的畫面,便捷簡易的操作,頗受廣大老師的青睞。特別是“公開課”,對于多媒體的運用更是不可或缺。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在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中所發揮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但本人認為要區別看待。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現蘇州園林的景致,但我們無法通過多媒體展示“獨釣寒江雪”所涵蘊的意境。

語文與其他學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隱喻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因而直觀的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有時候難以傳達文學語言的內涵,所以多媒體得慎用。再譬如《安塞腰鼓》一文,因為學生對安塞上的腰鼓完全不知,運用多媒體可帶領學生較早的進入文本。而像《桃花源記》,本人以為不必要運用多媒體,因為桃花源本身就是作者虛構的一個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完全可讓學生自由想象,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桃花源豈不是更好?

以上內容僅僅是本人的一些拙見,還望同行斧正。

猜你喜歡
師說選擇探究性
高中英語探究性學習的初步實踐
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
《師說》“受”字探析
重置《師說》段落?巧化作文結構
淺談探究性閱讀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