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案工作方法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

2016-11-11 16:23賈紅麗
人間 2016年27期
關鍵詞:心理問題留守兒童

摘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結果,是社會經濟轉型期產生的重大問題。由于長期的親子分離,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親臨的關愛呵護,加上農村經濟和教育條件的限制,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更多的面臨心理問題。留守兒童問題關系到社會弱勢群體基本生存的問題,關系到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問題,也關系到我國未來發展人口素質的提高。本文通過分析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現狀,運用個案工作方法對其進行干預和介入,進而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使其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個案工作

中圖分類號:G40-05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140-01

一、緒論

(一) 研究背景。

近年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農村留守兒童的政策:2013年2月1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問題,加強生產扶持、社會救助、人文關懷,切實保障他們的基本權益和人身安全。以及全國婦聯聯合中央綜治辦、國家發改委、教育部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試點工作,在全國確定了26個試點市縣區,努力創新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機制,探索有效的關愛服務模式。

(二)研究意義。

當前我國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的領域,主要集中在社會學、教育學、法學、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和醫學等等。但是我們卻很少看到有從社會工作的角度來進行剖析的研究情況。所以在社會工作領域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正是我們當前十分需要的。本文將通過個案工作方法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介入研究,這既是個案工作理論的應用,也進一步促進了個案工作理論的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失去了與其他正常孩子相比平等的成長權利,長時間體會不到父愛和母愛,心理健康狀況必定會受損。因此,社會工作者的介入,可以讓他們發現自身出現的心理缺陷,更好地學會宣泄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和他人形成一種良好心理認知,同時改善自己的學習生活,形成更完美的人格,從而有助于他們的成長。

二、相關概念及理論研究綜述

(一) 個案工作方法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重要性。

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隨著城市化進度的進一步加快,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留守兒童”的隊伍不僅不會縮小,而且必將進一步擴大。怎么樣使留守兒童有一個正常、健康的心理,讓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已成為一個十分現實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也已引起了更多的社會工作者、乃至全社會的關注。

(二) 個案工作方法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必要性。

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同的專業和學科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觀點。社會學從宏觀方面對家長、學校、社會都提出了建議,心理學家從心理學方面發出了自己的專業看法,思想教育者從思想層面對留守兒童心理方面出現的問題,認為應該進行說服教育。但這些建議都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因此采用一門專業的可操作的方法是必要的,而個案工作在這一方面有獨特優勢。

(三)個案工作方法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可行性。

首先個案工作有相應的理論可以解釋案主的行為并對其進行矯正,其次個案工作不僅針對案主本身,還包括案主生活的社會環境,因此可以肯定工作必然是卓有成效的。最后社工在實際工作中與當地政府及教育部門可以得到支持,所以個案工作方法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是可行的。

三、結論

本文通過對留守兒童的分析可以看出,單純的個案工作方法雖然能夠解決一些問題,但在宏觀層面上還是有所不足的。因此社工在介入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時,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個人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

第一,農村兒童要轉變思想觀念,正視留守的現實。轉念思想就是要留守兒童理解外出務工的父母。一方面理解父母出務工是無奈之舉。隨著農村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耕地面積的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不斷增多,父母為了生活的需要不得不外出務工,是生活所迫,是為了讓自己生活的更好,而不是有意拋棄自己,所以要學會體諒父母在外務工的無奈與艱辛。另一方面,要理解父母不帶自己去務工地的原因。不是父母不想或者不愿意把自己帶往務工地學習生活,而是受種種條件的限制,如戶籍制度等的因素。

學校是個人繼家庭之后學習生活的第二個主要場所,擔負著其他社會機構所不能擔負的任務。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第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質量。第二,要建立完善學校的監護體系。學校應該針對留守兒童的特殊情況,本著“家長不能當老師,老師就來當家長”的原則,建立完善學校的監護體系。其次,建立家長及監護人的聯系機制。通過建立親子熱線、親子視頻等方式,完善農村留守兒童與外出務工父母的溝通渠道。最后,調整教學內容。學校教育除傳授專業知識外,還應該增設心理教育、安全教育、道德教育等相關課程。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其解除心理障礙,提高心理素質。通過開設安全知識教育課,強化安全意識,提高防范能力,培養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社會要為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和氛圍。具體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加大宣傳力度,轉變社會錯誤認識觀念,引起廣泛關注。圍繞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主題,通過電視、電影、廣播、網絡、報紙等宣傳媒體,大力宣傳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問題、實際需要,讓社會認識到農村留守兒童不僅需要基本生存權利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全面發展需要的滿足。同時大力宣傳國家有關農村留守兒童的政策措施,各地取得的好經驗、好做法,不斷增強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程度。[8]

參考文獻:

[1]潘仁娟.淺析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中學課程資源,2013年 第2期

[2]安容瑾.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韌性、社會支持網絡、應對方式和生活事件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5月1日

[3]曾友誼.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對策研究——界石鎮農村留守兒童調查的思考.青春歲月,2012年第18期

[4]楊會芹.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教育對策.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12期

[5]洪美華.農村留守少年焦慮抑郁情緒及小組工作介入研究.華中農業大學,2012年6月1日

作者簡介:賈紅麗(1992-),女,漢族,山西侯馬人,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2015級msw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猜你喜歡
心理問題留守兒童
農村小學學困生心理問題初探
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的思考和建議
體育舞蹈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干預效應的實驗研究
論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的生存寫照與人文關懷
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教育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級活動中的有效實施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