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的演變及其現實意義

2016-11-25 06:12陳列王斌劉某承
關鍵詞:夏津歷史演變起源

陳列 王斌 劉某承

摘 要: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是夏津自然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是黃河故道地區寶貴的“活化石”,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經濟、文化、社會和遺傳學價值。2014年“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利用、農業景觀維持等方面的多功能價值,被農業部正式公布為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遺產保護對保護與傳承我國桑文化,促進桑產業可持續發展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本研究基于文獻調研、問卷調查和野外考查,探討了夏津黃河故道及古桑樹群的起源,系統分析了古桑樹群在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演變,并簡要闡述了古桑樹群對夏津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研究表明,夏津人民選擇在黃河改道后留下的風沙地區種植桑樹,既可防風固沙,又可發展生產;受戰亂影響,夏津黃河故道地區的桑蠶業曾遭受嚴重破壞,但戰亂也使桑葚、桑葉的食用價值被人們重視;近幾年,古桑樹群的保護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視。古桑樹群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不僅可以為目前所倡導的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在思想和方法上提供有益借鑒,而且對于彰顯農業的多功能特征、傳承地方文化、開展科學研究、保障食品安全等均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可為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起源;歷史演變;古桑樹群;黃河故道;夏津

桑蠶業起源于中國,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數千年的歷史。特別是戰國至兩漢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普遍種植桑樹,育蠶繅絲,生產多種絲織品,齊魯地區更是傳統桑蠶業的發達地區。2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位于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城東北15公里處,東西寬7公里,南北長8.3公里,面積5 200公頃,擁有百年以上古桑樹2萬余株,古柿樹、古杏樹、古山楂樹、古梨樹等其他果類古樹1萬多株。各類形態各異、生機盎然的古樹名木構成了夏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的資源主體,形成了名副其實的“古樹王國”;公園又因古樹名木群立而被稱為“北方落葉果樹博物館”。古桑樹群區植被以混交林為主體景觀,植物資源豐富,有55科117屬210種,森林覆蓋率達61.8%;野生動物資源豐富,雉雞、斑鳩、啄木鳥、灰喜鵲等隨處可見,夏津特產白玉鳥更是鳥中極品。

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是中國黃河流域桑蠶業悠久歷史的見證,蘊含著豐富的生產經驗、傳統技術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可為現代農業提供許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先進理念。實踐證明,該系統具有較強的抗旱、抗風和固沙能力,經過千百年的風霜雪雨,古桑樹群系統穩定,開放有序,系統內的各種自然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這個結構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通過加強土、肥、水和樹體等管理,能夠向更高級、更穩定的層次發展。2014年“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利用、農業景觀維持等方面的多功能價值,被農業部正式公布為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遺產保護將對保護與傳承我國桑文化,促進桑產業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對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變化進行研究,探討其歷史演變的社會背景,分析其歷史演變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的歷史演變實質,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實施符合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保護與發展的策略。

一、夏津黃河故道概況

夏津縣歷史悠久,春秋戰國為趙、齊、晉會盟之要津。西漢初設縣名鄃,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夏津,自設鄃縣至今已有2 200多年歷史。截至2013年,夏津縣轄10鎮2鄉1個街道1個省級開發區,310個行政村,總面積882平方公里,耕地5萬公頃,總人口50.73萬,以漢族為主,另有回、蒙、朝鮮、滿等少數民族。2

黃河改道后留下的河道稱為黃河故道。通常認為,《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河道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黃河河道,人們稱這條河道為“禹河”。這條河道在黃河下游歷史上的洪泛區孟津以上被夾束于山谷之間,幾無大的變化。在孟津以下,匯合洛水等支流,改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匯合漳水,向北流入今河北省邢臺市巨鹿縣以北的古大陸澤中,然后分為幾支,順地勢高下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

據統計,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間,黃河下游決口1 590次,大的改道26次(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其中又有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34。改道最北的經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經淮河,入長江。歷史上黃河多次流經夏津,又多次改道,每次遷徙后都留有故道遺跡。對夏津影響最大的故道有兩條:

一是東周黃河故道。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大改道,決口于宿胥口1(今滑縣東北),河道從禹河故道向東遷移40公里,經滑縣、大名、清河由滄州、黃燁入渤海,史稱漢志河,行河613年。2黃河改道后在夏津縣境內形成西南—東北向河流,此河在縣境內長39公里,河槽寬300~900米,加之決口扇形地,河床寬度在0.5~12公里之間,河流總面積22.6萬畝。西漢末年王莽始建國三年(11年),黃河第二次大改道,“河決魏郡(今濮陽西北),泛清河以東數郡”3,河道向東遷移80公里,在夏津境內留下東周黃河故道。故道左為陳公堤,右為開闊高地,歷經千百年風積作用,河內沙丘密布,崗、坡、洼地相間。因地形特殊,風、沙、旱澇等災害頻發。

二是宋時黃河故道。宋慶歷八年(1048年),黃河第三次大改道,在澶州(今濮陽縣)商胡埽大決,在黃河兩次南遷之后向北遷移40~80公里,經大名、館陶、臨清、景縣、東光、南皮由青縣、天津入渤海,史稱“商胡北流”,行河146年。②此河在夏津縣境內長33公里,河槽寬300~800米,加之決口扇形地,河床寬度在2~2.5公里之間,河流總面積4.6萬畝。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第四次大改道,河決陽武光祿寺村周視堤口4,在夏津境內留下宋時黃河故道,因在縣境西部亦稱西沙河。

因東周黃河位于陳公堤以上,也稱堤上沙河;宋時黃河位于陳公堤以下,也稱堤下沙河。黃河主流兩次流經夏津縣,改道后為這里留下了一片30萬畝連綿起伏的沙丘地。當地有“無風三尺土,有風沙滿天,關門蓋著鍋,土飯一起咽”的民謠。

二、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的起源

桑是地球上一種古老的植物,在早白堊紀(距今135~70百萬年)時,被子植物在整個植物群中間的種類數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確知的化石中就已有??拼嬖?。桑作為自然資源的利用,自古迄今主要是葉用、材用、果用和觀賞。據文獻記載和文物考證,我們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開始栽桑養蠶。5

《詩經》是西周到春秋中葉以前(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詩歌總集,里面可以看到黃河中下游各地以桑蠶絲織為題材的詩篇,說明當時桑蠶絲織已比較普遍。在黃河中下游各地中,又以山東的桑蠶業最為發達。山東在周代是齊、魯兩國的封地,所以現在人們還把“齊”“魯”兩字作為山東的簡稱?!豆攘弧贰豆茏印贰蹲髠鳌返裙艜杏胁簧冽R、魯兩國同桑蠶有關的故事,據此可以推測,春秋戰國時代山東的桑蠶業相當發達。山東桑樹統稱“魯?!??!洱R民要術》一書中載有:“桑有黑魯、黃魯之分?!薄缎Q桑萃編》亦曾記述:“魯桑為桑之始?!笨梢婔斏F贩N在桑樹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所在地為東周黃河流經后改道遺留下來的沙河地,距今已有2 000多年歷史,特殊地形導致這里風沙肆虐,民不聊生。夏津人民經過上千年的努力,植樹造林,抵御風沙,至清中葉時已是林木郁郁,一望無邊。桑樹是夏津黃河故道獨具特色的樹種,栽培歷史悠久,當地著名的騰龍桑、臥龍桑等古樹已有1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其他古樹的歷史亦多達幾百年,由古桑樹樹齡推測,當地人民與風沙的斗爭是堅持不懈的;而選擇經濟、生態雙效突出的桑樹廣泛種植,則充滿了智慧和遠見卓識。桑樹生命力極其旺盛,根系發達,根深可達4米,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區也能生長,抗低溫、耐高溫、耐鹽堿,具有強大的防風固沙和保土功能。因此,桑樹是北方風沙區治理首選樹種之一。同時,桑樹壽命長,經千年且能結果,并且沒有大小年,進入產果期后年年都是盛果期,這對于災荒年代人們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據戰國《禹貢》記載:兗州“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意思是說,水患既除,宜桑的地方可以養蠶了,本已遷至高丘居住的人民,現在可在平地建立家園了。說明遠在戰國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已與水患展開了斗爭,并且將桑樹作為水患之后的主要造林樹種了。夏津縣域于唐、虞、夏、商、周時期屬兗州之域,可以想見,當地人民在飽受黃河水患困擾之后,為發展生產和治理風沙,必然會選擇在故道地區植桑養蠶。由此推測,夏津黃河故道地區古桑樹群的起源應可追溯到黃河第二次大改道時期即公元11年。

三、古桑樹群的歷史演變

東周黃河改道后,給夏津留下了一段沙丘綿亙的黃河故道。當地人民為了防風固沙植桑造林,延續至今形成了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經過千百年的利用和選育,如今桑樹在夏津已經由“葉用?!弊優椤肮蒙!?,面積也在不斷變化。古桑樹群規模和用途的轉變,與我國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特別是山東地區桑蠶產業的發展演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具體來說,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的發展演變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東周黃河故道形成至東漢末年,黃河中下游地區特別是山東地區是我國桑蠶業最發達地區,受此影響,夏津人民選擇在黃河改道后留下的風沙地區種植桑樹,一方面可防風固沙,另一方面可發展生產,此時期為故道地區桑蠶業逐步發展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推行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以及車同軌的重大舉措,促進了地區之間經濟、商業、文化、技術等方面的往來和交流;漢承秦制,并在王朝建立初期采取與民休息、薄徭輕賦、提倡農桑、鼓勵商貿等進步措施,對外拓展疆域,鞏固國防,積極開展外交活動,擴大同周邊鄰國和西亞、南亞各國的經濟、商貿和文化交流,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秦漢兩朝四五百年間,我國桑蠶生產有很大發展,而最發達的是在黃河下游的山東一帶??梢酝茰y,黃河故道地區的人民,為了改善風沙區生態環境和發展地方經濟,這一時期兼具生態和經濟效益的桑樹應是得到了很好發展。

第二階段,三國至兩宋時期,受戰亂影響,我國北方地區的桑蠶業在波動起伏中逐漸衰落,夏津黃河故道地區的桑蠶業也遭受嚴重破壞;但戰亂也使桑葚、桑葉的食用價值被人們重視,有時甚至成為救命糧食,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桑樹資源的保護。

東漢末黃巾大起義一直到晉朝統一全國將近一百年的時間里,我國北方長期處于戰亂之中。晉朝統一全國后不久,我國又再度陷于分裂戰亂的局面。316年西晉王朝滅亡后,黃河流域先后陷入二十幾個地方政權的戰爭之中,即所謂十六國時期,經濟遭受嚴重破壞,造成“人皆疏散”“千里無煙”的慘景,十六國以后北方又陷入另一分裂狀態,即所謂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王朝,統治長江流域,這是此后百多年相對比較安定的地方。420年東晉滅亡,由劉氏建立宋王朝,以后劉宋又相繼為齊、梁、陳王朝所替代,是為南朝。1從漢末開始,每當戰亂,北方經常有大批人口逃到江南避難,北方人口銳減,蠶業生產也逐漸衰落,但這時期北方的桑林還是很茂密的,所以北方每遇戰亂,桑蠶業衰落下去;戰亂結束,桑蠶業又漸漸恢復過來。

隋朝統一全國后重視發展農業,其中包括桑蠶業。唐朝前期十分強盛,唐玄宗開元年間(714-741年)經濟繁榮達到頂點,黃河流域的桑蠶生產技術也處于全國的領先地位。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轉折點。北方在這次戰亂中又遭受極嚴重的破壞,“荊棘叢生,豺狼嗥叫”“人煙斷絕,千里蕭條2”“洛陽四面數百里,州縣皆為丘墟3”??梢韵胍婞S河中下游地區的桑蠶業必然遭受嚴重破壞。但安史之亂對我國長江流域沒有什么破壞,這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繼續發展。五代十國時期,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經濟破壞嚴重,蠶桑生產倒退。北宋統治的260多年間,由于契丹、西夏的侵擾,女真(金)的攻戰,這些原始民族在征戰中必先砍伐圍林桑柘,北方桑柘生產從此萎縮下去。待至北宋末,“陜西上戶多棄而居京師,河東富人多棄而入川蜀,河北衣被天下而蠶織皆廢,山東頻遭大水而耕種失時”4。但與此同時,東南地區由于在中唐以后處于相對穩定的局面,經濟獲得較快發展。南宋時期,北方的金、蒙古國雖提出發展蠶桑業的號召,但已難以阻止黃河流域桑蠶業的衰落之勢。

與此同時,每當戰亂的年頭,田園荒蕪,北方老百姓都儲備大量桑葚備荒?!段郝浴罚簵钆鏋樾锣嶉L,積乾葚以御饑?!洱R民要術》:葚熟時,多收,曝干之,兇年粟少,可以當食。南北朝時的幾次大饑荒,黃河流域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是依靠桑葚活命。桑葚號稱“春果第一枝”,在夏津的成熟期一般在小滿前后,此時麥子待熟,青黃不接,正是一年中最困難的時候。當地居民采食葚果解決糧食不足問題,同時,把桑葚曬成干當糧食儲存,周年食用。而桑葉,也是很好的食材,災荒之年,百姓采而食之,用它做菜窩窩、熬粥。戰爭使桑樹的食用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也為黃河流域古桑樹資源的保存提供了可能。

第三階段,元朝至民國初期,受棉花栽培的影響,我國桑蠶業整體趨于萎縮;但夏津黃河故道地區由于特殊的生態環境狀況,人們進一步對桑樹進行改良,在風沙嚴重地區選擇桑樹中抗旱耐瘠薄果桑品種繼續種植,并且規模不斷擴大。

南宋后期長江流域開始種植棉花,隨著栽培區域和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元朝中葉長江流域種植棉花已比較普遍,并擴展到黃河流域。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絲織品逐漸被棉布取代,絲綿被棉花取代。因為棉花的生產過程比蠶絲簡單,單位面積產量也較高,植棉對桑蠶業的排擠作用日益明顯。明代中葉前后,棉花種植區域越來越廣,越來越多的絲織品和絲綿被棉布、棉花取代,絲繭的社會需求不斷減少,桑蠶業逐漸衰落。

元末,山東是紅巾軍與元軍長期作戰的地方;明朝建立前后,數度興兵北伐元軍,山東又是主戰場。戰爭使夏津受到沉重打擊,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夏津全縣僅存600多戶,4 000余人。盡管此時夏津縣人口很少,但桑蠶業仍是夏津主要貢賦來源之一,據明嘉靖《夏津縣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夏稅“絲綿四十二斤六兩五錢六分”。朱元璋主政后,利用行政命令手段,從山西洪洞縣等地大舉向山東遷移人口,夏津便是移居安置地之一。就在經濟開始復蘇之際,夏津又因朱元璋去世之后的權利斗爭而再度受難,人口又減,直到嘉靖王朝,社會才較為平定,經濟有所繁榮。明嘉靖《夏津縣志》記載,嘉靖十年(1531年)夏稅“絲綿折絹二百九十匹九寸三分二厘二毫五”(絲綿二十兩折絹一匹),絲綿產量已遠遠高出洪武年間,說明夏津地區的桑蠶業逐步得到恢復。1

清康熙13年(1674年),知縣朱國祥見夏津黃河故道地區“沙漠荒涼,人煙凋敝”,“地半沙灘,不宜禾稼”,“且喻以多種果木,庶可以免風災而裕財用”。當地百姓遵照知縣意見,結合千百年來的治沙造林經驗,仿照前人繼續在沙地中種植桑樹,至清朝中葉時沙河一帶已是桑樹郁郁,一望無邊。20世紀20年代,夏津縣桑樹種植達到高峰,據不完全統計,面積近8萬畝。相傳黃河故道內樹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余里而腳不沾地”2。

第四階段,民國中期至21世紀初期,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受戰爭和人為因素影響,再次遭受嚴重破壞;直到近幾年,古桑樹群的保護才受到大家的重視。

日偽時期,借助繁茂的樹林和起伏的地勢,土匪在此常有出沒,當局為剿匪,砍伐了大量樹木。解放初期到文革期間,因以糧為綱,毀林造田,古桑樹又遭劫難,只有地形復雜、沙崗眾多的村莊,古樹才得以幸免,也正因為古桑樹群的存在,全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靠著桑樹,附近村莊少有人因饑餓而亡。21世紀初期,隨著農業機械的普及、灌溉條件的改善,新一輪的毀林開荒開始,加之桑果難保鮮,交通不便,致使果實運不出,雖年年豐收,效益卻不高,古桑樹又被大量砍伐,以致古桑樹僅剩6 000多畝。近幾年,由于交通條件改善,效益突增,加上政策保護,古桑樹群得以幸存,并且新植桑園又增萬余畝。

四、古桑樹群的現實意義

經過千年的發展演變,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已經與當地生態環境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集農、林、牧為一體的農業系統結構?,F如今古桑樹群區域內的古樹、沙丘、河流、村莊相得益彰、協調發展。古桑樹群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為目前所倡導的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提供有益借鑒;同時,對于彰顯農業的多功能特征、傳承地方文化、開展科學研究、保障食品安全等也具有重要意義?,F階段開展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有以下幾方面的現實意義:

一是古桑樹群是我國桑蠶產業和絲綢文化的歷史見證。中國自古以來就以農桑立國,種桑養蠶、繅絲織綢是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象征。特別是戰國至兩漢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普遍種植桑樹,育蠶繅絲,齊魯地區更是傳統蠶桑業的發達地區。夏津人通曉關于桑樹的食用、飲用和藥用價值。千百年來敬樹、愛樹、護樹已成傳統。風俗習慣中存在著古桑樹文化元素和個性特征,桑樹文化也蘊含在食文化、養生文化、藥文化、生態文化等多種文化中。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是自然界和祖先留給現代人的珍貴財富,歷經千百載,與當地的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密切相關,反映了環境變遷,世事興衰,是科學考察和歷史探索的活檔案,非常值得認真研究,發揚光大。1

二是古桑樹群是我國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杰出代表。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是集中國傳統農耕文明之大成者,體現了“天地和諧,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歷史上黃河泛濫,形成了夏津的地貌。黃河故道內的古桑樹群農業系統既是黃河流域農桑文化的代表,也是千百年來夏津人民防風固沙工程的偉大成就。古桑樹群系統是在天然生態系統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工生態系統。夏津人民為抵御風沙危害,選擇種植抗旱、防風、耐瘠薄且有經濟價值的桑樹,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前提下生產水果,并在加工后(曬干)作為生活的食糧。同時,為增強防風效果,控制病蟲害,增加收入,又在系統內種植桃、杏、梨、柿、山楂等其他經濟林果及多種其他落葉喬木、灌木和草本,不同樹種構成穩定的群落結構,既控制了水土流失,維持了生物多樣性,又增加了農民收益,達到了最充分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目的。

三是古桑樹群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樣板。數百年的古桑依舊根深葉茂,冠幅達10米,即使是千年老樹,依然碩果累累,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之余,一棵古樹平均年產桑果400千克,鮮葉225千克。目前夏津縣古桑樹群除桑葚鮮果采摘外,其深加工應用領域也極為廣闊,終端產品有桑葚罐頭、桑葚蜜餞、干果、果汁、桑葚膏、桑葚酒等;同時古桑樹群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眾多古樹形態各異,或群或孤,春華秋實,別樣美麗,為地方發展鄉村旅游業提供了優質景觀資源,現已成為當地旅游開發中的支柱項目。

[作者簡介:陳列,北京林業大學助理研究員;王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某承,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古東)

Abstract: The ancient mulberry community in the old 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 a testimony of the natur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Xiajin and a valuable “living fossil” of the old 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 is of great ecological, economic, cultural, social and genetic value. Because of the value in s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biological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landscape maintenance, the ancient mulberry community was listed one of the second batch of China's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b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 2014, which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mulberry community.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survey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origins of the old 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of the ancient mulberry community,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mulberry communit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briefly st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ncient mulberry communi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Xiaji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people of Xiajin planted mulberry trees in the sandy area, the old 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planting functioned as a protective system for windbreak and sand?fixation and promoted production as well. Affected by wars, the silkworm industry of Xiajin has been destroyed, and meanwhile, the edible value of mulberry and mulberry leaf has been noticed.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mulberry community. The agriculture biodiversity,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system and uniqu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ancient mulberry community can not only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in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curr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recycling agriculture and low?carbon agriculture, but also have significance for demonstrating the muti?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inheriting national culture, conduc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nsuring food safety and so on. The research also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mulberry community in Xiajin.

Key words: origin;historical evolution;ancient mulberry community;old course of the Yellow River;Xiajin

猜你喜歡
夏津歷史演變起源
夏津縣椹果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夏津方言“公羊、 麻雀、 田鼠” 名稱的方言地理解釋
圣誕節的起源
奧運會的起源
清明節的起源
夏津桑園里掛滿“知識果”
萬物起源
中共中央秘書長和秘書工作部門的歷史演變(上)
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理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