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文本:當代理論與傳統方法

2016-11-26 04:31張巍
文貝: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 2016年2期
關鍵詞:文學理論學界古典

古典文本:當代理論與傳統方法

Classical Texts: Contemporary Theories & Traditional Methods

主 持 人 語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世文獻組成了西方的“古典文本”,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奠立了西方文化根基的經典之作。毋庸置疑,在古典語文學降生以來的兩百多年里,這些文本一直備受關注,成為研究的重心。然而,當代古典學界一個引人矚目的現象是,源自其他人文學科的各種理論被廣泛地運用到古典文本的研究當中。20世紀下半葉,各種理論在古典學界相繼登場,隨著研究的開展,各自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也逐步明朗,其中的一些很快得到摒棄,另一些則顯露出更加持久的價值和意義。這些理論在一種古典文本得到富于成效的運用之后,后來者紛紛效尤,將之擴展到其他的文本,直至窮盡所有相關的文本以及值得探討的方面。

其中,20世紀60年代以迅猛之勢勃興的各種文學理論占據了顯要的位,它們被運用于古典文本的讀解和闡釋,其中一些仍為當今西方古典學界的顯學,其影響力可謂如日中天。一本廣為流傳的入門讀物,德國學者施米茲(Thomas A. Schmitz)所撰的《現代文學理論與古代文本引論》(Modern Literary Theory and Ancient Texts: An Introduction,英譯本:Blackwell, 2007;德文原著出版于2002年)總共羅列了十二種盛行一時的文學理論,分別為:“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敘事學”“巴赫金理論”(例如“對話主義”“嘉年華理論”)“互文性”“讀者反應理論”“口傳與書寫理論”“解構主義”“話語分析”“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及性別研究”以及“心理分析理論”。此外,作者在“結語”里還補充了其他幾種理論,包括“文化人類學”“馬克思主義”和“后殖民研究”。施米茲的歸納雖不無遺漏,但文學理論的犖犖大者已盡收眼底?!兑摗吩趯@些文學理論的來龍去脈逐一撮述之時,特別強調的是,文學理論雖然在其他人文學科大行其道,然而運用于“古典文本”時必須與具體的文本分析相結合,因此作者在書中展示了幾個比較成功的將文學理論與古典文本切實結合的范例,其中包括荷馬史詩的“敘事學”分析、維吉爾詩歌的互文性分析、奧維德《變形記》的讀者反應批評。

當然,今日西方“古典文本”研究領域,文學理論雖炙手可熱,一些傳統的古典語文學研究方法不僅得到延續,甚至煥發新生(例如文本??焙驮u注以及“古典傳統研究”),或者別開生面,與其他相鄰的古代學科匯合而成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再反饋到文本的釋讀(例如“印歐比較語言學”和“近東比較研究”)。這些更為傳統的研究方法與“文學理論”彼此輝映,互相刺激,偶爾合流,造成了近幾十年來古典學界聲勢浩蕩的新局面。

編者認為,新興的文學理論如何與傳統的古典語文學方法有效結合,在今日中國實有紹介的必要。因此,本專輯以“古典文本:當代理論與傳統方法”為題匯集了四篇學術論文,四位作者當中既有名揚國際學界的古典學耆宿,也有任教于國內高校的古典研究新秀,以及尚負笈美國著名高校的古典學學子。第一篇論文的作者,瑞士著名古典學家克洛德·伽拉姆(Claude Calame)教授多年來一直倡導“符號學”(semiotics)與“語用學”(pragmatics)的研究路徑,并將其運用到希臘古典文本的闡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伽拉姆的研究取向從文章標題便可見一斑,所謂“詩歌語用學”(la pragmatique poétique),強調的是“詩歌”并非與外部現實無關的自洽自足的語言藝術,而是與表演場合及現實情境保持著密不可分的語用關系。標題里的另外一個關鍵詞“指涉性”(référentielle),則與“非指涉性”(non-référentielle)構成一對意義相反的術語,這對術語指的是兩種主要的寫作模式:“指涉性”寫作模式尋求指涉并確定意義,旨在介入世界;“非指涉性”模式則認為不能確定文本以外或超出寫作過程之外的意義。因此“虛構”(或“虛構文學”)通常被認為是“非指涉性的”;伽拉姆則反其道而用之,提出古希臘的神話絕非現代意義上的“文學性的虛構”,乃是“指涉性的虛構”,也就是說,神話作為虛構的敘事在古希臘是通過其詩歌形式及儀式實踐而擁有其有效性與社會功用,并獲致真實性的。值得一提的是,這篇文章也有著醒目的現實關懷:作者在古希臘文化里追本溯源地探討“虛構”(fiction)這個概念,旨在從根源上批評目前盛行于西方(乃至全球)的后現代“文本主義”。第二篇至第四篇論文對各自使用的理論或方法都有較好的說明,編者在此不再贅述。郭濤運用“新歷史主義”來閱讀希羅多德的《歷史》并試圖解釋,這一文本里為何存在將蠻族“他者”化與強調希臘文明的異族起源這兩種對立的意識形態;李尚君以古希臘最偉大的演說家德謨斯提尼的一篇著名演說辭《訴美狄亞斯》為例,借鑒“表演研究”的方法,在演說場合的具體語境下解讀這篇演說辭的表述方式并探討其可能具有的社會功能。最后,林云峰紹續了一種傳統語文學的研究方法,即肇興于19世紀末的“風格學研究”,從語詞、語法、句法以及綜合文本四個層面回顧了“風格學”如何具體運用在柏拉圖對話的語言研究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進柏拉圖風格研究的構想。需要提醒讀者的是,這三篇文章都是把某種理論或方法切實運用到某個具體的古典文本,并圍繞文本生發的某個具體問題進行討論,并非架空而就理論做泛泛之談。當然,文章成功與否只有讓讀者來判定。

以上四篇論文所能呈現的當代理論與傳統方法固然有限,但編者希望,它們不僅讓讀者初步了解這幾種理論和方法在“古典文本”的研究中如何展開,還能促使讀者進一步反思,它們對于古典研究的當下意義何在。學習和借鑒當代理論與傳統方法,當然不是“緊跟時下主義流變,以求適時”,而是為了明白西方古典學研究范式的傳統與革新,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批評的眼光,促使我們更深入到文本當中,進行更為細密的解讀。介紹者的責任是用學理上嚴謹的態度,把各種有價值的理論與方法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自己擇善而從,并以此來培養一種開放的心態與批評的意識。這樣,讀者不至于把某種理論當作“真理”,排斥其余,而要以扎實的古典語文學素養為根基,在對各種理論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判斷的基礎上,以一種獨立的態度進入“古典文本”的研讀當中。

作為“比較文學”的專業學術刊物,《文貝》向來矚目“世界文學”,對西方古典文學的關注自不待言。從“比較文學”的角度看,中國和西方對各自的“古典文本”的研究傳統能否展開對話進行比較,當然是一個令人興味盎然的題目。在今日中國,“中西古典比較研究”的提法已經時有耳聞,但是學界對于這種“比較研究”的文化和價值取向尚未展開充分而深入的討論,因而會出現某種理論被奉為“古典文本”研究的獨門秘笈這樣的荒唐局面。編者認為,“中西古典比較研究”要以經典文本的比較研究為核心,輔之以各種相關問題(包括理論與方法)的比較研究,并逐步拓展出一個總體性的宏大視野,使我們認清西方古典文化和中國古典文化的思想格局以及西方古典文本和中國古典文本在其中占據的位置。

本專輯推出的論文雖僅四篇,卻凝聚了不少參與者的心血:伽拉姆教授欣然允諾將論文的英譯文在《文貝》首發,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幾位年輕教師(李尚君、郭濤)和學子(林云峰、周之桓)在繁忙的教學或學習之余,承擔了論文的寫作或翻譯的工作;本輯論文得以在《文貝》面世,主編劉耘華教授給予了大力支持,另外特別要提到郭西安博士,是她以敏銳的眼光從《文貝》讀者的角度向編者提出了深中肯綮的建議。在此謹向以上諸位表達謝忱。

張 巍

二零一六年九月于復旦大學

猜你喜歡
文學理論學界古典
出入于古典與現代之間
社會轉型期中國文學理論創新研究
古典名畫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怎樣讀古典詩詞?
新媒體時代文學理論教學研究
追憶黃藥眠
論近年來英語學界的中國電影研究
文學理論:在中國特色的道路上
輕古典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