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泳劃臂與打水綜述

2016-11-28 06:24朱可涵
當代體育科技 2016年28期
關鍵詞:交叉游泳速度

朱可涵

(沈陽市第十一中學 遼寧沈陽 110036)

自由泳劃臂與打水綜述

朱可涵

(沈陽市第十一中學 遼寧沈陽 110036)

在競技游泳運動中,自由泳是比賽項目和訓練過程中出現最多的一種泳姿,取得的成績與速度需要依靠游進過程中的推進力,推進力是身體四肢與水相互作用的結果,劃臂是影響推進力的主要因素,打水是輔助因素。劃臂技術與打水技術決定著運動員的成績與速度,該文梳理劃臂、打水及二者配合的相關技術情況,為自由泳發展提供參考。

自由泳 劃臂 打水

自由泳,又稱“捷泳、爬泳”,其結構合理、阻力小、速度均勻,是最省力、也是當前速度最快的游泳姿勢。自游泳是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當時只有男子100m、150m和1000m自由泳3個項目。目前,自由泳項目占游泳比賽總項目比例最高,這表明自由泳項目既能影響競技游泳比賽的總體結果,又能反映出一個地區競技游泳的整體能力。在自由泳比賽項目出現100多年的歷史里,人們始終在追求更好的成績,更快的速度。自由泳劃臂產生的推進力是整個自由泳速度提升的重點,是自由泳游進的主要動力來源。在游進過程中,身體位置更高、更平,相對阻力也就更小,而正確地打水動作在游進過程中能保持身體的平衡性和穩定性,有助于提高游進的速度。1922年美國人維斯摩洛采用了兩臂交替劃水和兩腿6次交替打水配合,形成了現代自由泳的模式,該文也將從自由泳技術的劃臂與打水兩方面梳理有關自由泳運動的論述,為自由泳運動的發展提供借鑒。

1 劃臂技術

自由泳是以手臂作為主要推進力的,在劃臂頻率相同的情況下,速度主要依靠劃臂的質量[1]。隨著體育科學的進步及對優秀運動員的研究,人們發現不是推水而是劃水動作產生了自由泳的推進力,因為自由泳劃水動作幾乎都是上下左右的方向,而向后的動作很少[2]。

自由泳手臂劃水相對于身體形成的運動軌跡,類似于“S”形狀。即手入水后,手掌先向外側抓水,再身體中線劃水,然后再改為向外側推水至大腿旁出水S形曲線的彎曲度因人、因主項距離而異[3]。但劃水曲線不宜過大,劃水合力點也不宜偏離中線。S形劃水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主流技術,之后“直線劃水”技術逐漸被當今更多的優秀運動員所使用,如,索普、孫楊等?!爸本€劃水”看不出明顯的S形,向外向內再向外的動作幅度很小,趨于直線[4,5]。

現代自由泳劃水合理技術的重要特點是“高肘”劃水,高肘的一個優點是有利于發揮上肢及肩帶肌群的力量,產生良好的動力學條件。許多世界短距離自由泳選手均具有高肘劃水的特點[4]。而直臂劃水先向下壓水,后向上撩水,中間持續向后推水的過程很短,浪費身體能量,因而未被大多數運動員所采用[6]。而手臂的交叉配合分為前交叉、中交叉和后交叉。從使用的情況看,我國運動員自由泳普遍采用中交叉配合,但國外運動員則各有側重,如,澳大利亞自由泳運動員多采用前交叉配合,美國自由泳運動員多采用后交叉配合[7,8]。

有關劃水技能的流體力學分析指出,自由泳有效技術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風格,為獲得最高的效率、最好的速度,運動員需要熟練控制劃臂動作,促使身體趨向于理想姿勢[9]。而身體理想姿勢與肌肉群的配合密切相關,通過對自由泳運動肌群的研究表明,向內劃水的主要活動肌肉為胸大肌和肱二頭肌,向外劃水的主要活動肌肉為肱三頭肌,同時屈腕肌對劃水、胸大肌和背闊肌對提高自由泳推進力的作用也非常大[10]。因此,有針對性的肌群訓練以期充分發揮肌群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2 打水技術

在自由泳游進過程中,打水能夠加強手臂的劃水作用,提高整個配合動作的協調性。雙腿連續上下輪流打水,有助于保持水平的流線型姿勢,推動身體前游。大腿發力向下打,帶動小腿和腳掌緊隨大腿下打,腿下打有鞭狀動作;當小腿和腳掌加速下打時,大腿開始變換動作方向開始上打,大腿向上的同時,膝部完全伸直,有助于做鞭狀下打動作[11,14]。

根據現代游泳技術可知,優秀自由泳運動員一個游泳動作周期中有6次均勻打腿,但通過分析自由泳打腿節奏,可發現不同的打腿技術的適用范圍也不同,6次打腿,非常適合短距離比賽;而4次、2次或2次交叉打腿的配合,更適合中長距離比賽,而在最后100m或50m后程沖刺時,應再次采用6次打腿。因為6次打腿節奏提供的推力更大,所以,適合浮力差的運動員;而2次打腿則適合腿部長且浮力好的運動員;4次打腿是6次打退和2次打腿的變形,目的是對抗非吸氣側側擺臂產生的阻力;側擺移臂的運動員普遍采用2次交叉打腿,這樣可防止臀部出現側擺動作,破壞身體平衡[10,15]。

很多專家對自由泳打水技術一致的觀點是,能夠配合手臂動作,更好地協助身體繞縱軸轉動、維持身體平衡、保持較好的身體位置。但打水對推進力的貢獻則被許多學者所質疑[5]。如,喬元和馮敦壽通過對運動員自由泳效能的觀察和測定發現,劃水推進力的效能接近于配合的效能[16]。而澳大利亞的卡萊爾提出:“對很多運動員來說,可以考慮采用拖腿動作,如果打腿不能保證對游泳速度起很大作用,那么最好是利用2次打腿或2次交叉打腿”。相關學者一致認為,當游泳速度達到一定的“臨界值”,打腿作用將由正變負,打水不僅不會產生推進力,反而會增加阻力,因此,更要強調劃水的重要性[4,16-17]。

盡管自由泳推進力主要來自劃水,但打腿的技術和力量是技術動作配合的基礎,因此,不應單純地把劃臂動作視為教學重點。不少教練在游泳教學過程中,仍堅持認為打腿技術對自由泳教學影響最大、也最為直接,可以提高運動員的協調性、穩定性和水感;同時實踐教學中也要十分重視踝關節的柔韌性及股直肌和股二頭肌肌群的專項訓練[10-11,18-21]。

3 劃臂與打水的配合

哈爾梅率先使用兩臂交叉輪流劃水后,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相繼出現爬泳劃臂和兩腿有節奏向后下打水的泳姿。1922年韋斯摩洛首次在100m自由泳比賽中采用6次打腿2次劃臂技術,游進1分鐘后,自由泳技術配合和風格上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模式,如,“6∶2∶1、4∶2∶1、2∶2∶1、規則打水和不規則打水”等,自由泳技術得到了不斷地豐富和完善[22]。

自由泳手腿配合很重要,技術配合中的協調性和一致性,是游泳運動員均勻地、不間斷地向前游進的保證。自由泳水下劃水動作應該是同側劃水同側打腿,其中手臂的動作是推進的主要部分,而打腿有輕重之分,輕的腿有4次,重的腿有2次,并且每次抱水動作時候的腿是重打。有試驗測試分析了自由泳配合技術的推進力與手、腿推進力之和的比例關系,將其作為衡量運動員推進力與游泳技術的重要指標,其中劃臂與打水對推進力貢獻的比例大約為3∶2,因此,頭、軀干、腿部動作都應該服從手臂的動作[13,23-26]。

自由泳技術配合要符合人體結構特征,才能更好地發展該項目的競技技術。從生理學角度講,上肢和下肢的肌肉的不同特點使得長距離項目應盡量減少打水次數,短距離項目應盡量增加打水次數。通常人類下肢肌肉比上肢要發達,下肢肌肉在工作時需消耗更多的氧氣,也需要更大的供血量,長距離比賽以肌肉有氧代謝為主,如果過分強調打腿,則易增加心臟負擔,不利于提高總體游進效率。

由于運動員在水中游進過程中沒有固定的支撐點,只能依靠自身的核心力量來控制身體的平衡以及協調手腿配合,因此,在訓練時,要重視培養水中發力點的感覺,在自由泳手腿配合的訓練中,要發掘運動員自身的身體特點,形成其特殊的技術風格[27]。

4 結論

自由泳項目取得的成績與速度需要依靠游進過程中的推進力,推進力是身體四肢與水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劃臂技術是影響推進力的主要因素,打水是輔助因素。如何提高劃臂與打水的技術是許多專家、學者和教練們不斷地探索和追求的目標。很多人利用水下攝像設備、游泳水槽設備、CDF仿真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并結合生物學、人體運動學、流體力學、控制論、系統論與數據挖掘理論等傳統與新型科學理論對自由泳的劃臂、打水以及二者配合的模式進行了科學研究,促進自由泳技術向標準化、客觀化、專項化和多元化發展[28-30]。

雖然,現代自由泳項目的成績很難再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針對運動員自身生理結構和體質特點的細致化研究,用以挖掘出個性化的劃臂和打水技術以及手腿配合模式的最佳訓練方案,肯定會實現提高推進力、訓練水平和比賽成績的目標,促進自由泳運動的發展。

[1]張雄.成都國際游泳邀請賽自由泳技術觀察綜述[J].江蘇體育科技,1982(3):28-30.

[2]趙鐵順.自由泳的發展史與提高自由泳速度的技巧[J].黑龍江科學,2016(1):74-75.

[3]陳武山.游泳運動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4]劉世及,林詩存.短距離自由泳技術的新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78(1):101-107.

[5]紀昌飛.我國男子短距離自由泳技術研究綜述[J].搏擊(體育論壇),2014(9):52-55.

[6]Sarasaralee,龍俐君.探索成人學習游泳的方法和技術(八)自由泳的分解及配合[J].游泳,2015(8):73-75.

[7]鞠鑫濤.澳中優秀自由泳運動員的技術對比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05(6):65,77.

[8]趙洪民,黃波.自由泳技術發展方向的探析[J].當代體育科學,2013(12):137-138.

[9]R.E.小施蕾哈夫,吳三奇.游泳推進力的流體力學分析(續)[J].江蘇體育科技,1981(5):40-47.

[10]范年春,陸愛云.優秀自由泳運動員水槽游泳技術及其肌電個案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1):73-77.

[11]許曉東.腿在少年兒童游泳基礎訓練中的作用[J].運動,2014(90):34.

[12]祁勇.淺談少兒自由泳運動員腿部訓練[J].運動訓練學,2013(1):19-21.

[13]林洪,閆超,何楓,等.游泳運動技術優化與創新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26(4):40-57.

[14]肇一.爬泳技術[J].游泳季刊,2014(4):13-15.

[15]楊黎芳,趙曄.試論爬泳腿打退動作節奏[J].四川體育科學,2004(2):80-81.

[16]喬元,馮敦壽.自由泳技術效能的測定與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1986(6):1-7.

[17]仲宇.不同水平女子運動員50m自由泳途中游速度和劃頻、劃幅變化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93-95.

[18]欒英.淺談少年兒童打腿訓練的重要性[J].游泳季刊,2012(4):17-18.

[19]丁宏,張紅軍,明罡.提高自由泳運動成績的研究[J].少年體育訓練,2010(1):35.

[20]劉豐.爬泳腿技術的教學探討[J].游泳季刊,2004(1):21-23.

[21]羅炯,金季春.表面肌電的處理方法及在體育科研中的應用前景[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21(2):56-59.

[22]羅瑞芬.淺談游泳運動員的早期選材[J].游泳季刊,2007(3):34-45.

[23]姜義環,楊昕宇.關于自由泳手腿配合等幾個問題[J].游泳,2014(6):20.

[24]牛成龍.淺析自由泳技術的數學分析[J].才智,2013(4):315.

[25]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編.運動生物力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90-236.

[26]仲宇,劉迅雷,吳鐘權.自由泳配合技術與劃臂、打腿推進力的測試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61-63.

[27]溫偉,楊昕宇,付言慶,等.自由泳手腿配合和身體位置[J].游泳,2014(5):67-69.

[28]張曉俠,馬吉光.CFD仿真技術在游泳運動力學問題研究中的應用[J].體育科學,2013(7):70-75.

[29]林麗雅,張莉,徐心浩,等.優秀游泳運動員賽前大強度訓練實效性探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1):7-12.

[30]郝鳳霞,劉錚,劉平清,等.自由泳短周期內速度特征的三維運動學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3):82-86.

G8

A

2095-2813(2016)10(a)-0196-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8.196

猜你喜歡
交叉游泳速度
行駛速度
菌類蔬菜交叉種植一地雙收
速度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聽說你要去游泳 “妝”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連數
連一連
圖侃天下
游泳時小腿抽筋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