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虛濕熱證探討

2016-11-30 01:23房玉濤付瑩坤劉桂芳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16年11期
關鍵詞:病因病機辨證論治

房玉濤 付瑩坤 劉桂芳

關鍵詞:陰虛濕熱證;病因病機;辨證論治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1.031

中圖分類號:R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11-0119-02

陰虛證、濕熱證為臨床常見多發病證,歷代醫家均有詳細闡述,但陰虛濕熱證卻鮮有專論。迄今,學術界在中醫證候分類中亦未明確將陰虛濕熱證獨立列出。據筆者觀察,臨床上陰虛濕熱證并不少見,尤其在病情反復而遷延難愈的疾患中。因此,探討陰虛濕熱證的辨證論治,具有不可忽視的臨床意義。

1 陰虛濕熱證是一個特定證候

陰虛濕熱證并非陰虛證與濕熱證的簡單相加,而是兩者存在內在聯系,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最終形成陰愈虛、濕熱愈盛、膠結難解的局面,故可視為一個獨立證候。

1.1 陰虛與濕邪并存

陰虛是臟腑陰津的損耗,而濕熱中的濕是體內水液代謝異常而停聚體內。從表面來看,兩者一少一多,一燥一濕,似乎矛盾對立,不能并存。但實際上,陰虛之陰乃人體正氣的一部分,是正常成分;而濕熱中的濕,雖也屬陰,卻是一種病理產物,故陰虛與濕停,一正一邪,一虛一實,二者并不對立,可以并見。

1.2 陰津與濕邪乃同源異流

從陰液的生成來看,飲入胃后,歸宿有二:若為人體所用,循常道輸布全身,謂之陰津;反之,不循常道而停聚體內,則謂之濕(內濕),故陰津與濕邪實為同源異流。由此而言,內濕產生愈多,停滯越久,則陰津虧損愈多,即所謂“邪水旺一分,正水反虧一分”(《溫病條辨·下焦篇·寒濕》)。

1.3 陰虛是機體感受濕熱之邪的內因之一

濕熱屬實邪,既可外感,亦不少內生,但無論外感抑或內生,其主因乃正氣不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脾主運化水濕,一旦脾氣虛損,則外濕易相湊,內濕易滯留,故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之說。又陰虛易生內熱,若內熱與濕相合,則化生濕熱而滯留體內。所以,陰虛兼脾虛者最易感受濕熱之邪。

1.4 陰虛濕熱證易形成膠結難解的局面

濕屬陰,熱屬陽,濕熱相合則難分難離,如油裹面,本不易治療,如再夾陰虛,兩者又互為因果,則更膠結難解。而治療上,補陰多礙濕,除濕易傷陰,殊難兩全。故陰虛濕熱證具有膠結難解、纏綿難愈的特點。

2 病因病機

臨床上,陰虛濕熱證既可見陰虛癥狀,又可見濕熱癥狀,但因陰虛涉及五臟,濕熱可彌漫三焦;又或以陰虛為主,或以濕熱為主,或陰虛濕熱并重,其臨床表現紛雜多變,甚至隱蔽。故本病易失治誤治,其病因病機細分有二。

2.1 素體陰精不足,外感濕熱之邪

首先,陰虛之體,或兼有脾虛,或因過用、久服滋膩之品,影響脾胃運化,或陰虛肝氣失柔,橫乘脾胃,脾胃運化不足,津液輸布失常而形成水濕,并從陽而化生濕熱,滯留體內。其次,陰虛則陽亢,熱盛反煉津為痰,痰阻氣機,更影響津液輸布,形成陰虛濕熱痰濁的局面。另外,陰虛之體,“無陰則陽無以化”,導致陽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濕內停腹中,可形成臌脹;或影響膀胱氣化,致小便不利;或水濕外溢肌膚。最后,陰虛之體,外感濕熱之邪(如下焦濕熱),因失治、誤治、延治,致水熱互結,邪熱傷陰,而形成陰虛濕熱的局面。

2.2 濕熱久羈,傷及陰分

濕屬陰,熱屬陽,濕熱合邪,如油裹面,膠結難解,日久可消耗陰液;或過服苦寒溫燥、清利瀉下之品,以致于濕熱未盡而陰液耗傷。

3 治療基本思路

陰虛濕熱證以數臟同病、多證并存、虛實夾雜、膠結難解、纏綿難治為特征。臨床治療濕熱已屬不易,再加陰虛,則更為棘手。故治證須兼顧陰虛、濕熱,用藥應斟酌,否則稍有不慎,即傷及其一。

3.1 歷代治療陰虛濕熱證的名方

歷代醫家雖未詳論陰虛濕熱證,但散在留下不少名方。①豬苓湯:《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曰:“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狈街邪⒛z養陰潤燥,滑石清熱利水,佐豬苓、茯苓之滲泄利水。全方既疏濁熱而不留其壅滯,又潤真陰而不致其燥,從而達到利水而不傷陰之效,開“育陰清熱利水”先河。②甘露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甘露飲由二地二冬、石斛、黃芩、茵陳、枳殼、甘草、枇杷葉組成。全方以養陰清熱、利濕宣肺立法,乃治療陰虛濕熱證的基礎方、代表方。③化陰煎:張景岳針對“水虧陰涸,陽火有余、小便癃閉”者,創立了此方。方中熟地黃、生地黃滋補腎陰,車前子、豬苓、澤瀉淡滲利濕,更有牛膝既可滋陰、又善利水,再入知母、黃柏、龍膽以瀉相火而存其真陰。諸藥合用,滋陰利水,兼退虛熱,使真陰恢復,相火得降,水道通利,癃閉可解。

上三方雖出自不同醫家,組方亦不同,但其配伍原則均為滋陰養液與淡滲利濕之品合用,體現了滋陰與利濕并舉的基本方法,為后世提供了治療思路。

3.2 治療原則

3.2.1 養陰不助濕 陰虛證宜用滋養陰液之品,但補陰藥多有礙濕之虞。臨床上,補陰有滋陰與養陰之別,滋陰之品如阿膠、制何首烏、生地黃等過于滋膩,多用則不利于濕熱證的祛除。而養陰之品如玉竹、麥冬、白芍、石斛、墨旱蓮等不甚滋膩,且兼微寒甘淡之性,有利于祛除濕熱。臨證可根據不同病位,斟選補陰藥,同時酌以少量利濕之品,以補陰而不助濕,清熱而不傷陰。

3.2.2 清熱不傷陽、利濕不傷陰 苦寒之品有利于祛除濕熱,但過用則易傷及陽氣,影響津液運化。辛溫之品雖可燥濕,但有助熱傷陰之弊。故臨證處方雖清熱利濕之品不可少,但需酌定用量,并酌與通利、芳化等其他治法聯用,以利濕不傷陰、清熱不傷陽。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55歲,機關干部,平素應酬頗多。2015年7月23日初診。近年反復口腔潰瘍,起初服用苦寒清熱之品有效,后漸無效,且每遇夏季加重,影響進食,甚為其苦。多方求治無效。平素口干口黏,不欲飲,口氣重,乏力酸軟,多夢,納可,大便稀軟黏滯,溺黃,舌質紅、有齒痕,苔薄黃、根厚膩,脈細弱。證屬濕熱內蘊,氣陰兩虛。方選甘露飲合清暑益氣湯加減:生地黃12 g,熟地黃10 g,麥冬15 g,天冬12 g,北沙參15 g,五味子10 g,黃芪10 g,麩炒白術9 g,蒼術9 g,炙甘草6 g,升麻6 g,澤瀉6 g,神曲10 g,枇杷葉12 g,石斛12 g,茵陳12 g,蒲黃6 g,胡黃連6 g,半枝蓮12 g。每日1劑,水煎服。14劑后復診,口腔潰瘍已愈,乏力好轉,大便成形,舌苔黃膩減退。守方去沙參、胡黃連、蒲黃,加西洋參(另燉)6 g,繼服14劑后,潰瘍未再發作,停湯藥。囑晨起服補中益氣丸補脾虛,睡前服知柏地黃丸糾陰虛之體。隨訪1年,無復發。

按:本案患者脾胃素虛,既往疲于應酬,飲酒過多,加之嗜食肥甘厚味,導致濕熱內蘊,日久耗傷陰液;又治不得法,久用苦寒涼之品,致中氣更傷,阻遏清陽不升??诏徔陴?、暑濕季節加重、大便稀軟、脈細、舌根苔厚膩,提示濕熱內蘊三焦。證屬濕熱內蘊、氣陰兩虛,方選甘露飲合李氏清暑益氣湯清熱祛濕養陰為主,兼以健脾益氣,稍佐蒲黃消腫止痛以加速創面愈合,加胡黃連、半枝蓮以加強清熱化濕解毒之力。用藥2周后,患者口腔潰瘍愈合,氣陰兩虛之體有所改善,濕熱漸去。后調其致病體質,加強健脾養陰,以資鞏固,故囑以補中益氣丸、知柏地黃丸善后,如此數年頑疾終獲良效。

5 結語

臨床上,陰虛濕熱證存在于很多病癥中,且其病機有自身演變規律。筆者基于梳理古文獻相關內容,探討了陰虛濕熱證的辨證論治思路,結合案例介紹了相關用藥特點,以期有助于拓展臨床思路,提高病證的辨治水平。

猜你喜歡
病因病機辨證論治
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病因病機研究進展
冠心病從腎論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聲在類風濕關節炎膝關節病變中醫辨證中的應用價值
中藥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78例臨床療效分析
產后風濕病辨治心得
維吾爾醫學對多囊卵巢綜合征病因病機的認識淺析
從心肝腎淺析耳鳴、耳聾發病機理
譚波診治腦中風恢復期驗案2則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中醫診療的對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