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現代的“看客”問題

2016-12-01 16:55張亞茹
智富時代 2016年12期
關鍵詞:真實反思

張亞茹

【摘 要】教科書改革會使魯迅精神被埋沒,魯迅的本質精神是他對于中國社會、文化和中國人的深刻理解?!翱纯汀眴栴}仍舊是我國社會的一大問題?!翱纯汀睂θ跽叩膴蕵肥撬麄兊摹斑^剩精力”的宣泄。這種“不害人、不做虧心事就是遵守道德”的態度急需端正。

【關鍵詞】教科書改革;反思;看客;真實

一、教科書改革會讓我們遠離魯迅

魯迅的文章逐漸從教科書中消失,這讓那些曾經學習過魯迅文章的一代人看到如今的教科書時,感慨萬千。那些清晨朗朗的書聲、埋頭苦讀的身影,都曾是他們奮斗的足跡、成長的歷史?!罢娴拿褪?,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薄俺聊?,沉默呵!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边b想當年,這些充滿震撼力的句子激蕩在幾代人的心中,激勵了多少中華兒女奮發向上,團結一致,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當然這其中不乏那時教育的力量,教育在促使我們的民族進步。

然而,在我們國家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的時候,教科書的改革將會讓當今的孩子逐漸看不到魯迅。這當然也成為了家長與孩子的代溝??墒?,目前我們有那么多的學者進行“魯迅研究”,甚至結出豐碩的果實。課改這一舉動是要干什么?是想要從此扼殺“魯迅研究”嗎?課改后,我們的后輩們必然與魯迅接觸少了,那么在逐漸學習的過程中,一代又一代都會與魯迅愈來愈遠。魯迅的精神誰來受惠,誰來傳承?

魯迅精神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財富,更是當代大眾應該認真學習的精神資源。

二、反思“看客”問題的必要性

(一)從《祝?!分邢榱稚┑木秤龇治觥翱纯汀眴栴}

“看客”將弱者作為娛樂的對象。席勒的“過剩精力”說是在說明文學的起源與游戲的關系問題。然而,將“看客”對弱者的娛樂看作是他們的“過剩精力”的宣泄,亦是合適的。席勒認為,游戲的沖動會為了調和感性與理性沖動,創造一個活的形象。但是現實生活中的“看客”卻不必創造一個形象,他們只需用那雙餓狼似的眼睛發現那些可供他們娛樂的對象,就可來滿足他們釋放“過剩精力”的欲望。

《祝?!分杏羞@樣的片段: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吃了,她到處向別人傾訴自己的痛苦。一些人特意尋到她,聽她講述阿毛被狼吃掉的悲慘故事,“直到她說到嗚咽,她們也就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一面還紛紛的評論著?!边@個用來消耗“看客”“過剩精力”的娛樂故事,并沒有引發他們對祥林嫂的同情。他們在滿足自己的娛樂的欲望時,也使自己本身的不幸與痛苦得到宣泄與遺忘。但是,或許某一天,這些“看客”們的不幸也會像阿毛的故事一樣,被眾人扒開,供大家娛樂、宣泄。

(二)從現代社會現象反思“看客”

像許多同齡人一樣,筆者最早接觸魯迅是從中學語文課本開始的。閱讀魯迅作品的結果無外乎是語文課本和老師告訴我們的——“通過”什么,“揭示了”什么,“批判了”什么,“歌頌了”什么之類的公式化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生活經驗的積累,我愈發從學習和生活中對“看客”有了更深的認識。

我接觸魯迅的最深感受之一就是中國的“看客”問題。我一直對于魯迅這句話感到莫名的恐懼——“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身為“民族魂”象征的魯迅,為什么會說出這樣刻薄而深刻的語言?他對于中國民眾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在近幾年來經歷了一系列社會事件和自然災難之后,面對許多中國人的反應我似乎體味到了當年魯迅內心的深刻感受。

比如,廣東佛山的小悅悅事件。兩歲女童接連遭遇兩輛汽車碾壓,18名路人無人施救,一名拾荒者陳賢妹的善良之舉反被質疑為“想出名”。因此,我想說,我一向不會以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18名“看客”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生活中類似的大小事件比比皆是。街口的車禍遭到圍觀,菜市場里的口角之爭成為無聊之人的“飯后甜點”。我相信每個人都看到過這種“盛大”的場面。在一些人的眼中,別人的災難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笑點。這樣的“看客”還有多少,我無法衡量。但是,我知道,在一些人看來,不害人、不做虧心事就是遵守道德,對他人的疏離、麻木、冷漠則與道德無關。這是怎樣的社會造就了這樣一群人?我想,魯迅既然能發出這樣的感嘆,就證明在他的年代此類事件早已存在?!耙惠v汽車壞了,停在馬路上,一群人圍著呆看,所得的結果是一團烏油油的東西?!保ā墩摫犃搜劭础罚凹偈褂幸粋€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著,不久準可以圍滿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個人,無端大叫一聲,拔步便跑,同時準可以大家都逃散?!保ā兑凰级小罚┛墒墙涍^了數百年的發展,為什么我們的民眾還會保持這種狀態? 從這一點上看,我們就更應該認清“看客”問題。

三、剖析當今的“看客”問題

“看客”問題仍舊是我國社會的一大問題,這種“不害人、不做虧心事就是遵守道德”的態度急需端正。在孔夫子宣揚大仁、大愛,時隔數千年的社會,我們的時代也依然在提倡仁義道德??梢?,仁愛、道德,是人類社會永恒的精神主題。社會中的大多數人也正是向著這個風向標而努力靠攏,這些人也從而擁有了這些高尚的品格,成為新時代標榜的優秀的人。還有一部分人看到了這個社會中可以謀取私利的地方,因此他們肆無忌憚地利用時代所宣揚的道德精神,將大眾的信任與同情心變成自己成功謀利的保障。

可是,當一些類似于扶摔倒的老人這些社會現象出現時,那些曾經被標榜為優秀的人卻成了舊社會里的“看客”,他們早把曾經滿口的仁義道德拋在腦后,唯恐對潛在的危害或臆想出的困難避之不及。社會的仁義氛圍也逐漸隨這些現象煙消云散,從而淪落到舊社會的尷尬處境?,F在看來,這類人曾經“擁有”的高尚品格,變成了曾被他們自己唾棄的假仁假義。

為了避免大學生成為當代的“看客”,最為代表性的為當代大學生沖破“看客”所顧忌的阻礙的,無疑就是北京大學吳志攀副校長的那番講話:“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北大法律系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北大替你賠償?!边@對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劑安心藥,堅守自己的底線,不被社會中的一些“看客”問題所動搖。

四、結語

魯迅對“看客”問題的深切關注,可謂用心良苦,今天的我們不能不深思熟慮,嚴加審視。魯迅的存在,為我們確立了一種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鏡子。他的存在,使我們并不敢自我夸耀,使我們不敢輕易自稱為“戰士”,也不敢輕易把某人稱為“偉人”。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一直努力堅守這樣的一個底線: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墮落。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散文選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2]魯迅.而已集·小雜感(見《魯迅全集》第3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1-32.

[4]史志謹.魯迅小說解讀[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9.

[6]校長撐腰體_360百科 ?http://baike.so.com/doc/5582228-5795131.html

[7]張福貴.遠離魯迅讓我們變得平庸[M].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

猜你喜歡
真實反思
高職《園林規劃設計》示范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語文教學要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美劇情節越來越“真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