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及MRI診斷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價值

2016-12-07 22:37崔軍建趙鑫張小安張瑩瑩姜媛媛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28期
關鍵詞:核磁共振成像CT診斷

崔軍建 趙鑫 張小安 張瑩瑩 姜媛媛 師炎敏

【摘要】 目的 對比分析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診斷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67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 均進行CT及MRI診斷。對比兩種方法檢測結果及患兒顱內出血診斷情況。結果 MRI診斷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檢出率(100.00%)高于CT(92.54%)(χ2=5.194, P<0.05)。CT診斷基底節區出血檢出率(1.49%)低于MRI(10.45%), 蛛網膜下腔出血檢出率(16.42%)高于MRI(1.49%)(χ2=4.786、9.153, P<0.05)。結論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中, MRI檢查效果顯著, 對基底節區出血檢出率較高, 但CT檢查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檢出率較高。

【關鍵詞】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CT診斷;核磁共振成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049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圍生兒在圍生期發生缺氧、窒息等情況, 致使患兒腦組織遭受缺氧、缺血損傷而引發的新生兒腦部疾病, 意識障礙、肌張力與神經反射改變為其主要臨床表現。臨床檢測中CT及MRI是診斷缺氧缺血性腦病的兩種常用方法, 本研究對比分析CT及MRI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診斷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67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 男34例、女33例, 年齡1~7 d, 平均年齡(3.14±1.29)d;根據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臨床分度標準[1]分為:輕度40例、中度18例、重度9例;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并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先天性疾病患兒, 由低血糖、炎癥等導致的腦損傷患兒。

1. 2 方法 所有患兒均進行CT診斷及MRI診斷。

1. 2. 1 CT檢測 患兒出生1~7 d內進行;使用GE16排CT進行檢測, 掃描參數設定為350 mAs、120 kV, 矩陣為512×512, 層厚與間距均為5 mm, 自顱頂至顱底進行掃描, 窗寬90 Hu、窗位40 Hu, 連續軸位掃描。診斷標準[2]:①輕度:病灶分布于患兒兩側大腦額葉, 灰質及白質之間存在明顯界限, 病變部位為點片狀;②中度:病灶范圍超出兩側大腦額葉, 灰質及白質之間存在界限模糊, 病變部位為大片狀;③重度:病變為彌漫性低密度灶, 灰質及白質之間未存在界限, 患兒腦池及腦溝變窄甚至消失。

1. 2. 2 MRI檢測 患兒出生5 d及2周后進行;采用GE1.5T高場MRI進行檢測, 采用橫軸位T1WI、T2WI、T2FLAIR像、彌散加權成像(DWI)及矢狀位T2FLAIR像檢測。診斷標準[3]:①輕度:病灶未有明顯占位, 病變位于患兒兩側大腦半球, 雙側枕葉、顳葉、額葉白質區存在點狀或片狀信號, 病變累及腦葉<2個, 顱內出現出血等情況;②中度:額葉深部白質區存在點片狀高信號, 2個<病變累及<5個腦葉, <2個部位大腦重要功能區受損, 顱內發生出血;③重度:患兒大腦半球呈現彌漫性片狀信號, 病變累及腦葉>5個, >2個部位大腦重要功能區受損, 顱內出血。

1. 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種方法檢測結果及患兒顱內出血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種方法診斷結果比較 CT診斷出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輕度30例、中度23例、重度9例, 正常5例, 檢出率為92.54%(62/67);MRI診斷出輕度35例、中度22例、重度10例, 檢出率為100.00%(67/67);MRI檢出率高于CT(χ2=5.194, P<0.05)。

2. 2 兩種方法檢測顱內出血情況比較 CT診斷患兒腦室周圍出血1例(1.49%)、腦室內出血1例(1.49%)、蛛網膜下腔出血11例(16.42%)、基底節區出血1例(1.49%), MRI診斷患兒腦室周圍出血1例(1.49%)、腦室內出血2例(2.99%)、蛛網膜下腔出血1例(1.49%)、基底節區出血7例(10.45%), CT診斷基底節區出血檢出率低于MRI, 蛛網膜下腔出血檢出率高于MRI(χ2=4.786、9.153, P<0.05)。兩種方法腦室周圍出血、腦室內出血檢出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341, P>0.05)。

3 討論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病理變化較為復雜, 通常表現為患兒腦部缺氧導致有氧代謝水平降低, 腦血管調節功能因腦水腫、腦缺血發生紊亂, 該病致死率及致殘率較高, 且多數患兒存活后會出現腦癱、智力低下、癲癇等后遺癥, 及早做出診斷是有效治療的重要前提。近些年, 隨影像學不斷發展與進步, CT及MRI檢測成為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的重要參考依據。CT檢查屬低劑量輻射掃描, 符合新生兒低輻射耐力的特點, 不會損傷患兒腦部組織, 且CT可清晰呈現患兒顱內出血范圍及部位。MRI檢查安全性較高, 適用于全身各系統檢查, 對顱腦檢測效果尤為顯著。MRI具有較高組織分辨率, 可通過大腦灰質與白質間的信號對比將患兒大腦解剖學結構清晰顯示出來, 且對微小病灶如基底節區出血有較高檢出率。在本研究中, CT診斷檢出率為92.54%, MRI診斷檢出率為100.00%,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表明MRI診斷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檢出率更高;兩種檢測方法在腦室周圍出血及腦室內出血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CT診斷在基底節區出血檢出率低于MRI, 蛛網膜下腔出血檢出率高于MRI診斷(P<0.05), 表明, CT檢測有利于對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檢出, MRI檢測有利于基底節區出血的診斷。

綜上所述,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中, MRI檢查效果顯著, 對基底節區出血檢出率較高, 但CT檢查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檢出率較高, 應結合兩種檢查方法進行診斷。

參考文獻

[1] 紀永佳, 張舉珍, 陳彥香, 等. 顱腦超聲在早產兒顱腦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2015, 37(9):1095-1098.

[2] 徐恒昀, 曹和濤, 徐金標.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CT及MRI診斷比較.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5, 35(1):32-35.

[3] 武建利, 劉振茂. 磁共振影像與CT對于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影像診斷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 2013, 28(23):3847-3849.

[收稿日期:2016-05-04]

猜你喜歡
核磁共振成像CT診斷
CT診斷急性胰腺炎的臨床價值研究
MRI與顱腦CT在老年多發性腦梗死診斷中對比研究
外部性腦積水的CT診斷及臨床治療價值觀察
超導磁共振與多層螺旋CT對診斷股骨頭壞死效果比較分析
脊柱損傷的比較影像學及臨床應用
16例多系統腦萎縮的臨床與MRI分析
低場磁共振和CT診斷脊柱創傷的初步對比探究
胰腺癌患者術后腹部感染的CT診斷及鑒別
肺部癌性空洞與其他空洞的CT診斷價值分析
MRI評估新生兒窒息后腦損傷及預后的應用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