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廊坊現代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策略

2016-12-07 01:45連志華苑高興高彥杰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6年24期
關鍵詞:競爭力

連志華 苑高興 高彥杰

[提要]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廊坊借助區位優勢,通過多元培育文化市場主體,孵化出一批具有產業前景、行業競爭力的文化主導產業,形成與時俱進的文化產業體系,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本文從當前廊坊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入手,透視廊坊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和突出問題,進而提出提升廊坊現代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現代文化產業;競爭力;文化市場

基金項目:2016年廊坊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令性課題:“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廊坊現代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16020);課題組成員:連志華、苑高興、高彥杰、李影食、宋明宇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4日

十八大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首都新機場和臨空經濟區啟動建設,不僅為推動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路徑,也為京津冀文化產業快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文化產業作為融文化和經濟于一體的特殊產業,是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巨大的行業,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消費結構和擴大就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京津冀地緣相接,文脈相承,在文化產業方面有著廣泛合作空間。獨特的區位優勢、巨大的發展空間和需求為廊坊借力發展、跨界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廊坊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經濟形態已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但在文化產業的增加值保持較快增長,社會認同度、參與度不斷提高的同時,也存在著市場運營鏈條不夠完善、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不足、文化產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等問題。為此,如何抓住當前新的歷史機遇,立足廊坊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進一步提升廊坊現代文化產業競爭力,成為廊坊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廊坊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一)制度保障日趨完善,文化體制改革紅利持續釋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指明了文化產業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近年來,廊坊加大了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力度,并針對性地制定了《廊坊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創建規劃》、《廊坊市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專項規劃》和《廊坊市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等一系列文化體制改革方案,推進了文化產業體制的轉型和文化產業項目更好地落地實施。

一批大項目好項目陸續建成投產,截至目前,全市擁有較大規模的文化項目達167個,文化產業園區8個,國家、省、市三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7家。其中,謀劃實施投資億元以上文化產業重點建設項目25項,總投資900多億元,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利稅368億元,帶動就業8萬余人。

近年來,廊坊借助“互聯網+”助推消費升級,大力完善城鄉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改善文化消費條件,提高了大眾文化消費的質量和水平。在廊坊市區,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均實現免費進入,建立了河北省首家“文化同行”——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

(二)空間布局相對集中,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各具特色。廊坊堅持規劃引領、龍頭帶動,對文化產業發展方向和工作任務進行了科學分析和部署,確定了“一核三帶六大組團”的產業格局。在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方面,立足資源優勢和地域特色,重點規劃建設文化主題公園、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等不同類型的文化產業集聚區。著力打造了河北·廊坊國家印裝產業園區、“夢廊坊”文化產業園區、中國扇子文化產業園區、大城紅木文化產業園等一批省部合作、部委授牌的重點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業園區式發展模式成為了全市文化產業聚集和轉型升級的主載體,也是廊坊實現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和強有力的助推器。

廊坊市依托地方特色資源,實行差異化建設,初步形成了“一縣一業”的錯位競爭格局。如香河縣充分開發本地特色文化資源,立足自身優勢,構建了以家具城、影視城、天下第一城為龍頭的縣域文化產業新格局,成就了文化產業發展的“香河模式”。大廠縣充分發揮民間手工藝人、工藝美術大師的作用,鼓勵挖掘、保護和發展中華老字號等民間特色傳統技藝,著力發展景泰藍、花絲鑲嵌、骨雕等制作技藝,其中景泰藍、花絲鑲嵌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市場體系日臻完善,多元化投資主體結構逐步形成。從產業結構來看,廊坊文化產業門類比較齊全,其中包裝印刷業和文化娛樂業尤為發達。從規模情況來看,涌現出一批實力較強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截至目前,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項目182個,產業園區8個,擁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1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1家,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6家,擁有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數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從所有制結構來看,呈現出民營企業主導的發展格局。

近幾年,除了政府投資,還有企業、社會、個體等投資主體投身文化產業,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增大產業資金的來源和數量。如大城縣已形成古典家具產業、古玩交易市場等多個行業門類的文化產業單位1,000多家,而紅木文化產業園區集聚生產銷售公司20余家、注冊個體工商戶130多戶;美國微軟公司在大廠縣建設的微軟游戲創新中心,截至目前,已有百度等40余家極具發展潛力的開發企業入駐,成功研發了20余款游戲產品;集文化、娛樂、休閑、商務為一體,由河北省、文化部合作的“夢廊坊”文化產業園區,計劃總投資200億元,建成投產將成為世界級的文化休閑商務區。

二、廊坊現代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現代文化產業政策扶持的精準度。廊坊市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政策,強化產業發展引導,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壁壘,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空間布局的最優化。但隨著業態融合的不斷深入、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相應的融資方式、金融政策和人才管理等尚未完全配套,缺乏具體實施細則。特別是政府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扶持的專項資金去向、使用效率、市民滿意程度、管理成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運行監管機制。如對廊坊市文化公園、廊坊市人民公園、九天休閑谷文化展示中心等一大批標志性文化設施投入運營后,其績效評價機制、監管體系等都有待完善。因此,針對不同類型的文化產業的發展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分類扶持政策,提高政策調控的精準度,進而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顧顯得尤為必要。

(二)現代文化產業服務平臺的搭建。自2013年廊坊市入選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以來,全市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性產業來發展,積極培育市民科技文化、傳媒文化和公共文化。將全市現有公共文化資源進行信息采集、分類、整理和數字化存儲,搭建了“文化同行”平臺。2015年10月上線以來,推出預約活動100多項,注冊用戶5萬人,點擊量超過160萬。但從文化產業供給側鏈條的角度來看,仍存在著總體規模較小、共享程度較低等問題。其中表現最突出的就是缺少由當地政府主導能夠整合和優化各種文化資源,并且能夠降低文化產業交易成本的公共服務平臺。在“互聯網+”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的背景下,不斷健全完善包括投融資服務、信息發布、技術支撐等功能在內的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臺迫在眉睫。

(三)現代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推動。近年來,廊坊文化產業發展迅猛,不斷拓寬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積極推動出版發行、影視制作、工藝美術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如,安次區積極利用本地印裝產業比較發達的優勢,建設國家級印裝產業園,吸引文化企業進園、進區,推動文化要素集聚,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大城縣對傳統的紅木家具市場進行“升級工程”,投資80億元建設集研發、制作、展銷、體驗于一體的紅木文化產業新城,使文化產業發展進入提質增效的新階段。但文化產業在融入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態勢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瓶頸制約,例如產業融合深度不足,文化產業和相關產業的關聯度較低,到目前為止仍沒有超過20%,且融合領域多為旅游、休閑、餐飲、農業、體育等,而與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融合較少。因此,如何更深層地推動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三、廊坊現代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策略

(一)創新文化產業管理和運行機制,強化現代文化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對文化產業最大的推動不僅僅是靠制定產業政策,更重要的是需要市場的開放。在一定程度上,把文化產品投放于市場,市場產生的內生動力比政策的推動力要強大。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強化文化產業的市場意識,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簡化準入程序。優化企業生態系統,注重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扶持小微文化創意企業,推動大、中、小微文化企業協調發展,從而激發文化創新活力;另一方面創新政府投入模式,建立多元化融資機制和營銷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品與服務,切實解決文化產業融資的瓶頸??赏ㄟ^盤活現有文化設施資源,吸引各類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產業園建設,完善包括大眾健身、娛樂休閑等在內的各類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

在市場競爭機制下,政府應科學規劃有限的財政資金給予合理分配、有效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對一些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和高雅藝術等不容易由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文化藝術門類(如大廠的花絲鑲嵌制作技藝等),要把政策推動型的發展轉向法律保障型發展;對從事文化產品及文化服務等高增長值業務的文化企業可提供政府融資、擔保等措施。通過多層次構建文化市場和資本市場,完善文化產業市場運作體系,加大市場監管的規范化、信息化和法治化,才能真正提升文化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二)加強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提升現代文化產業軟實力。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要素是創意,依托的是人才,人才資源是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根本,它影響并制約著其他資源。廊坊已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形成的良好文化建設生態,應面向社會引進人才,通過營造良好的創作創業環境,設立基金獎勵、股權激勵和榮譽鼓勵等方式把京津兩市的人才優勢“吸”到廊坊來。并通過構建引進文創人才動態監督管理機制,打造人才良性流轉平臺,遏制無序競爭。

探索政府機構、專業院校、科研院所、文化企業建立人才共同培養培訓機制,進一步推進政府、高校、企業在產、學、研等多方位的協同合作。充分利用河北工業大學、廊坊師范學院和北華航天工業學院等當地的高等院校的師資力量和優質教學資源,實施文化與科技人才提升計劃,為增強文化創造力和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三)優化文化產業服務平臺,促進現代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目前,廊坊市建立的“文化同行”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促進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升。為了更好地打通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之間的通道,加快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包括文化創意設計人員、多媒體工作者和企業家等來自不同領域的參與者,共同參與成立“廊坊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旨在促進文化、藝術與科技融合的項目中,形成良好的人才集聚優勢。通過運用個性化服務等手段,為文化產業提供項目策劃、評價和咨詢等服務,對文化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如何培育競爭優勢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覺。

完善政府與協會、企業等協同合作機制,搭建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公共服務資源共享的數字化網絡平臺。由政府主導整合全市文化產業研究力量和資源,圍繞廊坊文化資源及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通過理論和現實的研判、信息收集、統計分析等構建產業信息數據庫,運用大數據分析文化消費需求、產業融合效應等,不僅為推進文化產業項目的招商引資搭建對外宣傳、交流與合作平臺,而且為制定廊坊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四)建構“文化+”產業體系,增強現代文化產業競爭力?,F代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應放在產業的產品質量以及品牌的提升上,文化產業發展的數量、規模固然重要,但真正決定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是文化內涵。由于自然條件、經濟基礎、文化需求等要素的不同導致了廊坊文化資源的區域性差異。依托特色文化,突出精品、打造精品是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如安次區第什里應借風箏特色產業,挖掘文化內涵深度,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精心打造“本土文化品牌”,以此來推動“文化+旅游”、“文化+創意”、“文化+貿易”等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

在“互聯網+”時代驅動下,文化產業新業態的創新空間愈來愈無邊界,行業經驗較少,需要不斷去探索和創新。僅單純依靠擴大產業規模帶動的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文化產業新的發展階段,文化企業要增強競爭力,就必須在這個新的“文化+”生態鏈中找準自己的定位,突出文化與科技、金融、休閑、旅游、體育等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比如,一些傳統文化行業如不及時進行技術、生產方式及商業模式的創新,不斷拓展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積極探索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改造文化產品創作、生產、銷售和開發等新路徑,就有可能步入衰退期。因此,在保持文化產業項目本身特點和核心技藝的前提下,賦予產業文化內涵,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產業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主要參考文獻:

[1]華偉,趙金龍.壯大文化創意產業助推城市高端發展[N].河北日報,2015.1.9.8.

[2]郭偉.“互聯網+文化創意”激發文化產業創造活力[N].廊坊日報,2016.1.11.3.

[3]趙玉梅,李素枝.廊坊市縣域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及扶持機制研究[J].經營與管理,2014.10.

[4]李秋云,劉秀峰.河北廊坊:文化自覺的當代構建與引領[N].中國文化報,2016.4.15.4.

[5]鄧文君,溫雯.法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鉆石模型分析[J].學術研究,2016.1.

猜你喜歡
競爭力
藍青松:讓競爭力武裝到牙
在校大學生兼職對培養就業競爭力的影響
論外賣品牌的競爭力
供應鏈助力直企打造非核心競爭力
未來電視的核心競爭力
如何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開拓進取 提升設計院核心競爭力
日本競爭力
服務外包提升中國新的競爭力
化社會責任為競爭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