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法治信仰的養成

2016-12-07 03:32孫文勝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6年24期
關鍵詞:養成依法治國

孫文勝

[提要] 養成全民的法治信仰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必由之路。目前,與建設法治國家的發展需求相比,公民的法治信仰現狀還面臨著巨大的不適應。要養成公民的法治信仰,需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普法教育,提高立法質量,嚴格執法守法。

關鍵詞:依法治國;法治信仰;養成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0月18日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并對其內容作出了科學闡釋。依法治國,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實現依法治國,關鍵在于樹立法治的權威,需要人們對法治心存崇拜,養成對法治的信仰。

一、法治信仰的價值基礎

一般意義上,法治是“法的統治”,指所有人都要守法,都要依法辦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這一提法表明我國只能實行法治,不能重復人治的老路。法治和人治是兩種常見的治國方式,兩者孰優孰劣的爭論,最早見于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之間。亞里士多德是西方最早提倡法治的人物。他認為凡是不憑感情因素治事的統治者總比感情用事的人們較為優良。法律是沒有感情的,因而法治優于人治。而柏拉圖認為最佳的治國方法不是給予法律以最高權威,而是給予明曉統治藝術、具有大智大慧的人以最高權威,表達了他的人治態度。但在其生命后期,開始對人治產生懷疑,最終承認法治優于人治。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自古希臘至近現代,法治優越論普遍被接受。人們之所以推崇信仰法治,根源在于法治有其內在的價值屬性。

(一)平等。平等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價值目標。馬克思說:“平等是人在實踐領域中對自身的意識,也就是人意識到別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把別人當作和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待。平等表明人的本質的統一。人類的類意識和類行為,人和人的實際的同一,也就是說,表明了人對人的社會關系或人的關系?!钡?,現實中存在的不平等甚至是嚴重的不平等使多少思想家、革命者為之吶喊奔走。由此可見,平等對人類的重要,任何人無論職務高低,都必須面對并處理不平等帶來的種種問題。法治的最基本內涵是對權利的保障和對權力的制約,這也是法治與人治最大的不同之處,從而使得平等性能夠得到徹底體現。法治不允許有任何法外之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在法治社會中,約束和控制權力的一個體現是強調政府與公民主體地位的平等,法治內涵之一就是“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相對于公民而言,法治要求政府更應守法,平等精神應該成為各級政府執法、守法所堅持的第一要務。

(二)民主。法治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行使管理國家、社會的權力,并在這一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意志和維護自己的利益。要把民主落實到現實生活中需要具體的制度和措施來保障。法治明確規定了民眾應該享有的具體權利和承擔的具體義務,以及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的正當途徑、程序并特別規定了防止政府和官吏剝奪民眾正當權利的程序、途徑,從而將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為民主健康發展創造一個可操作的、穩定的運行發展空間。民主立法使法律成為反映最廣大人們利益的良法,民眾參與政府權力運行的全過程,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從而保證法治的制約權力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民主與法治密不可分。

(三)共贏。法治與市場經濟的產生與發展密不可分,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上不同的利益主體,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上通過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商品生產者是獨立的經濟實體,他們為了追求和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通過自由交易進行商品買賣和交換,彼此都要獲取利益,實現各取所需。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法治來調整經濟關系、規范經濟行為、維護經濟秩序,使市場經濟在法治的軌道上健康有序發展,在雙方或多方的利益博弈中,實現共贏。在社會治理過程中,要面對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等問題的處理,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必須兼顧各方的利益訴求,杜絕任何一種利益不受約束,走向極端。為此,各方都需做出一定的妥協,保持彼此間的動態平衡,貫徹共贏的宗旨,這也是法治的本質要求。否則,就有可能走向法治的對立面人治或者專制。

二、依法治國需要養成法治信仰

法治信仰是公民對國家和社會治理方略的情感體驗與認同,這種認同已經內化于精神,并以堅強而執著的意志身體力行,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積極運用法治思維進行思考、分析社會問題,成為生活的一種原則與理念。伯爾曼曾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就形同虛設”。盧梭有句名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中”??梢?,法治信仰是法治的精神內核,對建設法治國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法治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制約權力濫用的最有力武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是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v觀西方發達國家的法治歷程可以得出一個答案,民眾法治信仰的養成對于一個國家法治化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法學家對法律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高度贊揚,非常重視從社會文化倫理角度解讀法的精神本質,從而確立了法律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喚起了當時民眾對法律的崇高情感和信仰理念,使當時的城邦社會選擇了與人治模式的訣別,開始了依法而治的歷史進程。后來西方的羅馬法復興運動、自然法學派和啟蒙思想家所發起的許多運動,更使信仰法治的觀念在許多人心中扎根,從而促成了西方國家法治精神的形成,為資本主義法治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源泉。從中可以看出,法治社會的建立,不僅僅是因為具有一整套完備先進的法律規范體系,更重要還在于其法治信仰的養成。法治需要法治信仰的支持,法治信仰是法治社會形成的精神動力和支柱。

在法治國家,民眾是法治的主體,是法律的制定者,法律體現了民眾的內在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需要國家層面法治建設的引領,也離不開每一個普通人“自下而上”的努力。如果各類交通安全法規相繼出臺,而道路交通違法行為卻依然屢見不鮮,中國式過馬路現象屢禁不絕,又何談法治國家。只有民眾在實踐中加深對法律的認識和理解,對法律產生高度的認同感,他們才會從內心深處產生對法律的信任和尊重。這種法律情感是推進法治國家最深厚最可靠的社會基礎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我國公民法治信仰現狀及原因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一些現代法治意識已在公民心中生根發芽,如平等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責任義務意識、守法意識等。但是,與建設法治國家的發展需求相比,公民的法治信仰現狀還面臨著巨大的不適應。表現在:一方面人們企盼法治,渴望法治能帶來公正、秩序和安定;另一方面不少人又對法治持懷疑、回避、冷漠態度,不少民眾不懂法律的權利性,不懂用法律來保護自己,仍然把實現權利的希望寄托在個別領導人的身上。比如“信法不如信訪”的權利主張,就折射出公眾法治意識的欠缺。這種矛盾的心態反映出我國社會現實中的法治理想與實踐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表明法治信念還未真正深入人心。

產生目前我國公民法治信仰現狀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于封建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的長期熏陶,權力至上、專制特權、義務本位等與現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消極的法律觀,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權大于法的思想在不少人心中還根深蒂固。我國自古以來講究親情理法,將法擺在從屬地位。如果有糾紛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找比較有威望的人來主持調解,按照平時生活習俗來化解矛盾糾紛,而不是一有沖突就去訴訟打官司。即使司法部門也是提倡庭外調解,由司法人員居中說和,實在處理不了再走法律程序??傊?,自古以來的習俗決定了國人解決矛盾的思維就是迫不得已了才考慮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紛爭,由此增加了法治信仰養成的難度;二是立法質量存在瑕疵。良法善治是實施依法治國的前提,這就要求立法者要努力制定出更多的良法,逐步建構良性的法律體系。不可否認,目前我國立法的速度在不斷地加快,法律、法規的數量在不斷地增多,法律的覆蓋面在不斷地拓寬,然而一些法律仍未能適應經濟發展、社會變化發展的需要,現實中法與法之間矛盾、沖突現象時有發生,部分法律條文的用語缺乏理性化和精準化,公民權利沒有得到全面有效的保障,使得法律價值很難深入人心,成為人們所追求的實現目標;三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徇私枉法、吃卡拿要、以言代法、辦關系案、辦人情案等腐敗現象依然存在,打官司就是打關系,靠金錢、關系和人情來較量的想法和做法還有一定市場。如呼格吉勒圖案、念斌案的出現,再如選擇性執法現象的存在等,使公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這些都大大降低了法治的尊嚴,削弱了法治的權威,難以滿足社會成員和組織的法律期望值;四是思想和法制教育存在缺失。很多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是虛的,對此并不重視,敷衍了事。如普法方式比較單一,普法內容比較空洞乏味,缺乏趣味性、新穎性和針對性,未對受眾需求具體分析,導致公眾對學法的熱情降低,使普法的實效打了折扣。殊不知,依法治國的順利實施,歸根結底取決于人們的內在素質,取決于人們對法治精神的深刻理解。法治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而要實現人的現代化,教育是關鍵。教育的缺失也是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的重要原因。

四、養成公民法治信仰的途徑

信仰作為一種人生精神方面的支柱,人的內在素質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礎,法治信仰也不例外。法治信仰逐步養成的過程,也是作為信仰主體的公民和法治實踐之間的互動過程。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普法教育。法治信仰的養成從主體角度而言,應著力于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以及其對法治價值的感受、認同,進而提升公民的用法守法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倫理、社會倫理和公民道德建設的最重要內容,其核心是必須樹立社會主義法治信仰。因為,憲法和法律反映一個國家和社會最主流的價值觀,既是外在的制度規范,又源于人們內心的道德良知。普法教育可以使人們了解自身的權利,正確維護自身的權利。因此,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普法教育應當承擔起培植整個社會法治精神的重任,承擔起培育整個社會成員法治信仰的職責。教育應有一定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通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傳授廣博的法律知識來養成公民的法治觀念、法治意識,提高公民的法制文化素質,加深公民對法治精神的理解,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觀念熔鑄到頭腦中,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覺習慣,把法治理念、法治精神轉化為公眾的日常生活實踐,樹立起法治信仰。信仰法治的前提是認同法治,對法治的認同是民眾在長期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對法治的肯定性評價。要通過宣傳教育和實踐使人們首先從情感上對法治有認同感和敬畏感。一個實施法治的國家,必須是社會公眾對法治的尊重、認可和敬畏,沒有社會公眾的尊重、認可和敬畏,就不會有法治信仰的存在,法律就沒有權威,就是人治而不會是法治。

(二)提高立法質量,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只有良法才能保障公民的政治權、人身權、財產權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促使民眾對法治的認同。因此,立法時需要緊跟時代步伐,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民眾意志、得到民眾擁護。應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于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并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項目征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拓寬民眾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只有這樣,才能使民眾尊重、信任法律。

(三)嚴格執法守法,保證法律實施的效果。沈家本說:“法立而不行,與無法等”。哈耶克認為:“要使法治生效,應當有一個常常毫無例外地適用的規則,這一點比這個規則的內容為何更為重要”。這都說明執法守法的重要性。在我國,尤其是公職人員能否嚴格執法、守法,對營造法治信仰的氛圍關系很大?!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比绻麍谭ㄕ?、司法者自己執法犯法,視法律為兒戲,就會很大程度上使政府和法治的威信喪失殆盡。因而,要完善制度約束機制,使執法人員頭腦中時刻保持法治觀念,強化監督懲治機制,對違法行為“零容忍”。不允許法外開恩,不允許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努力讓公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為養成法治信仰添磚加瓦。

主要參考文獻:

[1]孫紅軍.再論法治內涵、特征與精神[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4.

[2]錢秋月.國家治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信仰[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5.5.

猜你喜歡
養成依法治國
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
依法治國 法平天下
淺談舞蹈演員良好個人修養的養成
小學生養成教育之我見
“德”“法”辨證與依法治國
關于依法治國若干問題
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執政
依法治國與公民權利保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