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地方文化資源促進廣西繭絲綢發展

2016-12-12 14:15卞子全
現代營銷·學苑版 2016年10期
關鍵詞:絲綢廣西文化

摘要:文章以廣西地方豐富的文化資源為出發點,探索促進了廣西地方文化與絲綢產業之間的互動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提出“點、線、面”的發展模式,借以促進廣西絲綢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升產業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廣西;地方文化;絲綢產業

中國距今為止已有5000多年的桑蠶文化,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豐富的,各式各樣的絲綢物質形態和精神意識形態,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明財富遺產,即使現在也依然受益。有用綾羅綢緞做出來服飾,有帶“纟”字旁的漢字200多個,絕大多數都與絲綢有直接關系,還有形成于漢,發揚于唐宋時期的絲綢之路更是影響了整個世界,將中華民族的文明與聲望遠播,而且重振絲綢之路,實施“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政策也成為當前我國政府重點踐行的治國及外交的戰略方針。

廣西十年前借力“東桑西移”,一躍成為國內繭絲原料生產、供應龍頭,但絲綢產業鏈微笑曲線的兩端卻不夠發展。另外,這些成果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導向的結果,它掩蓋不了其“速成”的烙印和“文化短板”,這樣的產業現狀不利于今后長期的,穩定持續發展。因此從文化的視角來研究絲綢產業的發展不論是從理論角度,還是實踐角度來說都是很有意義的。

一、研究綜述

國外專注研究文化與絲綢產業關系的不多,更主要的是集中在寬口徑的文化對經濟的發展影響作用上。比如早期的馬克斯·韋伯、熊彼特,及現當代的邁克爾·波特、新制度經濟學派等都對此作過經典論述和深入研究。如:“文化形成的長期性導致了區域文化具有不可移植性和不可復制性,也使得區域經濟的發展打上了深刻的區域文化烙印,并最終使區域經濟走上不同的發展路徑”,又如:“區域文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無形資產,經過適當的市場化處理后,便有可能以區域文化產業的形式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點”。

目前國內有關地方文化(含地方絲綢文化)與絲綢產業發展之間的影響作用關系的研究較少,但現實生活中借助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以促進絲綢產業發展的實踐較多,如浙江的湖州、杭州、嘉興,江蘇的蘇州、吳江,四川的南充、成都等這方面做的都比較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李榮華、陳萍(1997)認為蠶絲文化具有滿足、整合、改造、標識、導向、教化等功能作用,其對于絲綢產業的發展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和規范功能。王玄瑜,趙凱等(2011)研究認為絲綢文化對相關產業的促進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劉平(2007)以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了桂文化與廣西經濟的關聯關系,并認為當前廣西經濟的發展因缺乏創新而受到了限制。金佩華(2007)認為中國蠶文化融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于一體,體現了蠶文化的真、善、美,他還指出蠶文化與蠶業經濟之間的互動性問題有待深入研究。孟召宜,渠愛雪等(2012)從縣域、省域2個層面分析1990—2010年江蘇區域文化資本差異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并得出區域文化資本具有動態變化性,江蘇經濟發展的文化根植具有鮮明的地方性等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傳統產業,如絲綢產業,其經久不衰、持續繁榮發展下去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其背后有相應的產業文化加以支撐和引導。文化因素不僅會影響相關產業的發展水平、繁榮程度,特殊情況下甚至關系到其生死存亡。

二、廣西地方文化資料概述

(一)民族風情風俗文化

廣西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廣西目前世居民族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 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個,另有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白族、藏族、黎族、土家族等40多個其他民族成分。壯族是廣西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這些民族歷史悠久,并在歷史演進中的日常生活、勞作時創造產生了各民族燦爛的文化藝術。大致可分為民族風俗、民族節日、民族風情、民族語言文字及創造等類別。最有特色的是壯族、侗族、苗族、瑤族等風俗習慣。典型代表主要有“三月三”的歌節,壯族服飾的色彩意義,苗族的服飾文化,侗族侗寨的“百家宴”,瑤族的趕鳥節等??偟膩碚f,廣西少數民族大都能歌善舞,熱情開朗,一般穿少數民族服飾,姑娘們喜帶銀質飾品,每逢節假日或祭祀會舉行各種盛大的活動。

(二)自然風景旅游

廣西,特別是桂林地區自古以來就以秀美的山水風光,獨特的地理地貌吸引著天下的文人墨客前來游覽駐足,甚或長居、定居者亦不在少數。而近現代,伴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廣西的很多名勝古跡在迎接國內蜂擁而至的游客的同時,還接待了眾多的國外游客,特別是桂林已然成為了海外游客的重要目的地和集散地。廣西的自然風光種類繁多,千奇百怪,各領風騷,大類簡單的概括主要有“山、水、洞、石、坑、園”等,加之和當地所居住的少數民族的風情習俗交織在一起,更是形成了特有數不勝數的旅游資源。其中的精品旅游線路就不勝枚舉,比如漓江游、陽朔西街、德天瀑布、靈渠、獨秀峰、北海銀灘、象鼻山等等。

這些旅游資源或如散落的明珠星星點點分布在廣西各地,或幾點一線形成一條熱絡的旅游線路,但他們之間總歸都是要縱橫交錯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旅游網絡”。而構成這個巨大網絡的要素,除了上文說的自然風景旅游資源外,更重要的還有人流網、物流網、信息流網、資金流網等??梢哉f這個網也蘊含著巨大的潛力,等待有識之士去挖掘。

(三)古代旅桂文學

正如前文所說,廣西,特別是桂林地區自古以來就以秀美的山水風光,獨特的地理地貌吸引著天下的文人墨客前來游覽駐足,甚或長居、定居,也同時留下了大量的以贊美歌詠為主的文學作品,形成了獨特的旅桂文學。只描寫桂林美景的就數不勝數。南朝文學家顏延元曾寫下“未若獨秀者,峨峨郛吧間”的佳句,獨秀峰因此得名,唐代張固詩謂“孤峰不與眾山儔,直上青云勢未休”,南宋的王正功更是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鐫刻在獨秀峰的石壁上,成為桂林的代名詞。明代孔鏞詩云:“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青山自是繞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庇靡再澝老蟊巧降拿谰?。唐柳宗元應人之邀作《訾家洲亭記》生動的描繪了訾洲的美景。

除了桂林之外,還有很多其他贊美廣西美景的文學作品,特別是詩詞?!拔髂陷p重本邕州”的南寧,“桃花栽滿縣,春色勝河陽”的梧州,“薄夢游空影,浮生出太荒”的潿洲島,“廟食千秋傍水涯”的柳侯祠,“清風拂翠處,望際若奔濤”的南寧青山等等,唐代大文豪韓愈簡潔傳神的概括廣西的風景為“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傊?,古代詩人筆下的廣西是“千里景千變,一山一詩篇”。在如此豐富的遺產面前,有識之士要做的不能僅限于理論研究、文獻研究、從書本來到書本去,只限于精神層面的享受和追求。而是想方設法讓他們活起來、火起來,連同廣西的絲綢和風景一同發揚光大。

(四)絲綢文化遺產

羅永平(2011)認為:“絲綢文化是中國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絲綢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絲綢的精神財富”。絲綢文化在我國也多以不同地域區劃形式獨立的存續和發展,主要代表地區有浙江、江蘇、四川、廣西等地。如常說的“四大名錦”,“四大名繡”等多出于這些地方。但同一地域的絲綢文化卻沒被歷史分割斷代,而是一直延續下來。典型的如誕生在江蘇地界上的吳文化,絲綢文化在其中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時至今日,早已成為其城市的名片。央視曾經有期紀錄片《說吳》,里面就提出:“無錫的絲,蘇州的綢,南京的云錦,以及刺繡、緙絲、加上昆曲、評彈等等,構成了江南吳文化的主軸,而絲綢的歷史最悠久,絲綢文化的影響和波及最深最廣,她深深鐫刻在吳人的心中,釀造了吳人清新、風流、婉約、柔韌的性格品質,也造就了江南發達的經濟和燦爛的文化?!?/p>

同為“四大名錦”的壯錦,起源于宋,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壯錦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同時廣西還有“白褲瑤的蠶絲文化”,因其男子常年穿及膝的白褲而得名,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民族,有 “人類文明的活化石”之稱??梢哉f蠶絲文化貫穿于白褲瑤人的整個“生老病死”的人生階段,體現在其日常生活中?,F如今,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由于廣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天然地成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和樞紐,廣西也自當抓住機遇,弘揚絲綢文化,并賦予其豐富的現代內涵。

三、促進廣西絲綢業發展的建議

廣西絲綢產業的現狀是產業內結構不合理。和國內如江浙等地比較差距明顯,更不能與國際上的意大利、法國等相提并論。且短期內提升整個絲綢產業的水平,實現結構的升級不現實。文章在這里提出借助“地方文化資源促進廣西繭絲綢發展”的觀點。借助廣西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運用現代先進的營銷理念,及科學的經營管理方法,對絲綢產業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個過程希望能探索出一套符合廣西區情、適應絲綢產業當前及未來發展需要的區內文化資源整合、開發利用的方案或規劃來,使廣西地方文化,特別是絲綢文化以嶄新面孔進行廣泛傳播,具體來說就是構建地方文化和絲綢產業互動的“點、線、面”立體、循環發展模式。眾多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文化和經濟、產業之間是密切關聯的,文章上文也對廣西的豐富地方文化進行了簡單的梳理,可以發現“景點、景區、旅游線路、文化、信息傳播”這些關鍵詞內在的形成了一個點線面的立體、循環模式。廣西如果利用好這種天然的資源優勢,應該會大有可為。

第一步是“設點”,選擇絲綢產業集聚地,旅游熱門地區(旅客主要的集散地)或對外示范窗口城市等設立各種形式的“點”。如“絲綢博物館”、“絲綢產業創意園”、“絲綢文化節”、“絲綢文化陳列館”或“絲綢體驗互動管”等,這些已經被其他地區如廣州、江浙、四川等的實踐證明可行,且效果不錯,對于廣西來說更具備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第二步是“連線”,廣西擁有眾多國內外知名景點、景區,而且比較集中,使得游客流量比較大,因此為了哪怕是推廣、宣傳,而不是銷售產品,也應該抓住,利用好這樣優勢。 游客一般不會是游玩某一特定景區,而是選擇若干線路游玩,因此可以在這些景點、線路上增強相關信息的傳播和投放,設立絲綢相關產品銷售連鎖店、體驗店等,既增加了廣西絲綢的知名度,傳播獨立絲綢文化,也能增加產品的銷售。同時也可以借鑒、推廣產業體驗旅游,因為廣西的絲綢產業地理上比較集聚,主要集中在個別市縣,為這種模式提供良好的基礎。第三步就是“成面”,是關鍵所在。也就是在文化與產業互動過程中,讓它沉淀、積累、更新,煥發出新的光彩。它決定前述“點線”的鋪開的成敗,是決定兩者能否可持續發展、循環發展的前提。

參考文獻:

[1]羅永平.“絲綢文化”隨想[J].江蘇絲綢,2011(01)

[2]譚莉,蔣立松.白褲瑤蠶絲文化的教育價值[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2(11)

[3]金佩華.中國蠶文化論綱[J].蠶桑通報,2007(11)

[4]孟召宜,渠愛雪,仇方道.江蘇區域文化資本差異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地理科學,2012(12)

[5]玄瑜,趙凱,高繪菊,牟志美.絲綢文化及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蠶業,2011(02)

[6]李榮華,陳萍.中國蠶絲文化概論[J].蠶學通訊,1999(09)

[7]吳義能.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研究[D].上海:華中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

卞子全(1981.08- ),男,安徽阜陽人,講師、會計師,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

猜你喜歡
絲綢廣西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參展“絲綢蘇州2020”的思考與啟示
遙望“絲綢路”
路上絲綢
廣西廣西
廣西尼的呀
廣西出土的商代銅卣
文化之間的搖擺
廣西追殲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