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鄉土音樂,唱響龍巖童謠

2016-12-13 22:51張嬋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傳承民族

張嬋

摘 ? 要:龍巖童謠是一代代龍巖人口耳相傳,獨具地方特色的歌謠??墒墙陙磉@些優秀、豐富的鄉土音樂文化,還未被學生學習和了解,就已經面臨失傳的危險。如何“從娃娃抓起”,搶救、傳承這些鄉土音樂,讓民族音樂文化唱響我們的校園。

關鍵詞:龍巖童謠;傳承;鄉土音樂;民族

中圖分類號:I206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2-0150-01

《義務教育小學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應將我國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比欢覀兗亦l龍巖的童謠等優秀、豐富的鄉土音樂文化,還未被學生學習和了解,就已經面臨失傳?,F在我們的孩子對《中國好聲音》里面的歌曲非常熱衷,對龍巖自己家鄉的童謠歌曲了解的又有幾個?所以從小培養少年兒童了解、學習、傳承我們龍巖的童謠,使他們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是我們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務。下面就龍巖童謠的流失情況、傳承方法作如下思考。

一、龍巖童謠的來源及流失情況

龍巖童謠是龍巖人民在勞動、生活時表達、交流感情的重要載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主要是來源于龍巖人民的自娛自樂,來源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龍巖童謠沒有樂譜,篇幅短小,語言直白,簡練生動,明快押韻,非常適合孩子們傳唱。例如龍巖童謠《月公公》:“月公公,月婷婷,行夜路,過田埂……”以押韻、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劃船去漳州娶親的場景。童謠《紅骨仔菜》:“紅骨仔菜,開白花,結烏籽,落人家,人人叫我嫁,我不嫁,情愿擔水顧我爹,我爹門前一坵田,后門一坵田,開來開去十八畦,……”這首童謠語言俏皮直白,內容淺顯有趣、朗朗上口,具有顯著的龍巖地方特色。

但是,近年來龍巖童謠等生動活潑的民間鄉土音樂在歌唱教學乃至整個地方特色教育領域中被忽視,大部分的孩子對龍巖本土歷史文化不甚了解,更別說是會唱上幾首鄉土味的龍巖童謠了。是什么原因造成龍巖童謠的流失?原因之一是受到了大環境的影響。龍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經濟的突飛猛進,現代傳媒日益發達,下課后孩子不是去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就是迷上手機、電視和電腦,都沒空和大自然、同伴交朋友。加上全國上上下下倡導講普通話,家長們擔心孩子講地方語言,會妨礙學習普通話,久而久之,造成如今很多少年兒童都不會講地方方言,這樣就加大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難度。原因之二是有些龍巖童謠的內容是特殊社會環境的產物,隨著勞動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現在已遠離我們現在的生活,造成孩子們理解不來。

二、讓龍巖童謠走進我們的校園

我校成立了《“龍巖童謠”課程化的實踐探索》課題研究,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首先廣發倡議,發動教師、學生、家長共同搜集整理民間音樂、龍巖童謠的文字資料、歌譜、音像等材料。然后利用節假日、雙休日深入民間向鄰家的老奶奶、老大爺、大伯、大嬸等了解民間鄉土音樂,學習民間最純正、原生態的鄉土音樂。向龍巖著名山歌手郭金香、客家山歌大王李天生學習演唱山歌或童謠。我校隆重聘請了龍巖著名山歌奶奶郭金香、竹板爺爺詹晶晶為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定期為師生講課,指導師生唱山歌、童謠、唱竹板歌等等。有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老師們的研究熱情高漲,民間藝術素質得到顯著提升,編寫了童謠、采茶燈、竹板三本校本課程。因為上一代民間藝人傳下來的龍巖童謠有許多只有詞沒有譜曲,大多是以說的形式出現,我們找到鄭發祥等龍巖當地的一些作曲家、老師、音樂愛好者,請他們為童謠譜上新曲,以便傳唱,目前已譜曲的有《月公公》、《紅骨仔菜》、《白羅仔》、《放牛娃》、《十二月歌》等。

我校在學生上下學、課間時分結合校園廣播播放一些《我是龍巖人》、《紅骨仔菜》、《外婆》、《十二月歌》等學生喜歡的歌曲當作學生課間的“流行曲”,讓學生在校園常常受到民間鄉土音樂的熏陶。每個月最后一個周二下午的“家長義工進校園”的活動,我們讓會說龍巖話的家長走進課堂,現身說教本地方言,解決方言難題。每周三興趣小組活動課教唱龍巖童謠。教學《月公公》、《十二月歌》等,讓學生對本土時令季節、節日民俗有了較深的了解;教學詼諧有趣、上口的《搶羊仔歌》、《小孩小孩你別哭》、《紅骨籽菜》、《白羅仔》等,則采用念、唱、演、創的形式,培養了學生欣賞、體驗、創新的能力,感受了家鄉歌謠的親切與快樂。課堂外,我們開展“班班有歌聲”歌詠比賽活動,要求每班至少有一首龍巖童謠;開展龍巖童謠主題活動;舉辦龍巖童謠擂臺賽等等。走出校門我們參加社區民俗活動、新羅TV春晚節目選拔賽、龍巖市童謠大賽、龍巖懇親會等活動。寒假,布置學生和家長一起搜集龍巖本地和客家民間童謠,選取優秀的寒假實踐作業收入校報???,在校園展板、學校網站中呈現。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小學階段盡可能多接觸具有地方特色的龍巖童謠,讓他們了解龍巖、熱愛龍巖,能自覺傳承與發展龍巖優秀的地域文化。

經過了幾年的實踐,我?!丁褒垘r童謠”課程化的實踐探索》課題研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土話”,還學會了用“土話”唱歌,更重要的是學習、傳承了本土文化。2013年我校音樂組編排的《百羅仔》,已經由福建東南臺拍攝完畢并制成VCD碟片,在香港舉行的“龍巖懇親會”上向龍巖籍華僑展示,受到華僑們的熱烈歡迎和推崇。我們相信任何努力和探索終將得到成功和回報,讓龍巖童謠走進我們的音樂課堂,音樂教育將又盛開一朵美麗的奇葩。

參考文獻:

[1]李貴榮.鄉土童謠 唱進課堂[N].海峽導報,2013-01-05.

猜你喜歡
傳承民族
黨是民族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傳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風玩轉的春夏潮流
沒有希望的民族
民族萬花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