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紅現象”的文化意義

2016-12-18 07:26
關鍵詞:生死場呼蘭河蕭紅

劉 勇 張 悅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5)

“蕭紅現象”的文化意義

劉 勇 張 悅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5)

“蕭紅熱”成為一種現象由來已久,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到如今電影《蕭紅》《黃金時代》的上映,蕭紅已經由一個文學作家變成了公眾關注的話題人物?!笆捈t現象”的形成和它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背后都有著深刻復雜的社會文化背景。新時期的思想大解放思潮尤其是女性文學的興盛為蕭紅的回歸營造了有利的文化背景;蕭紅傳奇的人生經歷和情感經歷更能吸引讀者的眼光和注意力;而蕭紅獨具一格的寫作風格使她的作品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藝術魅力。我們透過這種現象,應該進一步思考以蕭紅為代表的經典作家和經典作品如何與當下的大眾文化同存共生。

蕭紅熱;大眾文化;文學經典;文化消費

“蕭紅熱”本來是一個文學現象,但近些年來由于融媒體的強力介入,它從文學現象越來越呈現出富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文化現象。一個作家,一個20世紀30年代出現在文壇,并且只活了31年的年輕女作家,在過了大半個世紀的今天,不僅再度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焦點問題,更是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門話題,這里面一定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意義。

一、“蕭紅熱”的文化現象

蕭紅從20世紀30年代初登文壇,就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在魯迅的大力扶持和幫助下,蕭紅的《生死場》作為“奴隸叢書”的第三種由上海容光書局出版,魯迅專門為之寫序,給予了深情的贊揚和充分的肯定。胡風又作讀后記,再次給予中肯的評價和熱切的期待。在兩大作家的護航下,特別是在魯迅的推薦下,年僅24歲的蕭紅幾乎一夜成名,蜚聲文壇。當年美國記者斯諾訪問魯迅,問及中國最優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魯迅在列舉了茅盾、丁玲、張天翼、田軍(即蕭軍)等人之后,又特別提到:“田軍的妻子蕭紅,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保?]《生死場》對抗戰前后東北淪陷區農民苦難生活的描寫極大地契合了當時的時代精神,銷量也非常之好,先后再版了二十余次。1936年,周揚更是在《現階段的文學》一文中,將《生死場》納入了“國防文學”的范疇,強調了《生死場》特有的時代價值。但客觀地看,雖然1935年《生死場》的出版引起了較大的反響,但是這段時期有關蕭紅研究的成果并不多,除了魯迅、胡風兩人比較權威的解讀,另外還有一些比較零散的評論文章,比如日本作家鹿地亙撰寫的《交友錄第一頁》(連載于1937年7月15日至18日的《報知新聞》)、谷虹的評論《呼蘭河傳》(載于1941年《現代文藝》第4卷第1期)等,這些評論文章也沒有引起更多的注意。1942年蕭紅在香港病逝之后,茅盾、丁玲、許廣平、柳亞子、白朗、綠川英子(日本)、端木蕻良、駱賓基、聶紺弩、戴望舒、夏衍等人都先后發表了悼念文章,其中除了茅盾1946年8月為《呼蘭河傳》所寫的序言涉及對作品的深入分析之外,其他大多數文章都是停留在悼念故人的感性層面。從此之后蕭紅的名字就很少被提及,在文學史的敘述中也只是作為東北作家群的一員被納入左翼陣營受到肯定,而且只是寥寥數筆帶過,并沒有進行詳細的介紹??梢哉f,在隨后的幾十年內蕭紅的文學價值是封凍著的。

新時期以來,蕭紅研究迎來了多種機遇。雖然1981年蕭紅誕辰70周年學術討論會舉辦得十分隆重,蕭軍、駱賓基、舒群還有海內外60多位專家學者都出席會議并展開研討,但此次會議的社會反響平平,相比于“重寫文學史”思潮中掀起的“沈從文熱”“張愛玲熱”“錢鐘書熱”等,長期被定位為“左翼作家”的蕭紅沒能在這陣“撥亂反正”的浪潮中“熱”起來。甚至還不如對周作人、徐志摩、戴望舒等人的重新評價引人關注。所謂“發掘”了沈從文、張愛玲、錢鐘書的夏志清對中國現代小說的歷史評價和藝術分析有著獨特的貢獻,但他的政治偏見和藝術上的偏狹同樣是十分明顯的。對魯迅和左翼作家的貶抑,就清楚地表明了他的文學立場和政治態度。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給了張愛玲40多頁的篇幅,而對蕭紅的評價只有一句話:“蕭紅的長篇《生死場》寫東北農村,極具真實感,藝術成就比蕭軍的《八月的鄉村》高?!保?]這句話對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來說有著比較典型的意義,它既看到了蕭紅作品在藝術上的“高”,又不愿意對蕭紅的作品多加評論。但美國另一位漢學家葛浩文及時“發現”了蕭紅,他1979出版的《蕭紅評傳》突破了以往蕭紅研究中“抗日”“左翼”等政治意識形態的視角,確切地指出了蕭紅作品的價值不在于展現了抗戰時期的農民抗爭,而是在于蕭紅對于小人物的悲劇命運的關注和日常生活的敏銳感受。同時葛浩文還高度肯定了蕭紅的《呼蘭河傳》《商市街》《馬伯樂》等長期以來無人問津的作品,以更開闊的視野,更完整的角度,尤其是更客觀的態度,展現了蕭紅及其文學創作的整體價值和意義。葛浩文的《蕭紅評傳》對中國大陸的蕭紅研究影響很大,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以更開闊的思維、更豐富的視角對蕭紅進行闡釋,包括生平的考證、女性意識的發掘、思想價值的闡釋、作品的文體特征、蕭紅與魯迅的師承關系等,均成為蕭紅研究的新的重要維度。一時間蕭紅研究呈現出井噴之勢,皇甫曉濤《一語難盡——〈生死場〉的多層意蘊與中國現代文化思想的多維結構》(1990)、秦林芳的《論蕭紅的創作道路——從題材說起》(1990)、單元的《蕭紅與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2002)等都是其中優秀的成果。據“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數據庫”顯示,筆者統計1961-1980年,有關蕭紅研究的文章總數僅有193篇,而1981-1990年,有關蕭紅研究的文章已經多達663篇。除了研究文章大量涌現之外,各種版本的蕭紅傳記也紛紛出版,1993年的統計表明,“國內外為蕭紅立傳的藝術作品已達到70來部。16部傳記或傳記小說均已出版問世”[3],其中比較優秀的有肖鳳的《蕭紅傳》(1980)、丁言昭的《愛路跋涉——蕭紅傳》(1991)、王小妮的《人鳥低飛——蕭紅流離的一生》(1995)、劉慧心和松鷹的《落紅蕭蕭》(2009)等等。

這種學術界的熱潮到了2011年又迎來了一次集中爆發,蕭紅誕辰100周年的契機帶動了蕭紅研究會、蕭紅文學院,蕭紅紀念館、蕭紅文學獎,蕭紅國際高峰會議、蕭紅百年紀念研討會紛紛登場,此時由蕭紅引發的關注已經和30年前那場70周年誕辰紀念會大相徑庭。2011-2012年,“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數據庫”顯示出的有關蕭紅研究論文已經高達3 712篇,圖書市場出版的相關著作更是蔚為大觀,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了70萬字的《蕭紅研究七十年》(2011),黑龍江大學出版社的新版四卷本《蕭紅全集》(2011),現代出版社出版了季紅真的《呼蘭河的女兒:蕭紅全傳》(2011)等等。

實際上作家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焦點并不罕見,但蕭紅近些年來引起的關注和討論已經遠遠超出了學術界的范圍,而被拉到全民討論的文化環境當中。這種在學術界和大眾文化界兩頭都“熱”的現象,在現當代作家中十分少見,不要說同為著名女作家的冰心、丁玲、林徽因達不到,即便是前幾年非?;鸨膹垚哿岫己茈y趕上蕭紅如今的勢頭。近兩年的熱潮是由幾部以蕭紅人生經歷為題材的電影帶動起來的。2013年霍建起導演的電影《蕭紅》上映不久,2014年香港導演許鞍華的《黃金時代》又強勢襲來,尤其是《黃金時代》,在上映之前就已經受到眾多文藝青年的積極推薦,多次在網站、微博、朋友圈等網絡媒體上成為熱門話題。雖然上映之后票房遇冷,但《黃金時代》還是贏得了廣泛的關注和話題度,獲得了金馬獎、金雞獎、金像獎等各大獎項的提名及獲獎。與此同時,很多文學、文化及社會性和綜合性的期刊也紛紛推出蕭紅的相關專題和報道,網絡上各種相關話題也不斷被推送出來。在電影、雜志、網絡等各方媒介的立體作用下,蕭紅又一次“熱”了起來。據筆者統計,在百度網站上搜索“蕭紅”,出現的相關網頁約1 170 000篇,網易文化論壇上“蕭紅”的相關結果有6 260條,新浪網站搜索與蕭紅相關的新聞3 998條,博文數量更是高達89 156篇。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蕭紅熱”的浪潮就一陣接著一陣,幾乎沒有停下來過。我們之所以把“蕭紅熱”看作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因為對蕭紅的關注已經遠遠不只是一個文學問題,更是從學術界擴展到了文化界,從研究專題到大眾話題,從文本藝術走向視覺藝術,進而走向網絡空間,多層面、多角度、大范圍地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熱議。這一現象至少有兩點是特別重要的:一是大眾對文學的自覺參與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二是文學經典自身的價值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而這種考驗尤其需要大眾的參與。

二、“蕭紅現象”的成因分析

蕭紅從長期被忽視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重新“回暖”,再到今天成為全民討論的話題人物,這種熱度已經不是僅憑她的作家身份或是哪部作品引起的,背后有著非常復雜的原因。從文化環境上來看,新時期的思想大解放思潮尤其是女性文學批評的興盛為蕭紅的回歸營造了有利的文化背景;從接受角度來看,與其它現代作家相比,蕭紅傳奇的人生經歷和情感經歷更能吸引讀者的眼光和注意力;最重要的是,從作家自身來說,蕭紅獨具一格的寫作風格使她的作品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藝術魅力。

首先,在文化環境上,80年代末興起的女性文學熱為蕭紅研究的“回暖”提供了有利的研究背景。新時期以來,楊絳、諶容、張抗抗、王安憶、池莉、方方、鐵凝等一大批新老女性作家形成創作熱潮,女性文學的繁榮一時間蔚為大觀。當代女作家在文壇的活躍也相應帶動了重新闡釋現代女性作家作品的熱潮,性別視角也很自然地成為研究蕭紅的一個新的重要維度。長期以來,魯迅、胡風、茅盾等男性作家對蕭紅作品的解讀奠定了蕭紅研究的基調,《生死場》也由于描寫了東北人民“生的堅強”和“死的掙扎”,一度成為蕭紅的代表作,蕭紅本人在文學史上的占位長期貼上了“左翼作家”“抗戰文藝”的標簽。而以《呼蘭河傳》為代表的后期作品卻因為“看不見封建的剝削壓迫,也看不見日本帝國主義那種血腥的侵略”[4]這兩大時代主題,常年受到冷遇。甚至曾有學者這樣著文批評蕭紅:“她已經與現實脫了節,這個驚天動地的民族解放事業對她已經是陌生的了,她底現實的創作源泉已經枯竭,甚至連知識分子對時代的心靈的搏動也無法觸摸。她墮落在灰白的空虛的生活的泥淖里?!保?]

新時期女性文學的活躍、女權意識的蘇醒,為更充分、更深入地進入蕭紅作品找到了另一條通道。她筆下婦女的生育、疾病、虐待、死亡的悲劇命運,她對日常生活敏銳的感知,以及她獨有的敏感、細膩、稚樸的筆法等等,都與女性文學批評正興盛的文化環境產生了強烈的呼應?!渡缊觥凡辉俦粏渭兊亟庾x為抗日救亡的“生死場”,更是女性命運的“生死場”。長期處在主流批評之外的《呼蘭河傳》也終于被給予了公正的言說,一些研究者甚至認為《呼蘭河傳》的價值要比《生死場》更高。在這一輪女性文學批評熱的帶動下,蕭紅的真實創作意圖和思想藝術個性得到了還原和新的解讀,蕭紅作品被暗藏了多年的光彩終于散發出來。

除了作品中流露的女性意識,蕭紅自身敏感孤獨的氣質也與女性文學產生了強烈的契合。駱賓基在《蕭紅小傳》中記錄了一個“琴聲不再響起的遺憾”的故事[6],蕭紅因為沒能遵守一個與賣唱盲人老者的約定而深感內疚,直到生命的彌留時刻仍然對這件事情不能釋懷。另一個故事記錄在蕭紅的散文《破落之街》里[7],有次蕭軍、蕭紅兩人在回家的路上,蕭軍讓她自己上樓,說到“你進屋去吧!我到外面有點事情”,蕭紅頓時就感到“他不是我的愛人似的”的悲愴和痛苦。這種女性獨有的細膩與敏感,讓蕭紅與大量的女性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一時間大學校園里文藝女生都以手捧一本蕭紅的小說為潮流。

其次,從讀者接受上看,蕭紅傳奇的人生經歷和情感經歷吸引了大量讀者?,F代文學史上出現這么多女性作家,廣受歡迎的為什么不是更博愛的冰心?為什么不是更溫婉的凌叔華?為什么不是更大膽的石評梅?而是只活了31年的蕭紅?就是因為蕭紅身上負載了太多的“傳說”或“傳奇”,她的出生、家庭、愛情、婚姻、去世等等,個個都是極富魅力和爭議的話題。

和其他現代的女作家相比,無論在文學命運還是人生命運上,蕭紅都可以說是與眾不同的。她的一生充滿坎坷,蕭紅故居內有一幅她的人生旅途行走圖,看了這幅圖我們才知道什么叫“步履匆匆”!1927-1942年,蕭紅有過至少15次以上的“離開”,居住過的地方包括哈爾濱、北京、青島、上海、日本東京、武漢、臨汾、西安、重慶、香港等,她走過了那么多地方,從一個異鄉到另一方陌生的土地,今天不知道明天的落腳之處,也從沒有在一個地方真正住過兩年以上?!耙恢本驮趻暝羞^活”,這竟然成為蕭紅的生活常態。因此,蕭紅常以無家人自稱,在組詩《苦杯》中說:“我沒有家,我連家鄉都沒有?!痹谏⑽摹妒咧埂分杏终f:“那塊土地在沒有成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沒有了?!保?]與冰心、凌叔華、陳衡哲這些“閨秀派”作家不同,蕭紅不管是人生還是作品,都沒有“太太客廳”的那份閑情逸致和貴族氣息。凌淑華的小說《酒后》寫了一位少婦,在丈夫的朋友醉酒之后,產生了想去吻他一下的強烈愿望,丈夫最終允許她去吻了,但當她走到那位朋友身邊時,卻說“我不要kiss他了”。這種“酒后”的閑適和情調從來不屬于蕭紅,蕭紅筆下出現最多的場景是“饑餓”,是挨餓時的無奈與絕望。

除了坎坷的人生經歷之外,蕭紅與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等人復雜的感情糾葛也是她廣受大眾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近些年來,“民國熱”已經成為大眾特別是文藝青年們的閱讀時尚之一,民國才子和才女之間的感情關系也常常成為人們“八卦”的對象,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陸小曼等人之間的故事就長期被人們津津樂道。蕭紅更是不缺少這方面的“談資”,逃婚、私奔、懷孕等等任何一個詞都能激起公眾的興奮點和無盡的想象空間,成為潛力巨大的消費熱點。且不論網上各類評論報道都以“才女蕭紅與五個男人之間的故事”“三次婚戀、兩次失子”“蕭紅與她的男人們”為噱頭的標題,就連電影《蕭紅》都直接寫出“文學洛神蕭紅的浪漫情史——她如何點燃了六個男人”這類奪人眼球的宣傳文案。我們先不去評論這種做法是否得當,不可否認的是,蕭紅的這些經歷比一般女作家更有“賣點”,更能抓住讀者觀眾的眼光,這也是實際情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縱然文化語境和讀者興趣使“蕭紅熱”具備了多方面的有利條件,但是任何一個作家能夠有長久的藝術生命力,一定是憑借其作品自身的獨特魅力。蕭紅首先是一個作家,在短短十年的創作生命里,她留下了眾多的經典作品,《生死場》《呼蘭河傳》《小城三月》等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對人的生存狀態有獨到的觀察與深度的思考。

蕭紅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隨性而作。蕭紅小說中并不存在復雜的人物關系,《呼蘭河傳》中除了“我”與祖父之外,其他人物之間并不構成什么關系。對誰的印象深就寫誰,誰的特點明顯就寫誰,或者說想寫誰就寫誰。蕭紅的語言表達也不純熟,相反十分青澀,甚至有一些文不通、字不順之處,但卻表現出一種原生態的語言味道。這種審美上的反差讓讀者讀起來倍感新鮮和親切。比如“呼蘭河的人們就是這樣,冬天來了就穿棉衣裳,夏天來了就穿單衣裳。就好像太陽出來了就起來,太陽落了就睡覺似的?!薄@樣的句子在蕭紅作品中隨處可見,非常稚拙,非常樸實,也非常新鮮和親切。在結構布局上,蕭紅非常隨性,《生死場》里的第十章只有一百多字,在“屋頂的麻雀依然繁多,太陽也照樣暖和”短短幾行敘述中,十年的時光就過去了,下一章寫的就是十年后的光景?!逗籼m河傳》雖是傳記,卻不中規中矩,而是想長就長,想短就短,從不講究什么結構的勻稱、敘述的嚴整,比如第六章第四節,整整一節只有短短的兩行文字:

還有

有二伯不吃羊肉

但正是這種隨性的背后包含了蕭紅高度的文體意識和飽滿的情緒。對于寫作而言,鴻篇巨制是一種方式,“雞零狗碎”也是一種方式,后者恰恰是魯迅、契訶夫等人喜愛的方式,當然也是蕭紅所追隨的方式?!缎〕侨隆啡墓?3 000余字,前部分的描寫枝枝蔓蔓的,十分從容,用了10 000字的篇幅來講述翠姨那些猶猶豫豫的瑣事,而從“翠姨一聽就病了”到翠姨最終的死亡,只用了不到3 000字就匆匆結束了。敘述的節奏由緩慢到突然加快,凸顯了翠姨悲劇命運到來之快、之不可掌控,翠姨什么都沒來得及說,就死了,故事就戛然而止。這一切恰如蕭紅的一生,什么都沒來得及做,人生就完結了,一切都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另外,在寫景上,蕭紅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包含了很多的情緒。凡是東北作家都會寫雪,白朗筆下凍結的江水是“如白銀般的”美麗的,遲子建筆下的雪花則是“纖柔地飄落到大地上”,似乎沒有一個作家寫的像蕭紅這么冷:“好厲害的天??!小刀子一樣?!笔捈t內心的寒冷、人生的寒冷都體現在了這短短的一句話里。

除了筆法上的隨性而作之外,蕭紅還十分善于用詩意的筆法勾畫平靜而飽含幽怨的寂寞世界。茅盾曾評價《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币灿袑W者指出:“象征性和濃縮的抒情性畫面,是全書畫幅中的基本組成部分?!保?]小說中有關“泥坑”的描寫便是如此:“……東二道街上有大泥坑一個,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它的苦頭,沖了人家里滿滿是泥,等坑水一落了去,天一晴了,被太陽一曬,出來很多蚊子飛到附近的人家去。同時那泥坑也就越曬越純凈,好像在提煉什么似的,好像要從那泥坑里邊提煉出點什么來似的?!比缃瘛按罂印币庀蟪蔀榱藢W界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甚至有評論認為“大坑奠定了全文的基調——無助、困窘和悲涼?!保?0]值得注意的是,《呼蘭河傳》中的詩意筆法不僅只體現在“大坑”上。扎彩鋪中“好的一切都有,壞的不必有”的彩景,也同樣具有象征意義。扎彩鋪的一切其實是為死去的富人準備的,但制作這“死后理想國”的卻是窮人,兩者對照下展現的是窮人生不如死的悲哀。蕭紅對“大坑”的描寫既是一種寫實,也是一種象征。不注意“大坑”的詩意表達,或對“大坑”的過度闡釋,都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蕭紅作品的復雜意蘊。

“蕭紅熱”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現象,在于無論是蕭紅自身還是其作品都具有一種超越性:她是東北作家群的一員,但又超越了東北作家群的群體特征;她具有左翼作家的重要特質,但又超出了左翼文學的范疇;她是一位細膩和敏感的女作家,但又超越了女作家的這些共性,更具有粗獷、青澀、孤獨的獨特個性。應該說,蕭紅之所以能長期受到關注,自然與左翼作家、東北作家群、女作家的身份有關,但更與超越這些身份有關,更與她自己獨特的風格魅力與人格魅力有關。

三、“蕭紅現象”的文化思考

隨著電影的落幕,這一陣的“蕭紅熱”也逐漸平息下來,我們很難預測下一次的“蕭紅熱”什么時候會再次來臨,正如我們很難預測下一次“熱”起來的作家會是誰一樣。實際上任何一個作家的“冷”與“熱”都是當今社會的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關鍵是我們能夠從這個現象背后看到什么,這無論對研究者還是對大眾讀者來說都很重要。

(一)消費時代中蕭紅的文學意義

蕭紅當下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各種各樣的反饋聲音中,“消費”無疑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消費蕭紅,是文化最大的媚俗”“被過度消費的蕭紅”“消費時代對蕭紅的欲望化解讀”等文章,已經為熱到發燙的“蕭紅現象”敲響了警鐘,蕭紅似乎已經在文化消費的熱潮中越來越走向媚俗。這提醒我們必須對“蕭紅現象”保持高度理性的清醒的認識。古往今來,任何一位作家在走向大眾的時候必然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問題,蕭紅也一樣。但就“消費”這個詞而言,它本身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就像蕭紅受到廣泛關注這件事情本身不是一件壞事一樣。從傳播學的意義上來講,這對現代文學的再次回暖和經典作品重讀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而且蕭紅是否會在消費文化中走向媚俗,這個問題同樣值得商榷。一個優秀的作家,不會在追捧中產生,也不會在追捧中喪失自身的價值。雖然今天我們用各種各樣的藝術手段去表現蕭紅,從文本到銀幕、從紙質空間到網絡空間,但是歸根到底,蕭紅的價值是體現在自己的作品里,在根本上與大眾追不追捧無關。2013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加拿大女作家愛麗絲·門羅,全世界有七成以上的人沒有讀過、甚至不知道她的作品,但她照樣獲獎。她的短篇小說集《逃離》篇篇都很精彩,都很經典。蕭紅也是一樣,不論是從前的冷遇還是當下的廣受追捧,蕭紅還是那個蕭紅,她作品的經典意義都不會因此磨損和消退。

(二)大眾想象對蕭紅的誤讀

雖然蕭紅的文學意義自然不會隨著哪種潮流的“熱”或“冷”發生改變,但在當今這個信息多元的文化環境中,舞臺、影視、網絡、媒體等各種媒介共同介入了蕭紅形象的建構,蕭紅的“熱”與“冷”已經或多或少地脫離了文學文本的意義,形成更加豐富、更加廣泛的文化意義。實際上不僅僅是蕭紅,任何一位文化名人的高調回歸,任何一種“作家熱”現象都已經超出了這個名人或作家自己的力量,背后依仗的是不同時期文化語境中各種文化力量的相互作用。蕭紅一直都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每個時代背后支撐的文化形態:20世紀80年代的“蕭紅熱”,背后涌動的是人們對主流、對權威、對經典的質疑與顛覆,是文學創作、文學批評被意識形態禁錮多年后得到釋放的激情噴涌;近幾年興起的“蕭紅熱”,更多的是大眾文化對民國想象的一次狂歡。舉一個典型的例子,蕭紅的長相實際上并不算美,但是不管是《蕭紅》還是《黃金時代》,電影的導演們都選用了小宋佳、湯唯這樣典型的美女去演繹蕭紅,就是因為蕭紅自身的傳奇性,以及她與多個作家、文化名人復雜的關系,讓她在大眾的想象中,已經成為了一個美麗的、多情的形象。但實際上這樣塑造出來的蕭紅形象已經和真實的蕭紅相去甚遠,蕭紅從來都沒有過“黃金時代”,這個“黃金時代”與其說是蕭紅的,更像是當下大眾文化極度發達和活躍的寫照。

但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想象鍛造中,蕭紅和那個時代都經歷了一次次的“過濾”,過濾掉了政治,過濾掉了左翼,如今甚至將那個時代的苦難和嚴肅都過濾掉了。不管是民國那個時代,還是蕭紅本身,似乎都只剩下了自由、婚戀、緋聞這些花邊料。在這樣的語境中,許鞍華用《黃金時代》來命名蕭紅慘淡的一生也就不再奇怪了。在這里借用??碌囊痪涿裕骸爸匾牟皇枪适轮v述的年代,而是講述故事的年代?!?0世紀80年代的蕭紅是一種講述,如今的蕭紅又是一種講述。只不過無論是哪個年代,無論故事怎么講,作家都不應該是故事的主角,一個作家能夠擁有長久的藝術生命,憑借的一定是他的才情與作品。蕭紅在狹小得甚至“容不下一張書桌”的時代巨浪中,仍然能保持她獨立的思想,書寫她的敏感與不幸,稚拙與青澀,孤獨與憂愁,怨恨與不甘,這讓她的作品即便放在今天也依然鮮活如初。如果脫離了作品去讀蕭紅,脫離了時代去看蕭紅,我們只能停留在蕭紅的人生“傳奇”上津津樂道,永遠無法理解這種“傳奇”背后的苦澀和荒涼——而那才是蕭紅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三)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文學與文學研究

不管是消費也好,誤讀也好,“蕭紅熱”帶來的一系列反響和問題,事實上都只是一個表面現象,背后關涉的是在當下大眾文化的語境下,文學經典和文學研究應該如何自處的重要問題。近些年大眾文化的來勢洶洶似乎給文學帶來了嚴重的危機,文學的理性和嚴肅被不斷消解和顛覆,碎片化的信息時代更是讓厚重的經典著作遠離人們的生活。在全民娛樂的文化氛圍中,文學和文學人物要么被擠壓至邊緣、要么被誤讀曲解。作為文學研究者,這已經是我們不能不面對的問題。實際上,經典與大眾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完全對立的,二者更多是處在一種同存共生的關系里。文學經典的構建本身就處在不同時代的闡釋和接受的過程中,大眾文化對文學經典的解讀也應該是經典建構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沒有哪一種文學研究能夠脫離當下的文化語境和文化背景。研究者所要做的,不是將文學經典束之高閣,保護在大學學院的“象牙塔”里,而是要認清當下的文化生態,積極正確地引導大眾文化對經典作家、作品的接受。拿蕭紅來說,蕭紅傳奇的人生經歷和情感遭遇比她的作品更容易吸引大眾的眼球,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讓大眾通過蕭紅悲劇的人生去理解蕭紅作品背后的意義,這是我們可以逐漸引導的。蕭紅對人類生存狀況的關注、對精神自由的執著、對苦難憂患的理解,這對當下的文化環境是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它能夠不斷地提醒人們歷史上曾有過的慘痛遭遇,能夠使人們深切感受人生的悲哀和生存的價值。如何將大眾的關注點從蕭紅的緋聞、經歷漸漸轉移到這上面來,這是當下這個時代研究者的重任。勃朗特三姐妹在英國如今仍然很受到歡迎,但是很少出現專門以三姐妹為主角的電影和影視,反而是不同版本的《簡愛》《傲慢與偏見》《呼嘯山莊》拍了一部又一部。什么時候我們不再把目光聚集在蕭紅身上,不再以蕭紅為題材將電影拍了又拍,而出現《生死場》《呼蘭河傳》《小城三月》這樣的電影,我們才算是真正對準了焦點。

[1] 斯諾、安危:《魯迅同斯諾談話整理稿》,《新文學史料》1987年第3期。

[2]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頁。

[3] 孫延林:《蕭紅研究(代序)》,北方論叢編輯部:《蕭紅研究》,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版,第5頁。

[4] 茅盾:《呼蘭河傳·序》,蕭紅:《蕭紅全集》,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頁。

[5] 石懷池:《論蕭紅》,石懷池:《石懷池文學論文集》,上海耕耘出版社1945年版,第92頁。

[6] 駱賓基:《蕭紅小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4-65頁。

[7] 蕭紅:《破落之街》,蕭紅:《蕭紅散文選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

[8] 蕭紅:《失眠之夜》,蕭紅:《蕭紅散文選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頁。

[9] 張國禎:《民族憂痛和鄉土人生的抒情交響詩——評<呼蘭河傳>》,《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年第4期。

[10] 張芝秀:《無邊的苦難——<呼蘭河傳>中“大坑”意象分析》,《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責任編輯 劉永?。?/p>

The Cultural Meanings of“Phenomenon of Xiao Hong”

LIU Yong,ZHANG Yu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Popularity of Xiao Hong”has become a long-standing phenomenon.From 1980s and 1990s to the present release of the film Xiao Hong and Golden Age,Xiao Hong has turned from a literary writer into a big hit of public concern.There are profound and complex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under the formation of“Xiao Hong phenomenon”and a series of effects it bring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liberation,especially the booming up of feminist literature in the new period,prepares a favorable background for the return of Xiao Hong.Her legendary life and her emotional experience are of great attraction to the reader.Besides,her unique style of writing makes her literary works integrated with vivid life and artistic charms.Through this phenomenon,we should give further thought to the coexistence and symbiosis between the classical writers and classic works with Xiao Hong as the representative and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popularity of Xiao Hong;popular culture;literature classic;cultural consumption

I206.6

A

1672-4917(2016)01-0017-07

2015-12-01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左翼文學的譜系學研究”(項目號:14BZW135)。

劉勇(1958—)男,江蘇南京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猜你喜歡
生死場呼蘭河蕭紅
《蕭紅傳》
——一本能夠讓你對人生有另一種認知的書
夢游呼蘭河(組詩)
蕭紅:不要在寂寞時做選擇
從語言層面看《生死場》小說與話劇的異同
《呼蘭河傳》
蕭紅《生死場》中對女性生存狀態的思考以及現實意義
從 《生死場》 看蕭紅的女性生死觀
論影像蕭紅的呈現與接受
蕭紅《生死場》中的女性身體書寫
淺談《呼蘭河傳》中蕭紅的“赤子之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