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鳳凰山畬族服飾對潮州服飾的影響

2016-12-27 23:53張澤鋒
科學與財富 2016年29期
關鍵詞:鳳凰山畬族潮州

內容摘要:潮州文化近年來成為海內外文化研究的熱點。潮州文化的形成,固然有中原主流文化的影響,但所謂的"土著文化"----畬族文化的作用和影響功不可沒??陀^上畬族文化與潮州文化是兼容的。兩種文化形態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潮州服飾也一樣深受畬族服飾的影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關鍵詞:鳳凰山 畬族 潮州 服飾

一、鳳凰山畬族的淵源

畬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畬族人民勤勞智慧、勇敢堅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絢麗的畬族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潮州畬族人口雖然不多,但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1、史料記載

隋、唐時期,畬族先民就已定居在這粵、贛、閩三省交界地。公元13世紀中期,也就是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了畬族的古稱"畬民"和"輋民"。劉克莊在《漳州諭畬》一文中曰:"凡溪峒種類不一:曰蠻、曰徭、曰黎、曰蜑,......在漳州曰畬,......畬民不悅(役),畬田不稅,其來久矣。"文天祥在《知潮州丞東巖先生洪公行狀》中亦記載:"潮與漳、汀接壤,鹽寇輋民群聚......。"

2、歌謠反映

關于槃瓠的圖騰崇拜,有許多美麗的民間傳說。畬族世代相傳的民族史詩《高皇歌》唱:"藍雷鐘姓出廣東、廣東原來是祖宗","住在潮州山林深","祖公葬地是廣東","鳳凰山上去埋葬"。這里的"鳳凰山"指的就是整個鳳凰山區。

3、族內認同

粵外各地畬族傳統文化與潮州鳳凰山畬族原有的歷史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如今仍在綿延、傳承著。各地畬族對鳳凰山祖居地認同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尊鳳凰山為祖居地、圣地,并相信鳳凰山上曾建有祖祠和祖墓;2)長篇敘事史詩《高皇歌》中有對鳳凰山祖居地的描述;3)崇拜在祖居地保存的,反映"盤瓠"神話傳說的"祖圖";4)同擁一本與祖居地相同的"盤藍雷鐘"宗譜;5)與祖居地一信仰以道教為主的宗教傳統民俗活動;6)與祖居地一樣使用距今1000多年的含有"底層成份"的語言----古畬語;7)畬族婦女鳳凰裝服飾,頭冠鳳凰髻是祖山的象征;8)祖居地還保存著傳統節日"招兵節"。

二、畬族的傳統服飾

據有關的史料記載,畬族"無寒暑,皆衣麻" 。鳳凰山畬民,向來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早在唐代就有"左衽椎髻"的記載。直至明代,畬族婦女仍流行椎髻卉服,即頭飾高髻,衣服花邊。明《永樂大典o潮州府風俗》載:"郡以東,其地曰白瓷窯,曰水南,去城不五七里,乃外操一音,俗謂之不老。...... 州之舊俗,婦女往來城市者,皆好高髻,與中州異,或以為椎髻之遺風。"據考證,此為今意溪鎮河內片一帶。畬族有自己獨特的服飾,反映該民族特有的風情。畬族服飾在明清時代基本定型。 "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闊袖,椎髻跣足" 。女性"斷竹為冠,廛以布,布斑斑,飾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

1、頭飾

早在唐代就有"左衽椎鬃"和"女子高髻垂纓,頭戴竹冠蒙布,飾纓珞狀" 的記載。明代的鳳凰山區畬族婦女仍流行椎鬃卉服,即頭飾高鬃。

畬族同胞都認為,婦女的頭飾都與盤瓠傳說有關。有的說頭飾是高辛帝娘娘賜給三公主美麗而珍貴鳳冠和鑲著珠寶的鳳衣;有的說是對鳳凰山這個祖居地的崇拜而來。在漫長的歷史階段,它也經歷了不斷進化、不斷創新的過程??偟膩碚f,這些頭飾都世代沿襲,流傳至今。

2、女服

近代畬婦的著裝一般呈黑色,向右開襟,衣領與袖管都繡有花邊,胸前偏右繡有草木花卉或百鳥朝鳳凰的圖案,俗稱"鳳凰裝"。婦女衣服一般呈青藍色或黑色,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向右開襟,衣領與袖管都繡有花邊,胸前偏右,繡有一朵碗大圖案,有百鳥朝鳳凰,有草木花卉。胸前偏上方,裰有兩粒紅絨球,中間鑲著各種料珠,閃閃發光,異常美觀。對于婚嫁之服裝,其質量更講究,一般是綢衣,灰綢或紅綢裙子。這套盛裝在主人歸西之時,是要穿著入殮的。

畬族裝飾品是"山哈帶",又稱"花帶"、" 字帶" 。 "山哈帶"用絲線紡織而成,紋樣不定,有藍底紅花,綠底白花,白底黑字等。"山哈帶"是畬族多功能的吉祥物。平時系于腰間,是藏于身邊護身寶貝"護身帶";給子孫帶就是"子孫帶";定聘之時,則稱為"定親帶";饋贈親友時,又被稱為"如意帶"。

3、男服

傳統的大襟衫為青黑或藍色,對襟,無領,僅用藍布鑲領口,兩肩上襯有棉布"搭肩"。大襟衫用料主要是苧布。這種苧布衫有長袖和短袖兩種,并分為夏裝和冬裝,夏天穿短褂,短褲,冬天穿長袖的大襟布衫,褲當然就是長褲了;另一種是結婚時所穿的禮服,配紅頂黑緞官帽和青色長衫。禮服的襟和胸前有一方繡龍花紋。胸襟兩旁袖口上均鑲有黃、紅兩色花邊,綴3-5顆銅扣。古作禮服外加穿圓領直襟,有5排扣,這就是所謂的"錢吊衫"。禮服胸前領左右兩旁,還垂掛有2條珠線穗,正面上方2個袋,下方4個袋。

男子最有特色的就是獨幅裙。男畬胞穿、系的這種似裙又似帶的用品就是"獨幅裙"。這在其它地方是沒有發現的。在其他的區域也找不到這一類型的東西。其來源除了畬家之外,很難在別處找到。

4、染衣

據史料記載,畬族服飾以藍色為主色調,即藍靛。畬胞制作藍靛,共有三種:蓼藍染綠色,大藍染碧(淺藍),槐藍染槐青(青蓮色)。蓼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呈針形,其花淡綠色或淡紅色,果實為扁平卵形,莖與葉有辣葉,全草可入中藥,稱為"辣蓼"。有解毒、清腫、止痛、止癢等作用,其沉積物也是青霉素的原料??梢娺@種染料對人體有益。蓼藍和蕎麥、大黃同屬蓼料,其莖紅紫色,葉子長橢圓形,干時為暗藍色,花為淡紅色,穗狀,果實為黑褐色,葉子含藍色液,可做染料。

三、潮州傳統服飾

改革開放之前,由于種種原因,潮汕地區當地相對與外地交流較少,在許多方面都保留著自己的特色,特別是服飾方面。

1、頭飾

傳統的潮州頭飾現在已較少見了。據有關的資料顯示,青少年基本上沒有頭飾一說。老年男子最多也只有在冬天戴一種有沿的帽,俗稱為"氈帽"。下田干活則戴竹笠。竹笠的形制倒是與畬族的竹笠相似。不知為何都做成尖頂的。頭飾只有老年婦女才有。她們的頭飾有很濃的"畬族味",都打成平鬃,再加上一個鬃夾,然后再插上其它飾物。

2、女服

以前的女服基本上都一種服裝叫"大筒衫"?,F年齡在70歲左右的農村婦女以前都穿過這種"大筒衫"。"大筒衫"的造型與以前畬家婦女所穿的衣服非常接近,上衣的衣扣在側面。衣扣也是布條扭曲而成,稱為如意扣。色調也較為簡單,通常以畬家常見的藍色為主,但沒有畬家女服那么多的邊飾,很可能這種衣服的造型只借鑒畬家女服裝中的一部分。

3、男服

據有關資料,以前潮州的男式服裝基本上都是右衽,紐扣也與女服一樣采用面條屈折而成的如意扣。色調也以深藍色為主。這可能取樣于畬族的制式。

以前潮州農民所用的 "水布",也一樣,他們勞動時在腰上都要圍上四尺長,一尺寬的色格布條,由于勞動后下河池洗澡時可以從布后脫下底褲,穿好再脫下來,故也稱"浴布"。

潮州農村男子所用的這種似裙似帶的用品與以前男畬胞穿系的"獨幅裙"式樣相似,作用相同,在其它的區域找不到這一類型的東西,其來源除了畬家之外,很難在別處找到。故也可斷定:這是來自畬族的。

4、染衣

潮州以前也有很多染坊,有的還挑擔上街招染。以前居民衣著簡單,也只有藍、青、灰色。鳳凰山的畬胞也以青、藍、黑為衣色主調,由此也可知藍靛肯定是畬胞發明并向外推廣。潮州俗語有"大圣爺(孫悟空)跋(跌)落靛缸──猴猴青"比喻慌慌張張,可見靛缸已進入潮州人的生活中,在潮州人中印象中是何等的深刻。

以前潮州人家家戶戶都會繡花,從六、七歲的小女孩到六、七十歲的老婦人都是這樣。筆者的外曾祖母劉氏(1892至1985年)在1970年七十八歲還能做抽紗(繡枕頭花),親戚中許多五、六歲的女孩就會刺繡的。莆田和河南光州(從中原移居而成為潮州先民的家鄉)都不是刺繡之鄉。潮繡工藝從何而來?顯然也是從畬胞的繡花工藝那里繼承下來的。

四、結語

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很值得我們的思考。據歷史記載,中原漢人大量進入閩南和粵東地區是唐以后的事。歷史上諸胡族吸收了中原的漢文化,同時漢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其它民族的文化。由于畬族長期居住潮州,適應了當地的環境,因而也就成為入潮漢人采借的對象。我們不妨復原一下當時的情境:作為外來的漢人,到潮州大地,他們見到的是當地土著畬族同胞,當然也包括他們的服飾。

文化傳播學理論認為:傳播是一個選擇的過程。文化特質和文化叢體被接受或者抗拒,視其對接受一方的效用和適應性而異。 人類都有"入鄉隨俗,入港隨灣"的傳統。中原漢人初來,對當地了解甚少,很難適應全新的生活環境。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地的生活,融入當地社會,他們會選擇主動接受當地已經存在的服飾。

唐以后進入本地區的漢人無疑是后來者。而且開始進來的多是遠征軍隊人員。他們離鄉背井,絕大部分是孤身一人來到異國他鄉。這些血氣方剛的中原漢子在潮州安定下來之后,便不可避免的與當地的婦女結合,組建家庭,繁殖后代。我們知道,婦女是民俗文化的傳播者和執行者。許多民俗文化活動都靠婦女去傳播,去執行。正如現在一般潮州居民的求神拜佛等民俗活動都必須由定中主婦主持一樣。那么進入潮州地區的中原男子在與當地畬族婦女組成的家庭中,民俗文化這一方面的工作必定也要由家中的女主人執行。女主人按本身的民俗文化行使職能,以民俗文化教育子女,以后再由子女這些民俗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服飾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當然也通過女子去傳播。

綜上所述,畬族文化在服飾方面對潮州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是明顯的??梢?,在某種程度上,潮州的傳統服飾是對畬族傳統服飾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吳穎纂《潮州府志》刻本,順治十八年(1661)刻本;

(2)吳道熔纂《海陽縣志》刻本,光緒二十六年(1890)刻本;

(3)李書吉等修《澄??h志》,嘉慶二十年(1815)刻本;

(4)沈敏著《潮安年節風俗談》,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

(5)黃淑娉、龔佩華著《文化人類學理論與研究方法》,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

(6)黃桂《潮州社會傳統與經濟發展》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

(7)郭志超著《閩臺民族史辨》,黃山出版社, 2006年3月;

(8)石中堅、雷楠著《畬族祖地文化新探》,甘肅民族出版社,2010年11月;

(9)石中堅《鳳凰山畬族"招兵節"之"上屋奏表"探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2012年3月。

作者簡介:

張澤鋒、男、1994年、漢族、廣東潮州、在校生本科生、研究方向:工藝、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藝術設計系

猜你喜歡
鳳凰山畬族潮州
潮州樂調的音階流變梳理與分析
唱支山歌給黨聽——記畬族三月三節
在鳳凰山上
潮州手拉壺“飛鴻”的象征意義
畬族三月三
鳳凰山
畬族民歌
鳳凰山歌
潮州優質楊梅高接換種技術
畬族民間藝術述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