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生態經濟發展狀況評價

2017-01-03 21:51張良彬王長慶張天賜何鵬輝趙飛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7年1期
關鍵詞:生態經濟安徽

張良彬 王長慶 張天賜 何鵬輝 趙飛

[提要] 對安徽省各市生態經濟發展狀況的評價與分析是推進生態經濟建設的基礎與關鍵。本文在構建區域生態經濟發展狀況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基于變異系數法建立相對偏差模糊矩陣評價模型,對安徽省16個城市的生態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提出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生態經濟;變異系數法;相對偏差模糊矩陣;安徽

基金項目:安徽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安徽省經濟轉型下生態經濟建設的評價與建議”(項目編號:201510378390)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基于變異系數法的生態經濟發展狀況評價與分析——以安徽省為例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14日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省經濟取得長足發展,但是粗放式模式所帶來的惡果卻頻頻出現:資源消耗過大、生態惡化、產能過剩。在經濟轉型下生態經濟建設的提出,是破解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的有效途徑,使經濟結構轉型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改變依靠投資和低端產品出口拉動經濟的格局。要提高生態經濟水平,必須轉變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使經濟、社會系統建立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范圍之內。當前,應從解決結構性問題入手,減少高能耗和低效率企業,鼓勵與推動服務業的發展,構建新型發展的長效機制。要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生態農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環保產業,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從而提高生態經濟建設水平。

一、相關文獻綜述

對生態經濟發展狀況如何進行評價是生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態經濟發展狀況評價是對特定地區內不同子區域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等要素的相似性與差異性進行合理的區分,強調區域內各生態要素的協調對可持續發展的作用。當前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評價的研究有:黃和平等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建立了包括社會發展、經濟增長、生態建設、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5個模塊的生態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進行評價。李崇勇等基于對生態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觀,將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綜合類評價指標,并介紹了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張秀梅選取變異系數法、閾值法,基于PSR模型和GM(1,1)模型等建立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以鎮江為例,對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狀況進行評價與預測。封新林利用頻度統計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獨立性分析等方法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AHP法或因子分析法計算指標權重,從橫向與縱向兩方面對安徽省各市進行分析。何偉軍等通過構建生態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對湖南省武夷山片區的25個縣(區、市)的生態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

本文以建立區域生態經濟發展狀況評價體系為基礎,在變異系數法下建立相對偏差模糊矩陣評價模型用來評價安徽省16個地級市的生態經濟建設基本狀況。依據評價的結果對各城市的生態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提出關于生態經濟建設的改進措施,為抵御安徽省經濟轉型時的陣痛和進一步發展提供一份有價值的材料。

二、構建生態經濟發展狀況指標體系

(一)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沙掷m發展同時包括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提升的基礎,我們不僅要重視經濟發展的數量還要注重發展的質量,擺脫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建立以創新為基礎的高效率發展模式。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對自然資源與環境進行有節制的開發和利用,以維持資源再生的能力和環境自我恢復能力。而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目標,在維持生態持續發展的條件下,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追求以人為核心的生態-經濟-社會綜合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二)指標體系建立原則。生態經濟系統是一個復雜的體系,我們在評價它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因此在建立評價體系時應該依據一定的原則,這樣才能方便指標的選擇和體系的建立??茖W性:指標的選擇應該盡可能地反映整個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水平與內在的機制。指標應該具有明確的概念,并有利于各地區之間的比較。完備性:生態經濟系統中包含若干小系統,因此指標的選擇應該兼顧各系統,反應更全面。獨立性:生態經濟系統是一個內容繁多的系統,各指標可能會存在重疊,因此在選取指標時,要注意指標的獨立性。數據可獲得性:指標的選取應該注意到數據是否容易監測與獲取。

若要建立生態經濟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要包括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環境系統、資源系統這四個子系統。根據以上分析建立生態經濟建設指標體系,詳見表1。(表1)

三、建立相對偏差模糊矩陣評價模型

(一)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在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時,一般有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而主觀賦權法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大,因此本文主要考慮客觀賦權法。本文使用變異系數法來確定指標權重,綜合評價是通過多項指標來進行的,如果某項指標的數值能明確區分開各個被評價對象,說明該指標在這項評價上的分辨信息豐富,因而應該給該指標以較大的權重。

(二)建立相對偏差模糊矩陣評價模型。具體方法是:由不同的評價指標因素和安徽統計年鑒(2015)的原始數據得到一個原始數據的觀測值矩陣,根據正逆指標的不同得到一個相對偏差模糊矩陣,最后結合指標權重建立評價模型,結果如表2所示。(表2)

四、評價分析及建議

(一)評價分析。由表2可知,合肥市、蕪湖市、蚌埠市、黃山市生態經濟建設情況較好,而淮南、馬鞍山、淮北、安慶市的情況不容樂觀,有待加強。合肥市作為安徽省的省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發展迅速,相比其他市它在經濟方面更具優勢,高校眾多,其中高新產業和研究實驗經費占GDP的比重在全省遙遙領先。蕪湖市靠近南京市,具有區位優勢,經濟發展快速,GDP增速全省第一位,產業結構合理、居民人均收入多、失業率低、社會服務設施健全。蚌埠市經濟增速全省第二位,資源利用合理,尤其是廢品利用率高;應當在維持經濟增速的同時加強環境建設,重返安徽省內第一方陣。黃山市是全國聞名的旅游城市,境內有黃山、西遞、宏村等著名景點,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高,單位GDP能耗低而且節能環保占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全省遙遙領先?;茨鲜惺前不帐戎囊悦禾慨a業為支柱產業的城市,環境資源問題是其首要解決的問題。在發揮自身地域特色的同時,還要追求經濟全面發展,避免經濟結構單一化。安慶市經濟系統、社會系統、資源系統得分均位列全省倒數。經濟增速慢,經濟發展結構單一化、傳統化,高新技術產業落后,資源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應注重加強居民環保節約意識,提高居民生活環境。馬鞍山市雖地處安徽省東部,靠近南京市,但未能充分發揮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優勢,經濟發展緩慢,資源利用率低下,缺乏城市特色發展產業。

從經濟系統看,其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這一指標在經濟子系統中占比最大,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發展的深度與潛力,合肥市達到了1.82%,而亳州市僅有0.08%,全省各市間的差異較大,存在一定資源分配不合理的現象,各市應當注重加強科研建設,走科技發展道路。從社會系統看,各市之間的整體差異并不大,就城鎮失業率而言,淮北市、淮南市達到了4%,阜陽市只有1.53%,各市間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較小。從環境系統看,主要考慮的是對環境的破壞與保護兩方面,其中單位GDP固體廢物排放量在整體中占比最大,突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淮南市是以煤炭、電力為支柱產業的工業城市,因此在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節能環保占財政預算的比重,黃山市最高,為0.108%,與其大力發展旅游業是分不開的。從資源系統看,單位GDP工業用水量和危險物品綜合利用率這兩項指標比重很高,前項也符合我國水資源短缺的事實,對危險品的處理既包括減輕對環境的危害也包括資源的合理利用,相當符合我們的主題。經濟相對落后的城市資源評價指標排名也靠后,其經濟發展緩慢和資源有效利用率存在一定關系。

(二)建議

1、制定綠色GDP評價標準,增加環保因素,更加關注綠色經濟與持續發展,讓生態經濟評價標準深入人心。同時,推行綠色GDP政績評價,使政府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生態經濟建設中來。在現階段,由于地區發展不均衡的客觀因素,需要對不同地區提出差異化的評價標準,各有側重。待狀況有所改善后,再實行統一標準。

2、調整產業結構,突出特色。在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朝著綠色、高效的方向調整是迫在眉睫的。注重產業的自主創新,推動服務業的大力發展。隨著市場的細分,要根據地方特色,著重發展適合地域特色的綠色產業和發展模式。

3、充分發揮政府對市場的積極引導作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大力推進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的發展,創建生態友好型發展模式。樹立典型帶頭企業,給予政策優惠,帶動相關綠色產業的發展;加大對高消耗、高污染產業的限制,引導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4、加強環境保護與資源的合理利用。對于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合理利用歷來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對于這兩方面安徽省各市間的差異較大,要因地制宜。不僅要對不達標的地區與企業加大懲罰力度,而且對表現突出的地區與產業進行獎勵,要認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與不可妥協。

5、注重科研與教育的投入。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國家大力推動創新發展的背景下,結合國家相關政策,加快優秀科研成果運用到企業中的進程,同時促進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教育,使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協同發展,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經濟建設問題。

安徽省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生態經濟建設狀況也有較大差異,各地區應結合自身特色,結合相關政策,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綠色發展道路,改善整個安徽省的生態經濟建設,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黃和平,彭小琳,孔凡斌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經濟指數評價[J].生態學報,2014.34.11.

[2]李崇勇,陳森林,范源.區域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7.4.

[3]張秀梅.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研究——以鎮江市為例[D].南京:南京大學,2008.

[4]封新林.安徽省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的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5.

[5]何偉軍,楊淼,袁亮等.基于熵值法的武陵山片區生態經濟發展狀況評價[J].生態科學,2016.35.2.

[6]楊桂元.數學建模[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

猜你喜歡
生態經濟安徽
安徽:種子田去雜保純促增收
5.回聲
安徽醫改自我完善主動糾錯
安徽藥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為什么選擇帶量采購
文化自覺與海南綠色崛起的關聯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