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維護互聯網環境下的國家安全

2017-01-03 22:14譚偉志
科技傳播 2016年16期
關鍵詞:信息傳播新媒體網絡安全

譚偉志

摘要互聯網改變了我們傳統的信息傳播格局,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其“危害”。近年來,互聯網上信息“爆棚”,但大多數所言所述,有真有假,有黑有白,一些“不懷好意之人”借機利用互聯網空間,通過一些熱點問題,引發公眾不滿情緒,挑起矛盾沖突,引導輿論走勢,甚至危害我們國家的政權穩定。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边@表明網絡安全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面對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勢頭,我們需要了解互聯網發展下,媒介與信息傳播產生的變化,分析互聯網環境下,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亂象頻發的原因與特點,切實維護好我們互聯網環境下的國家安全。

關鍵詞網絡安全;新媒體;信息傳播

1994年,中國正式全面接入互聯網,從那時起,互聯網對中國社會特別是新聞傳播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目前,我們的媒介已經由過去的專業傳播,用戶參與,發展成為“萬物皆媒”的新媒體時代。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們的信息傳播速度加快,社交范圍變廣,人們在互聯網空間下,能夠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表達權,民眾可以在各種問題上表達自己的看法。

1互聯網環境下媒介與信息傳播的變化

互聯網技術讓傳統媒介處于一場全新產業鏈的變革之中。媒介是傳播信息的渠道,我們需要先了解互聯網環境下,信息傳播的變化與媒介變革,掌握其傳播規律與特點,才能為我們下一步做好網絡安全工作做準備。

1.1“新媒體”是什么

對于“新媒體”到底是什么,許多專家學者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說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匡文波認為,新媒體是一種用技術手段,將互聯網與電腦、手機終端融合在一起,向用戶提供服務與信息的平臺。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種將在線與離線等數字媒體混合而成出現的媒體形態。鳳凰網原總編輯吳征認為,新媒體是一種能帶來消解國家與國家、社群與社群、產業與產業,特別是傳統媒體邊界的力量。而我認為,新媒體首先是一個內容、關系、服務的平臺,它能滿足用戶的多元化的新需求,用戶在其中主要以社會化的傳播為常態。

1.2“新媒體”呈現的對社會信息傳播的變化

1.2.1信息可“私人訂制”

根據清華大學一份關于2015年新媒體發展的研究報告指出,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在渠道選擇、功能偏好、閱讀內容等選擇上,依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點,選擇信息。19歲以下的人更偏好社交平臺,他們強調的是對媒介個性化的使用,熱衷社交傳播分享,拒絕“嚴肅”的信息,輕松娛樂類、圖片視頻類和明星綜藝類的新聞最受他們的歡迎;20~39歲的人更多被潮流引導前行,對多種媒體新形勢有所關注和好奇,而他們更愿意閱讀社會調查類與產業經濟類的新聞;而40歲以上的人依然關注傳統媒體渠道和表達形式,對新媒體的內容持“嘗試和接受”態度,而在生活中他們最愿意閱讀時政類和生活服務類的新聞。

1.2.2信息生產力的擴張

近年來,以個人賬號和聚合性新聞App為代表的白媒體或者自媒體平臺,爆發出令人驚訝的內容生產和傳播活力。在今年的新浪新媒體峰會上,清華大學沈陽教授團體的《未來媒體趨勢報告》中指出:目前微博用戶量穩定增長,月活量突破了2.12億,用戶已遍布了190多個國家,海外用戶突破了2 000萬。據統計,微博一天發布文章超過10萬篇,視頻超過1萬條,照片也超過2 100萬張,微博已經成為最大的社交公共信息傳播平臺。

1.2.3社交平臺在信息獲取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移動網絡的發展,4G網絡的全方位覆蓋,讓用戶能在任何場合看新聞、聊微信、刷微博、看視頻,能及時的轉發、評論和發表個人的意見。根據清華大學關于新媒體的研究中指出,目前社交平臺在個人獲取新聞渠道中扮演重要得角色的占比接近半數,僅有15.9%的用戶對社交獲取新聞“不在乎”。社交平臺改變了用戶獲取新聞的方式,許多網絡媒體也已經把眼光放在了新聞客戶端上,延伸自己在移動互聯網上的業務內容。

2互聯網環境下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亂象頻發

近年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與新媒體的發展,人們了解新聞,傳遞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但由此產生的輿論對媒體亂象和新聞倫理的爭議也越來越多。一方面,媒介自身管理不佳,沒有履行自身的職責,導致部分媒體從業者放棄道德底線,致使有償新聞事件頻發;另一方面,政府對新聞亂象認識不足,導致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網上熱點事件進行炒作、放大,進行意識形態侵略。目前,在互聯網環境下,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呈現以下幾大亂象。

2.1導向偏差。罔顧黨紀國法

“新快報陳永洲事件”與“21世紀網、《理財周報》被責令停辦”事件是近年來發生在中國新聞界產生比較惡劣的影響的兩個事件。媒體與媒體人擁有輿論監督的話語權,附有推動社會改革和社會進步的職責,但他們卻罔顧黨紀國法,為了個人的一己私欲,丟掉了基本的新聞操守和職業道德,傷害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互聯網時代雖然給予媒體與媒體人更便捷的傳播信息的渠道,一定程度上擴大媒體的監督權力,但權力必須在國家法律道德約束范圍內行使。

2.2惡搞戲說歷史。顛覆主流價值觀

近段時間,在網絡空間上出現了惡搞戲說黃繼光、邱少云和董存瑞等歷史人物的言論。始作俑者抓住某部分歷史細節,進行看似符合邏輯但實際上脫離歷史真實的推理。2015年5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今天我們如何仰望英雄》的文章,言辭犀利的批評了這樣一種現象。我認為,雖然網絡空間提供的是一個自由討論,發表輿論見解的平臺,但這些經過歷史評定的、民族達成共識的歷史人物,已經成為整個社會象征符號,我們枉議歷史人物,就是對我們目前的主流價值觀的不尊重。

2.3謠言泛濫。錯誤引導大眾輿論

郭美美,以炫富、拜金在網上炒作自己,赤裸裸的宣揚拜金主義,挑動公眾對腐敗深惡痛絕而成為網絡紅人;秦火火,在新浪微博上造謠傳謠3000多條,借熱點事件進行炒作?;ヂ摼W時代,給予人們的意見表達的空間前所未有的擴展,但卻被不懷好意之人所利用,一些捕風捉影、無中生有的言論層出不窮,造謠生事、毀謗他人的行為時常發生。

3認清現實,抓緊維護我們的網絡安全

信息技術革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方便,但卻給不懷好意之人留下了“空子”。面對新形勢下的網絡完全工作,習總書記曾精辟的指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蔽艺J為,做好下一步的網絡安全工作,需要依靠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3.1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互聯網始于1969年,是美國高科技打造的有產權的無極限的新數據空間。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網民人數最多的國家,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互聯網,因為互聯網已經與我們息息相關。過去,我們依靠廣電網絡、無線電波以及報刊雜志等介質傳遞信息,我們掌控著這些核心技術,掌握著信息傳播的渠道。我們在互聯網上使用時會產生相關數據,而這些相關數據會記錄在一個終端服務器上,而這個終端服務器掌握如果不在我們手里,就有可能威脅我們的安全。

3.2培育專業型人才

在互聯網環境下,對于新聞傳播行業而言,比較凸顯的問題是傳播渠道多元化與內容的短缺、信息量大與優秀資源稀少。所以,在媒介大融合、大變革的背景下,我們更需要具有全媒體技能與全媒體意識的全媒體人才,我們需要以變應“變”,學會創新,才能求生存。新時代的媒體人不僅需要熟悉、運用甚至研發新的傳播渠道、手段與技術,還要在不同“新媒體”的特點下做文章。

3.3繼續加強主流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建設

網絡的豐富性與便捷性帶來了多種政治價值觀和多種文化,但在信息交流與融匯時,一些不符合事實,不符合國情,不符合法律道德的思潮與思想帶來的沖擊,會動搖整個社會的指導思想與政治信仰,甚至威脅影響國家安全。面對互聯網上不同意識形態的沖擊,我們的主流媒體需要加緊占領互聯網的輿論高低,讓黨的聲音在互聯網上“發聲”。我們需要加強互聯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把社會主義的宣傳規律和網絡特點結合,唱好主旋律,凈化網絡空間。

3.4政策引導。法規完善

互聯網上一些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的亂象頻發,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國在互聯網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呈現了一定的滯后性,不能滿足如今我國網絡的健康發展。制定并完善專門的網絡法律法規,防止亂象頻發,已經是我們黨和政府迫在眉睫的工作。同時,有效而健全的法制環境,也能保證我們下一代的青少年們安全的在網絡空間上成長。

面對新形勢下的網絡安全問題帶來挑戰,我們只有主動出擊,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加緊掌握核心技術,掌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與趨勢,認清楚網絡空間內亂象頻生的本質,才能打好新形勢下網絡安全的攻堅戰。

猜你喜歡
信息傳播新媒體網絡安全
網絡安全
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應“實戰化”
上網時如何注意網絡安全?
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
媒介融合背景下對新聞記者素質的要求
如何進行突發事件中的輿情引導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我國擬制定網絡安全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