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蒙中資企業面臨的跨文化挑戰與應對策略?

2017-01-26 17:05婷??
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 2017年0期
關鍵詞:中蒙蒙古國跨文化

鄭 闖 曹 婷??

一 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和中資企業 “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尤其在中國 “一帶一路”倡議與蒙古國 “草原之路”倡議對接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進入蒙古國開展投資經營活動。自1998年以來,中國持續保持蒙古國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投資來源國地位。截至2014年底,在蒙登記注冊中資企業數量達到6500余家。截止到2015年前六個月,中國在蒙投資總額超過了外國在蒙投資總額的50%,相當于日本、美國、韓國和歐盟在蒙投資之和的3倍。①黎青:《中國對蒙古國直接投資現狀分析》,《經濟探索》2016年第9期。但與此同時,中資企業在蒙古國的投資經營活動面臨諸多挑戰,包括當地多變的政策法律環境、落后的基礎設施、特殊的地理及氣候條件和對華不友好的社會文化氛圍等。

目前,關于中國對蒙投資方面的研究較多,但中資企業與當地社會的跨文化溝通問題還缺乏應有的重視。筆者在蒙古國調研發現,中資企業在與當地社會的溝通交往上,面臨諸多不利因素,且缺乏適應和應對能力。本文著重從跨文化溝通的角度,梳理和分析蒙古國社會的歷史認知、國家地緣憂慮、對中國商業行為的刻板印象以及媒體 “妖魔化”中國現象等當前客觀存在的跨文化環境,可以看出中資企業在蒙投資經營面臨較為突出的跨文化信任問題。

蒙古國社會對中國企業跨文化信任缺失的現實,既影響了中國企業在蒙投資的機會,又對已經開展業務的中資企業構成了一定經營壓力。本文通過對若干中資企業的案例剖析,提出了提升在蒙中資企業跨文化信任的策略建議。

二 中資企業在蒙古的跨文化信任問題

(一)歷史形成的負面認知

蒙古國社會存在較深的對華負面歷史認知,丑化和仇化中國人的現象較為突出。外蒙古20世紀初逐步實現獨立以來,出于對自身獨立國家民族認同的需要,視中國為阻撓其國家獨立和發展的敵人,存在丑化和仇化中國(尤其是清朝時期)的現象。

蒙古國的歷史書籍多將清朝對外蒙古的統治描繪得黑暗而殘酷。在蒙古國國家歷史博物館中,展品有清朝對外蒙古犯人所使用的各種刑具?!爸袊蜐M洲統治蒙古的目標是,在獲得其資源的同時,最大程度地維持蒙古分裂和落后的狀態?!雹費endeeJargalsaikhan, “Lingering anti?Sinic sentiments in post?Communist Mongolia: Why dislike the Chinese?”, Voices From Central Asia, No.19, January 2015.在蒙古國的許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中國人被他者化為“壞人”,經常在故事中被描繪為 “寄生蟲”。他們總是在蒙古的土地上攫取資源,卻從來不回報蒙古人。②GrégoryDelaplace, “ Parasitic Chinese, vengeful Russians: ghosts, strangers, and reciprocity in Mongolia”,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Volume 18, Issue s1, June 2012.蒙古國各大電視臺播出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和電影中,大部分題材是關于外蒙古爭取國家獨立,中國則被定位為 “入侵者”。

在蒙古國政界,稱競爭對手有中國血統經常成為政治攻擊的一種策略。2012年的總統大選期間,現任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因被懷疑有中國血統,他的母親為此在電視上聲淚俱下地予以澄清。在蒙古國的一些小品表演中,也時常會出現 “你爸爸是中國人”一類的歧視性語言。蒙古國的反華話語不僅僅體現在政治領域,這種情緒還表現在蒙古國的社會文化中。③Franck Billé, “Different shades of Blue: Gay Men and Nationalist Discourse in Mongolia”, Studies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Volume 10, Issue 2, October 2010.

總體來看,在對華負面歷史認知的影響之下,蒙古國社會對中國和中國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中資企業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國,其在當地投資經營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種跨文化信任缺失的影響。

(二)“中國威脅論”

蒙古國社會有著深深的地緣憂慮,“中國威脅論”較為流行,擔心在經濟上對中國過度依賴。蒙古國作為 “中俄夾縫國”,在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規模和軍事實力等方面,蒙古國與兩大鄰國的差距懸殊,蒙古國社會對自身脆弱的地緣現實有著深深的憂慮,擔心受到任何一個鄰國的控制和依賴。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在蒙投資活動日益活躍,中蒙經貿關系越來越緊密,蒙古國主流社會普遍擔心經濟上對中國的過度依賴會損害其國家安全。根據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提供的數據,2016年,中蒙雙邊貿易額為50億美元,這占到蒙古國外貿總額的六成,但僅占中國外貿總額的千分之一點三。鑒于中國巨大的體量和實力,蒙古國精英階層深深地擔憂,不僅在國家主權獨立上,而且在民族身份認同上,蒙古國都可能面臨中國的顛覆和瓦解。①ItgelChuluunbaatar, “Critical distance?analyzing China threatperception in Mongolia”, MA thesis of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13, http://www.academia.edu/8855317/The_ critical_distance_ Analysing_ China_ Threat_ perception_ in_ Mongolia.近年來蒙古國社會上針對外國投資者的資源保護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思潮有所抬頭,“中國威脅論”在蒙古國較為流行。部分蒙古國民眾對中國的發展壯大心存疑慮,尤其對中國企業和中國人到蒙古國開發資源,視為“掠奪”資源,在蒙勞務人員被視為 “搶”其飯碗,不時出現對中資企業人員打砸搶的惡劣事件。②黃家骙:《蒙古大選后的政局和當前中蒙關系》,《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長期以來,蒙古國不僅在外交上極力尋求與中俄以外的 “第三鄰國”發展關系,在經濟上,也力圖增強與美、日、歐、韓等 “第三鄰國”的聯系。在一些重大礦業項目上,蒙古國通過各種方式一直尋求避免中國企業單獨主導開發,竭力拉攏其他國家介入。2014年,在蒙古國塔溫陶勒蓋這一世界最大未開采煤礦項目上,以中國神華為首的國際企業聯合體一舉中標。該礦距離中蒙邊境僅270公里,中國是該煤礦的潛在市場,中資企業在投資開發上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就在該項目的開發協議即將簽署之際,突然被蒙古國議會叫停,隨后,議會組成的工作組以該協議違反蒙古國法律、損害蒙古國國家利益為由,擱置該項目至今。

在蒙中資企業是中國對蒙經濟活動的重要載體,蒙古國當地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將中國的經濟活動視為其國家安全的威脅,因此在蒙中資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難以在當地獲得足夠的信任。

(三)負面刻板印象

蒙古國社會一定程度上存在對中國商業行為的負面刻板印象。隨著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和蒙古國由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轉軌,蒙古國在政治和經濟上擺脫了蘇聯的控制,中蒙兩國在經貿領域的聯系隨之迅速發展起來,尤其蒙古國在日用品方面大多依靠從中國進口。一些中國商人把假冒偽劣商品帶到了蒙古國,損害了蒙古消費者利益的同時,也讓蒙古民眾對中國商人感到反感。①王玉紅:《在 “絲綢之路經濟帶”框架下促進中蒙關系積極發展》,《赤峰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這種現象在蒙古國經廣泛傳播后,導致了對中國人新的不佳印象。蒙古國一些新聞媒體和社交網站上,時常出現抱怨甚至攻擊中國產品質量差的內容。

蒙古國地廣人稀,礦業資源豐富,中國是其最理想的礦產品出口市場。因此,礦業是中資企業在蒙投資的重要領域。早期,一些中國企業在蒙投資時忽視了對當地環境的保護,而對于以畜牧業為傳統的蒙古國來說,民眾普遍崇尚自然,具有較高的環保意識,尤其是對草原和水源的保護。一些在蒙中資礦業企業污染環境的現象受到當地媒體的廣泛報道,有損中國在蒙投資形象。

2016年初,由蒙古國立大學孔子學院與社會研究所共同完成了一項大型社會調查 《蒙古人眼中的中國和中國人》,受調查的蒙古國民眾在回答在蒙中國人不良行為的選項中,排名較為靠前的有中國人出售假冒偽劣產品、破壞自然環境、不尊重蒙古傳統習俗、向蒙古國官員行賄等。通過中國知網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筆者搜索出6篇篇名同時包含 “蒙中”和 “經貿”詞語的相關碩士論文,作者均為在華蒙古國留學生,除了一篇名為 《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的蒙中經貿合作問題研究》的論文以外,其他5篇論文在歸納當前兩國經貿合作中的問題或制約因素時,均提及中國在蒙不佳商業信譽問題。

蒙古國社會已經形成的中國負面商業形象在短時間內難以消除,中資企業在當地的經濟合作和中國產品的銷售難免會受到這種刻板印象的影響,尤其對于從事礦業和貿易領域的中資企業來講,這種不信任尤其嚴重。

(四)“妖魔化”中國現象

蒙古國媒體習慣用有色眼鏡看待中蒙經貿領域合作,存在一定程度“妖魔化”中國的現象。自蒙古國20世紀90年代放棄社會主義以來,在意識形態領域完全倒向西方,在新聞領域也效仿西方模式。目前,蒙古國的電視臺和報紙的數量均超過百家,近年來,還出現了大量的新興網絡媒體,除了蒙古國家公共廣播電視臺和蒙通社等少數國有官方媒體以外,絕大部分媒體為私營性質,其背后往往是政黨、財團或富有的政商人士。僅僅三百多萬人口的蒙古國卻容納了如此多的新聞媒體,市場競爭激烈,在蒙古國總體對華不友好的氛圍中,媒體往往為了迎合受眾的心態,習慣炒作反華議題以引起關注。一些涉華的未經核實的傳聞或片面之詞經常被蒙古國媒體用來報道,由于蒙古國媒體的規模大多比較小,每天編輯記者需要完成的稿件較多,在對待稿件的真實性方面往往缺乏必要而專業的核實。

2016年5月17日,蒙古國主流媒體 《世紀新聞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標題為 《中國武器裝備開進塔吉克斯坦而蒙古國正在向這種狀況悄然接近》的報道,渲染中國對蒙古國領土安全的威脅。一時間,該報道被蒙古國當地新聞網站廣泛轉載。這篇報道引用外媒News?Asia的報道作為背景,稱中國已經控制了塔吉克斯坦Gorny?Badakhshan自治區的大部分領土,從5月6日開始,中國的武器裝備開始進入該地區。筆者用中英文分別去查該媒體引用的中國占領塔吉克斯坦的消息來源,但都沒有找到。而筆者注意到,蒙古國網民的留言評論大多附和該報道的態度傾斜,缺乏對實際情況的核實和客觀的理性判斷,沒有一條評論對該報道的事實和觀點提出質疑。實際上,中蒙兩國已經于20世紀60年代初簽署了 《中蒙邊界條約》,不存在任何領土爭端問題,這種擔心純屬杞人憂天。

中國銀行于2013年在蒙古國設立了代表處。近年來,中國銀行一直積極謀求在蒙古國正式設立子行。對此,蒙古國媒體展開了激烈爭論,一些媒體渲染中國銀行將對蒙古國的經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睹晒艊侣剤蟆酚?016年9月1日在頭版頭條刊登一條名為 《蒙古國5000萬頭牲畜是不是快要成為中國銀行的資產了》的報道,大意為,中國銀行在蒙古國開展業務,將會把全部利潤交給中國,因為中國銀行的利息可能比當地的銀行低,牧民會抵押牲畜給中國銀行來貸款,這樣的話,蒙古國的全部牲畜有可能成為中國的資產。

基礎設施領域是中國 “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方面。蒙古國境內現只有兩條鐵路,最主要的一條為連接中俄的烏蘭巴托鐵路,其設備和技術老化問題日益突出,已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運量需求,新建現代化鐵路成為蒙古國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蒙古國境內現有鐵路均使用俄羅斯標準的寬軌,不能直接同我國標軌鐵路直接對接。就新建鐵路的軌道標準問題,蒙古國媒體上出現諸多爭論,一些報道鼓吹若使用與中國直接對接的標軌,中國軍隊將很容易利用鐵路進攻蒙古國,將給蒙古國國家安全造成極大威脅。

盡管蒙古國媒體一些 “妖魔化”中國及中國經濟行為的報道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甚至明顯背離常識,卻迎合了蒙古國主流輿論傾向,這反映了蒙古國社會對中資企業的不信任,也助長了這種不信任感。

三 跨文化溝通策略建議

中資企業在蒙古國投資經營活動過程中所面臨的跨文化信任挑戰有著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基礎,難以在短期內自行消除。但是中資企業可以通過提升跨文化溝通策略,在增強跨文化敏感度、增加跨文化交往以及增強跨文化適應等方面切實做出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業自身蒙方員工以及整個蒙古國社會對中資企業的信任程度,減少在蒙投資經營所遇到的阻力。

(一)中資企業應增強跨文化敏感度

提升中方員工對蒙古國歷史和國情的基本認識,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和文化禁忌,在對外交往中注意維護中國形象。蒙古國原稱外蒙古或喀爾喀蒙古。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 “自治”。1919年放棄 “自治”。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同年7月11日成立了君主立憲政府。1924年11月26日廢除君主立憲,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2月,英、美、蘇三國首腦雅爾塔會議規定,“外蒙古 (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并以此作為蘇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1946年1月5日,當時的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1992年2月改名為 “蒙古國”。①蒙古國簡介, 中國駐蒙使館網站, http://mn.china-embassy.org/chn/zmgx/zjmg/t565523.htm。蒙古國社會普遍對中國將蒙古國視為 “失去的領土”深感不滿,中資企業應主動引導中方員工了解蒙古國歷史和國情等基本信息,提醒中方員工在與蒙古國人士交流時,不宜直接說蒙古國曾經屬于中國,什么時候外蒙古回歸中國等話語,要注意理解當地民眾在不同社會環境下對歷史認知的差異。近年來,中國領導人訪蒙時均表示,永遠尊重蒙古國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

在蒙古國,中國有關話題具有一定敏感性,中資企業在一些廣告和標語的使用上要注意符合當地社會心理特征,包括漢字的使用。比如,筆者在中鐵四局位于烏蘭巴托市郊的一處項目營地上看到,營地大門和欄桿上朝外方面的標語使用蒙語,朝里方向使用漢語,這樣的平衡使用,對外不招致當地居民的挑剔,對內能照顧中國員工的感受。

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下,蒙古國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習俗,中資企業員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須予以尊重。比如,給蒙古國人敬煙時不能隨意扔給對方,這是嚴重的不敬行為;忌往火里扔臟東西,不能從火上跨越,不能在火旁放刀斧等銳器。由于自古以來隨水草而居,蒙古人特別崇敬水,認為在河里不能洗澡、洗車、洗臟東西等。

筆者在一家駐蒙中資建筑施工企業調研時了解到,該企業聘請了一位當地男性安保人員照看施工工地,這份工作的工資待遇比較一般,企業管理者考慮到該員工工作量并不大,工地正好需要一位工作人員兼顧衛生間保潔的工作,于是詢問該工作人員在做好安保工作的同時,能否兼顧打掃衛生間,并為此另付一筆較為可觀的工資,但遭到該員工的拒絕。一位得知此事的蒙古國人士告訴筆者,在當地,衛生間保潔工作一般由女性來做,即使男衛生間也由女性打掃,男性一般不愿從事此類工作,尤其在中國企業打掃衛生間,當地男性會覺得比較丟臉。

近些年,中蒙兩國通婚的現象越來越多,尤其不少蒙古國女性嫁給了中國公民。部分蒙古國男性對此產生負面情緒,少數反華極端組織成員甚至對與中國男性交往的蒙古國女性采取人身威脅等不法行為。中國企業在國內招聘女性員工時偶有要求 “氣質形象佳”的現象,筆者發現中資企業在蒙招聘中也曾出現類似要求。一位蒙古國人士告訴筆者,這樣的招聘要求極易引發蒙古國社會對中國企業招聘目的的誤解,甚至反感。因此,中資企業在蒙發布招聘廣告時應避免對女性應聘者加入 “氣質形象佳”類似要求。

此外,中資企業應注意維護自身形象,注重對中方員工的行為引導。隨著中資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和在海外投資經營經驗的積累,其對自身形象越來越重視。近年來,中資企業在蒙形象得到一定改善,但是與發達國家在蒙投資的企業相比,還存在不少差距,中資企業及員工的相關不當行為時常被蒙古國輿論所詬病。

蒙古國民眾普遍比較注重衣著整齊和干凈,尤其在一些公共社交場合,當地民眾更注意個人形象。即使一些從事臟累體力活的人,在做完工作之后,也往往換成比較體面的衣服。由于蒙古國與中國臨近,當地又缺乏熟練的建筑工人,在蒙從事建筑行業的中資企業每年都從中國聘用大批建筑工人前來務工,中資企業宜對中方員工提供適當引導,提醒員工外出時換穿干凈得體的衣服,注意維護中國人在蒙形象。蒙古國一些新聞媒體或社交網站上經常出現嘲諷中國務工人員形象邋遢的報道和留言。

筆者有一次在烏蘭巴托某餐廳用餐,旁邊餐桌剛好坐的是中國建筑承包商及員工。當天恰逢蒙古國每月一次的禁酒日,按照法律,餐廳不能向客人提供酒類。這位中國建筑承包商在當地翻譯提醒的情況之下,依然要求服務員提供酒,遭到拒絕,但他不以為然,讓翻譯去要求服務員將酒倒進礦泉水瓶提供給他們,仍然遭到了拒絕。這種現象極易造成當地社會對中國和中資企業產生負面印象。

(二)中資企業宜增強跨文化適應能力

注重本地化建設,加強內部跨文化管理能力,積極融入當地社會,適當承擔社會責任,多抱團開展公益慈善活動。蒙古國社會總體上對外國人在當地投資經營活動態度較為保守,尤其對中資國有企業的接受度較低,中資企業在實際經營中宜適當吸納當地員工進入經營管理團隊,通過本地化策略減少在當地經營活動的阻力。同時,中資企業宜鼓勵和引導中蒙員工的溝通交流。

筆者在調研時了解到,一家中資礦業企業自投產以來,由于各種原因,曾經發生多次中蒙員工之間的沖突,公司管理層一度與蒙方員工的關系也較為緊張,公司不斷汲取教訓,及時改進管理,注重創造機會培養雙方員工之間融洽的關系,比如,在年終表彰大會時,由中 (蒙)方員工互評最有合作精神的蒙 (中)方員工和學習蒙語 (漢語)積極分子,公司予以獎勵等。目前,該公司的一系列舉措取得一定成效,在當地樹立了較好的口碑。

近年來,中資企業在蒙古國已經越來越積極地開展各種公益活動,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服務當地居民的民生改善。2014年5月,在蒙中資企業聯合成立了中蒙文化教育基金會和中蒙社會發展基金會。中蒙文化教育基金會定位于促進中蒙文化交流,贊助文化推廣相關工作并開展漢語教育等相關的活動,為蒙古國學習漢語的大、中、小學生提供獎學金。自2014年以來,該基金會已贊助孔子學院各種漢語活動十余場。2015年初,該基金會贊助近9萬元,完成了 《中國文化史》在蒙古國的編纂和出版,這是第一部用西里爾蒙文 (蒙古國使用的蒙文)完整介紹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書籍,對促進蒙古國民眾對中國、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認識具有積極作用。中蒙社會發展基金會在蒙古國開展扶貧救助、環境保護、居民創業等方面的工作,以促進共同發展為出發點,為蒙古國民眾、旅蒙華僑等開展系列活動。成立以來,該基金會通過 “暖冬計劃”等扶危濟困活動,贏得了蒙古國社會,尤其是底層民眾的好評。

“作為一名蒙古人,我幾乎參與了基金會所有的公益活動,親身感受到了中國企業樂善好施的氛圍,當觀看工作回顧短片時,看到團隊幾年來做了那么多善事,自己都感動得哭了,為自己能在中國企業工作并參與到這些公益活動中來而感到驕傲?!敝袊y行烏蘭巴托代表處蒙籍雇員扎雅告訴筆者。

目前,這兩個基金會已經吸納近百家中資企業加入,累計向蒙古國社會捐助款項和物資超過人民幣數百萬元,開展公益活動近百場,一些重點項目得到蒙古國當地媒體廣泛報道,已經初步在蒙建立了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中資企業宜增強跨文化溝通能力

加強對蒙古國社會的宣介力度,重視媒體公關能力建設,展示中國企業新風貌。關于在蒙中資企業的報道已經成為蒙古國媒體涉華報道的重要部分,也成為影響蒙古國社會對華認知的重要因素。但是,筆者在采訪調研中發現,中資企業普遍對蒙古國媒體和輿論環境缺乏充分了解,與當地媒體交往也十分有限,很少主動同當地媒體接觸。同時,筆者在對蒙古國媒體涉華輿情的跟蹤關注中發現,蒙古國媒體不僅對在蒙中國企業的報道量大,而且以負面新聞居多。

首先,在蒙中資企業須充分了解蒙古國的媒體生態環境,重視媒體公關能力建設。筆者所接觸到的中資企業中,沒有一家企業設立了媒體公關部門或專職媒體公關工作人員。當地媒體涉中資企業的負面報道很少引用相關企業的消息源,而主要是記者或者當地被采訪對象一邊倒的聲音。涉事中資企業往往對這些負面報道束手無策,很少主動發聲,或對當地媒體敬而遠之,或接受采訪處理不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被動。

2016年下半年,蒙古國 《今日報》持續報道一家中國礦業企業存在嚴重污染問題,引發蒙古國輿論對中國企業的不滿。筆者發現這一系列報道從未提及對該企業的采訪,沒有任何該企業提供的信息或回應,明顯缺乏平衡性。而該企業由于對蒙古國媒體報道環境缺乏足夠了解,未能有效向相關媒體提供信息以引導輿論。后來,當地檢察院對媒體所報道的污染情況立案調查,結論是根本不存在報道所宣稱的嚴重污染。但是這些不實負面報道對在蒙中資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卻難以消除。

前蒙古國中華總商會秘書長商那拉圖建議,當遇到當地媒體提出采訪請求時,中國企業在判斷情勢的基礎上應積極回應,要善于接受采訪,真實地說明情況,坦誠地表明立場,避免假話套話空話。在遇到當地媒體惡意攻擊和失實報道時,要注意保留證據,積極向相關媒體交涉,通過事實證據據理力爭,爭取消除影響。

中資企業在與當地媒體打交道時,還應充分了解蒙古國媒體報道環境,避免向當地記者發放 “車馬費”或吃請等涉嫌賄賂媒體的行為,以免授人以柄。2016年初,當地媒體報道某中國企業請蒙古國媒體吃飯,批評這種行為有左右蒙古國媒體報道傾向的嫌疑。

其次,中資企業宜通過自媒體平臺主動對蒙古國社會發布信息,打造企業外宣平臺。當前,網絡已經成為蒙古國社會,尤其是年輕人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臉書、推特等已經成為蒙古國社會最為流行的社交媒體平臺。在蒙中資企業可開設官方網站和社交媒體官方賬號,一方面,主動發布公司動態消息,對外推介中資企業在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承擔社會責任方面所做出的貢獻,讓更多的當地民眾有機會了解中資企業;另一方面,在遇到當地媒體不實報道時,可通過社交媒體對外發聲,爭奪話語權,鑒于蒙古國媒體競爭激烈,采編人員短缺的現實,中資企業發布的信息很容易成為當地媒體便利的引用消息源,有利于其客觀、平衡地報道中資企業。

同時,中資企業應提升在當地的跨文化溝通意識,注意提升 “國際化”水平以融入當地社會。蒙古國盡管地理位置封閉,但是生活方式上卻比較西化,社會文化上也比較崇尚歐美。盡管中國是蒙古國最大貿易伙伴和投資來源國,但是中資企業在蒙的企業號召力和文化影響力遠不及歐美及日韓企業。中資企業在與當地社會溝通交往中,應充分考慮當地的跨文化環境,宜強化企業 “國際化”屬性,積極融入在蒙 “外國商業圈”,以此改善中國企業在蒙接受程度。

[1] Jeffrey Reeves, “Mongolia'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Chinese Unconscious Power and Ulaanbaatar's StateWeakness,” Asian Survey, Vol.51, No.3 (2011).

[2] Uradyn E.Bulag, “ Mongolia in 2008: From Mongolia to Mine?golia,” Asian Survey, Vol.49, No.1 (2009).

[3]厲敏、杜榮: 《商務背景下基于知識共享的跨文化信任影響因素實證研究》,《情報雜志》2010年第8期。

[4]肖珺:《跨文化虛擬共同體:連接、信任與認同》,《學術研究》2016年第11期。

[5]張允:《從 “走出去”工程看同族異域跨文化傳播》,《新疆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

猜你喜歡
中蒙蒙古國跨文化
2021年蒙古國煤炭出口量同比下降44.3%
2022年上半年蒙古國煤炭產量同比下降45%
萬歲!中蒙友誼(男女聲四重唱)
蒙古國草原上的“青啤綠”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論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與調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論詞匯的跨文化碰撞與融合
蒙古國任命新總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