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跨文化傳播事件評析?

2017-01-26 17:05跨文化傳播研究小組
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 2017年0期
關鍵詞:難民跨文化文化

跨文化傳播研究小組

對跨文化傳播的實踐者和研究者而言,2016年是具有轉折性的一年,曾經被視為 “歷史的終結”的全球化進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逆流涌動。英國舉行全民公投宣布脫離歐盟,歐洲再次面臨分崩離析的危險;持激進民族主義觀點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給美國的文化與外交政策帶來了難以預知的變數;因戰亂而離開家園的中東難民流散到世界各地,其本身的宗教和文化傳統與所在地區的社會規范呈現激烈的矛盾,一棟棟有形或無形的墻,在不同文化群體間重新搭建起來。這一系列沖突和困境,讓每位熱愛跨文化傳播的人都難免心生惶惑:在經濟往來日益密切的當下,人們的文化心態為何會趨向孤絕?

所幸沖突與交融乃是跨文化傳播的一體兩面,頻仍的文化沖突不斷開辟著文化交流的新渠道,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了解,同時也刺激著跨文化傳播研究者運用理論思維來解釋這些事件背后的文化成因,拓展我們理解跨文化傳播現象的深度與維度?;趯ξ幕涣鞯默F實關懷,本文選取2016年發生的十一起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傳播事件進行評析,旨在從具體案例出發,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記錄下跨文化傳播的歷史烙印,從或悲或喜的現實經驗中,不斷追問多元文化平等交流、和諧共處的可能性。

從“帝吧”出征到攻擊霍頓:作為文化媒介的表情包① 本事件評析由李陽雪、閔津撰寫。

2016年1月,中國臺灣男藝人黃安在微博上舉報韓國女子團體TWICE成員周子瑜為 “臺獨”。隨后,微博和天涯平臺的網民加入到事件的討論中,挖出了周子瑜揮青天白日旗的視頻,以及三立新聞網Facebook賬號聲援周子瑜的相關內容,如稱 “沒有必要道歉” “不該被打壓”。2016年1月15日,迫于輿論壓力,周子瑜發布道歉視頻,聲明自己為中國人。周子瑜的道歉視頻發布后,國內男演員林更新在微博諷刺周子瑜道歉不真誠,林更新的言論引發了臺灣反對者的不滿,后者在其Facebook頁面下批評、質疑,甚至辱罵。

2016年1月19日,百度 “李毅吧” (也稱 “帝吧”)中有成員針對“周子瑜事件”發帖,號召 “帝吧”成員 “出征Facebook”,與臺灣網民對戰。2016年1月20日晚7點, “帝吧”正式出征,出征的網民以文字和“表情包”攻占了三立新聞、蘋果日報和蔡英文的Facebook頁面?!暗郯沙稣鳌钡拇笠幠K⑵疗仁固O果日報、三立新聞和蔡英文關閉Facebook主頁的評論功能,Facebook的對抗進入平息期。2016年1月22日,帝吧團隊在微博宣布,“兩岸青年交流促進會”Facebook專頁成立,臺灣網民也在Facebook和微博成立了交流平臺和興趣小組①觀察者網,《帝吧團隊首度回應出征FB:感覺到一家兩兄弟般的溫暖》,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6_ 01_ 23_ 349006_ s.shtml.2016/01/23。。

“帝吧出征”的表情包有三種類型:中國的美食和美景;以富有表現力的明星或動漫圖片制作的網絡流行語,通過動漫形象改造過的中國政治話語;以及專門為此次Facebook對抗制作的 “反臺獨”表情包②總結一下昨晚帝吧FB出征,沒看到直播的可以回顧一下。昨晚歷史性的帝吧FB出征總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 88d0c18b0102wc7k.html.2016/01/21。。由于圖像的生動有趣,以及圖像原有意義與文字意義的不匹配,再加上網絡流行語晦澀的表意,大陸網民 “出征”的對抗性被娛樂化的形式消解,認同沖突逐漸演變為兩岸網民利用表情包對話的狂歡。表情包令人捧腹的拼貼刺激了臺灣網民的好奇心,一些包含明星、美食、美景的表情包具有的元敘事功能包含潛力巨大的話語生產能力和意義空間③湯景泰:《網絡社群的政治參與與集體行動——以FB“表情包大戰”為例》,《新聞大學》2016年第3期,第96~101、151頁。,使得大陸網民的單向 “出征”演變為雙方表情包的資源共享,乃至興趣分享。

“表情包大戰”通過展示大陸美食和現代城市景觀豐富了臺灣網民對大陸的認知,也確實引起了后者進一步了解大陸的興趣?!氨砬榘髴稹庇欣诟淖兣_灣媒體塑造的 “大陸落后”的刻板印象,為兩岸跨文化溝通創造了更平等開放的環境。比如,團隊成員 “美琴”在接受采訪時談道,臺灣網民跟不上表情包的梗,“所以有很多臺灣反而私聊找我們大陸的孩子要圖包,或者是問,你們這是什么意思???”①品玩網,《親自參加兩岸 Facebook“表情包大戰”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http:///www.pingwest.com/fighting - with - fun/.2016/01/20。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帝吧”出征中表情包潛藏著大陸網民的 “自我中心”心態。在 “帝吧出征FB”的表情包中, “大陸爸爸” “社會主義接班人”“我有一百種讓你和我一起站在愛國主義統一戰線上的方式”②吳權林:《帝吧出征FB全程體驗,歷史性爆吧事件回顧》,http:///mt.sohu.com/20160121/n435370677.shtml.2016/01/21。表現了“大陸民族國家認同”。上述表情包的表達凸顯出大陸網民在文化溝通中缺乏對臺灣歷史文化的理解,只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敘事,和 “臺灣屬于中國”的政治口號③吳權林:《帝吧出征FB全程體驗,歷史性爆吧事件回顧》,http:///mt.sohu.com/20160121/n435370677.shtml.2016/01/21。,呈現出強迫認同的民族中心主義傾向。同時,大陸網民常常使用 “我們”和 “你們”的對立,比如 “我們的教育讓我們對你們產生感情,你們的教育讓你們對我們產生偏見”④環球 時 報, 《 帝 吧 出 征 FB, 友 邦 有 話 要 說 》, http://money.163.com/16/0122/16/BDUQU0OK00253B0H.html.2016/01/22。。這種民族中心主義的話語實質上加劇了兩岸間的對立與隔閡。

“帝吧”出征的表情包大戰以兩岸網民成立交流組織及平臺而告終。然而,在2016年奧運會上霍頓指責孫楊而引發的網民的Facebook罵戰中,作為文化交流媒介的表情包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北京時間2016年8月7日,澳大利亞選手霍頓在里約奧運會400米自由泳決賽中獲得金牌。賽后采訪中,其稱孫楊為“嗑藥的騙子” (drug cheat),并表示只是贏了一個尿檢呈陽性的選手,他拒絕與一切 “涉藥”運動員交往。這番言論引起軒然大波,網友認為霍頓言論侮辱了孫楊,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由此引發了對霍頓的大規模表情包罵戰。

在社交平臺 “apologize to Sun Yang”的話題主頁中,有很多被故意丑化的霍頓表情圖片,這些表情包截取霍頓難看的瞬間,配以惡俗的圖像元素和中英字符,大量使用在社交平臺來回擊霍頓的言論。如霍頓翻白眼照片加上“Respect?My parents didn't teach me” (尊重?我父母沒教過我),在故意扭曲的霍頓面容上配文字 “I'm a loser”(我是失敗者)、“shame”(羞愧)等。另外,蛇、屎以及倒豎的大拇指這些在中西方語境中均含低俗意義的代碼被制作進霍頓的表情包中來表達不滿,還有的表情包通過惡意扭曲的霍頓本人形象來增加視覺沖擊力。國外媒體針對此次紛爭事件中所涌現的一大批霍頓表情包幾乎全是負面色彩的報道評論。英國 《每日郵報》稱表情包是 “中國泳迷對霍頓進行的卑鄙威脅”①Steven Trask, Max Margan, “You will die quickly: Vile threats made by Chinese swimming fans to Olympic gold medallist Mack Horton for calling out drug cheat rival Sun Yang”,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727768/Mack- Horton -threatened- Chinese- beatingdrugs- cheat- Sun - Yang.html, 2016/08/07.和 “惡俗的攻擊”②Daniel Piotrowski, Steve Trask, “From calling him ‘white trash’ to dressing him in a bikini and‘poo’: Chinese fans'vitriolic (and bizarre) attacks on Australian Mack Horton”,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 3728780/Australian - swimmer- Mack - Horton - starsvitriolic - Chinese - memes.html, 2016/08/08.,《紐約時報》也在新聞報道中寫道 “霍頓的社交平臺上充滿了成百上千的辱罵”③Contentious Issues Will Follow Sun Yang and Mack Horton Into Olympic Pool, http://mobile.nytimes.com/2016/08/12/world/asia/rio - sun - yang - mack - horton - olympics.html,2016/08/11.。

相比引起臺灣網民關注和興趣的 “帝吧”表情包,攻擊霍頓的表情包在西方受到的反饋以負面居多。一方面,由于中譯英的語言轉換過程,可能無法保持原汁原味的表達意義;另一方面,中國網民制作的表情包所包含的“?!辈灰欢ǚ蠚W美文化的表達方式,歐美網友在表情包中只感受到強烈的攻擊性,卻無法識別出其中幽默的成分。

對比兩起案例可以發現,表情包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交流媒介,在當下的跨文化傳播中逐漸扮演重要角色。表情包糅合了文字和圖像,在“讀圖時代”具有更強的傳播力。但是,在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群體之間,掌握并使用彼此的文化代碼,或是創造共享的文化代碼是實現有效的跨文化傳播、互動和影響的關鍵④在菲利普森的研究表述中,更多用到的是他在1992年提出的概念 “言語代碼”,后者是指“傳播行為文化層面的不同代碼”。言語代碼也是一種文化代碼,偏重于以 “言語”為載體的傳播過程?!P者注。表情包以文字來規定意義,但其中使用的文字帶有較大成分的隱喻、轉義、暗示和借用功能,帶來了意義多元解構的空間①張寧:《消解作為抵抗:“表情包大戰”的青年亞文化解析》,《現代傳播》2016年第9期,第126~131頁。,在跨文化交流中尤其容易引起曲解。此外,表情包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在跨文化傳播中發揮的作用取決于想要表達的內容?!暗郯伞背稣鞅砬榘倘辉谀承┓矫嬖鲞M了兩岸溝通的可能性,但其中大陸網民的 “自我中心”傾向卻阻礙了更為有效的跨文化溝通。因此,當我們在跨文化傳播中運用表情包等新興表達形式時,一方面要注意模糊的文化代碼可能導致的跨文化誤讀,另一方面仍需回歸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倫理問題,克服自我中心主義的陷阱,從他者出發建立平等、開放的交流關系。

黑人洗白廣告:無意識中的種族偏見② 本事件評析由余曉倩撰寫。

2016年3月,中國上海的一家洗衣液公司發布了一則洗衣溶珠廣告。廣告內容大致為:一名年輕女子站在洗衣機前準備洗衣服,這時一名黑人男子拿著油漆桶突然出現,臉上沾著白色油漆。這名黑人男子走向這名年輕女子,看樣子快要接吻,卻被這名女子喂食了一顆洗衣溶珠,并被按進了洗衣機里。過了一會兒,從洗衣機里出來了一個皮膚白皙的亞洲男子,頓時該女子對這名亞洲男子流露出了愛慕的眼神。

這則廣告發布幾個月后,貴陽交響樂隊的一位外籍演奏家Christophor Powell于2016年5月26日下午12點53分把這則廣告分享在了Facebook上,隨后立馬在國外各大社交網站上展開了病毒式傳播,當天就獲得了幾萬點擊量。在國外引起的轟動反過來引發了國內網民的熱烈討論和國內各大媒體的報道。2016年5月28日,該洗衣溶珠的制造商在其官方微博上公開發表了道歉聲明,該公司對 “由廣告內容引發的爭議表示遺憾”,但是仍然沒有承認自己有種族歧視,而是聲明自己 “無意歧視有色人種,膚色不是我們的判斷標準”①《關于俏比種族爭議廣告的聲明》, http://weibo.com/u/5805627380? refer_ flag =1001030101_ &is_ all=1。。

西方與中國的各大主流媒體均對此事件進行了報道。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 《洛杉磯時報》都認定這是一則種族歧視廣告,它們不僅引述了網友對此的激烈評論,前者還羅列出了中國以前所做的種族歧視廣告。而BBC指出,中國人對種族問題的態度是很復雜的,這并不能說中國就是一個有種族歧視的地方,中國對白皙皮膚的追求是亞洲人的審美觀念問題,而不是種族歧視問題②“What's behind China's ‘racist’ whitewashing advert?”, http://www.bbc.com/news/world -asia-china-36394917.。中國的主流媒體 《參考消息》和 《環球時報》對此次事件的報道沒有迎合國外媒體對廣告的指責,在為自己做出解釋的同時反思了中國企業在廣告傳播中的問題所在。它們指出,中國文化對于膚色的歧視并不等于美國的種族歧視,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亞洲國家對于白皮膚有著近乎瘋狂的追求③《中國洗衣溶珠廣告 “洗白” 黑人引爭議》, 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60530/1175363.shtml。,西方對此的偏見應當受到糾正。另外在此次爭議中,中國涉事公司也存在做事粗糙、視野狹窄的問題④《 “黑洗白” 廣告不能讓整個中國背鍋》, http://opinion.huanqiu.com/editorial/2016 -05/8986771.html。。

除了媒體報道,國內外社交網站上的網民對此次事件的討論也不容忽視。廣告視頻剛傳到國外時,國外網民們對此的態度以非理性謾罵居多,但是到了后期,慢慢浮現出了其他聲音,有黑人網友認為這并不是種族歧視。國內網民在新浪微博上也掀起了對此事的熱烈討論,有的網民否認廣告帶有種族歧視,認為 “中國沒有把黑人當奴隸的歷史,沒有種族歧視的背景和原因”。有的網民則認為:“這廣告就是潛意識覺得黑皮臟所以才會把黑皮洗白,可怕的是他們根本不覺得自己的想法是種族歧視?!雹輍ttp://weibo.com/p/1008089b99fb3d40259698ca1e62e8ca1b3720? k = 把黑人洗成 黃種人&from =526&_ from_ =huati_ topic。

其實在許多國家都曾有類似的涉及膚色的廣告,這些廣告中普遍呈現的美的形象都是白皙的皮膚。在這個被媒介淹沒的社會里,人們在接收媒介信息的同時也學習并內化了呈現在大眾媒介產品中的價值觀、信念和規范。廣告作為隨處可見的商業信息,就像空氣一樣環繞著受眾,日積月累在無形之間影響著受眾的價值觀念,反復呈現的刻板印象固化了人們的偏見。幾乎所有的廣告描繪的美麗的標準都是格外的白,因此這種長期的教化使得以白為美成為人們一種下意識的曠日持久的審美心理。

廣告商非常擅長利用已經存在于社會中的深層意識形態來制作廣告,這種針對特定人群的廣告往往非常有效。但是營銷人員應當意識到在提及不同種族、文化或民族時可能導致嚴重或廣泛的冒犯。在這起事件中,廣告商雖然并非刻意傳達種族歧視的觀念,但卻在無意識中導致了對黑人種族的冒犯,最終引起了軒然大波,并把自己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世界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廣告商應當意識到市場必須是多元文化的,“我們應該是色盲的”①Alavi, “Race, Identity, Stereotyping and Voluntry Oppression”, Global Virtue of Ethics Review,2010.。為了減少或避免種族偏見,廣告商可以嘗試主動推翻以往對美的定義,比如德芙的 “Real Beauty”運動,它采用各種形式、顏色和形狀以試圖挑戰傳統的刻板印象。此外,媒介素養的訓練也有利于觀眾批判性地分析媒體所描述的關于種族的社會規范,使之對種族等多元文化問題形成多維認識②Ramasubramanian, “Media?based strategies to reduce racial stereotypes activated by news stories”,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7.。

巴基斯坦反“一帶一路”言行:“一帶一路”倡議的跨文化困境③ 本事件評析由林礫撰寫。

2016年5月9日,中國新聞門戶網站觀察者網刊載了題為 “巴基斯坦反政府示威,為何盯上 ‘一帶一路’”①《巴基斯坦反政府示威, 為何盯上 “一帶一路”》, http://www.guancha.cn/tutu/2016_ 05_09_ 359490.shtml。的評論報道。該報道稱,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在提出與巴基斯坦共建 “中巴經濟走廊”的倡議后,巴基斯坦國內似乎越來越多的人對此倡議提出了質疑。觀察者網的披露,使國內鮮少出現的有關 “一帶一路”的負面報道呈現在公眾視野之中。

“中巴經濟走廊”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CPEC)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視為中國與周邊國家共建 “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中國曾在巴基斯坦援建過不少項目工程,中巴兩國關系歷來友好,巴基斯坦國內甚至流傳著 “中巴友誼比天高、比海深”的美好諺語。然而吊詭的是,“中巴經濟走廊”項目在日益推進的同時,卻招致巴基斯坦國內一片懷疑的目光。

據了解,巴基斯坦兩大民間組織:“信德聯合陣線” (Jeay Sindh MuttahidaMahaz)和 “俾路支共和黨” (Baloch Republican Party)的反對呼聲最高。自2013年5月 “中巴經濟走廊”構想提出, “信德聯合陣線”便此起彼伏地發動小規模反華游行示威,干擾項目的順利執行。信德聯合陣線領導人Burfat認為,“中巴經濟走廊”試圖占領巴基斯坦信德省和俾路支省沿線的土地資源和海洋資源②“Protest call against Pak?China Economic Corridor & Mega?projects”, https://shafiburfat.com/2016/02/04/protest-call-against- pak -china-economic-corridor-mega- projects/.,加劇巴基斯坦國內的政治、軍事的緊張局面③Addressing conference on the impact of China?Pakistan agreements on the future of the region,https://shafiburfat.com/2016/10/24/addressing - conferce - on - the - impact- of - china -pakistan-agreements-on-the-future-of-the-region/.。不單是 “信德聯合陣線”,另一民間組織 “俾路支共和黨”同樣對“中巴經濟走廊”充滿敵意。在 “俾路支共和黨”看來, “中巴經濟走廊”會在建設過程中使俾路支省的資源遭受無情的侵占④“Balochistan separatists urge China and Pakistan to scrap CPEC deal over human?rights abuses”,http://www.ibtimes.co.uk/balochistan-separatists-urge-china-pakistan-scrap-cpecdeal-over-human-rights-abuses-1542193.。

無獨有偶,2015年4月,隨著中巴雙方共建 “中巴經濟走廊”廣泛共識的達成,巴基斯坦部分主流媒體也開始流露出對 “中巴經濟走廊”可能給巴基斯坦經濟、政治以及能源領域帶來巨大沖擊的擔憂。在這種擔憂下,部分主流媒體轉而對該項目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應進行大幅報道?!督袢瞻突固埂罚≒akistan Today)于2015年6月13日發布報道稱:“盡管 ‘中巴經濟走廊’有積極的前景,但我們也需要了解到 ‘中巴經濟走廊’對巴基斯坦工業領域長期潛在的負面影響,中國的商品將會快速占領巴基斯坦市場,極有可能減緩或者削弱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雹佟癐s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really a game changer?”, http://www.pakistantoday.com.pk/blog/2015/06/13/is-china-pakistan -economic-corridor-really- a- game-changer/.此外,巴基斯坦 《論壇快報》 (The Express Tribune)分別在2015年5月8日以及2016年9月4日的分析報道中指出,“中巴經濟走廊”可能導致巴基斯坦能源領域的既存問題進一步加?、凇癈hallenges posed by the Pak?China corridor”, http://tribune.com.pk/story/882686/challengesposed-by-the-pak-china-corridor/.,在 “中巴經濟走廊”的影響下,巴基斯坦國內可能會發生更嚴重的政治動蕩、叛亂、恐怖主義、意識形態沖突和分離主義運動③“Significance of CPEC”, http://tribune.com.pk/story/1175973/significance - of- cpec/.。與此同時,“中巴經濟走廊”這一特定主題也引起巴基斯坦網民的廣泛討論。在巴基斯坦國防論壇一則題為 “‘中巴經濟走廊’是把雙刃劍嗎?”(CPEC a double edged sword???)④“CPEC a double edged sword??? Discussion in ‘Pakistan Economy’ started by Al?Ta?r, Oct 2,2015”, http://defence.pk/threads/cpec-a-double-edged -sword.400841/page-5.的討論帖中,大多數巴基斯坦網民發表了對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反對意見,認為 “中巴經濟走廊”具有潛在性的威脅。

來自巴基斯坦民間組織、部分主流媒體以及網民的反對之聲似乎出人意料。中巴兩國共建 “中巴經濟走廊”的最終目的是為雙方的經濟轉型與升級注入活力⑤《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為兩國注入發展活力》,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6/03/c_ 1115500974.htm。,營造出良好的國際交往環境,但從實際來看,中巴政府之間雖已達成國家級共識,但巴基斯坦國內不同組織和群體尚未完全對中國推行的倡議構想達成一致性理解??臻g的阻隔、雙向交流平臺的缺失,使兩國內部群體間難以達成有效的跨文化的對話,形成共通的意義空間。

“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之路,更是不同國家間意識形態分歧、思維方式分歧、生活方式分歧的融合之路。作為 “一帶一路”的主體,中國在“走出去”與文化背景、意識形態迥然相異的國家打交道時,難以規避諸多跨文化交往沖突的產生??傮w來說,中國與巴基斯坦發展水平不同,兩國之間存在一定的勢位差。經濟、文化勢位相對較低的國家出于對民族利益的保護,會在一定程度上拒斥他國經濟、思維方式的輸入,而高勢位國家 “交往動機的不可預知性”極有可能導致低勢位國家內部群體焦慮感的產生。事實上,巴基斯坦國內隱現的反對之聲正是一種焦慮的表現,也是低勢位國家在感知到他國可能造成的現實威脅以及對他國交往動機不可預知的情況下做出的保護性反應。人們如何感知并管理沖突決定了其人際、跨文化、跨國關系的質量與壽命①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第108頁。,面對跨文化交往的現實沖突和群體間交流的虛無狀態,搭建群體間雙向對話平臺,打破現存的無交流狀態是建設 “一帶一路”必不可少的一環。只有實現國民間的互惠性理解和跨文化對話,中國才能從最大程度上消弭由意識形態差異和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跨文化交往沖突,才能將 “一帶一路”政策走得更遠。

法國最高法院叫?!安蓟峤睢?當宗教傳統遇上世俗主義② 本事件評析由王桐撰寫。

2016年8月26日當地時間下午3時,法國最高行政法院(Conseild'Etat)裁定,藍色海岸城市盧貝新城 (Villeneuve?Loubet) 暫停實施備受爭議的 “布基尼禁令”。在此之前的一個月內,包括盧貝新城、戛納、尼斯等至少15個法國沿海城市紛紛出臺禁令,宣布禁止女性在海灘上穿著 “布基尼”泳裝③“Burkini bans: France's highest court to rule on legality of swimwear rules sweeping country's beaches”, Independent, 2016 -08 -25.。

“布基尼”由長褲與帶穆斯林頭巾的長衫組成,是符合伊斯蘭教要求的女性泳衣。它的功能類似比基尼 (bikini),但仍屬于長袍①長袍 (burka),是指穆斯林女子在公眾場合下穿的蒙住全身、只留眼睛的一種服裝。(burka)范疇。盡管 “布基尼禁令”已被暫時停止實施,但仍引發無數網友關于女性解放、社會團結和恐怖主義的爭論。

8月25日,法國民意調查所IFOP聯合 《費加羅報》公布的調查顯示,64%的法國人反對在海灘上穿著 “布基尼”泳裝,另外30%的民眾對此表示 “無所謂”,只有6%的民眾支持 “布基尼”泳裝②“Unemajorité de Fran?aisopposée au port du burkinisur les plages”, Le Figaro, 2016 -08 -25.。支持 “布基尼禁令”的網友,在各大媒體和社交平臺紛紛展示出自己的聲音,包括 “歐洲人去伊斯蘭國家旅游的時候要適應當地的文化,為什么穆斯林不能適應歐洲的文化”,“布基尼不是時尚,而是一種對女性的奴役”③“Burkini bans: France's highest court to rule on legality of swimwear rules sweeping country's beaches”, Independent, 2016 -08 -25., “穿著布基尼是一種挑釁,與法國價值觀相反”。法國戛納市長認為 “布基尼”是不尊重法國傳統的世俗主義原則的體現④“Cannes‘burkini’ ban: What do Muslim women think?”, BBC News, 2016 -08 -13.。尼斯市副市長魯迪·薩勒斯 (Rudy Salles)此前曾表示,“‘布基尼’泳衣會讓人覺得不安全”⑤“Burkinis make people feel‘unsafe’, says deputy mayor of Nice”, Independent, 2016 -08 -25.。

但也有不少民眾紛紛表示,應該支持女性穿著 “布基尼”服裝,叫停禁令?!斗▏澜鐖蟆?(Le Monde)、 《英國獨立報》 (Independent)、 《衛報》(the Guardian)、《費加羅報》(Le Figaro)等多家報紙都對此事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根據 《赫芬頓郵報》英國版網站發布的一個統計圖表顯示,除了 《太陽報》外,英國的主流報紙均為 “布基尼”打抱不平⑥《法國 “布基尼”禁令引發英國民意不滿》,《光明日報》2016年8月27日。。反對 “布基尼禁令”的網友在Twitter上,在#WTFFrance的標簽下面發布推文以表示不滿和抗議⑦“WTFFrance: Twitter tacle la France et son obsession du burkini”, L'Obs, 2016 -08 -24.。他們認為法國政府的這項政策是不合理的,“規定婦女的穿著是侵犯人權的行為”,“這種行為涉及種族歧視和排外傾向”;“對穆斯林的 ‘集體懲罰’是一種移民和難民危機”等。法國南部穆斯林聯盟的秘書長Feiza Ben Mohamed也認為,禁令會讓年輕的穆斯林感到自己被社會邊緣化,反而使得法國成為恐怖主義襲擊的對象①“Burkini ban upheld by tribunal”, Monacolife, 2016 -8 -14.。

此次 “布基尼禁令”事件在法國和整個歐洲社會造成如此大的反響,是因為它對法國社會的兩個傳統價值構成了挑戰,一個是女性解放,另一個則是社會團結,兩者都包含在世俗主義的價值觀中。世俗主義思想是法國社會從啟蒙運動時期②張金嶺:《當代法國社會的信仰多元及其價值沖突》, 《思想戰線》2010年第5期,第75頁。至今都一直遵循的主流思想。對于世俗主義的理解,目前學界和業界共同的解讀中都包括 “非宗教性”這一核心概念。而要做到非宗教性、政教分離,就需要從反對各種帶有宗教性質的服飾入手。例如,禁止穿著和佩戴十字架、佛珠、猶太人的小圓帽等,也包括本次案例中所涉及的穆斯林女性的長袍。早在2004年,法國政府就宣布在學校禁止穿著黑袍。并要求在公眾服務窗口的人員禁止穿有宗教性質的服飾。2010年,法國成為歐洲第一個禁止婦女穿戴伊斯蘭傳統面紗的國家。

法國是西方國家中接納伊斯蘭移民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擁有歐洲數量最大的穆斯林團體。就法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國家宣稱實施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但因主導的世俗主義價值觀念的影響,并不能做到對文化多元開放持完全包容的態度。正如法國前任總統薩科齊所要求的,所有住在法國的移民必須 “做法國人,說法國話,并像法國人一樣生活 (Become French,speak French,live like the French③“ ‘Become French, speak French, live like the French’: Nicolas Sarkozy promises to lead a‘merciless war’ on Islamist terrorism as he declares migrants must assimilate and ditch the‘medieval’ burkini”, Daily Mail, 2016 -09 -20.)”。而民眾信仰的多元化,會使得伊斯蘭教等具有文化保守主義特征的宗教所表現出的封閉性、自我完善性和宗教非世俗性,與法國強烈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民族認同感的國家主流文化和基本價值觀產生沖突。但實際上,兩種文化的相互影響和吸收并非只有 “同一”或 “合化”的選擇,而是在一個不同的環境中相互促進、創造新物的過程①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第258頁。。當世俗主義與宗教性相遇,法國需要更多地考慮文化間性的問題,在跨文化傳播中創造一種各文化互相平等、互相依存的局面,才有可能消解多元文化主義的政治危機,構建和諧的共存之道。

G20紐約時代廣場宣傳片:全球語境下文化代碼的應用與偏離② 本事件評析由浦玲麗撰寫。

2016年9月4~5日,G20峰會在杭州召開,這是中國首次舉辦G20峰會,也是2016年全球最受矚目的經濟盛會,對中國及世界而言均具有重要意義。2016年9月3~8日,二十國集團 (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系列主題宣傳片登陸紐約時報廣場的大型廣告屏并循環播放。此次系列宣傳片分為三部分,即 《中國與你同行——G20篇》和 《中國擔當》《解讀中國——G20篇》。此系列宣傳片由國外媒體團隊CNBC制作完成,展現了杭州、上海、香港等大都會的秀美景色,內容主要包括G20介紹、中國為世界經濟做出的貢獻、“十三五”規劃等。該宣傳片的初衷是在向世界介紹本次峰會主席國中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呼吁各國共同推動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的增長之路。③人民網,《G20系列宣傳片亮相紐約時代廣場 每天播放240次》,http:///mt.sohu.com/20160908/n467994331.shtml。

該宣傳片一出便引發不同程度的議論。央視新聞在紐約時代廣場上采訪了幾位外國民眾,他們表示通過宣傳片的畫面和解說聯想到自己身邊的中國產品,進而感受到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比如一位外國游客說:“中國在發展,我們用的包括電子產品在內的很多產品都是中國制造,中國正在成長,視頻中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的優勢地位?!雹苎胍曅侣?, 《美國:G20系列宣傳片亮相紐約時報廣場》,http:///www.chinanews.com/gj/shipin/2016/09 -05/news665491.shtml.2016.09.05。但這部宣傳片在外國社交媒體上的反響并非如此樂觀。首先,該類視頻播放渠道都集中于中國官方媒體賬號,口徑較為單一,如CGTN(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即中國國際電視臺,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已籌備的新國際傳播機構)9月2日在Youtube上發布 《中國與你同行》等視頻。①CGTN, “Watch; China is connecting with you at the G20 Summit”, https://youtube/K03rw1wzGm8,2016.09.02.其次,該宣傳片并沒有引發國外網友的自發轉載和熱烈討論,播放量和評論量也相對較少。截至2016年12月20日,該條狀態顯示視頻播放僅4500次,評論僅25條。最后,評論中半數以上的外國網友都對中國表達了負面評價。

本次中國制作的G20系列宣傳視頻在跨文化傳播策略上做了一些新的嘗試。首先是使用西方的言語代碼為自己的傳播活動進行闡釋,用 “China Connecting With You”以及 “Join in China”等對宣傳片進行命名,指代詞“you”和祈使句的運用帶有西方生活化表達的特點,拉近與受眾的距離;直接引用國際名人的原話對中國的經濟進行闡釋,大量西方面孔的出現,構建一種西方內部群體的對話,減少文化隔閡。其次,與中國傳統的曲線性思維方式不同,這部宣傳片采用 “總—分—總”或 “分總”的線性論述結構,運用理性訴諸和人格訴諸等修辭策略,列舉大量事實來證明 “中國擔當”,加強宣傳片的修辭語力②田小兵:《從霍爾文化理論看中美文化差異》,《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第71~72頁。。

但另一方面,本次宣傳片對傳播語境的考量不足,削弱了其傳播效果。首先,該片播放時 “中國威脅論”正甚囂塵上③《美國民調顯示七成美國人將中國視為嚴重威脅》,新華網,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 -04 -14/doc- ifxriqqv5633073.shtml, 2016.04.14。,認為中國的經濟崛起會給世界帶來威脅,而此片卻僅僅強調中國對世界經濟的積極貢獻,過分突出個人英雄主義,強烈凸顯出政治色彩,被西方受眾看作是一種強勢的政治宣傳,甚至是文化侵略④鄒晨雅、劉丹丹:《淺析國家形象宣傳片對外傳播效度低的原因——以近五年我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為例》,《今傳媒》2015年第4期,第33~34頁。。其次,便是宣傳片以宏大敘事為主,使用抽象詞語居多,整體的語言闡述均以宏觀意義的表達和評論為主,缺乏故事性。對于普通國外民眾而言,在視頻播放的快節奏中可能難以理解 “一帶一路”等凝練的中國專有詞語以及 “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等中國慣用的形容詞。

由此可見,中國在此次G20峰會宣傳中嘗試借鑒西方式的文化代碼,使得自身建構起的意義能夠被正確解碼和接受①陳曉偉:《明星在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代碼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第104~108頁。,實現良好的跨文化溝通。但從實際效果看來,仍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中國在未來的全球化浪潮中,應汲取此次G20對外宣傳中的經驗與教訓,結合具體的文化情境,更靈活、全面地運用文化代碼進行溝通,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法國加萊難民營被清除:文化接觸中的不適應② 本事件評析由戴辛夷撰寫。

加萊難民營的聚居者主要來自蘇丹、阿富汗、敘利亞、厄立特里亞等中東和非洲國家,難民以加萊為 “基地”,等待時機偷渡到英吉利海峽另一頭的英國。截至被清除前,該難民營人口已膨脹至數千人。2016年9月26日,法國總統奧朗德表示將在年底徹底清除加萊難民營 “叢林”③lefigaro, fr., “ Hollandeannoncequ'ilreviendra à Calais ‘ après le démantèlement’”, http://www.lefigaro.fr/flash - actu/2016/09/26/97001 -20160926FILWWW00165 - hollande - annonce -qu-il-reviendra-a-calais-apres-le-demantelement.php.。2016年10月24日,法國政府開始著手拆除加萊的難民營,難民們被轉移到分散在法國境內的451處非法移民接待中心。許多難民選擇拒絕轉移,他們抗議示威并于當夜與警方發生了暴力沖突,④中國新聞網,《法國開始拆除加萊難民營,數千難民將被轉移各地》,http:///www.chinanews.com/gj/2016/10 - 25/8042259.shtml。但是法國政府鑒于國內的民意,并未因難民抗議而改變行動,組織了3次清除,驅趕約7000名難民,隨后將他們的房屋拆毀。

加萊難民營拆除前,當地居民及法國各地群眾就已爆發多次游行示威,抗議者高舉 “多樣性是白種人滅絕的暗語”的抗議橫幅,要求驅逐難民營中的難民。法國的司機們封鎖道路表達抗議,法國最大的卡車運輸聯盟——全國公路運輸聯合會的官員Jean?Pierre Devigne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的第4廣播電臺采訪時說:“我們決心表明我們對這種情況不滿意?!雹賅ashingtonpost, “French truck drivers protest in Calais, call for dismantling of‘Jungle’ migrant camp”,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french-truck - drivers-stage- protest- in -calais-calling-for-dismantling-migrant-camp/2016/09/05/36eec84c-720c-11e6-9781-49e591781754_story.html.一位法國的母親則在YouTube上發布視頻,指責加萊難民的暴力行動害死了她的兒子,聲稱難民們在戴高樂雕像上涂抹侮辱法國的話語,并打出了ISIS標志。雖然該視頻內容的真實性很快被否定,但該視頻被播放916104次。網民J?Man Markus評論:“難民都應該被強行驅逐回敘利亞,在那里他們可以像野蠻的群眾一樣大批殺死!”該評論獲得538次贊同和127條支持的回復,表達他們對難民的厭惡和驅逐難民的強烈愿望②Daily, Mail, “French mother claims police are barred from ‘Muslim only’ area of Jungle migrant camp as she says Calais residents are terrified of going out after dark”,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446518/C-est-insupportable-French-mother-says-Calais-locals-live-terrormigrants-Jungle-camp-home.html.。

但是,加萊的難民認為自己并非如法國民眾所指責的那樣,暴力事件的發生只是少數年輕人的沖動,加萊難民營是暴力的集中體現只是法國文化的臆想。他們認為,法國文化對難民中存在的伊斯蘭文化進行了全盤否定,并已經上升到了種族主義的地步,具有法西斯的傾向。難民們建立一個名為“加萊難民團結”的網站,通過在這個網站上發布文章表達難民的不滿。難民營拆除后的第二天,網站上以 “反對種族主義襲擊”為標題,不斷呼吁:“不要讓法西斯主義毀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反抗他們的 ‘驅逐出境中心’,他們的襲擊和驅逐!”。

法國清除難民營事件前后,各方媒體對沖突雙方的言行及沖突背后的原因進行了討論和分析。英國 《星期日快報》報道指出,難民們持有大量的槍支,隨時會群聚在公交道邊,用暴力撬開貨車偷渡,難民營周圍居民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①Sunday, Express, “Calais migrants ‘ARMED AND DANGEROUS’ say police as a dozen refugees treated for injuries”, http://www.express.co.uk/news/world/676783/Calais- migrants- armed -dangerous-gun-bullets-wounds-police-France.《費加羅報》在2016年10月18日報道了一則女性記者被強奸的新聞,報道中著重指出這位女記者為了報道舉目無親的未成年人移民故事前往加萊取材,卻遭遇三名難民的肆意強奸。然而在新聞下方的評論中出現了許多自稱難民的評論,批評這位記者:“她 (記者)不尊重當地風俗著裝,做出了挑釁,這是她應得的結果”②Le Figaro, “Uneinterprèteviolée et un journalisteagressé aux abords de la 《jungle》 de Calais”,http://www.lefigaro.fr/actualite - france/2016/10/18/01016 - 20161018ARTFIG00122 - une -interprete-violee-et-un-journaliste-agresse-aux-abords-de-la-jungle-decalais.php.?!督缑妗吩趫蟮乐兄赋?,難民難以融入法國文化,加萊難民營的每一個入口都有難民看守,一旦有法國居民靠近就會表現出警惕與敵視,根據當地居民以及一部分志愿者描述,營地內許多地方禁止非難民進入③界面,《〈特別報道〉在劫難逃:法國加萊難民營側記》,http:///mt.sohu.com/20151006/n422619445.shtml。。他們過度保持伊斯蘭文化,不愿意更多地學習法語,適應法國的文化,而是在保持伊斯蘭文化的同時不斷地試圖前往英國④Calais Migran, “Solidarity.Who Are We?”, https://calaismigrantsolidarity.wordpress.com/who -are-we-%D9%85%D9%88%D9%86%DA%96-%DA%85%D9%88%DA%A9-%DB%8C%D9%88-%D8%9F-%D9%85%D8%A7-%DA%A9%DB%8C-%D9%87%D8%B3%D8%AA%DB%8C%D9%85 -%D8%9F/.。

加萊難民營清除事件的背后是法國世俗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沖突。從政治角度看,世俗文化要求政教分離,堅持政治正確,公共場合要隱藏個人意見和宗教信仰。伊斯蘭文化主張政教合一,要求信徒在公共場合鮮明地表達自己的宗教觀念。從生活方式看,法國世俗文化拒絕社群主義,而伊斯蘭文化具有高度的社群性。這種高社群性很容易形成原教旨主義,全面否定世俗主義形成的現代主義、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

這場沖突之所以發生,首先源于法國主流文化在兩種異質文化相遇時,施行了種族隔離政策。從歷史的角度看,法國本土居民和來自伊斯蘭的移民存在著 “長期的兩個種族和兩種宗教文化之間的對立,形成了兩個種族的敵對心態”①宋全成:《歐洲移民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第281頁。,這導致法國民眾的表現及媒體的報道傾向于指出難民的暴力性與 “他者”特征,并強調任何人想要在法國生活,必須以 “法國式”的樣子生活。在排斥伊斯蘭文化的基礎上,主流群體還將難民的宗教身份與恐怖主義緊密地聯系起來,認為加萊難民營正是暴力性、原教旨主義、性別歧視的集中體現②Kunst, J.R., Sadeghi, T., Tahir, H., Sam, D., & Thomsen, L. (2015), “The vicious circle of religious prejudice:Islamophobia makes the acculturation attitudes of majority and minority members clash”,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由此法國建立了難民收容所,以確保對難民實行種族隔離,并要求難民放棄伊斯蘭文化,學習法語與法國文化。

為應對主流群體種族隔離政策,非主流的難民群體在文化適應中選擇了分離策略,并表現出一種不自信的傳播傾向。難民在執著于伊斯蘭文化的同時,把自己圈束固封在狹小的難民營中,阻擋外人進入難民營,以保持空間上的距離,并且通過暴力沖突和網絡發聲,表達對于主流文化的不滿和抗議,與主流群體成員保持心理距離。然而這種避免與主流文化群體交流,更拒絕融入主流文化的 “自我隔離”,會進一步鞏固主流群體的偏見,催生更嚴格的種族隔離政策誕生,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擴大異質文化間的不適應③Fekete, L., Integration Islamophobia and Civil Rights in Europe, London: Institute of Race Relations,2008.。

??怂剐侣勁_節目丑化華人:文化表征與刻板印象④ 本事件評析由王瀟雨撰寫。

2016年10月3日美國Fox(??怂梗╇娨暸_最著名的右派脫口秀節目The O'Reilly Factor(“奧萊利實情”)在Watters'World環節中播出一段主持人前往紐約唐人街采訪的視頻⑤“Watters'World: Chinatown edi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 = PJmnLzw8NA4,2016.12.28.。由于 “在 (美國)大選中中國被候選人提及多次,大多是以消極的方式”,①“Watters'World: Chinatown edi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 = PJmnLzw8NA4(0: 07),2016.12.28.于是派主持人Watters前往唐人街 “采集相關的政治觀點,了解中國人對此的看法”②“Watters'World: Chinatown edi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 = PJmnLzw8NA4(0: 15),2016.12.28.。紐約唐人街主要以20世紀老一代華人移民為主,采訪中主持人Watters特意挑選了講英文帶有口音或根本不會講英文的華人作為采訪對象,并穿插老電影進行戲謔,提出例如“中國能幫美國搞定朝鮮嗎”③“Watters'World: Chinatown edi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 = PJmnLzw8NA4(02: 11),2016.12.28.“你們藥店有提升表現力 (雙關:性能力)的藥嗎”④“Watters'World: Chinatown edi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 = PJmnLzw8NA4(02: 24),2016.12.28.等帶有侵略性的問題。該事件迅速引起了大家對??怂剐侣勁_的種族主義的探討和批評。截至2016年12月18日,Google搜索引擎搜索關鍵詞 “??怂笷ox唐人街Chinatown種族主義Racist”,結果:Google中文(www.google.cn)111000條、Google英文 (www.google.com)359000條。通過中英文網頁的比較發現,中文檢索量少于英文檢索量,可以看出這次丑化華人事件不僅引起了中文世界的關注,更引起了國際世界對種族問題的關注。

該場采訪的主持人Watters在10月5日將視頻轉發到自己的Facebook,引發了網友的憤怒。下午兩點,Watters連發兩條Twitter對這次街頭采訪作出解釋,稱自己是一個 “政治幽默家”,“如果有人覺得被冒犯了我表示遺憾”。當日下午舊金山市市長李孟賢、紐約市市長比爾·白思豪等多位華裔官員發布Twitter譴責奧萊利實情節目中種族主義的刻板成見是在邊緣化華人移民。

10月6日,美國知名脫口秀節目The Daily Show請來華裔記者Ronny Chieng針對??怂?日播出的視頻進行反擊⑤“ ‘The O'Reilly Factor'Gets Racist in Chinatown: The Daily Sh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rX8Jz TN0CdU, 2016.12.28.。同日,該事件影響蔓延到線下,包括美國國會眾議員孟昭文等在內的各界華裔,齊聚??怂剐侣劼D總部進行抗議,高舉 “NOT FUNNY FOX”標牌。

10月7日,USA Today播出節目細數??怂固迫私植稍L中涉及種族問題和丑化華人的細節①“ About that Fox News segment filled with Asian?American stereotyp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f1HkNmL2ZnA.2016.12.28.。同日CCTV America②“People react to Jesse Watter's controversial Chinatown segm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0srOFlXY93c.2016.12.28.采訪了在美華人對??怂固迫私植稍L的看法。多數人表示 “因為他們聽不懂你說話你就說他們不關心政治、是無知的這是帶有侮辱性的”③“People react to Jesse Watter's controversial Chinatown segm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0srOFlXY93c(0: 50).2016.12.28.。有一位名叫Kenneth So的受訪者表示:“我覺得沒什么,在美國這幾乎是每個華人的日常生活。這確實是有侮辱性的,但是它每天都在發生,隨處可見?!雹堋癙eople react to Jesse Watter's controversial Chinatown segm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 =0srOFlXY93c (01: 30).2016.12.28. “I think it's ok, it's like a day?to?day section we face in America.”

10月8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題為 “??怂闺娨暸_丑化華人節目遭抗議”的3分鐘新聞,對抗議者進行采訪,并引用美國主流媒體的報道。同日,新華社發表評論評??怂故录? “種族歧視沉渣再泛”⑤《種族歧視沉渣再泛》, http://news.xinhuanet.com/2016 - 10/09/c_ 1119682449.htm,2016.12.28。。10月19日,??怂剐侣勍?0月末與亞裔組織代表見面會談。會談視頻尚未公布。至此事件暫時降溫。

??怂箤θA人的文化表征體現出典型的群體間語言偏見和差異定型化的表征策略。??怂乖谔迫私值牟稍L視頻將在美華人的生活狀態與中國形象直接掛鉤,并通過有傾向地挑選路人、誘導性問題 “設套”、事后剪輯并穿插老電影片段進行調侃等表征策略,將部分華人聽不懂中文、被主持人誘導說出的玩笑等具體的情景抽象成 “華人不關心政治”“華人非常無知”的符碼以表征華人,丑化了華人群體的形象。這種表征形式將本文化群體捆綁在一起并加以理想化,卻將 “他者” (在主流意識形態之外過著不同的生活的人)在符號上進行驅逐①斯圖亞特·霍爾編著 《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徐亮、陸興華譯,商務印書館,2003,第16頁。。divide(分隔)一詞及其變體在原視頻熱門評論前100條中出現了31次,網民普遍感受到節目采訪中體現的符號隔離意味。通過老電影和關于空手道、偷東西、情趣用品的提問以加深對華人的刻板成見為代價進行 “搞笑”,其中的種族主義色彩和深入潛意識的民族中心主義不言自明。

在跨文化表征中,各方 “在場”意義重大。在??怂固迫私植稍L中,文化敘事的話語權力完全失衡,他者化的表征壓制了華人自我表達。由于主持人特意挑選年長者、不懂英語者進行采訪,所以以英語為母語的主持人Watters在英語世界語言節目中就處于壓制和壟斷地位,“可以以符碼的形式對他者進行 ‘自由’的表征”②斯圖亞特·霍爾編著 《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徐亮、陸興華譯,商務印書館,2003,第31頁。,節目中被采訪者基本沒有機會主動表達,僅有的少數表達內容還被事后剪輯扭曲。反擊節目The Daily Show在對??怂固迫私植稍L事件進行二次成像時邀請華人群體 “入場”,給了華人群體“反表征”的機會,更為客觀地展現了華人對大選的看法,也一定程度修正了華人群體的表征代碼。在美華人線下游行也是爭取敘事表征 “在場”權力的方式之一,被支配的階層或邊緣族群在強大的主流表征符號系統下,需要運用各種反表征策略來增加其 “在場”的機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訴求,才能夠在不斷變動的話語空間中維系相對平衡的權力關系,使得主導群體對自己的表征能夠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觀現實。

巴基斯坦通過反“榮譽謀殺”法案:“他者”的表征與“反表征”實踐③ 本事件評析由王佳昕撰寫。

“榮譽謀殺”(honor killing)是指男性家庭成員認為女性家庭成員犯下的錯誤給家庭帶來了恥辱,而通過極端方法對女性進行懲罰以消除這種恥辱的行為,而兇手往往會免于刑罰。根據巴基斯坦人權委員會的調查,每年都有超過1000名女性死于 “榮譽”的名義①BBC: “Pakistan honor killings on the rise, report reveals”, http://www.bbc.com/news/world -asia-35943732.。2016年10月6日,巴基斯坦參議院和國民議會通過了一項里程碑式的反 “榮譽謀殺”法律條款,這項法案修復了先前法律存在的漏洞,將使得 “榮譽謀殺”的實施者至少面臨25年的監禁而且不再享有 “原諒豁免權”,即不能夠再依靠家庭成員的 “原諒”來逃脫制裁。②《巴基斯坦立法阻止 “榮譽謀殺”謀殺者或面臨25年監禁》,http:///news.qq.com/a/20161007/011547.htm? qqcom_ pgv_ from =aio。一直致力于支持此項法案通過的人士認為這個法案雖然不會在一夜之間就帶來很多變化,但它確實是朝著正確方向邁進的第一步。③“ ‘Honour killings’: Pakistan closes loophole allowing killers to go free”, 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37578111.

該法案曾在2015年提出時遭到主流宗教政黨的抵制而未能通過,如果法案得到實施,那么會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性別權力平衡,這讓這些宗教團體很難接受。2016年2月29日,巴基斯坦女導演莎梅拍攝的紀錄片 《河中女孩:寬恕的代價》獲得第88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這部紀錄片使得巴基斯坦的 “榮譽謀殺”現象廣為世人所知。巴基斯坦總理納瓦茲·謝里夫觀看了這部短片后,堅持稱 “巴基斯坦根本不存在什么榮譽謀殺”,還允諾將加緊立法。④《奧斯卡獎紀錄短片:把握女性自己的命運遠離以榮譽為名的謀殺》,http:///art.ifeng.com/2016/0308/2775148.shtml。在此背景下,巴基斯坦議會重新啟動了對法案的審議。⑤《本報記者王卓一 〈河中女孩〉能否終結 “榮譽謀殺”》,《文匯報》2016年3月3日,第6版。

推動該法案最終得以通過的轉折點是在2016年7月15日發生的一個事件,被國內外媒體稱為 “巴基斯坦金·卡戴珊”的網絡紅人坎德爾·巴洛奇在父母家睡覺時被自己的兄弟掐死,原因是巴洛奇在社交網絡發布大尺度照片和女權主義言論 “給家族蒙羞”。巴洛奇生前經常因在社交主頁張貼性感照片、視頻和大膽言論引發巨大爭議,她自詡為 “巴基斯坦新時代的女權主義者”。當巴洛奇的死訊傳出后,在巴基斯坦國內外引發巨大的輿論爭議。電臺主播FasiZaka認為巴洛奇 “不僅僅是金·卡戴珊”①“Pakistan: Anger after honour killing of Qandeel Baloch”, http://www.aljazeera.com/news/2016/07/pakistan-anger-honour-killing-qandeel-baloch-160716140502239.html.,巴基斯坦國家人權委員會成員AnisHaroon認為她的死是解決 “榮譽謀殺”問題的轉折點 (the tipping point)②“Notable personalities condemn Qandeel's‘honour killing’”, http://dunyanews.tv/en/Pakistan/345274-Notable-personalities-condemn-Qandeels-honour-ki.;一些巴基斯坦網民對巴洛奇被殺表示贊揚和支持,認為巴洛奇是巴基斯坦的恥辱③“Qandeel Baloch's death takes Twitter by storm, Pakistan sees mixed reactions”, http://www.business-standard.com/article/international/qandeel-baloch-s-death -takes- twitterby-storm-pakistan-sees-mixed-reactions-116071600415_ 1.html.;一些巴基斯坦女權主義人士、性別平等運動者認為巴洛奇并不能作為女權代表,她只是用身體博取關注而已;Facebook上的一些外國網友表示無法理解,一方面宣稱 “謀殺是不被允許的”,另一方面又存在 “榮譽謀殺”的伊斯蘭教義④整理來自Facebook上Global News于7月18日發布的該事件新聞下方各國網友的評論。;國外政要也對此事件發表評論,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表示:“所謂的榮譽殺人絕對不是榮譽,應該被叫作恐怖行為?!雹荨?British Prime Minister also speaks up aboutQandeelBaloch's murder”, https://en.dailypakistan.com.pk/pakistan/british-prime-minister-also-speaks-up-about-qandeelbalochs- murder/.面對該事件造成的國內外巨大的輿論壓力,政府加緊了議會對法案的審議,來自各方的壓力使得主流宗教政黨的態度不再強硬,議會兩大宗教黨派之一的伊斯蘭大會黨發言人表示他們不會再反對該法案。⑥“Pakistan to pass law against honor killings in weeks: Maryam Nawaz”, https://www.samaa.tv/pakistan/.2016/07/pakistan-to-pass-law -against-honor-killings-in-weeks-maryam -nawaz/.

“榮譽謀殺”存在于一個以榮譽作為符號建構文化意義的社會里,榮譽代表的是男性個人的自尊和以男性為主導的家族尊嚴,女性的性和身體是榮譽符號的邊界,女性的身體,即與男性的生物學特征的差異決定了女性生來就附屬于男性的地位,通過這種自然化表征策略來固化差異,清晰地劃分出榮譽的符號邊界,女性被榮譽邊界強制劃歸為他者。①周玉佳:《從榮譽謀殺看巴基斯坦婦女的 “他者”地位》, 《南亞研究季刊》2011年第1期,第78~83、114頁。一旦有女性成員觸及禁忌的邊界,男性感到其主體地位受到威脅,就采取迫害手段清除 “玷污”家族榮譽的女性以恢復原有榮譽符號體系的統治。

莎梅和巴洛奇的 “反表征”斗爭實質是 “他者”跳出傳統文化內部,對男尊女卑的傳統男權文化的反抗。對于占據社會主流地位的傳統男權文化而言,宣揚男女平等的現代女權文化被劃為 “他者”。雖然巴洛奇的 “反表征”斗爭使其成為一個巴基斯坦女性推崇的代表著新時代自由女性的文化標識,但她掙脫傳統禁錮的斗爭其實并不自由,在有關她的大多數新聞報道里,媒體都會在她的名字前加上一個前綴—— “巴基斯坦的金·卡戴珊”。關注巴洛奇的大多數人和關注金·卡戴珊一樣,只是在等她們下一次 “脫掉衣服”的動態,媒體像跟蹤明星一樣爭相曝光她的身份信息和行蹤動態,女權主義者認為 “她只是通過脫掉衣服來獲取關注”②“How Comparing Qandeel Baloch to Kim Kardashian West Exposed a Crisis of Feminism in Pakistan”, http://www.vogue.com/13462861/qandeel- baloch - crisis- of- feminism - in -pakistan/.,這位巴基斯坦“新時代女權主義者”在社交媒體上苦心經營,想打造一個名叫 “坎德爾·巴洛奇”的獨立自由的女性形象,可她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可悲地永遠定格在了 “巴基斯坦金·卡戴珊”這一標簽之上。這是巴洛奇的 “反表征”斗爭中存在的一個無奈的圈套,她通過裸露身體逾越禁忌試圖駁斥傳統文化秩序里對女性的定型化表征,而毫無預料地被另一套定型化表征給局限住了。

德國小鎮修建難民隔離墻:“墻”的陰影揮之不去③ 本事件評析由游歡撰寫。

2016年11月,在德國慕尼黑郊區南部一個叫Neuperlach的小鎮上,一堵高達12英尺長達100米的巨型石墻被建造起來,橫亙在當地居民區與難民營中間。事件起因是當地政府在Neuperlach的一個居民小區附近100米處修建了一座難民營,用以安置160名沒有親人陪伴的難民兒童。但是這一舉措隨后便遭到了當地部分居民的反對,他們到當地法院申請建造一堵石墻,用以阻隔居民區與難民營,理由是難民營對他們造成了嚴重的噪聲污染,以及難民營的存在將導致當地房價暴跌。慕尼黑行政法院的法官對于這一請求予以批準。于是就在11月,這堵比柏林墻還高的隔離墻建造成功。①Berlin A.H., Holmes Simon, “ Germany's new wall: 12ft?high barrier?taller than the infamous fortification that once divided Berlin is constructed in Munich to protect locals from a migrant camp”,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909922/A -12ft- high - Munich - Wallbuilt-protect-locals-German-city-camp-young-migrants-living-community.html, 2016-11-6.

近年來,中東地區持續動蕩導致大量難民不斷涌向歐洲,歐洲難民危機愈演愈烈,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涌入歐洲,難民的移入帶來大量的社會問題。雖然德國目前已經轉型成為全球第二大移民國家,其人口構成也逐漸多樣化,在短時間內大量涌入的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來移民,毫無疑問將對此前的社會秩序與社會文化心理造成明顯的影響。移民與本國居民之間不同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等都出現了博弈與沖突、認同與疏離的問題。由于宗教信仰、文化價值觀以及國家認同的巨大差異,難民的融入依然存在許多困難,與本地民眾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也時有發生。2016年新年之夜發生的科隆大規模性侵案,再加上2016年7月一個月內發生的四場恐怖襲擊事件,德國社會對于難民群體帶來的對社會治安的擾亂以及恐怖襲擊的增多,產生了極大恐慌。而右翼分子也時常制造針對難民的人身攻擊,據英國 《每日郵報》2016年11月6日報道,從今年開始,德國就已經發生了1800起針對難民的沖突事件,近200起事件對難民造成了嚴重的身體傷害。針對這一系列難民事件,默克爾不得不站出來公開表示將收緊難民政策,減少難民接收數量。

雖然難民危機帶來的社會問題與恐怖襲擊令德國人憂慮,但是此次慕尼黑Neuperlach小鎮修筑隔離墻事件卻引發了德國社會的廣泛討論和巨大爭議,對于修筑隔離墻,大部分德國民眾的態度卻是不贊同。 “墻”這個字眼,深深觸動了德國人的敏感神經。距離柏林墻倒塌還未滿30周年,另一座墻便拔地而起,被稱作 “墻2.0”。柏林墻在德國人心中留下的陰影揮之不去,令德國人對 “墻”這個字眼尤其敏感。對在東西德經過28年的隔絕后重新開啟溝通與交流的德國人來說,這來之不易的開放與自由應該格外珍視。許多德國民眾自發號召對待難民應該 “拆墻”而非 “筑墻”。Neuperlach小鎮當地居民Ludwig Fox在接受CCTV news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如何,人與人之間都不應該有墻。①CCTV, “In the German city of Munich, a wall was erected to separate refugees from local residents”, https://www.facebook.com/cctvcom/videos/10154862075049759/, 2016 -12 -5.

來自德國慕尼黑的Oliver Schwindt在change.org上發表了一封請愿書②Schwindt Oliver, “Wegmit der Mauer 2.0”, https://www.change.org/p/dieter- reiter- weg -mit-der-mauer-2-0,2017-1-1.。文中表示,“墻2.0”對于德國和慕尼黑一向標榜的多元文化來說是一個恥辱,是一種歧視,對難民的排擠,無異于煽動排外情緒,慕尼黑行政法院的這種仇外行為和明顯的錯誤決定必須立即糾正。最后Oliver Schwindt呼吁,要維護慕尼黑的健康的道德認知、體面和尊嚴,實現難民與本地居民的融合。該封請愿書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獲得大量轉發,截至2017年1月1日,已有6761位網民簽署了該請愿書。在對此事進行轉發與評論時,網友多采用憤怒、驚訝的表情以及 “恥辱” “惡心” “愚蠢” “種族主義”等字眼。他們反對 “排斥難民”“排外”,提倡 “寬容” “開放”對待社會中的難民,從更實際的角度,他們認為與其將資金花在 “筑墻”上,不如用來幫助難民,從而與他們建立友好的和諧共處關系。但與此同時也存在另一部分聲音,他們對大量接收難民帶來的性侵與恐怖襲擊事件頻繁發生而表示擔憂,并贊同修筑隔離墻以保護本國居民,甚至還有網友表示,“這樣就可以讓他們停止強奸和殺人,最好的選擇是徹底關閉邊界,并將他們驅逐出境”。

回顧歐洲近年來一再發生的難民沖突事件甚或恐怖襲擊,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跨文化障礙所導致的難民社會融入不成功,進而引發難民與本地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古今中外,人類社會建造了無數面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任何一面墻,其最終目的都是 “阻隔”。而 “阻隔”則來源于對 “陌生人”即他者的恐懼與逃避。對于慕尼黑Neuperlach小鎮的居民來說,政府在當地建造難民營后,那160名從遠方而來的難民,就是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所講的 “陌生人”①齊美爾:《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社會學文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第341~342頁。:他們在一個特定的地域空間的范圍內固定下來,但是,他們在這個范圍的身份基本上是由下述情況決定的:他們并非歷來就屬于這里,他們帶著一些并非和不可能產生于此的品質來到這里。他們的進入使得原本清晰的群體界限正在模糊,并且帶來各種不穩定與不確定性,他們成為一種威脅,當地居民由此而產生焦慮、不安、困惑、緊張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就會迫使該地區人口較多的民族訴諸某種 “形式恐怖”的暴力手段。②單波、肖珺:《文化沖突與跨文化傳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第9、117頁。

哈羅德·伊羅生曾指出,當族群關系陷入動蕩不安的時候,新的巨大的困擾在周遭升起,人們往往會選擇一頭栽回到部落的洞穴,栽回到 “姆庇之家”(House of Muumbi)③姆庇之家:肯尼亞獨立 (1963年)后,國內政局因部落之間的緊張而陷入紛擾,掌權的基庫尤族 (Kikuyu)召集族人舉行宣誓儀式,誓約:“誓死固守姆庇之家 (House of Muumbi)?!惫_德·伊羅生用 “姆庇之家”來比喻族群認同、族群歸屬以及族群之間的隔絕。,退回到再度把自己封閉起來的高墻后面。正因為如此,在安排政治與社會事務上,我們正在把自己再度割裂,把自己再度部落化,而且動作之快,超過我們追求更有人性的人際關系的速度④哈羅德·伊羅生:《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鄧伯宸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第39頁。,而與之相伴隨的,便是沖突、暴力與壓迫。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盡管存在諸多文化沖突,但不同族群之間的交流與交往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人類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應不斷尋求重建巴別塔的途徑,實現全球文化交流與共享,而非固守成見、故步自封。比起物質形式的墻,更難拆除的其實是人們的心墻。面對跨文化傳播的障礙,我們更應該倡導每一個文化個體走出自己的文化慣性,增加與異文化群體的互動和交往,只有在開放的文化交流形式下,文化個體才能建構起完整的自我意識,不同的文化群體才能和諧共存①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第107~114、258~262頁。。

加拿大列治文反華傳單事件:全球化情境下的“他者”之問② 本事件評析由黎衛民、劉惟真撰寫。

2016年11月,加拿大溫哥華列治文市居民們的郵箱中突然出現了敵視華人的種族主義傳單。17日一張印有姚明頭像的、寫著 “中國人已經接管了這里,白人只能靠邊站”,“你現在生活在祖先創建的社區中卻被邊緣化;而你的鄰居們拒絕講你的母語,還使你買不到房子。如果你們不想這樣,就加入Alt?right,拯救列治文市”等言論、煽動反華情緒的傳單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注意;在警方還未查明責任人的時候,11月30日當地又出現了新的反華傳單。這一事件經過 《溫哥華太陽報》、加拿大廣播公司 (CBC)等媒體的報道迅速升溫,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傳單上的 “Alt?right” (另類右翼)是一個鼓吹白人至上、反對移民與多元文化、歧視非白人種族的極右組織,在美國右翼團體中很受歡迎。有學者認為這些組織在今年活動范圍擴大,與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及民粹主義的流行有很大關系。但據中國媒體報道,列治文當地居民對種族主義的觀點并無好感。一位列治文居民在接受 《列治文新聞》采訪時提到,“種族主義在加拿大是沒有立足之地的,我們是彼此的鄰居、同事和朋友。在美國流露的仇恨在這里不受歡迎?!雹塾^察者網,《加拿大驚現反華傳單:白人靠邊站!中國人正接管》,http:///m.guancha.cn/america/2016_ 11_ 22_ 381459.shtml。

列治文市是加拿大溫哥華地區的一部分,是該地區華人居民比例最高的城市,也是北美地區唯一一個華人人口比例超過40%的城市。列治文市長布羅迪稱,傳單上的用語不能夠代表該市的價值取向。 “列治文市因包容、和諧而聞名,所有文化在該市都將受到歡迎?!彼诮邮?《赫芬頓郵報》采訪時說:“在傳單上散播這樣的內容不僅會誤導大眾,而且是一種可恥的行為?!雹貹imberly Yam, “ Someone Stuffed Canadian Mailboxes With Anti?Chinese Fliers After Donald Trump's Election”,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entry/anti-chinese- fliers- canada_ us_5833094ae4b058ce7aac02ca.

多元文化主義是大溫哥華地區的戰略基石,在這里有以印度家庭為基礎的印度社區,也有基于中國文化而建立的加拿大華人社區;其中央商務區是溫哥華市中心。該地區的文化景觀最契合新自由主義的定義,但其主要權力持有者仍然是白人。近幾十年來,當地社區人口的種族構成發生了變化,受過教育的第二代和第三代華裔和印第安加拿大人占據了較高比例,其 “上層建筑”也越來越多開始轉向從前的 “少數民族”。難以否認,加拿大多元文化景觀中的文化平衡由于多年來的華人移民和投資已經發生了轉變,而在列治文市這種現象尤為明顯。

實際上這樣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發生,據CBC報道,多倫多的公園以及學校內也張貼有類似的種族歧視傳單。此外,澳大利亞也曾抱怨中國人前往當地購房實際上是一種 “文化入侵、種族清洗”,這也成為之前在西方廣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在對本事件進行報道時,CBC與 《溫哥華太陽報》體現出了態度立場上的差異:當地新聞媒體 《溫哥華太陽報》將散發傳單的人稱為 “極端主義者”②“Racist flyers turn up in Richmond mailboxes”, http://vancouversun.com/news/local- news/racist-flyers-turn-up-in-richmond-mailboxes.,說明他們的觀點與態度是建立在溫哥華地區已經存在的文化多元性的主流意見氣候基礎之上的;而與 《溫哥華太陽報》不同,加拿大廣播公司在報道時則避開了 “種族主義” “極端主義”這些為事件定性的詞語,而用 “反華”一詞來形容傳單內容與散播者①CBC, “racist flyers Richmond”, http://www.cbc.ca/news/canada/british-columbia/racistflyers-richmond-1.3875639.。不過,就臉書用戶的評論與反饋結果來看,受眾對這兩篇新聞的反應區別并不明顯。

借用Henri Tajfel的內團體 (我們)和外團體 (他們)的社會認同理論②Tajfel, H.,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Behavior”,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courants et tendances, 1974 (13-2), pp.65-93.,我們可以更好地觀察與理解不同讀者在臉書上對該事件的評論。根據社會認同理論,人們喜歡相互分類,也喜歡將自己歸類到不同的社會群體當中來尋求歸屬感,并且經常歧視外群體 (他們)以提升內群體 (我們)的自我形象。從 《溫哥華太陽報》和CBC的這兩篇報道 “反華傳單”的文章中,我們就能發現這種 “他者化”現象。

在這個事件中有很多組互相對應的 “我們”和 “他們”的概念,其一就是 “我們的族群”和 “其他族群”。一般來說,如果族裔群體之間存在沖突矛盾,雙方都會采取將 “我們”與 “他們”分離的做法,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溫哥華太陽報》意識到這個事件本身就涉及敏感的種族問題,因此在評論部分發布聲明稱,“雖然我們感激與珍視讀者的評論,但我們希望讀者秉持禮節、保持尊重,人身攻擊將會受到規制?!雹邸癛ichmond RCMP are asking anyone who receives similar material to contact them”, ttps://www.facebook.com/VancouverSun/posts/10154058721167083? fb_ comment_ id = 1217527614972896_1217547744970883&comment_ id=1217547744970883.除此之外,“加拿大華人”與 “新一代中國大陸移民”、 “加拿大人”與 “拒絕同化的移民”也是在相關評論中經常出現的 “我們”與“他們”。

最有代表性的 “我們”與 “他們”的群體分化,還表現在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富人與窮人、擁有話語權的精英與沉默無聲的大眾的對立上。在臉書的相關評論中,有的用戶將溫哥華稱為 “高價的自由式污水池”,認為這座城市實際上是由富有的自由主義者擁有的;也有用戶認為多元文化在種族矛盾激化的事實面前無能為力,傳單上說的是實情,這也正是特朗普能夠坐上總統寶座的原因①Evan Wilgus, “Richmond RCMP are asking anyone who receives similar material to contact them”,https://www.facebook.com/VancouverSun/posts/10154058721167083? fb _ comment_ id =1217527614972896_ 1218812578177733&comment_ id=1218812578177733.。反華傳單的出現,揭開了加拿大多元文化群體沖突的冰山一角,倘若深層的文化矛盾無法解決,類似的沖突仍將在未來繼續下去。

維密時裝秀上的“中國龍”:文化符號的跨文化挪用② 本事件評析由李碩撰寫。

2016“維多利亞的秘密”年度大秀 (Victoria's Secret Fashion Show 2016,以下簡稱 “維密秀”)于當地時間11月30日晚在法國巴黎大皇宮上演,長達1個小時、制作費超過1200萬美元的視頻直播,吸引了全球180個國家近10億觀眾收看。本屆維秘秀因劉雯、何穗、奚夢瑤、雎曉雯等多張中國面孔的齊聚登場和T臺上無處不在的中國元素而備受矚目。名模Elsa Hosk在開場單元 “The Road Ahead”中身盤醒目的中國龍圖騰走上舞臺,成為整場演出的焦點。

“我們把中國當作第二本土,因為那里有與美國旗鼓相當的機遇?!本S密母公司LBrands首席執行官Les Wexner在接受采訪時毫不避諱地表達了該品牌對中國市場的重視③王碩:《內衣巨頭維密業績下滑 押寶中國市場》,《中國商報》2016年12月8日。,而本屆年度大秀上鮮明的中國風裝扮則被認為是為迎合東方消費者的審美而量身打造。

對于維秘此番不無大膽的嘗試,眾多中國觀眾在社交平臺上發表了評論?,F場親歷了本次演出的時尚博主Gogoboi在其公眾號中調侃道: “Elsa Hosk真的背了一條龍第一個出來祝我們龍馬精神,大吉大利,來年發財?!雹蹽ogoboi,《終結刷屏|維密大秀,跟著宇博,臺前臺后,看秀賞肉》,http:///mp.weixin.qq.com/s/BolxDypbLx98GmKj3FiL - g。這篇文章吸引了超過10萬讀者的點擊。網友們戲言Elsa Hosk和Kendall Jenner的裝扮非常適合參加中國的春節聯歡晚會,披紅戴綠的模特們讓人不由聯想到東北二人轉演員,把最炫民族風演繹成了 “最炫廟會風”①第一財經, 《披 上 浮 夸 “中 國 龍”, 維 密 難 掩尷 尬》, http://www.yicai.com/news/5174251.html。。除了惡搞,也有人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的失望和憤怒:“盡管我真的是維密的鐵粉,但今年我真是看不下去了??粗S密把中國元素展現得如此可笑和膚淺,我尷尬癥都犯了?!盋assiel直言: “我從來都沒見過這么丑和假的龍,我家門口過年舞龍的大爺手里舉著的龍都比這好。這就是維密所理解的中國風嗎?”②環球時報,《中國年輕人想說:這屆維密為什么讓我們如此尷尬》,http:///mp.weixin.qq.com/s/_ KbHTi9JwjibCqIiM3_ kzw。一些較為保守的中國觀眾則帶著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維密把內衣和中國傳統元素結合在一起的這個決定,他們認為中國風應該是古樸含蓄的,而龍的形象是莊重神圣的,和比基尼的結合使整體感覺很輕浮也極不和諧,這對中國文化是一種誤解甚至貶損。在新浪微博上,圍繞維秘秀的討論已經聚集了超過15億的點擊量,少有正面評價。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很顯然維密想依靠在設計中加入中國元素,以拉近和中國消費者的地域文化距離,但他們的設計卻并不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審美……大部分是西方人對東方文化刻板的印象?!北热?“開場模特穿的那條龍,可以做得更藝術化、更特別一點?,F在頭那么大,尾巴卻好短,就像舞龍、舞獅一樣”③第一財經, 《披 上 浮 夸 “中 國 龍”, 維 密 難 掩尷 尬》, http://www.yicai.com/news/5174251.html。。

讓人始料未及的是:維密秀上的中國風不僅沒有吹動中國觀眾,更在西方文化界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著名時尚雜志Cosmopolitan刊登了Helin Jung的評論文章 《Why Can't Victoria's Secret Stop Designing Racist Lingerie》,聲稱維密秀場上的中國元素,實際上是時裝包裝下的 “種族主義” (racist)和“文化挪用主義”(cultural appropriation)。文中寫道:“即便這個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一個男權的、白人至上的公司仍在為了自身商業利益隨意取用其他民族的文化意象……從維密秀場上展現的東方主義中,絲毫看不出該公司試圖增進對中國的了解并開展有意義的文化對話的意愿,它并沒有起到消除隔閡的作用?!雹貯ustralian Women's Weekly, “ Was the Victoria's Secret fashion show racist?”, http://www.msn.com/en-za/lifestyle/fashion/was-the-victorias-secret-fashion- show -racist/ar-AAkZ6OC.文章發布不久即遭刪除,但仍然吸引了包括Dailymail、VOGUE、Forbes、Washinton Post在內的眾多西方媒體加入討論。主流的觀點認為:無論是否有必要上升到種族主義的層面,維密秀上諸多中國元素的使用都是值得商榷的。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時代,文化采借 (cultural borrowing)已經成為全行業的趨勢,包括維密在內的跨國品牌是這一趨勢的直接推動者和受益者,格外要保持審慎的頭腦和謙虛的姿態,從而避免潛在的文化沖突。②Dailymail, “Is this lingerie RACIST? Victoria's Secret come under fire for‘cultural appropriation’over Chinese themes in blockbuster Paris show”,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 -3993442/Victoria-s-Secret-accused-creating-racist-lingerie-cultural-appropriationshowcasing-underwear-collection-Chinese-Mexican-influences.html.

事實上,這并不是維密第一次因為大膽的造型設計引發爭議,早在2012年度大秀中,超模Karlie Kloss身著印第安土著羽毛頭飾出現在舞臺上,該畫面一經播出即遭網民聲討,事態愈演愈烈,最終以維密官方和模特本人各自發表道歉聲明而平息。類似事件在時尚界不勝枚舉,品牌為了開拓市場或標榜個性,貿然使用他族文化意象,迎合的背后反而暴露了更加根深蒂固的文化隔閡和偏見。正如Forbes所評論的:一方面,將中國人心目中神圣的龍的形象與性感的內衣和棕發模特搭配在一起很容易被視為對中華民族的褻瀆;另一方面,維密真正的市場在于那些改革開放后出生的年輕人,他們與中國傳統文化間的曖昧關系和日益西方化的審美使他們認為,把古舊的龍當作一種時尚元素是難以接受的,它既不親近也不好看。③Forbes, “China's Millennial Consumers: What Victoria's Secret Got Wrong, And Nike Got Right”,http://www.forbes.com/sites/helenwang/2016/12/22/chinas- millennial- consumers - whatvictorias-secret-got-wrong-and-nike-got-right/#207f4d0c5183.

今天,全球市場和互聯網的發展為多元的意識形態、文化風格和形象的流動提供了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一些廣泛的、以技術與權力為基礎的“超級社會”能覆蓋全球,無視、濫用甚至破壞地方的文化傳統。①羅爾:《媒介、傳播、文化:一個全球性的途徑》,商務印書館,2012,第267頁。共同利益與相似性的外表下,族群間深層的差異仍然存在,因此,對 “外國文本”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引用和吸納不僅僅是在兩種文化所構建的多樣空間里獲得美感與快樂,更是一項復雜的跨文化活動,只有在具體的文化語境和平等開放的對話中才能實現②毛思慧、楊思:《種族、發聲與文化挪用:從 “后殖民”看電影 〈風中奇緣〉對Pocahontas的想象》,《中國比較文學》2002年第2期,第45~56頁。,否則,類似 “中國龍”的爭議仍將反復上演。

猜你喜歡
難民跨文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150萬烏克蘭難民涌入鄰國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世界難民日
——聚焦各國難民兒童生存實錄
誰遠誰近?
孟加拉 難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論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與調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論詞匯的跨文化碰撞與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