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得之間:評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修復工程

2017-01-27 13:18魏子元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貼金金箔文物保護

魏子元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 100871)

舍得之間:評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修復工程

魏子元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 100871)

千手觀音造像因其價值高、病害嚴重、技術難度大、修復時間長,一直備受關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現代文物保護修復中的典型案例。該工程在前期基礎研究和高科技應用等方面為文物保護工程做出了富有創新成效的工作,但針對其修復效果而產生的“新”與“舊”的爭論也引人思考。文章結合千手觀音造像的病害特點和其作為宗教文物的特殊屬性,在分析“修舊如現(舊)”還是“修舊如初(新)”方案選擇的基礎上,認為目前的修復結果實際上是在歷史信息完整與審美觀感中進行了一定的取舍,即用本體來展示藝術價值,用信息記錄來保存歷史信息。這種選擇只是舍與得的關系,無關對錯。

千手觀音;修復工程;修舊如現;修舊如初

大足石刻分布于重慶市大足縣西南、西北、東北的山區,始鑿于唐永徽元年(650年),興盛于公元9世紀末至11世紀中葉,后延續至明清兩代,是我國晚期石窟的杰出代表之一,1992年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寶頂山大佛灣山谷南面崖壁第8號龕內的千手千眼觀音造像是大足石刻最負盛名的造像之一,始鑿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1179—1252年)[1],整龕造像布局嚴謹,結構和諧,氣勢恢弘,金碧輝煌,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文化和社會價值。

由于川渝地區的獨特的氣候特點和地質條件,長期暴露在外界空氣中的千手觀音造像面臨著諸多安全威脅:造像表面的金箔開裂、卷曲、黯淡、剝落;彩繪層起甲、粉化、污染;石刻巖體缺失、斷裂、脫落等。各種劣化交織,嚴重損害了千手觀音造像的歷史、藝術價值。加之2008年汶川地震的影響,石刻本體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國家文物局啟動了“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

由于集石質、彩繪、漆層、金箔等多種材質于一體,加之受工藝疊加、環境潮濕等因素的影響,千手觀音造像破壞形式異常復雜、病害程度十分嚴重,修復工作具有極大的難度,被譽為“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從2008年立項到2015年修復完成,整整歷時8年,大體可分為研究實驗階段(2008—2011年)和修復實施階段(2011—2015年)兩大階段[2]。因其價值高、病害嚴重、技術難度大、修復時間長一直備受關注,從立項到修復完成,這期間所帶來的討論甚至爭論從未間斷①《世界遺產》雜志2015年第6期設置“大足千手觀音修復歷程與思辨”專題對修復工程進行了總結。。正如鄭巖先生指出的那樣:本次修復工程面臨的難題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同時也是理論上的,是一道技術和理論的雙重難題[3]。正是由于此項工程的特殊性,在備受爭議的同時,此項工程在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很多方面也具有開創性。希望通過對這一現代文物保護修復中的典型案例的理性思考和總結,能為川渝地區同類石窟遺產的保護與展示工作乃至我國文物修復理念和技術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在此基礎上形成更加科學、合理、先進的文物保護辦法。

1 科學細致的前期基礎研究

毋庸置疑,千手觀音修復工程在很多方面都為我國的石質文物保護工程做了很好的探索,特別是扎實的前期基礎研究。翻閱《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保護工程前期研究報告》,修復團隊從歷史資料的整理、文物現狀調查、巖土體工程地質勘察、環境跟蹤監測與評估、工藝研究、巖石、金箔、彩繪構成材料及病害機理分析等方面做了扎實細致的前期基礎研究。例如在工藝研究方面,除了對千手觀音本身工藝的研究,還擴展到了整個川渝地區的普遍考察,并且包含了對貼金工藝以及佛教藝術“身金色相”較為細致的歷史調查,其中還包括了對潼南大佛髹漆貼金工藝實踐的反思。另外,在記錄方面,項目團隊在前期調查階段以單元格、造像、手為調查單位,針對文物病害種類與面積、手臂數量和殘缺數目、法器數量3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共填寫調查表1 032張,約35 000個數據,手繪病害圖297張,病害矢量圖335幅,現狀照片1 300余張,其中經過近景攝影測量的高清晰照片40余張[2]。整個記錄工作不僅做了傳統的照片、線圖記錄,還用高科技手段通過三維掃描記錄下千手觀音的每一個細節:每一根手指的長度、彎曲的角度,每一件法器的位置,甚至每一塊金箔翹起多少毫米都有了細致記錄和信息存檔[2]。

在前期基礎研究中,項目組還注重運用高科技手段。例如,借助“X光”探傷技術,首次針對巖體雕刻結構穩定性分析;利用紅外熱成像、回彈儀巖體硬度檢測、電導率脫鹽效果檢測等無損科學檢測手段,指導、檢查修復工程質量;利用數字技術三維激光掃面、近景攝影詳細留取資料,通過3D打印及虛擬修復技術應用為修復實踐提供科技支撐;利用紫外、紅外、高光譜線程無損檢測分析,彩繪顏料、膠結物、紋飾機理指導彩繪修復效果[4]。工程組還在修復過程中建立起立體常態化微環境監測體系,首次在大型石質文物預防性保護中綜合運用流場效應預警機制。除了高科技手段,在前期研究和修復過程中對傳統材料、工藝的研究和利用也做了比較充分的工作,注重技術和藝術的結合,關于此,已有專門研究,不再贅述[5]。另一方面,此項工程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牽頭組建項目組,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東北大學、河海大學的專家學者,以及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地檢測分析儀器廠家共同參與。工程組聯合多家文博單位、大專院校、多學科聯合攻關,采用一邊研究、一邊修復的辦法,為文物保護工作多學科合作做出了示范。

細致的前期調查、高科技手段的應用以及眾多專業團隊的參與,為保護修復項目提供了確切、有力的資料和數據支持。特別是在目前國內對于文物修復多著眼于在技術性研究,忽視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的背景下,千手觀音修復工程在描述性和分析性研究上所做的工作都是詳盡且細致的,翔實的前期調查和基礎研究工作值得借鑒。孫華先生認為:大足千手觀造像的修復在重視保護干預前的現狀記錄、注重反復試驗而不趕時間、注重技術和藝術的結合等方面給我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程開了一個好頭,值得很好地總結[6]。

2 “新”“舊”選擇的得失

盡管修復團隊進行了科學細致的前期基礎研究,并做了充分前期實驗,甚至潼南大佛的修復工程也可以看作是千手觀音修復工程的前期試驗。但是,該工程還是引發了諸多爭議,爭議的焦點集中在由新貼金箔引起的“金碧輝煌”的修復效果。

在千手觀音金箔回貼的問題上,項目組對整個川渝地區的石刻造像工藝進行考察,發現髹漆貼金工藝在當地石刻造像的裝飾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扒钟^音造像本身的貼金工藝所采用的就是傳統的大漆貼金工藝;其次,大足石刻周邊的四川和云南地區是我國漆樹集中分布的地區,從就近取材的角度來看,使用傳統大漆也具有優勢;再次,使用造像裝飾的傳統工藝和傳統材料進行修復試驗,對于文物非物質層面的傳統工藝的研究和傳承也同樣有重要意義”[5]。最終的做法為在舊金箔回貼后找平、并以新金箔協色,這一處理方法的直接結果導致大部分舊金箔層被遮蔽于新金箔之下,而對新金箔未采取做舊處理,更導致整個造像金光閃閃、煥然一新。有學者用“用力過猛”來形容此項工程,指出“用力”修復之后,寶頂山千手觀音的歷史痕跡已不明顯,并不符合國際文物保護準則中的“最小干預”等原則[7]。這一觀點基本代表了以“修舊如舊(現)”原則為標準對修復工程的質疑。

這一質疑不無道理,這看似是對貼金技術層面的爭議,其實質是修復理念分歧和多元價值的沖突,由此引發的關于修復理念的深層次問題更是值得思考?!靶夼f如舊”理念在我國文物保護界有著深遠的影響,盡管這本身是一個不盡準確甚至相當模糊的概念,很多人將其視為評價文物保護修復唯一的“修復效果標準”。事實上,所謂的“舊”到底應該“舊”到什么程度,即是原狀的“舊”,還是現狀的“舊”。不同于西方修復理論的旗幟鮮明,中國“修舊如舊”的修復原則本身就可以分歧出李軍先生所概括的“修舊如現”與“修舊如初”這兩種狀態②李軍先生將風格式修復理念概括為“修舊如初”;將羅金斯的反修復理念概括為“修舊如現”。[8]。那么,對于千手觀音這樣一座從南宋修建以來、800余年間經歷多次修復的造像,到底應該如何修復以及修復到何種程度,這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理論選擇上的難題。

按照李軍先生對中國“修舊如舊”原則的分析[8],面對這一難題至少可以有3種選擇:第一,按照傳統的對“修舊如舊”的理解,最大程度維持千手觀音的歷史信息,做到“修舊如現”;第二,恢復南宋建造之初的狀態,維持其最巔峰的狀態(即其剛被制作完成時那刻的狀態),即“修舊如初(新)”;第三,新材料的“作舊”,即在通過對所使用的新材料的“作舊”,使之接近原作之“舊”,甚至達到難以區別的程度。比如現在很多歷史街區為了恢復明清時期的狀況多用這種方法。

從最終的修復效果來看,如果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當初造像時就已經貼金的話,就似乎更接近于“修舊如初(新)”的效果,金碧輝煌的貼金大佛儼然一副建造之初的輝煌氣派。歷史上曾對千手觀音有過多次修復,站在今天的角度來講,這些歷史上的修復也包含了文物所經歷的歷史信息?!锻崴箲椪隆返谑粭l也規定:各個時代施加在古跡上的正當貢獻必須予以尊重,因為修復的目的不是追求風格的統一。除了保護歷史信息以外,一個飽經歲月滄桑、充滿古意的修復效果似乎也更符合大家所理解的“修舊如舊”的效果[9]。那么,為什么沒有做到“修舊如現”呢?

作為國家頂級的修復團隊不可能對這一問題置若罔聞。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從一開始也困擾著修復團隊。劉曙光先生坦言到:“剛開始,我們只是將千手觀音修復看作是一項石質文物保護工程,也把‘真實性、完整性’和‘修舊如舊’的概念當作座右銘來約束和鞭策自己”[10]。為什么原有的原則和理念會發生變化呢?這不得不考慮到修復本體的特殊情況。千手觀音本體保存狀況非常差,病害之深超出預期:共確診疾病34種(其中,石質本體存在9種病害,金箔有11種病害)[11]。在貼金問題上,早在2008年現狀調查階段,修復人員觀察到金箔的保存量較大,且由于歷代修復均有重新裝金,形成金箔多層疊壓的情況,最多處有8層的疊壓關系。鑒于此,依據歷史性和真實性原則,修復人員希望能夠盡可能將現存的這些金箔保存下來。為此,2008年、2009年,修復人員選取造像局部進行第一次本體實驗。在對本體表面金箔層進行清理后,利用粘結材料對本體金箔層下部的風化巖體進行加固,對起甲金箔進行直接回貼處理,最后對經過加固的部分進行封護處理。這一試驗效果并不理想,經加固處理的金箔很快又出現開裂、起翹和脫落等情況,且內部的石質胎體也沒有得到良好的加固,安全性沒有得到改善??紤]到造像賴以保存的材料的安全性、穩定性,直接加固舊金箔的方案由此被否定[5]。如果說要“修舊如現”保留一個歷史滄桑的千手觀音,不做徹底的修復,那么很難保住文物本體。換言之,千手觀音已經“病入膏肓”,維持現狀的修復無法保證文物本體的安全,修復工作與其說是“治病”不如說是“搶救”。

除此,千手觀音造像作為宗教文物不同于一般的石質文物,除了其“病入膏肓”必須搶救保護本體之外,還應該考慮其作為宗教文物和佛教藝術的特殊性,保護其藝術價值。正如詹長法先生說的:“對于宗教文物這類特殊的文物,存在文物保護與信眾宗教崇拜需要之間的矛盾,這需要在具體的修復實踐中尋求平衡點。我們希望給大家一個真實的、同時符合信眾心中所想的千手觀音”[12]。因為,“神圣物品的腐蝕并不一定意味著精神價值的喪失……但另一方面,宗教性物品仍然需要,或者說至少更應當處于相對美好的狀態,缺少裝飾性內涵的保護過程可能使得它們不被信仰行為所接受”[13]。也就是說,如何體現千手觀音的藝術價值是一個現實問題,這個問題的背后可能關注更多的不僅是修復后視覺效果和文物安全問題,還包含了社會情感的考慮。文物保護的其中應有之義同樣在于對文物信息的呈現,這一呈現可能包含知識、美學、情感等多方面,但根本目的是使得觀者能夠獲得文化上的體驗,對于造像本身就具有宗教文化的內涵千手觀音而言,為了使普通參觀者能夠獲得直觀的文化體驗,其本體就必然也應當處于較完好的狀態[14]。

通過上面分析,可以發現千手觀音修復方案的選擇已經不單純是“修舊如初(新)”還是“修舊如現(舊)”的問題了,而是兩種爭論的修復方式:即是只純粹保護文物本身,還是保護文物本身的同時也將文物的歷史信息也保存下來,其焦點在于要南宋建造之初的那個千手觀音,還是經歷歷史滄桑的千手觀音,這背后實則蘊含著對保護本體價值的判斷和取舍。就拿髹漆貼金工藝而言,文化意義要求造像貼金層的美觀,科學保護要求不穩定金箔的揭取,但對于材料真實性的關注卻意味著舊金箔的回貼。對于長遠保護而言,大漆的使用未必優于化學材料的研發和利用,但對于髹漆傳統工藝的復原卻體現了歷史真實性[14]。對于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的保護修復,首要的是文物本體的保存,需要對修復后造像整體的完整性和藝術效果給予格外關注。但修復的目的卻又不只是文物在物質意義上的保存,如Macdonald先生所言,“對遺產物的保存并不以其自身作為最終目標,而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大獲取物品信息的途徑”[15]。對于千手觀音這一特殊本體而言,要實現通過保護、修復,進而發現并整理出文物原來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供人們研究、欣賞、傳承這一目標,就必須做出一定的取舍,最后的權衡的結果是:保護本體的同時記錄歷史信息。

這樣以來,我們就對修復團隊所做出的“新”與“舊”的選擇能夠理解了。雖然沒有嚴格做到“修舊如舊(現)”,特別是視覺效果不僅沒有“如舊”,反而煥然一新。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這項工程,因為這是在結合文物本體特殊性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歷史上的多層貼金現象與千手觀音的歷史價值有關,而采用傳統漆工藝的貼金技法與藝術價值有關”[2],這種選擇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而是舍和得的關系。加之修復過程是由修復團隊直接參與,大部分人的評價是針對修復結果的評價,過程與結果的偏離,也是導致此次修復備受爭論的原因所在。

顯然最后的修復方案是反復權衡的選擇。千手觀音的歷史、藝術、宗教價值最為突出,而目前工程的結果實際上是在歷史信息完整與審美觀感中進行了一定的取舍,用本體來展示藝術價值,用信息記錄(三維掃描、照片等)來保存歷史信息。簡而言之,就是讓觀眾在本體身上看到“美麗的千手觀音”,在照片上看到“歷經滄桑的千手觀音”。

3 不足與思考

在工程驗收意見中,專家們給了這樣的評語:“工程的組織與實施,遵循了國家文物局批準的方案,符合《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及行業相關標準的要求,前期研究扎實、技術路線合理、技術工藝嚴謹、施工資料規范完整;同時工程堅持研究與修復并行的原則,解決了諸多的技術難題;充分尊重千手觀音造像的宗教文物屬性特點,在文物保護和藝術效果與滿足社會和公眾需求的平衡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對傳統工藝發掘與傳承,現代科技和多學科研究應用等方面,開展了諸多富有創新成效的工作,解決或緩解了長期威脅千手觀音造像存在的各種病害,對國內同類型的石窟寺文物保護工作具有示范作用。同意工程通過驗收。同時建議工程在技術成果整理與推廣、造像所屬建筑修繕、造像本體保存環境的預防性保護措施等方面繼續開展工作”[16]。雖如此,筆者認為仍然有以下幾方面的值得改進和思考。

其一,在千手觀音的試驗思路中,修復人員認為多次貼金引發了嚴重病害,甚至破壞了造像的藝術效果。因此在修復中,應去除對千手觀音物質保存與圖像效果有害的貼金層,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歷史與藝術價值。為了從處理病害,采用“減層法”工藝流程,但其缺點在于歷史信息損失較多,部分金箔無法再利用,不能保存多層金箔的不同歷史信息[14]。類似這樣的做法有其自身的優點,但同樣有著無法諱言的缺點:本體上大量的歷史信息已經被剝離,雖然進行了記錄,但記錄的完整程度不可能與本體同日而語,歷史信息在脫離了本體之后其意義也同樣縮水了。換言之,當前的取舍其最大的缺點就在于不可逆。

其二,修復工程在“新金箔的覆蓋”和“與修復前的色差”方面的處理不如人意。雖然延續了傳統的貼金裝彩工藝,但造像外部貼金造成的色差沒有處理好。鄭巖先生從美術角度指出:金色是一種極端的顏色,它以黃色為基調并帶有金屬的光澤,輝煌燦爛。金色給人的印象是奢侈、炫耀、華美,這本身就與人審美觀念中的“古意”相悖[3]。盡管這一問題的造成與金色本身的屬性相關,但必須指出的是千手觀音新金箔的協色工作確實不令人滿意。色差的自然積累是緩慢的過程,除非借助歷史照片,否則肉眼難以觀察。而修復帶來的色差則是瞬間的,在如此短時間內產生如此巨大的色差,金碧輝煌的新色調新到掩蓋了過去,大眾難以適應這也是必然的。

其三,除了修復之外,更值得關注的是后續工程的開展。后續工程筆者認為至少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孫華先生指出的“寶頂山千手觀音龕本身一個完整的摩崖造像群,現在千手觀音造像已經修復和妝金,但兩側的雕刻卻仍然呈剝蝕狀態,二者對比鮮明,需要后續工程來彌補這一缺憾”[6];二是后期的保養很關鍵。這是我國文保工作中固有的不足——“今天得病今天看,好了傷疤忘了疼。修復投入千千萬,后續保養糊弄完”。目前的修復還只是治標,離治本尚遠,文物的安全隱患依然存在,當地的氣象、水文、地質情況對造像都有威脅,尤其是高溫、高濕的酸性環境的問題。如果不做好后期保養,只能是“今天修了明天壞,明天修了后天壞”,希望重視預防性保護和日后長遠的保養。

其四,千手觀音修復工程所帶來的新與舊的爭論對文物修復理論也是一個很好的思考。就文物修復原則來說“修舊如初(舊)”和“修舊如現(新)”的爭論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很難絕對地說孰對孰錯。每一個修復理論都有其產生的時代背景,但是在今天的條件下面對具體而又鮮活的文物,是應該從具體的條件出發還是應該嚴格按照某個憲章、某個原則去執行呢?真實性和完整性當然是應該遵循的修復原則,然而,并非所有的修復實踐都能兼顧,必須在各種因素下做出最優選擇。特別是在對東亞的一些文物建筑與遺存中,修復的理念不一定完全遵照西方觀念和語境下《憲章》的規定;而相反要尊重遺產所在文化環境中固有的修復理念與手法。布蘭迪(Cesare Brandi)說,每一個文物修復案例都是一個獨特的案例[17]。任何文物修復的個案都有其獨特性,不同情況使用的修復理念以及修復手法很大程度上有個別性,不可一概而論。千手觀音的修復使我們看到:修復本身就是對歷史信息的一種破壞,而要做的就是在去除病害保護本體與歷史痕跡保留之間做出權衡,在舍得之間做出最優選擇。歸根結底,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的基本原則是一個大家選擇的問題。

[1]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大足石刻研究[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471.

[2]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前期研究(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06.

[3]鄭巖.一道技術和理論的雙重難題[J].世界遺產,2015(6):76.

[4]周文沖,張琴,姜瀟.千手觀音修復工程中的高科技[N].中國文化報,2015-06-25(008).

[5]詹長法,徐琪歆,張可,等.從千手觀音造像修復看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與運用[J].東南文化,2014(2):17-24.

[6]孫華.千手觀音修復之我見[J].世界遺產,2015(6):74.

[7]FANNY.一次用力過猛的金碧輝煌[J].頌雅風.藝術月刊,2015(8):14.

[8]李軍.文化遺產保護與修復:理論模式的比較研究[J].文藝研究,2006(2):102-117,160.

[9]國家文物局.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文件選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0.

[10]去除病害為首要本體保存是關鍵提取信息是根本:專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曙光[J].世界遺產, 2015(6):81-85.

[11]時瀟.千手觀音的“體檢報告”病況、病因、修復方案的三年技術探索過程[J].世界遺產,2015(6):42-51.

[12]李佳霖.重慶大足千手觀音將“延年益壽”[N].中國文化報,2014-06-05(008).

[13]WEERSMA A.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on the handling and care of sacred objects in a museum context[C]//Sydney:ICOM 8th Triennial Meeting,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1987.

[14]張予南.潼南大佛與大足千手觀音像髹漆貼金過程反思:試論文物修復實踐中的文物保護理念[J].中國文化遺產,2016(5):65-75.

[15]MACDONALD G F,ALSFORDS.The museum as information utility[J].Museum Management& Curatorship,1991(3):25-29.

[16]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N].中國文物報,2017- 02-17(008).

[17]CESARE B.Theory of restoration[M].Florence: NardiniEditore,2013.

Between Gains and Losses: Comment on Thousand-hands Avalokitesvara Carving in Dazu Restoration Project

WEI Ziyuan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o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Because of its high value, serious disease, big technical difficulty and long-time restoration work, the Thousand-hands Avalokitesvara Carving has been concerned about for a long time, which has become a typical case in the modern cultural relics conservation work. The project has made innovative work in the areas of pre-basic research and high-tech application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but the controversy about "new" and "old" for its restoration effect is also worth thinking. The articl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s and the special attributes of the religious artifacts to analyze "repair old as now(old)" or "repair old as ever (new) " of the choice of the program, and the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effect of the current project is actually a certain choice between the complet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aesthetic, which is to show the artistic value with the body and to preserv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with information records. This choice is just a relationship between gains and losses, both right and wrong.

the Thousand-hands Avalokitesvara Carving;restoration project;repair old as now;repair old as ever

K825.4

A

魏子元(1992-),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E- mail:weiziyuan@pku.edu.cn.

猜你喜歡
貼金金箔文物保護
鞍山地區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的思考
地下文物保護首要舉措考古勘探程序應前置
當代瀝粉貼金工藝
當前文物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分析
虛假宣傳:網絡公司為增強商譽 “貼金”國資委被罰10萬
某些作家
藍靛金箔,歷久彌珍(中國畫)
金眼睛
救治患病文物的醫院 文物保護實驗室
土耳其人往身上貼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