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構新時代的時代精神
——評《生態哲學:新時代的時代精神》

2017-01-28 01:29
唐都學刊 2017年5期
關鍵詞:時代精神現代性哲學

陳 楊

(清華大學 哲學系,北京 100084)

【哲學研究】

建構新時代的時代精神
——評《生態哲學:新時代的時代精神》

陳 楊

(清華大學 哲學系,北京 100084)

基于現代性哲學的現代工業文明已經在生態、環境、資源等多方面顯示出其本質上的不可持續性,實現文明形態的根本性轉變迫在眉睫。新時代呼喚新的時代精神,而生態哲學通過對現代性哲學的反思,結合中國傳統的思想資源,能夠逐步改變人們的哲學觀、自然觀、科學觀和價值觀,從而建構起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時代精神,引領人類走向人與自然的持續和諧發展。

《生態哲學:新時代的時代精神》;生態哲學;時代精神;現代性哲學

現代工業文明一方面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物質生活的整體水平,以空前的效率生產出豐富的商品;然而另一方面“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造成了深重的生態危機、環境危機和資源危機。溫室氣體的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化,持續的霧霾籠罩著發展中國家的各大城市,野生物種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水資源、土地資源、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和礦產資源迅速耗竭。面對現代工業文明暴露出的種種危機,越來越多的中外思想家開始認為基于現代性哲學的現代工業文明是不可持續的,人類和全球生態系統若要得以延續和繁榮,整個人類文明形態必須發生深刻的變革。

中國共產黨十八大政治報告已經指出:“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鄙鷳B文明是相對于現代工業文明的全新時代,走入這樣一個新時代,不僅要求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更要求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革。任何一個文明形態得以確立,其背后都需要有獨特的意識形態和思想體系作為支撐。馬克思曾經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盵1]生態文明新時代呼喚新的時代精神,而這一全新時代精神的精華必將是一種全新的哲學。

在《生態哲學:新時代的時代精神》一書中,劉福森、盧風、曹孟勤和謝陽舉四位學者提出生態文明時代精神的精華是生態哲學。該書于2017年初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四位學者圍繞建構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時代精神這一核心議題,就生態哲學的哲學觀(或元哲學)、自然觀、科學觀、價值觀、知識論和文化論等諸多方面展開了深入探討。全書不但呈現了四位學者對現代性哲學的共同反思、對人類和全球生態系統命運等重大問題的共同關注,也呈現了他們在具體問題和觀點上的相互商榷和交鋒。

一、對現代性哲學的反思

時代精神是一個時代的主流思想觀念。按照黑格爾的說法,“時代精神是一個貫穿著所有各個文化部門的特定的本質或性格,它表現它自身在政治里面以及別的活動里面,把這些方面作為它的不同的成分?!盵2]現代工業文明時代精神的核心是現代性哲學?,F代性哲學持有本質主義的哲學觀,即認為哲學通過對個別事物的認識,獲知一般事物的本質并把握現象世界背后的本體。哲學思考的結果是通向真理。而且本質主義哲學觀認為真理是唯一的,對所有文化、所有社會、所有時代都普遍適用。西方學者又進一步認為,所有民族在文明的發展歷程中都參與了尋求真理性知識的競賽,西方則走在了所有競賽者的前列。因此,本質主義哲學觀與歐洲中心主義哲學觀合流,共同以近代西方哲學作為哲學的模范,要求其他民族的哲學都以這種哲學為標桿。所有不符合“標準哲學”的哲學都被貶斥為有缺陷的哲學。在這種哲學觀之下,很自然地就會得出以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和自由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為代表的現代工業文明是所有文明形態發展的必然方向。

劉福森教授采取歷史主義的哲學觀,認為近代西方哲學所追求的超歷史、超時代、去處境化的一般哲學只是一種神話。哲學并非真理性知識,而只是思想和觀念。哲學更多的是“從主體出發的對對象的解釋和理解。解釋是以價值觀為前提的?!忉屖且匀藶橹行暮统叨鹊膶ο蟮囊饬x的解釋?!盵3]31劉福森教授認為哲學與科學有著本質區別,科學是無立場的,它提供客觀、確定的知識。而哲學的解釋一定帶有立場,解釋并不提供客觀的知識。哲學的立場性一方面來源于人類意識活動必然帶有的人的視角;另一方面人類個體雖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個人不可能脫離其身處的文化和現實進行思考。文化決定了一個人思考的方法和路徑,現實決定了一個人思考的問題和內容,而文化和現實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發展的。因此,哲學具有時代性,哲學的研究也必須與時俱進。

哲學的時代性具體包含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任何哲學都是其所處時代的產物,是思想對該時代的把握。其次,任何哲學都是在一定時代中產生,并適應于那個時代,這意味著隨著時代的變遷,一種哲學會被另一種適應新時代的哲學所取代。最后,不存在超越一切時代的一般哲學,所以對哲學的好與壞、有用與無用的評價尺度在于是否符合時代的要求[3]43。只有認識到哲學的時代性,認識到任何哲學觀念都存在的立場非中立性,才能夠化解本質主義和歐洲中心主義的哲學觀,也才能打破現代工業文明是所有文明形態發展的必經之路和頂點這一迷夢。

現代性哲學是在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背景下,在西方近代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不是一種普遍的哲學,而是帶有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的哲學。因此,現代性哲學是有局限的,其局限性恰恰與現代社會嚴重的生態危機的產生密切相關。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正如曹孟勤教授在本書中強調的,是現代性哲學繼承了西方哲學采用不平等的主人和奴隸關系建構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傳統,由此形成了一種觀察和認識自然的特殊觀念框架。主奴關系哲學的根源在于西方本體論探究確立起的“本體與末體或本原與現象”的對立。本體被認為是獨立的本原性存在,而末體是依附于本體或由本體派生的存在。這種對立恰恰符合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確立的主奴關系理論:獨立存在的主體是主人性存在,而依附于主體的末體則是奴隸性存在。受這種主奴關系哲學的影響,長期以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被理解為“誰壓迫誰,誰主宰誰”的問題:“要么人被自然世界所決定,形成敬畏自然世界的奴隸心態,要么自然世界被人所規約,形成任意宰制自然世界的主人心態?!盵4]在古代,當人類的力量被極大地限制時,人只能匍匐在自然面前,對其頂禮膜拜。而當近代科學技術賦予人類改造自然的強大力量之后,人類就不加節制地使用這種力量,試圖征服自然,成為自然的主人。特別是笛卡爾開啟的近代哲學,將人確立為認識的主體,將自然確立為認識的客體,主體通過對客體的認知,就能夠獲得操控客體的權柄。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學為人類轉身成為支配自然的主人提供了思想基礎。

當今的人類以自然的主人和立法者自居,殊不知人不可能脫離自然而存在,自然中的萬物有機地聯系成為一個整體。人和所有其他存在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不存在本質的區別,更不存在壓迫與被壓迫的主奴關系。自然是孕育人類和化生萬物的母體,既不是奴役人類的暴君,也不是有待征服的對象。

現代性哲學繼承了近代西方哲學的本質主義哲學觀和以主奴關系為核心的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發展出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對現代人各種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塑造有著直接和重要的影響。盧風教授總結了現代性哲學在當今社會六個方面的具體表現:物理主義自然觀、獨斷理性主義認識論(或科學觀)、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反自然主義的價值論、人類中心主義道德觀和物質主義價值觀(或人生觀)[5]。物理主義自然觀實際上是站在本質主義的立場上來看待自然。自然不再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創造之源,而是一個物理的、機械的、可通過還原論得以認識和把握的客體。這種自然觀孕育了科學主義的認識論,即認為科學通過假設和驗證、分析和計算就可以獲得關于自然世界的確切知識,科學理論在發展過程中能夠不斷逼近自然背后的唯一真相。與劉福森教授認為科學能夠為人們提供確定的知識并且能夠線性進步的觀點不同,盧風教授借鑒20世紀以來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研究成果,認為并沒有獨立于人的理性和認識活動而存在的真理或客觀知識,所有科學知識都是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下對自然的把握??茖W價值中立和科學進步不斷逼近唯一真理的觀念都只是幻想,是科學認識的武斷自信,他將其稱為認識論上的獨斷理性主義。獨斷理性主義恰恰是現代性哲學的一個癥結。

現代性哲學過分強調人的個體性、獨立性和自主性,忽視了個人既不可能擺脫與其所處社會他者的連結,也不可能擺脫其所在生態系統的諸多關系而獲得存在。這種忽視反映在人際倫理的層面就是自由主義的政治哲學,即認為個人是評價終極價值的唯一尺度;反映在環境倫理的層面就是人類中心主義的道德觀,即認為人類是自然萬物價值的最終裁決者。然而,一個獨立于文化和社會影響的自由個體,如何可能對價值進行評判?即使個人的價值評判能夠實現,如果這種評判不能在社會共同體中達成某種默契,那么共同的倫理生活又如何可能?另一方面,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則僅僅注意到人類主體能夠意識到客體的價值,卻忽略了主體并非客體的價值之源。自然客體的消失,不但使得“客體的價值”一詞失去意義,甚至將危及人類主體自身的存在。身處社會和自然生態系統之中,這是人類無法擺脫的存在方式。人類所有的價值和道德觀最終都應與此種存在方式相關。

現代性哲學是現代工業文明的時代精神,它曾在人類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為現代性危機埋下伏筆。只有通過對這種舊有的時代精神的反思,才能夠認清現代工業文明導致的人類生存危機的根源,并最終開辟出新的時代精神。這一新的時代精神就是生態哲學。

二、生態哲學作為一種時代精神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國外學者結合多方面的環境思想資源,創立并發展了以研究人與環境的恰當關系為核心的環境哲學。其中,以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為代表的環境整體主義和以奈斯的“生態智慧”為代表的深層生態學都將其哲學理論建立在生態科學的基礎上,以一種全面的、系統的視角來反思現代社會。這一類援引生態學并強調整體價值的環境哲學被稱為生態哲學。作為環境哲學的一個獨特流派,生態哲學關注的對象并非個別生命體的權利和福祉,而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持存和繁榮。生態哲學的核心議題是重新確立恰當的自然觀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模式。作為生態文明時代精神的生態哲學,首先應該提供一套與現代性哲學的自然觀完全不同的對自然世界的認識,并闡明與新的自然觀相適應的價值論、認識論、倫理學、政治哲學等諸多思想觀念,同時也要為建立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實踐提供具體的指導。

盧風教授根據西方哲學中從赫拉克利特到懷特海和柏格森的傳統,并結合中國傳統關于自然的思想,提出把“超驗自然主義”作為生態哲學的根本自然觀。雖然自然無所不在我們的經驗之中,正如海德格爾所說:“自然在一切現實之物中在場著。自然在場于人類勞作和民族命運中,在日月星辰和諸神中,但也在巖石、植物和動物中,也在河流和氣候中?!盵6]60但是自然作為一個整體又是超越于我們經驗的:“(自然)決非在現實范圍中的某個地方,可以作為某個具體的現實事物而為我們所找到。自然之無所不在也決不是把具體的現實事物聚攏在一起的結果。就連現實事物整體,充其量也無非是無所不在的自然的結果。自然本身不能從現實事物那里得到什么說明?!盵6]60

自然作為一個整體,作為存在之大全和萬物之源是超驗的,無法成為人類理性認識的對象。同時自然又是生生不息的,包含萬物的自然處于不斷的生成演化過程中,新生事物不斷涌現,自然背后沒有永恒不變的真理。這意味著獨斷理性主義認識論所追求的目標,即把握自然現象背后的唯一真理,只是人類的一種虛妄目標。通過科學,人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認識自然運作的規律,但是自然本身仍然隱匿著各種奧秘。人類應該通過理性去認識自然、順應自然,而不是借助對自然的有限認識去征服自然、操控自然。人類必需明白,自然“永遠握有懲罰人類之背道妄行的無上力量”[7]。在超驗自然主義的自然觀下,人類應該敬畏自然。敬畏并非匍匐于自然面前,放棄人類的一切能動性。人類的一切活動始終是在與自然的交互關系中實現的。人不可能不影響自然,自然也不可能不影響人。敬畏自然只是要求人在與自然發生關系時,贊嘆自然的無窮奧秘,尊重由自然化生創造的萬物,遵循自然的持續和諧之道。

曹孟勤教授在批評了現代性哲學所繼承的人與自然的主奴關系傳統之后,也認為人應該回復到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重新結合為一個整體,以此消弭主奴的二元對立。但與盧風教授認為人應該敬畏自然不同,曹孟勤教授認為人類地位在自然中的回復是進入黑格爾對立與統一原則意義上的整體。在人與自然關系的整體性中,人與自然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包含著對方的本質,任何一方都無法離開另一方。這種人與自然雙方的平等地位,奠定了曹教授對人與自然基本相處模式的看法。他提出,人是自然的看護者。人通過在與自然發生交互作用時,將自然界一定程度地人化,將自然界轉化為人的對象性存在,達到人與自然的統一,以此實現了人作為主體的存在。所以人對自然的責任源于人實現自身主體性的責任?!叭耸谴嬖诘目醋o者,亦即人是自然的看護者;人看護自然,是讓萬物按照自然之真理充分涌現;萬物得以涌現,萬物繁榮昌盛,人自身的本真性才會隨之得以涌現?!盵8]

生態哲學并不僅局限于理論的討論,而是蘊含著可實踐性并要求獲得實踐。生態哲學希望真正地改變現實世界,引領人類從現代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這也是生態哲學能夠成為新的時代精神的重要原因。利奧波德在《土地倫理》一文中提出:“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當它走向反面時,就是錯誤的”[9],這一思想可以被看作是生態哲學的行動綱領。

1984年,奈斯(Arne Naess)和塞申斯(George Sessions)進一步提出深層生態學的基本原則,又被稱為奈斯-塞申斯八項綱領,具體內容包括:第一,人類與非人類的福利與繁榮都具有內在價值,無需依賴對人類的有用性;第二,生命形式的豐富度和多樣性有利于上述價值的實現;第三,除非為了滿足基本生命需求,人類無權降低這種豐富度和多樣性;第四,人口需要適度降低;第五,人類對非人類世界的干擾目前是過度的且在加??;第六,與經濟、技術和意識形態等相關的政策變革勢在必行;第七,意識形態的改變要朝向平等評價生命的方向;第八,所有贊同上述諸觀點的人都有直接或間接的義務去努力實現必要的變革[10]。在這八項綱領的基礎上,奈斯等深層生態學家又發展出涉及生產、消費、生活方式的25條具體行動規范。

生態哲學賦予人類看待自然的全新視角。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類社會的繁榮依賴于自然的穩定與和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可能凌駕于自然之上,更不可能征服自然。人只有按照自然生態規律約束自己的破壞力、欲望和野心,才能夠化解人類和地球生態系統的持存危機,進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時代。

三、建構當代中國的生態哲學體系

正如劉福森教授指出的,并不存在超越時代、社會和文化的一般哲學。一種能夠引領時代前進的哲學思想,必然有其現實基礎,有其適應于當地獨特文化性和民族性的源流。同樣,作為時代精神引領中國走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生態哲學,需要有一個中國化和本土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生態哲學必須處理中國人面對的獨特問題,幫助中國人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及現代性哲學帶來的危機,為中國人看待自然以及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注入新的視角和思考方式;另一方面,起源于西方的生態哲學也要與中國哲學和傳統思想資源相結合,在中國語境下協調生態哲學內部存在的理論分歧和研究的多重路徑,從而為在中國實現文明形態的變革提供更好的思想基礎。

生態哲學必須直面中國國情。當今中國仍處于快速現代化的進程之中,其現代化是通過成為世界工廠實現的。在為全世界提供廉價商品的同時,中國消耗了大量資源能源,產生了大量污染,使得國內環境急劇惡化。在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同時,中國人也一改過去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融入“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消費主義文化。同時,科學主義的盛行使得人們在面對污染加劇、資源吃緊的現狀時,寄希望于科學技術的進步最終解決問題,很少對造成諸現狀的思想根源進行反思和批判。面對這樣的國情,盧風教授指出,生態哲學在中國的語境下需要特別關注這樣一些問題:對現代性的反思、結合中國發展現狀研究環境正義問題、分析全國大部分地區出現持續霧霾天氣的制度根源和思想根源、以何種方式發展市場經濟和民主法治、如何破除科技萬能論這種現代迷信等。以上問題的解決都可以納入建構當代中國的生態哲學體系這一綱領之中。具體來說,不僅包括闡明與生態文明相符的思想觀念,還包括形塑生態文明的制度、確立生態文明的公民社會、公民意識、教育理念和媒體靈魂等方面[11]。

建構當代中國的生態哲學體系,需要吸取中國古代的思想精華?,F代工業文明在不到三百年的時間里,已經暴露出嚴重的不可持續性危機。而中華文明是世界延綿歷史最長的文明形態之一,這種可持續性是由其背后的思想文化傳統所支撐的。其中“天人合一”觀與西方現代性哲學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中國古人認為,人與天地萬物處在一個連續的存在序列之中。人和萬物、人和自然之間沒有截然的主客二分?!叭酥谔斓?,如魚在水,不知有水,只待出水,方知動不得?!盵12]正是在“天人合一”的整體主義觀念下,中國古人從來沒有妄想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而是不斷順應自然、遵循自然。

謝陽舉教授從道家的角度指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在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中體現出多種可能的狀態和趨勢。老子從“有”“無”兩種力量出發,尋找各種存在和變化中的最佳態勢?!斑@個最佳狀態是道的規定的實質。與這個最佳狀態最接近的,就是具有動態自演化、自組織、自平衡的穩定態,也就是自然常態?!痹诶献拥恼軐W話語中,自然是指萬物“如其合理、健康和穩恒的事態存在著、變化著”[13]。人與萬物一樣,都應該尋求其最佳狀態,即“自然”。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實際上是要求人追求和捍衛自身與萬物在動態平衡中達到的“自然常態”。

在實現生態哲學中國化的進程中,除了道家可以通過謝陽舉教授所說的“綠色文明的闡釋”,形成一種超越性的深層次道德,從而為建立新型的、順應自然的文明形態提供助力。中國傳統的儒家和漢語佛學都有豐富的思想資源,可能有助于生態哲學以適合中國文化社會的方式處理現代工業文明在中國特殊語境下暴露出的種種問題。

在人類和全球生態系統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之時,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為特征的現代工業文明勢必面臨著徹底轉變。轉變的方向是實現人與自然持續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新時代呼喚新的時代精神。劉福森、盧風、曹孟勤和謝陽舉四位學者,基于對生態哲學多年的潛心研究,就建構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時代精神的問題展開了深入且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生態哲學本身尚不存在統一的哲學范式,其內部各學派在某些核心觀點上持有分歧,其依賴的生態科學也在不斷發展更新之中。這一點,從本書著者對現代科學的認識、人與自然的地位關系、以何種路徑利用古代思想資源等問題的不同看法上就可見一斑。與此同時,生態哲學還面臨著如何保障個體生命的權利、協調個體與系統之間關系等諸多挑戰。所以,在建構當代中國生態哲學體系方面,四位學者做出了大膽的嘗試和重要的貢獻,但這種嘗試仍然是初步的,還有大量工作有待完成?;蛟S,只有在不斷反思現代性哲學并借助各文化和民族獨特的思想資源,協調生態哲學內部分歧和應對外部挑戰的過程中,才能奠定生態文明的哲學基礎,建構起一種新的時代精神,最終引領人類走向新時代。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2]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56.

[3] 劉福森.一種新的哲學觀[M]∥盧風,曹孟勤.生態哲學:新時代的時代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4] 曹孟勤.論主奴關系式哲學的終結——哲學生態學的革命價值[M]∥盧風,曹孟勤.生態哲學:新時代的時代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86.

[5] 盧風.生態倫理、生態哲學與生態文明[M]∥盧風,曹孟勤.生態哲學:新時代的時代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232-243.

[6] 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60.

[7] 盧風.超驗自然主義[M]∥盧風,曹孟勤.生態哲學:新時代的時代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297.

[8] 曹孟勤,王萌.人是自然界的看護者[M]∥盧風,曹孟勤.生態哲學:新時代的時代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137.

[9] 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慧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3.

[10] 謝陽舉.奈斯主義:奈斯深生態學運動的哲學方面[M]∥盧風,曹孟勤.生態哲學:新時代的時代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318.

[11] 盧風.論環境哲學本體化[M]∥盧風,曹孟勤.生態哲學:新時代的時代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223-225.

[12] 程顥,程頤.二程集:上[M].北京:中華書局,2004:43.

[13] 謝陽舉.老子“自然”概念的理論和實質[M]∥盧風,曹孟勤.生態哲學:新時代的時代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352-354.

ConstructionoftheTimesSpiritintheNewAge——CommentonEcologicalPhilosophy:TimesSpiritintheNewCentury

CHEN Yang

(DepartmentofPhilosophy,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modern philosophy, has revealed its non-sustainability in nature concerning ecology,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other aspects, therefore,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realizing civilization form is extremely urgent. The New Age calls for the new times spirit. Through reflections on modern philosophy,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ical resources, ecological philosophy can gradually change people’s philosophical viewpoint, natural outlook, scientific outlook and value outlook, so as to build up the times spirit of the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finally lead to the continuous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cologicalphilosophy:timesspiritinthenewcentury; ecological philosophy; times spirit; modern philosophy

B089

A

1001-0300(2017)05-0062-06

2017-05-21

陳楊,男,浙江諸暨人,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生態哲學研究。

[責任編輯王銀娥]

猜你喜歡
時代精神現代性哲學
試論毛澤東在通道轉兵會議上體現的時代精神
復雜現代性與中國發展之道
菱的哲學
“她時代”新聞報道中的“時代精神”呈現
淺空間的現代性
也談現當代詩詞的“入史”及所謂“現代性”的問題
現代藝術的盛宴彰顯“一帶一路”時代精神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為傳統詩詞注入時代精神
晾衣哲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