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博物館核心系統初探

2017-01-28 04:57張小朋
東南文化 2017年1期
關鍵詞:藏品博物館智慧

張小朋

(南京博物院 江蘇南京 210016)

智慧博物館核心系統初探

張小朋

(南京博物院 江蘇南京 210016)

“智慧地球”將深刻改變世界的運行方式。智慧博物館的核心系統包括建筑/設備系統、業務系統、觀眾系統、數據通信系統、決策支持系統五個部分。建筑/設備系統是重要的數據來源,并且這些數據每天會呈現規律性的變化。業務系統包含了對博物館藏品的征集、保護、研究和傳播。觀眾系統以觀眾的服務為中心。數據通信系統是將分布在各點的數據終端和數據傳輸設備、數據交換設備和通信線路互相連接而成的通信系統。決策支持系統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為決策者提供需要的數據和背景資料,篩選、比對、識別呈現出來的問題,協助判明決策的目標,提供各種可選擇的解決方案??傊?,智慧博物館將全面變革博物館的管理、經營和服務模式,使原先粗放管理模式下的博物館進入到精細化的管理模式。

智慧地球 智慧博物館 核心系統 信息化 物聯網

一、智慧地球理念下的智慧博物館

2008年11月,美國IBM公司向全世界介紹了一個重要的新觀點——智慧地球,認為世界的運行方式將因此發生深刻的變化。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的運行方式,不斷地調整著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大量的信息積累既增加了處理的難度,也奠定了密切聯系、精細管理的數據基礎。據IBM統計,僅在2007年到2010年的短短三年內,全球IP流量總數超過半個zettabyte(即1萬億GB)[1],全球在網絡空間中已經積累的數據量之龐大是人們無法想象的。IBM公司全球董事長及首席執行總裁彭明盛(Sam J.Palm isano)認為:首先,世界正變得“物聯化”,可以通過智能傳感設備將所關注的物理基礎設施和物品相互連接成網,從而將傳統的物理世界信息化,這就是物聯網;其次,世界正變得“互聯化”,物聯網與現在已經形成并且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可以充分互聯,從而實現物理世界與人類社會系統的全面互聯網絡,系統和物體可以相互交流、訪問;再次,在這樣一個全面互聯的網絡基礎上,世界就具備了智慧的基礎,而所有的事物都能變得“智能化”。新的計算模式能處理海量的終端設備和傳感器,并把它們與強大的后臺系統連接起來,所有的物件將變得更加智能[2]。在這種理論框架的指導下,IBM憑借對全球化進程的深入洞察,以及領先的科技力量,力求將智慧融入世界運轉的各個方面,以創建一個更智慧的地球,構想為整個世界帶來更高的智能化,讓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組織和機構更好、更高效地溝通。

“智慧地球”包括三個維度:第一,能夠更透徹地感應和度量世界的本質和變化;第二,促進世界更全面地互聯互通;第三,在上述基礎上,所有事物、流程、運行方式都將實現更深入的智能化,并因此獲得更智能的洞察。在智慧化建設體系的框架下,人類通過相互連接的體系,利用眾多來源所提供的豐富的實時信息,作出更明智的判斷,從而作出有利的決策,這就是智能的洞察。為了獲取這種智能洞察的能力,需要設計新的流程需求、開發新的業務關聯,將原有系統以數據關聯模式串聯起來,實現在信息驅動下由動態流程支持的、靈活的運營和運作,達到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通過這種智慧的運作,我們可獲得更靈活的運營、管理能力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局面。這種動態流程架構以數據為依據,降低了系統整體改變的盲目性風險,具有智能和安全的特性,并能夠以靈活、動態的方式與當前的業務環境相融合。通過這樣的智能架構,我們可以更為快速地響應業務環境的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環境協調能力。

近年來在世界各國的科技發展布局中,“智慧地球”戰略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可。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被公認為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而與“智慧地球”密切相關的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更成為科技發達國家制定本國發展戰略的重點。自2009年以來,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紛紛推出本國、本地域的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相關發展戰略。

中國的博物館經過三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設,從基礎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統到觀眾信息服務,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各大型博物館從多方面開展了信息化應用工作,尤其是在為觀眾服務方面更是大量利用信息化手段,使博物館慢慢擺脫了傳統的展品靜態展示模式,在語音、動畫等表達形式的輔助下,通過微博、微信、導覽機等傳播技術手段,逐漸使展品“活”了起來。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大力推動智慧博物館建設,促使博物館在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全面變革博物館的管理、經營和服務模式,使原先粗放管理模式下的博物館進入到精細化的管理模式。

在智慧博物館模式中,博物館的管理、運營、服務等功能在信息驅動下,以博物館核心系統為對象,使得核心系統內部的相關物件之間、各核心系統之間產生有利于整體正向發展的推動力,而且這種推動力在發生作用時,是以已有有效行為規則為準則自主進行,盡量避免或減少人為隨意性的判斷或操作。同時,通過大量的信息匯聚、整合、分析,使管理者獲知有可能的發展態勢,并將這種判斷通過實踐檢驗證實后,形成系統的新行為規則。

二、智慧博物館核心系統

2006年實施的中國《博物館管理辦法》根據當時國際通行的看法,定義了“博物館是指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過文物行政部門審核、相關行政部門批準許可取得法人資格,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此后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在2007年修改了《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認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

綜合來看,公共博物館的核心業務就是征集收藏、保護、研究、傳播展示四大部分,涉及到博物館圍繞藏品、研究者和觀眾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為了明確智慧體系在博物館中的地位,就必須分析博物館的這四項核心業務,明確其中各對象之間的作用關系,進而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建立起采集、傳輸各種對象所產生數據的方式,通過各類已有規則或通過大量數據分析提煉出的新規則對得到的數據進行判斷,進而獲取有效的解決方案,推動整個系統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這四項核心業務幾乎都是有關人對物、人對人的活動,而所體現的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互動較為薄弱,比如藏品與藏品的聯系、館舍與觀眾的關系。這些關系在現實中客觀存在,并時時發揮著作用。

筆者認為智慧博物館的核心系統包括建筑/設備系統、業務系統、觀眾系統、數據通信系統、決策支持系統五個部分。

(一)建筑/設備系統

建筑是博物館得以安全存在并正常開展活動的重要基礎。生活在公元前1世紀的古羅馬建筑師馬可·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在《建筑十書》中就早已指出,建筑由秩序、布置、勻稱、均衡、得體和配給六個要素組成,并在“得體”這一要素中強調建筑要注重功能、繼承傳統、道法自然,要根據建筑的服務對象來設計建筑的針對性功能,遵循有效的傳統方法,而不是隨心所欲地標新立異,要選擇合適、健康、安全的地點建設建造物[3]。

《博物館建設標準》(送審稿)[4]認為博物館建筑應滿足博物館藏品收藏、保護、研究、展示的需要,同時應滿足觀眾教育、服務,以及館舍運營、管理等功能的需要。一般而言,博物館建筑可劃分為四個功能分區:陳列、展覽、教育與服務分區,藏品庫分區,技術工作分區和行政與研究辦公分區。在建筑布局上各個功能分區互有聯系,如為了安全保衛和管理方便,建筑物的平面與空間布局設計必須把觀眾參觀路線與內部工作人員行經路線、藏品運送路線明確分開。

博物館建筑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觀眾和藏品,為保護藏品、參觀展覽提供基本的安全、舒適、便利的空間。博物館建筑空間主要由藏品庫房、展覽陳列廳、觀眾服務區域、技術和設備用房、辦公用房、室外廣場/綠地等組成,各個區域的大小、層級、間隔、絕對/相對位置、連接方式與距離等直接關系到博物館的安全運營和有效利用。如《博物館建筑設計規范》(JGJ66-2015)規定“對溫濕度敏感的藏品、展品的運送通道,不應露天”,《博物館建設標準》(送審稿)更是從建筑的功能布局、空間配置、流線部署、材料選擇等多方面規定了博物館的建筑要達到環境控制穩定、安全防范嚴密、利于身心健康的要求。

博物館建筑為博物館提供了基本的物質保障條件,但要切實實現博物館的安全防范、環境控制,還有賴于各類設備的部署與運行。博物館建筑設備包括給排水系統及設備、電氣控制系統及設備、暖通與空調系統及設備、安全防范工程技術及設備、建筑智能化系統及設備,以及與藏品保護、科學實驗等博物館日常業務工作開展密切相關的專用技術設備等。在地震多發地區,還需要設置博物館建筑結構的地震反應監測系統。

電力是當代生活中須臾不可或缺的主要動力來源,電氣控制系統是保障功能復雜的當代建筑可以被正常使用的基礎要素。在對電氣設備的操作與監視中,傳統的操作組件、控制電器、儀表和信號等設備大多可被計算機控制系統及電子組件所取代,由此構成了計算機自動化控制的基礎。給排水系統也是任何建筑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建筑物的給排水系統包括生活給水系統、生活排水系統和消防系統。消防給水系統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消防自動滅火系統密切,因此消防給水系統由消防聯動控制系統進行控制。生活給水系統主要是對給水系統的狀態、參數進行監控與控制,保證系統的運行參數滿足建筑的供水要求以及供水系統的安全。暖通包括采暖、通風、空氣調節三個方面,在功能上屬于建筑的組成部分,創造、控制并保持著舒適、清潔的室內空氣和溫濕度環境。這幾個系統都是樓宇自動化系統重要的監控對象。

安全防范工程技術(技防)是保障博物館中藏品和人員安全的重要技術。對博物館的藏品、展品的安全保障不同于一般社會面的安全監控,技防不能僅僅依賴視頻監控所取得的圖像資料作為事后追溯的線索,因為針對博物館藏品的盜竊案件雖然被破獲,但藏品極有可能已遭受損失。由于博物館藏品必須對公眾公開展示,其安全措施也不能等同于銀行等系統,無法通過嚴格的物防將展品與公眾隔離開來,許多展品甚至是以“裸展”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因此,博物館安全防范系統的設立原則是建立起縱深防護體系,根據被防護對象所處的環境條件和安全管理的要求,對整個防范區域實施由外到里或由里到外、層層設防的防護措施,設立有周界、監視區、防護區和禁區的防護體系,目的是延遲、阻止安全事故的發生。隨著時代的發展,博物館的安防對象從單一的藏品擴展到了觀眾,不僅要保障藏品的安全,還要盡可能地保證觀眾的安全,《博物館條例》第十條中就明確規定了博物館要有“確保觀眾人身安全的設施、制度及應急預案”。

以上這些系統是建筑與建筑中的人和物產生聯系的橋梁,與建筑的形式、功能劃分、空間設置密切相關,與人和物在建筑中活動的方式、對環境的要求密切相關。對于博物館而言,這些系統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設計、施工、管理、維護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博物館的安全與舒適程度。然而在傳統的博物館中,這些系統并沒有得到太多的重視,被排斥在博物館的基礎業務之外,最明顯的是全國尚無一家博物館能做到各個展柜中的微環境能由暖通自動化控制系統統一管理,常見到的場景是夏天在展廳的公共空間內設置很低的溫度,以此調節展柜內的溫度,并希冀借此調節展柜內的濕度,不僅浪費了能源,也使得公共空間中為觀眾服務的舒適性空調不再令人感覺舒適。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就在于,博物館的建設者沒有意識到暖通等系統是博物館的重要基礎業務,在博物館館舍建設時,展覽形式的設計和施工大大滯后于建筑和機電設備的設計與施工,展柜位置、大小、形式的延遲確定,使得必須與土建工程同步安排的機組分區、風道、煙管等設備無法預先根據展覽的要求來設計和安裝。

在智慧博物館體系中,建筑/設備系統是重要的數據來源,并且這些數據每天會呈現規律性的變化,這種變化直接影響到藏品保管/展示、文物保護、觀眾的變化與感受。

(二)業務系統

根據前文的描述,博物館主要業務就是圍繞著藏品的征集、保護、研究和傳播的活動。

博物館藏品的來源主要有考古發掘、拍賣/收購、捐贈、交換、調撥、移交等渠道,在這個過程中,博物館調動的資源主要有人力、物件和資金。人力是指以考古、文物鑒定、文物保護專家為主的知識團隊,由他們對征集對象進行專業考察,在真偽、時代、質地及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方面作出準確的鑒定與判斷,并從中確定是否符合本館的收藏標準與要求;物件是指對征集對象有參照意義的藏品、記錄;資金則可能有渠道、額度等條件限制。在這個過程中,博物館需要把握的是專家的專業水準和專業覆蓋面,需要控制物件影像、數據的完整性、可靠性、準確度和資金風險、運輸風險。在國內傳統博物館中,藏品的征集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隨機性,期間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觀因素的控制。首先,有資質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稀少,無法滿足眾多博物館的征集、鑒定需求;其次,大部分博物館的征集資金極為有限,很難通過拍賣等渠道獲取藏品,只能以私下接觸、談判的方式進行;再次,考古研究所從博物館中分離后,大部分的博物館失去了有序、持續的藏品來源,捐贈、交換、調撥和移交藏品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多數博物館只好根據藏品的缺項或展覽的要求,各顯其能地多方嗅探,謀得一展,或是長期守株待兔,難以作為。

雖然藏品征集是博物館的重要業務,但目前國內各家博物館信息化應用水平極低,幾乎處于空白狀態[5],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鑒定方式還停留在人為判斷階段,對征集對象的所有認知都以專家腦海中的知識儲備為基礎,以專家的經驗、喜好、擅長為依靠,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目前階段,信息化應用并不能全面取代人腦的作用,但我們能夠利用計算機和網絡強大的存儲、計算和傳輸能力,全面、準確、快速地整合已有相關數據,為人腦的判斷提供有效的幫助。如提取藏品的特征值,自動集成相關藏品和研究成果形成標本庫,為征集鑒定提供基礎的判斷數據。

“保護”在這里指的是藏品的保存管理和利于藏品長期存有的技術保護。藏品保管的程序有接收、鑒選、登錄、分類、入庫、保管(養)、提用、核對、注銷、統計等,這個過程的本質就是藏品的完善和信息的提取、藏品信息與藏品本體的核對。我國博物館信息化工作的肇始就源于藏品的管理,目前各大型博物館均建立有藏品管理信息系統,近年來國家文物局也是通過這樣的系統開展了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逐步掌握了全國的文化遺產數據。

藏品的技術保護包括修復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其中預防性保護包含了清除保存環境對藏品的累積性侵害,如溫濕度的變化、光線照射、空氣污染、生物危害等,這些破壞力看似微弱且過程緩慢,但經年累月后對藏品的破壞效果能達到驚人的程度。因此對環境的監控數據是決定環境調控的基本依據,是藏品日常預防性保護的重要基石。經過保護處理的藏品對環境有著不同的要求,然而這種要求很難有通暢的信息渠道傳送到藏品庫房管理者和策展人那里,造成藏品再次面臨受到損害的危險。另外,大量的物理、化學手段應用于藏品保護之中,各項數據指標、實驗結果的記錄和對比分析,能夠起到糾正錯誤認識、改進技術手段、提升保護水平的作用。但現狀是這些數據和記錄大多掌握在研究者個人手中,并不為技術團隊所共享,不利于藏品保護技術的整體快速提高。

圍繞藏品的研究是博物館生產精神文化產品——展覽的基礎工作,通過相關研究明確藏品所反映的所處時代的各種狀態,再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通俗的、有序的、和藏品本體相配合的展覽呈現給觀眾。多年以前筆者在一篇文章中認為對藏品的研究是博物館的弱項,而且面臨眾多的藏品難以解釋,或是解釋眾多,博物館難以取舍[6]。博物館研究功能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主要是因為研究長期以來是個體的行為,對信息共享的要求不迫切,研究的成果大都歸屬于個人,博物館很難掌控。在智慧博物館建設看來,研究需要數據資源的服務,圖書信息管理系統、檔案管理信息系統、藏品管理信息系統等都可以為研究提供便捷的數據支撐,研究的成果也可以被采集存儲起來,成為今后各項應用的支撐基礎。

博物館傳播功能是以展覽為基礎,加上圍繞展覽所開展的一系列相關活動,如宣傳圖錄編撰、文創產品開發等來實現。在信息社會中傳播的模式多種多樣,并大多建立在信息技術平臺之上,由于自媒體形式的出現和普及,傳播不再是單向,而是雙向多維,不僅影響著接收者,也影響著發布者。展覽是博物館中重要的信息集散地和數據源,集合了展覽綱要、藏品信息、研究信息、策展思路、觀眾分析、資金預算、建筑空間布局、形式設計、材料信息、施工管理、運輸信息、運營策略、宣傳方案等多種信息,因此,展覽信息管理系統是智慧博物館的一個重要環節。

(三)觀眾系統

觀眾是博物館服務的主體,長期以來我國博物館將觀眾視為被教育的對象,觀眾只能被動地接受博物館的內容傳遞?,F在隨著博物館行業觀念的轉變,觀眾服務日益成為博物館最重要的任務。按分屬劃分原則,觀眾系統應屬于博物館的業務系統,但由于前述的業務系統都是博物館的內部工作范疇,而觀眾是博物館的外部工作對象,并且博物館的大量內部工作的結果要針對觀眾來展開,因此筆者在此處將觀眾系統獨立出來。

觀眾服務附著了許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應用:領售票系統、觀眾流量統計分析系統、觀眾聚集量檢測系統、安全防范監控系統、舒適性空調智能化系統、交通管理系統、導覽與咨詢服務系統、商品銷售服務系統、博物館活動參與系統、展覽共創系統、志愿者服務系統、緊急救治服務系統等等。

(四)數據通信系統

通信是在一定的媒體中進行的信息傳遞,通信系統是用以完成信息傳輸過程的技術系統的總稱。數據通信系統是將分布在各點的數據終端和數據傳輸設備、數據交換設備和通信線路互相連接而成的通信系統。

在智慧博物館體系中數據通信系統是整體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生命線,通過傳輸線路把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個獨立的信息應用系統連接在一起,在標準與規則的約束下,讓用戶共享數據資源。為了保障數據能夠順利傳輸和共享,需要建立標準體系和維護體系。

(五)決策支持系統

決策支持系統是以管理科學、運籌學、控制論和行為科學為基礎,以計算機技術、仿真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手段,支持決策活動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機系統。決策支持系統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交互語言系統、問題系統、數據庫、模型庫、方法庫、知識庫管理系統等,為決策者提供需要的數據和背景資料,篩選、比對、識別呈現出來的問題,協助判明決策的目標,提供各種可選擇的解決方案,并且指明各種方案的特點、優勢和缺陷,通過人機交互功能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以優選的方式排序,為正確的決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智慧博物館體系中,決策支持系統是對“智慧”最集中的表現,在這個系統中要綜合處理文物數據、保護數據、研究數據、觀眾數據、管理數據和社會數據。在物與物的關系中,一個物的變化數據通過在知識庫、規則庫中的比對、判斷,可以調動執行機構自動觸發對另一個物的變化。在人與物的關系中,物的變化所產生的數據可以成為人的行為依據;人的行為對物所施加的影響,能夠以數據方式傳遞到知識庫、規則庫中,通過符合性對比分析得出行為恰當與否的判斷。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決策支持系統決定了協同的方式和融合的程度。為了最終實現所有知識、規則的統一利用,達到智慧型運作的目的,還必須建立起標準、規范體系,在統一模式下約束數據的產出、傳輸、存儲、處理、利用方式。

三、智慧博物館建設

凡是智慧的生命體均具有“感知—判斷—執行”的基本功能。人是智慧的動物,如當人的面前有一道溝的時候,眼睛會看見(感知),關于溝的大小、深度的信息就傳遞給了大腦,大腦根據以往親身的經驗或是習得的知識,來判斷能否直接跨過去,根據這個判斷來指揮腿是否向前走(執行)。

圍繞著智慧博物館的核心系統,首先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統,才能開展智慧博物館的建設,智慧博物館要解決的是博物館中物和物、人和物、人和人的關系互動問題。例如博物館中最重要的物是文物,不同質地的文物對環境要求不一樣,在庫房、展柜中部署溫濕度傳感器,感知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判斷是否符合文物的保護要求,如果不符合,就要自動啟動空調等設備調整溫濕度??脊胚z址中往往集中出土大量不同質地的文物,而這些文物進入博物館庫房后就被分置于不同的庫房,因此需要有信息技術將這些文物連接起來,提供給研究人員或觀眾,以展示全面的歷史信息。觀眾在參觀時,一般只能看到簡單的介紹,對展品的理解往往依靠展板的信息,很難完全看懂展覽,因此博物館需要將與展品相關的信息連接起來,以各種方式提供給觀眾。這些都是智慧博物館需要解決的問題。

總之,“智慧博物館”是改變博物館粗放經營的現狀,使之進步到精細化管理的階段的有效手段,也是令博物館脫胎換骨的一次發展機遇。

[1]《CAD/CAM與制造業信息化》編輯部:《智慧地球發展進入黃金十年IBM發表演講“歡迎進入智慧時代”》,《CAD/CAM與制造業信息化》2010年第1期。

[2]《一個新時代的降臨:智慧的醫療系統》,新華網[EB/OL][2010-02-06]http:// news.xinhuanet.com/tech/2010-02/06/con?tent_12940309_1.htm.

[3]〔古羅馬〕維特魯威著,I.D.羅蘭英譯、陳平中譯:《建筑十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4]《博物館建設標準》(送審稿)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編制,2014年在廈門舉行的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上,項目組向與會的文博專家匯報了標準的內容。2015年送審稿已提交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待進一步征求意見和審核。

[5]根據《國家文物局十三五信息化建設規劃》(征求意見稿)的披露,國家文物局信息系統中尚無和藏品征集相關的應用。

[6]張小朋:《數字博物館的視角:使用博物館》,北京數字科普協會編《數字博物館研究與實踐(2009)》,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責任編輯:黃洋;校對:王霞)

The Core System of the SmartMuseum

ZHANGXiao-peng
(Nanjing Museum,Nanjing,Jiangsu,210016)

The“smart earth”is believed to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way that the earth is operated.The core system of the smartmuseum consists of the architectural or facility system,operation system,audience system,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and 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The architecture or facility system is the source of data that alter regularly at a daily base.The operation system includes the acquisition,conser?vation,research and dissemination ofmuseum collections.The audience system centers on audience servic?es.The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a communicating system that connects data term inal equipments,data transmission facilities,data exchange devices,and communication lines.The 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 us?es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o provide the decision makers w ith the needed data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select,compare,and recognize issues thatappear,assist identifying the targets,and present solution op?tions.The smartmuseum is believed to revolutionize the management,operation and service modes of the museum,which will transform themuseum from an extensivemanagement into a fine one.

the smart earth;the smartmuseum;core system;informationization;Internet of Things

G260

:A

“錦繡雞——南京博物院藏雞文物展”開展

2016-12-01

張小朋(1963—),男,南京博物院圖書信息部主任、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館信息化與智能化。

2017年是農歷丁酉年,即中國傳統十二生肖的雞年。2017年1月5日下午,由南京博物院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江蘇省分公司聯合主辦的《丁酉年》特種郵票首發暨“錦繡雞——南京博物院藏雞文物展”開幕儀式在南京博物院小劇場舉行。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黨委書記嵇亞林、副院長王奇志,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江蘇省分公司、中國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江蘇省集郵公司的相關領導以及集郵愛好者代表、南京博物院觀眾代表等200余人參加開幕式。開幕式上,龔良院長致辭,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南京市分公司向南京博物院贈送了《丁酉年》特種郵票大版票。

本次展覽利用南京博物院院藏文物,從不同側面詮釋了“雞”形象中包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展覽分為三個篇章:聞雞起舞——酉雞篇、包羅萬象——藝術篇、妙趣橫生——民俗篇,將觀眾帶進“錦繡雞”的世界。涉及的文物包括玉器、瓷器、銅器、石雕、琺瑯器、紫砂器、緙絲、織繡、繪畫、木刻年畫、面具、剪紙、郵票等近200件,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鮮明的傳統文化特色。展廳設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館三樓的12號展廳,展期為三個月。

猜你喜歡
藏品博物館智慧
抱樸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國藏品
譚禮藏品
博物館
露天博物館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博物館
智慧決定成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