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中學生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

2017-02-04 06:41柴一森
學周刊·下旬刊 2017年2期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中學教育素質教育

柴一森

摘 要:在中學教育過程中,人文素質教育由于種種原因被忽視,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該不斷更新人文教育的觀念,從學生實際入手,開設人文素質學科課程,融人文素質教育于語文教學中,并組織各類人文素質教育實踐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個性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中學教育;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6-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6.046

在中學教育的歷程中,素質教育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話題。中學教育的內容,基本上可以分為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二者是人全面發展的兩個不同側面??茖W教育側重于智慧、理性和能力的發展,通過“求真”,使其行為合乎客觀規律;人文教育側重于社會價值、規范、情感的形成和確立,通過“求善”,使其行為合乎本真人性。一個完整全面發展的人,既需要有科學教育使其擁有理性方法,同時,又需要較高的人文素養組成其全面的知識結構,進而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完善的思維模式。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教育,必然會影響到個體的全面發展。

在中學教育現狀中,高考的杠桿作用使學校和個體都把精力投入到了應試教育之中,人文教育基本被忽視是一個現實。尤其是在占據較高比例的理科生的教學中,其教育內容除了語文之外,主要是數理化生等以科學教育為主的內容,無論是從學生個體還是學校的整體來看,人文素質教育現狀都不容樂觀,都亟待提高。因此,應該重視人文教育,使培養學生的不僅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也應該有較高的人文素養,主要途徑如下:

一、傳授人文知識

(一)開設人文素質學科課程

與現有實行的文理分科相比,即將取消分科,實施新的高考方法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無疑是一個進步,然而這還遠遠不夠。分科以后,雖然人文類課程(語文、歷史、地理、政治)成為了所有學生日常授課的正常內容,但實際效果恐怕也只是停留在課程表面或者課程表上而已。在考試杠桿的作用下,感興趣的學科才是值得學習的科目,偏理和偏文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依然會分化出潛在的文理生,其本質上和以前不會有太多的改變。只是對于文理兼修的學霸而言,多了一份選擇。

因此,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人文素質教育受到輕視的現狀,有必要對課程結構進行改革??梢試L試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強制性,使其成為高考的一份子或者參考成績。要創新辦學與育才的思想,改革教學內容,建立人文素質的課程體系,將史地政等基本常識匯成一個門類課程,傳授基本的常識,使學生能接受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同時,增設一些文學藝術類的選修課,既作為語文教學的補充,也使學生有更加合理的知識結構。

(二)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人文特性

在人文素質教學中,語文課無疑是最基本最現實的科目。作為言志載道的精神工具,語文教學承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代文學作品和散文類文章,除了承繼文學的作用,同時也兼有歷史甚至是地理的教育作用。文學作品中塑造的形象,無論是英雄還是俠客、帝王還是平民,其自身中都會包含有傳統的價值觀和善惡是非的觀念,這些形象在與讀者心靈的碰撞中會改變著一個人的生命活動和思想;同時,一部作品既是文學也會是史學,從中,我們也可以窺見歷史的身影。尤其是文學常識部分,其本質上是史學的一部分,在教學中,不應該簡略而過,而是要濃墨重彩,從而彌補歷史教學缺失帶來的空白。再者,結合文章中出現的地理內容,教師也應該融進地理知識,拓寬語文教學的內容,從而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因此,語文教學的作用應該被充分放大,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自身的人文性,使之能夠在學習中成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工具。

語文課程教學除了傳授基本的人文常識,同時也可以利用很多真實的英雄人物和虛構的美好形象,以及對國家自然、歷史的描繪,向學生傳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傳統民族美德等正能量。而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將價值觀和是非觀念等融入到作品中,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和情操,塑造理想的人格。使學生既能通過讀書掌握書籍中的基本知識,同時也能領悟作品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

二、 組織人文實踐活動

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是一個全面而系統的工程,傳授人文知識只是工程的一個方面,組織人文實踐活動則可以將人文素質教育進行深化。

(一)舉辦知識講座和人文社團活動

人文素質系列講座和社團活動也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一個有力途徑。

在正常的教學之余,舉辦普及性質的文學、歷史或藝術等方面的講座,不求深奧,但求寬泛。既講究知識性,也注重趣味性,使學生在快樂中汲取知識,達到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激發情感,娛樂身心的作用,從而對學生起到熏陶、教育、感召、凈化的作用。講座時間可以固定,形成一個機制,時間的長短要適度,既能達到傳授基本人文常識的目的,又不能占用過多的時間。把握好時間和內容全面以及趣味性是其重要所在。從這一點出發,對于教師的自身素質要求要高一些,如果達不到要求,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不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

對于社團活動,或許有人認為這是大學生的專利。其實不然,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中學中,也大有市場。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就是一個成功的社團活動。該社團每年都會舉行各種級別的活動,小到全市,大到全國、國際,參加的人數之眾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在這個社團的活動中,不僅僅是英語口語的提高,同時,學生對于聯合國機構的模仿建立,對于世界問題的參與、討論,以及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對策和稿件的寫作等,全方位地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包括思考能力、語言辯論能力、對國際政治的了解和解讀能力、對新聞稿件的寫作能力,甚至小到學生自我的生活管理能力以及對社會的認知等。

模聯只是成功的例子,其實,在學校中還可以有很多合適的社團活動,比如讀書會、藝術團體等。讀書既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寬度、也可通過寫作讀書體會并加以交流而加深自己的知識厚度。藝術社團則可以了解藝術的有關知識,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所以,社團絕不是大學生的專利,在中學開展社團活動,對于提高人文素質有著不小的實際作用。將社團活動全面禁止或者抱有偏見的觀點無疑是眼光短淺的表現。

(二)發揮共青團的特殊作用。

長期以來,共青團的重要作用在中學被忽視了。語文教學所宣揚的價值觀念是通過隱喻教學來實現的,觀念隱含在作品中,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而思想教育則是直觀可見的,二者之間的作用不可以相互替代。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傳統的美德教育,僅僅通過語文教學來實現是不完整的。必須充分發揮共青團的作用,始終教育學生把樹立崇高的信念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作為教育的重點,長抓不懈。通過輔導講座、觀看影像、知識競賽、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形式形成立體教育,從而使廣大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激發他們愛國、愛黨的政治熱情,自覺地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當前絕大多數的學生是從家門到校門,一心閉門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其實,這種局面大多是由學校和家長造成的,而學生本身對于走入社會、和外界交流有著濃厚的興趣。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引導他們了解國情、民情,接觸社會,對于自身人文素質的提高,有著極大的益處。我們可以通過開展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隊等方式,引導學生到社會中去,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奉獻給社會,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增長才干。

總之,只有不斷更新人文教育的觀念,拓展傳授人文知識的方法,活化人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挖掘人文教育的精神內涵,才能真正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開發學生的個性潛能,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作用不會馬上顯現,但對于個體的發展而言,一生將會受益無窮。

參考文獻:

[1] 郭中華.探討高職院校輔導員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實施途徑[J].教育,2016(7):98.

[2] 張萍,李英杰.語文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困境及實施途徑[J].理論觀察,2015(5):173-174.endprint

猜你喜歡
人文素質教育中學教育素質教育
如何培養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人文素質教育視角下醫學生道德行為習慣培養研究
人文素質教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論美育中的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中的音樂教育
如何有效滲透素質教育理念
關注基礎教育階段中的素質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