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定縣城鎮建設與陽寶山佛教文化的發展初探

2017-02-09 23:03黃昊
魅力中國 2016年16期
關鍵詞:佛教文化

黃昊

摘 要:佛教作為中國影響最大的宗教之一,雖然不是本土產生,但是發展至今早已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交融結合。通過對貴定城鎮發展進程探究,貴定佛教的發展是城市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本文主要是分析佛教文化與貴定當前發展的關系與路徑。

關鍵詞:貴定;城鎮建設;佛教文化

一、貴定城鎮發展與佛教文化的動因

(一)區域地理位置的便利給貴定帶來了佛教文化

佛教的傳入與貴州城鎮交通的發展關系密切。貴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區位的便利,佛教文化發展迅速。其中陽寶山也成為貴定佛教文化興盛的典型代表。

貴定縣是貴州省內中部地區城市,處于云貴高原東部,苗嶺北坡,行政上屬于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笆份d貴定于春秋戰國時形成、時歷代增修、明代擴建加固的滇黔通湖廣達京師主驛道的必經地,《明一統志》,記載新添衛治所距南京4730里,距京師8260里。而且,至粵西驛道、古州驛道、定番州驛道等重要驛道也必經貴定,故素有“黔之喉”之稱。貴定的陽寶山佛教史貴定佛教文化發展的典型代表,陽寶山處于黔中樞紐的交通有利條件,比較豐厚的物質生活基礎等諸多因素為佛教滲入貴定地區,引來高僧、興盛繁衍,并得以廣為傳播提供了條件,一時眾多寺廟,遍及城鄉,難得的契機,終使貴定陽寶山成為名聞遐邇的佛教名山。

(二)貴州在國家政治版圖中的地位轉換

1413年,永樂十一年建立貴州布政司,貴州成為明代十三布政司之一,即第十三個行省。貴州成為行省后,正式實行土流官并制,密切了與中原佛教的關系,在明王朝倡教政策的影響下,貴州土司流官多崇佛興寺,黔中地區的僧徒士民大建佛寺,大辟佛洞,佛教成為一股社會新思潮,迅速在全省傳播。

貴州建省,大一統成為貴州發展的契機,大批移民入黔,軍屯、民屯、商屯遍布全省,并以不同形式將中原、江淮封建所有制生產關系移植入各地,有力地推動了貴州經濟社會的發展。明代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正式建立貴定縣。貴定在明朝時期行政的建立,也為陽寶山佛教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便利。陽寶山早在明清時期就與四川的峨眉山、云南的雞足山并稱西南三大佛教名山1603年,明萬歷戊戌科進士丘禾實所著《陽寶前山重修殿宇疏》“每歲自元旦迨浴佛日,朝者接踵,呼佛聲相應,泥涂起拜,感動路人?!闭f明陽寶山的香火興盛,

清以來,佛教在貴定境內廣為流布,信仰廣泛,且佛寺庵堂遍布城鎮與鄉野。明朝萬歷年間,新添衛轄區內共有佛教寺院庵堂4所。清代貴定縣境內佛教寺院庵堂載之史冊者亦有5所?!瓣枌毶?,在貴定縣北,前后兩寺,為一方勝景。南山寺,在貴定縣,明初建。報恩寺,在貴定縣城北。興福寺,在貴定縣?!雹偾宕€曾重建牟珠洞、城南南山寺。②民國時期,貴州有近百所,解放初期,貴定縣歷史遺留的佛教寺庵24座。③乾隆及同治年間,陽寶山山寺曾遭毀。光緒年間山僧宗定(即寶華上人)重修蓮花寺,然千佛樓巨而巧實難修復。1952年當地群眾開始分占寺田廟地,1958年在大躍進的熱浪下,寺廟被拆毀,拆下的廢料有的被燒掉,石料被搬下山修建中學,的有甚至被當地群眾抬去修建豬欄牛圈,如今散布在德新各地。

二、陽寶山佛教文化的發展與貴定縣城鎮建設

(一)佛教文化與城市文化產業

佛教文化具有很強的社會輻射功能,歷史上在很多城市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貴定也不例外。

佛學文化具有與生俱來的滲透力和傳播力,它的輻射范圍廣、認知度高、受眾度強,因此佛教文化在城市品牌建設中所起到的宣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貴定是典型的鄉村旅游城市,長期以來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等因素的局限,市內的旅游發展和經濟建設缺少后勁,城市品牌很難有“蝴蝶效應”。陽寶山佛教文化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貴定的城市形象,壯大了文化產業,助推了旅游城市的建設。2015年2月5日,貴定陽寶山文化研究會獲批成立,主要負責陽寶山文物和資料的收集匯總,陽寶山相關文化活動的組織和召開,以及推動陽寶山的開發工作。2015年2月,貴定縣采用“PPP模式”與企業共同合作開發陽寶山,按照“政府項目、基金注資、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核心理念,采取公司制的運作模式,陽寶山遺址公園恢復重建暨旅游度假區項目正式啟動。

(二)陽寶山佛教文化與貴定城市精神的塑造

文化作為城市的靈魂,對于塑造城市特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和諧性,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建設和諧城市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取其精華,打造富有文化內涵的特色城市,同時對于佛教文化的弘揚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深刻的意義。

(三)陽寶山佛教文化與貴定的城市規劃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一座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體現。一座城市的文化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決定了城市社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保持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對于塑造城市特色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多元文化和諧共存是創建和諧城市的先決條件。近些年許多城市為了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在挖掘傳統文化的同時又積極引入新文化元素,但是在城市規劃與建設過程中沒有處理好城市新舊關系,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以及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協調關系,使得城市不僅沒有特色,反而雜亂無章。

三、陽寶山佛教文化與貴定城市發展建設的建議

(一)加強陽寶山佛教文化產業與貴定城市品牌建設的創新性

城市與佛教文化還有著顯而易見的互動性,佛教文化的形態,生活模式及其在城市實踐的運作中,往往是以城市為平臺弘傳、發展、壯大的。佛教文化一直提倡“如理如法”和“契時契機”,即一方面要求符合佛法和真理,一方面又要求契合時代特點和傳教對象的具體條件,這對于城市建設者來說,就要求創新城市品牌要堅持客觀規律,要立足實際,不能急于求成。同時,佛教文化是“開放的動態體系,它能夠有助于排除城市發展中的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積弊”,有助于改良、完善和豐富城市內涵,提高城市品位。陽寶山在貴定的城市品牌的宣傳中,立足本土,服務全局,通過陽寶山的窗口效應,增進外交往和文化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了貴定。

(二)加強佛教文化產業建設與貴定歷史文化積淀的研究

不同城市的文化依托于不同的歷史土壤,每一個城市都在發展中根據自身的地理環境、交通條件、經濟程度、文化傳承等來塑造自己的文化特質,這是不可復制的。文化雖然不能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所有問題,但對城市營造一定會起到重要的作用。陽寶山佛教文化的發展與貴定許多名人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例如邱禾實、邱禾嘉兄弟,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必是有許多歷史人物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而對貴定相關歷史人物的研究,會促進陽寶山佛教文化的宣傳的名人效應,同時也帶給與陽寶山發展的人文特征,為貴定城市的文化產業建設帶來靈魂。

(三)營造陽寶山佛教文化元素在貴定城市中的新表達

佛教文化的流傳與發展早已與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一個整體,從文化層面的角度看,發掘并保護性開發佛教文化,對其進行再創作,幫助城市營造樹立自身的文化品牌,為城市的文化多元化、文化和諧化提供動力。陽寶山佛教文化發展至今,不僅給貴定城市之中的文化架構起到了突出的貢獻,同時佛教優秀的教義理論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城市之中佛教文化元素在城市營造的過程中積極融入到現代民眾的生活生產中,為民眾創造更好的生活空間。

注釋:

①(清)鄂爾泰修、靖道謨纂:《貴州通志·寺觀》卷之十,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②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貴州省志·宗教志》,貴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頁。

③貴州省貴定縣史志編纂委員會:《貴定縣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頁。

猜你喜歡
佛教文化
慈航的影像之道
千年古剎——凈果寺
充分發揮佛教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明代溫州文學家何白的均州滄浪游記考略
城市化視域下的中國佛教文化景觀研究
佛教與中華文化發展淵源
營銷視角下的佛教旅游產品開發研究
營銷視角下的佛教旅游產品開發研究
絲綢之路上的西域佛教雕塑
試論儒家孝道思想對佛教文化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