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象工業:飲食生活的現代化與主體顛覆

2017-02-10 09:03羅曉東謝宏忠
關鍵詞:話語個體現代化

羅曉東,謝宏忠

(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福州350007)

形象工業:飲食生活的現代化與主體顛覆

羅曉東,謝宏忠

(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福州350007)

通過飲食生活現代化的現象描述表明,現代化在帶來更為個體化、多元化和自主化的主體性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形象工業的形成,造成了飲食生活的審美化、庸俗化和同質化,顛覆了人與食物間的主客關系。其本質是形象工業造成的飲食生活的審美實踐和文化生產逐步分離,審美實踐中脆弱的、矛盾的個體心理和文化生產中強大的資本力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飲食生活獨立成為一個有組織的、有復雜的分工、以推銷活動和營銷安排為中介的生產與消費系統,而這整個系統都受到資本流通與技術發展的共同支配。形象工業并不僅僅是個體所編織的自我消費的童話故事,它同時也是資本機器運轉的一個部分,由人本身生產但又獨立于人、導向性地重構主體的審美意識,形成一個以形象生產、形象消費為目的,從資本生產到自我生產的宏大系統。到底我們該抑制還是迎合現代化?在對形象工業的形成和意義進行反思的過程中,無論是探尋意識重構的方向,還是抵抗的行為技術,都憑借對審美實踐的維護和持續,只有保證獨立自主的審美實踐才能確保主體活動的中心地位。

主體性;飲食生活;現代化;形象工業;審美實踐

一、飲食生活研究的理論溯源與主體性

對于擁有悠久歷史的人類社會來說,飲食,不僅是為了維護個體生命的延續,更是一種重要的歷史、文化和信仰。作為重要的歷史,早在中國的西周時期,飲食就跟周禮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我們有一整套的禮儀規范清晰地定位飲食的內容和方式,又比如東坡肉、夫妻肺片、老婆餅等,每一道菜本身都具有自身被創造的歷史故事和符號意義而流傳至今。

作為重要的文化,中國不僅有八大菜系、南北差異,央視熱門上映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更是把我們的地域特點、飲食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而作為一種信仰,在世界各地的美食或者諸如佛教、道教和清真美食等,它們都有自己的倫理規范和對食物的價值定義。食物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不僅是維系生命的存在,同時還具有其內在的倫理價值和教化意義。所以,可以說飲食生活是人類的幸福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根本體現,是自然科學和社會意義相綜合的、復雜的問題,因而飲食生活實踐也一直都是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研究關注的一個焦點。綜合前人研究,學者們主要分別從飲食生活的身體(physical)性、話語(discourse)性和時空(space time)性三個不同視角對飲食生活的復雜本質加以論述。

第一是飲食生活的身體性。這也是研究飲食生活實踐的理論基礎。美食的評價和概念如何產生?美食的定義是否具有客觀、統一的外在標準?身體是享受美食的場所,但身體也是認知的場所,是主體構建的場所。梅洛-龐蒂認為人類的身體知覺不是簡單的視覺、觸覺的拼湊,而是一系列的欲望、情緒和感受的內在體驗的共同體現,是物質實在與經驗實在的綜合[1]235。所以,人們對“美食”的評價和定義,不僅是身體感受的結果,也是社會控制的影響。比如重慶愛麻、四川愛辣、山西愛酸、福建愛甜,為何會產生這些既各具差異又有地域共同偏好的飲食特點?從地域間、口味間的差異來看,這是人與人之間的主體差異、地域差異和文化差異的結果。但同樣的,任何一種情結的形成都是這類行為的一部分,是一種刻板的姿態,是一種相對于某一刺激范疇而獲得的、可以持續的意識結構[1]264。地域內共同的口味偏好和對美食的評價共識,并不是偶然的結果,而是傳統意識和時空延續下個體行為穩定性和持續性的一種表達,是社會化和社會互動對身體的控制結果[2]。因此,飲食生活的身體屬性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飲食生活不僅是對物質存在、物理環境的客觀感受,同時也是社會文化和話語控制的結果,是“主體感受—社會控制”的結果,即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感受、認知和實踐的結果。

第二是飲食生活的話語性。這包括了人類對各種飲食觀念、禮儀和各類規則的認識與利用[3]。布迪厄認為對待食物的不同態度、食用的不同方式和口味表現了法國社會的階級關系和社會結構[4]。方塔西亞繼承了布迪厄的思想,她認為飲食不僅是階級的體現,更是民族性格、民族意識的源泉,她認為法國菜是象征和話語的構成,而這又為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形成和維護了具有共同品位的“法國人”這個集體,并從法國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美食文學概括出的飲食文化中與法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性格相比較[5]。在這里,食物本身就是一種象征(symbols)和話語,通過消費和區隔(distinction)的方式,體現出人在社會結構中的不同主體位置[6]24-27。比如在中國傳統歷史中,“肉食者鄙”一言就分別在《左傳·莊公十年》、蘇軾的《艾子雜說》和嚴復的《救亡決論》中多次被提到過,還有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蘇軾的“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等話語,這些都體現了社會個體將“肉食”與其所在階級相聯系的象征行為??梢?,在西周時期就源遠流長的禮樂文化,早已經將不同階層的飲食類型方式和儀式規定,潛移默化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歷史傳統的認識之中,而“食不言,寢不語”、“席不正不食”等這些傳統意識所塑造的餐桌禮儀和飲食話語更是進一步固化了我們的就餐禮儀、身體感受和民族認同。因此,不管是從飲食生活的“文化實踐”[7]還是“文化傾向”[8]視角研究,都是對飲食生活話語性的體現和延伸。比如閻云翔就指出麥當勞在中國的快速發展是得益于迎合改革開放中的對“洋”文化的崇拜的心理情結和政治話語。而在注重品牌和差異的食品市場中,這種話語誘導消費的行為更是一種普遍現象[9]。

第三是飲食生活的時空性。一般說來,飲食生活的實現必然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之中完成的。時間和空間的存在是人類存在最為基本的物質緯度,時空關系是社會變遷最為直接的表現,同時,它也是支撐整個社會變遷的物質力量[10]。傳統的飲食生活往往是采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策略,八大菜系本身都與其地理氣候和季節變化緊密相關,這些都是其時空性的具體體現。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走出家門和廚房,也走出了自己單一的地域菜系和固定的用餐時間,走向了各種現代化的就餐場所,這也帶來了現代化中飲食生活的時空性的重要變化。比如愛爾蘭人在現代化過程中飲食習慣英國化和民族認同的變遷,就根植于愛爾蘭從小酒館、咖啡廳到俱樂部酒店的一系列餐館演變的歷史進程,同樣的,這也蘊含了社會階層、本土文化和市場經濟的重要因素和深層影響[11]。同時,餐館也是一種文化和品位的體現,是跨文化交流、社會化、時尚等形成的時空體現。餐館作為公共空間,在顧客群體與餐館空間、顧客群體與陌生的顧客群體之間的互動與觀察的過程中,就構成顧客群體學習和改變飲食方式和禮儀規范的場所[12]。方塔西亞也肯定了飲食生活的時空性所帶來的心理體驗和話語權力,她以麥當勞為例并剖析了美國化的異國時空和文化體驗對法國青年群體的吸引以及時尚的形成[13]。閻云翔也通過考察北京西式快餐餐廳的文化象征、餐廳中物品和物理空間的意義、消費群以及公共空間的運用,探索了西式餐廳作為一個社會空間的形成和特點[6]294-298。

身體性、話語性和時空性,既是飲食生活研究的三個重要緯度,也充分說明了飲食生活研究在大到民族認同、小到個體成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三者之間關系的相互交織與不可剝離又再次奠定了飲食生活實踐的復雜性。為什么我們要研究飲食生活的主體性?這是因為飲食生活的主體性問題,即人與食物之間的主客關系及其互動,是這三個緯度所隱含著的但又往往被忽視的重要問題。身體性、話語性和時空性本質上都說明了飲食生活中的主體性的脆弱,并且在不斷挖掘社會中各層面影響因素的同時,促進反思和維護飲食生活的主體特征和幸福追求。但是,在這三個視角的研究中,主體性又是作為一種附加的觀察產物而不是重點的研究對象,更不是作為飲食生活的終極目標,因而其價值和意義又往往被忽視。主體性研究最早來源于黑格爾的“異化”概念,也就是說,人的主體性問題意味著人對自我存在的否定與延續,而這也深刻說明了主體性問題是人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性問題。而在馬克思以及馬克思主義者的繼承和關注下,更是從歷史、文本、消費、認同、文化、性別、性等各方面對主體性研究的議題展開批判與反思,進一步奠定了以人和人的主體為研究核心的命題展開和理論發展,更是促進了人類社會秩序的再生產與人本主義思潮的再深化。在現代化的發展潮流中,飲食生活的現代化到底會給人的主體性帶來怎樣的變化和規律?以下就通過飲食生活的現代化發展以及其對主體性發展的影響展開研究。

二、飲食生活的現代化與技術支持

飲食生活的現代化根本上歸功于技術發展的支持和對社會各個方面的滲透與深層變革之中。

一方面是虛擬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人的認知方式和效率的轉變,“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不再是夸獎而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基本生活技能。歐特就認為博客等網絡平臺的構建是當代英國飲食方式和飲食文化轉型的重要轉折點,同時,這些平臺也為支撐英國社會的飲食政治和綠色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空間基礎[14]。通訊是人類生活整體中所有活動的核心,現代通訊技術的即時性、便捷性、專業性和多樣性四個重要特征,都使得人對手機和網絡的依賴越來越強。建立在網絡平臺構建和手機應用發展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將與飲食相關的主要的軟件和技術分為網上訂餐軟件、網上直播軟件、社交娛樂軟件三類,并通過百度手機下載平臺和360手機下載平臺的下載數量(人次),進行更深一步的統計和分析,如下表1所示。

表1 與飲食相關的主要軟件類型及統計數據

從中國報告大廳的數據來看,2015年各大外賣軟件在第一季度共完成訂單1.76億,與去年同期相比有340.8%的增長,其中“餓了么”占據市場份額的40.07%,“美團外賣”占到34.20%。除此之外,還有百度外賣、口碑外賣等各類新崛起的線上平臺也在不斷搶占市場。與此同時,網上訂餐軟件影響的時空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單以“餓了么”和“美團外賣”為例,這兩個外賣軟件覆蓋城市數量分別達到260個和251個,已經成為城市生活的有機組成。網上訂餐軟件的發展打破了對傳統的飲食時空的依賴,構建了信息飲食的新生活范式。同樣的,網絡直播軟件、社交娛樂軟件,不僅使得飲食生活成為一種文化在跨地域的全球空間中被消費、被符號化,也使得飲食生活的趣味、自由、個性等價值重新回歸到日常生活之中,而不是作為延續生命的粗糙手段。美食社區的形成更是將飲食生活資本化,成為個人的審美品位和文化程度的體現。比如,豆果美食軟件中“周圍都在看”、“收藏最高”、“秀美食”、“最熱活動”等模塊的構建,就使得飲食評價和飲食生活不僅是一種經驗實在和信息,實際上也在不斷轉化為個人的社會資本,吸引和促使青年群體飲食行為的迎合與改變。

另一方面則是交通運輸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降低,進一步促進了現實生活的改變以及飲食生活的現代化進程。這不僅體現在運輸技術對外賣服務的專業化支持上,24小時營業、送貨上門的貼心服務,同時,還意味著沃爾瑪以及其他大量的超市的發展和崛起,使得食品的零售成為可能,促進全球化、多元化的飲食結構走進家庭、走進廚房。在中國,傳統商業的流動性主要體現在各處行走的“貨郎擔”[15],或是半官方半民間的聯系者“行商”、“買辦”[16],依靠這些人的走街串巷才支撐起傳統地域空間中人們整個的購買行為和交換需求。但是現代化的發展和超市的出現促使飲食商品零售化成為可能,沃爾瑪的同一個柜子上可以既存在美國進口的牛肉也擁有中國本土的牛肉,跨越全球、縱橫東西,這就將全球和地域的食品共同展現、任隨選擇。傳統社會的貨郎擔、行商等方式不僅在流動性上具有局限,同時也不具備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更沒有像今天這么豐富多元的選擇余地。

如果說虛擬社區和網絡平臺的構建降低了個體對飲食時空的依賴、創造更加獨立自主的娛樂空間和生活空間,那么現實空間的變革則更進一步顛覆了傳統飲食生活的時空結構,豐富了飲食生活的選擇余地。從這里看來,那些毫不起眼的飲食生活習慣實際上正蘊含了現代化所帶來的巨大顛覆與變革,在技術發展的支持下,現代飲食生活也正一步步走向個體化、多元化和自主化的發展潮流。但在飲食生活的現代化顛覆個體對舊有時空的依賴,獲得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的同時,現代化為飲食生活所創造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又是否是真實的?個體化和個性化的發展又會對飲食生活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這也正需要我們進一步深思和反省。

三、形象工業:飲食生活現代化的主體發展與顛覆

在飲食生活現代化的進程中,主體性的發展不是簡單直線的,而是既發展又顛覆的復雜辯證的。這本質上正是歸功于一個建立在技術系統之上所形成的,以形象生產、形象消費而樂此不疲的,從資本生產到自我生產的宏大系統的形成。

一方面,主體性是發展的。信息技術和交通運輸技術打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前者帶來更為豐富的信息資訊以供分析和選擇,后者則為現實中的飲食生活提供了更為便利的可能,這都促使了跨文化的飲食方式得以在同一空間中集聚,豐富了城市生活和自我選擇??梢哉f,二者所代表的技術發展產生的正是對主體的選擇權的擴大與延伸的革命意義;但另一方面,在新的社會變遷中所形成的,人對信息,實際本質上是人對信息所構建的食物形象與美食評價標準的依賴關系則又再次顛覆了人與食物的主客關系。比如在“餓了么”、“美團外賣”等網上訂餐平臺或社交娛樂平臺中,盡管它們竭力構建了紛繁復雜、多元化的評價標準,但是諸如“距離最近”、“銷量最高”、“起送價最低”、“配送速度最快”、“評分最高”等評價標準本質上都是一個總體化的評價標準,是無法體現主體評價差異和需求差異的。這就意味著大眾集體的決策更依賴于標準使用的結果而不是反思標準本身的合理性,更加注重效果和風險的最小化而不是幸福意義的最大化。這也更進一步體現出話語規則戰勝思考、決策效果戰勝真相、消費主義不斷蔓延的現代化現象。在這個訂餐的決策過程中,我們看到的并不是人在思考,而是數據在思考,標準在思考。對數據和標準的神圣化和依賴,實際上就是潛在地對自己的思考判斷能力的自我否定,使得個體在飲食生活的實踐之中不斷被客體化、工具化。個體在不斷使用這些軟件的同時,也代表著對總體化的標準的屈服和迎合,同時也否定個體在標準設計和差異化上所具備的能力,造成飲食生活的同質化。

資本創造了美食的評價標準,而這又再次滲透到個體的飲食方式選擇之中并不斷被合理化。比如在現代化的飲食生活中所引發的青年群體在虛擬空間的娛樂互動和普遍的自拍行為等等,這不僅展現了青年群體的個性至上的自我追求,同時又使得飲食生活成了一件自我標榜和炫耀至上的行為,成為一件炫耀個人審美和品位的游戲,這就進一步擴大了飲食生活的審美化和庸俗化。這種強調自我、追求個性和炫耀品位、獲取認同兩個相互矛盾的心理,就是個體的雙重意識,個性而又渴望認同、另類而又容易脆弱。正因為這種雙重意識,比起口味,美食更重要的是賣相,甚至是物理空間設計的華美,是可供自拍和炫耀的外在特征,而不是內在的口感體驗。又比如麥當勞在中國就成為青年群體的身份符號和自由平等的文化象征的自我標榜的工具,星巴克也是青年群體炫耀自己小資身份的一種方式。這種神圣化、標簽化的行為又使得當代青年群體如果不喜歡或者沒試過麥當勞、星巴克,就會被同齡人認為是“土”的,遭受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社會排斥?!把蟆焙汀巴痢被颉靶≠Y”和“土”的話語對立,用區隔的方式使得飲食生活被賦予了超越本身客觀實在的文化價值與經驗意義,更是緊密結合了個體的雙重意識,再次鞏固話語規則和權力。在這樣的符號植入過程中,美食不再是被主體有差異地定義著,而是一個資本的評價、營銷與灌輸的過程,也已經不是人去選擇食物,而是食物選擇人,不是人在思考選擇什么食物,而是食物在思考受眾是誰、誰有資格的問題了,人與食物之間的主客關系早已被顛覆。

在這里,一方面在于資本對主體的審美和品位的定義與改造,將食物的形象標準從上而下地塑造主體的思維與認知;另一方面又是主體間的互動與傳播,通過對食物形象的炫耀消費和互動傳播,將飲食生活逐步庸俗化、審美化以及同質化了。飲食生活的現代化促使個體對于象征性資本的追求和沉溺,對他們來說,任何時尚、個性、地方主義、民族主義、語言等元素,都是一種創造自身資本和文化身份的方式。但是同時,形象工業又是脫離于個體實踐而獨立存在并對社會大眾群體施加影響的一個體系。這是因為形象工業并不僅僅是個體所編織的自我消費的童話故事,它同時也是資本機器運轉的一個部分。形象工業的形成以及人與食物的主客關系的顛覆,其原因正是形象工業正逐步使得人的飲食生活分裂為審美實踐與文化生產兩個過程,使得飲食生活逐漸形成一個有組織的、有復雜的勞動分工、以推銷活動和營銷安排為中介的生產與消費系統,而這個系統都受到資本流通與技術發展的支配。到底形象工業是如何形成一個具有復雜組織構成的贏利的工具?具體又有什么表現?

在鋼筋水泥構筑的城市中心的周圍,是看起來像貧民窟似的舊房子,而坐落在城市周邊地區的新別墅,則以其先進的技術備受稱贊,不過,對那些簡易房屋來說,過不了多久,它們就會像空罐頭盒一樣被拋棄掉。城市建房規劃是專門為個人設計的,即帶有一個小型衛生間的獨立單元,然而,這樣的設計卻使這些個人越來越屈服于他的對手:資本主義的絕對權力。正因為城市居民本身就是生產者和消費者,所以他們為了工作和享受,都搬到了市中心,他們的居住單元,也都聚集成了井井有條的住宅群。宏觀和微觀之間所形成的這種非常顯著的一致性,恰恰反映了人們所具有的文化模式:在這里,普遍性和特殊性已經假惺惺地統一起來了。在壟斷下,所有大眾文化都是一致的,它通過人為的方式生產出來的框架結構,也開始明顯地表現出來[17]。這段關于大眾實踐下的文化工業的形成,恰如其分地總結了飲食生活的形象工業的發展過程,并揭示其形成復雜組織的重要影響——資本以及追逐資本帶來的絕對權力。

其一,資本是話語的生產者,資本謳歌了現代生活方式并用越來越多、越來越華麗的辭藻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了積極心態和適應性。但恰恰也是如此,“先進技術”、“井井有條”等話語帶來的卻是對生活形象的壟斷,人為的方式生產出一致的產品和共同的愛好,徹底抹滅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差異。象征往往是大眾自身所創造的,但是象征性秩序的再生產和可復制性的內在循環則都是資本的炒作和引導消費的結果。這里我們必須意識到,文化生產的獨立性、資本化和組織性是造成形象工業的根本原因,這也更深層次地使得審美實踐過程中的主體性被資本徹底顛覆的真相被掩蓋。我們所喜愛的主播確實是個體的自我選擇和審美實踐的結果,但是,主播代言的食品品牌和收入卻是被代理商、媒介公司等控制的結果,而整個過程的包裝、宣傳并將其轉變為成功的表演則完全都是資本化的結果。正如??聨淼年P于話語規則和權力的拷問,在這里到底是誰在主宰話語,誰是語言的擁有者?[18]是大眾個體還是視頻主播,抑或是在這些蕓蕓眾生背后的資本?而這樣的話語又是否像它所塑造的那樣具有合理性,甚至獲得相應的合理化的特權地位?無疑,在這里資本才是這些話語的主宰,社會大眾的審美實踐和主播的符號意象都只是被其操縱的、贏利的工具。

其二,資本不僅在話語上宣揚了技術的先進性和積極性,同時,資本也是技術的實際控制者,這就更加促進了技術對人的主體性的控制。在技術的發展過程中,資本擁有者和社會大眾是不平等的階層關系,雖然這種關系常常被掩蓋,資本擁有者天然的也是技術的控制者,越是大資本就越需要技術的支持,而越是高新的技術支持就越使得牟利的手段越隱蔽、越自然而然。湯普森[19]、波德里亞[20]都肯定了這種資本流動和技術發展的一致性,也就是說,技術發展的目的并不是為大眾本身服務的,而是為了贏利、為了資本擁有者服務的。在這種隱蔽的階層關系和沖突之下,資本一面在話語上單向地編織了技術的美好未來,另一面卻又通過技術手法掠奪更多的資本利益。比如“餓了么”和麥當勞都是在宣揚自己對飲食生活的新主張和各種便捷、新鮮的特點,加強人對于信息技術的依賴。比如百度和莆田系醫院的爭端,抑或是“餓了么”上被曝光的黑心作坊,技術在幫助資本贏利的同時也在幫助資本掩蓋問題,使得人類的未來生活單方面地被編織而成。資本對飲食生活的技術控制,一方面明顯地在于信息媒介的控制,不管是信息、數據抑或各類標準都是這種技術控制的華麗表現,另一方面則是對于廚房這一生產空間的絕對控制和符號化。麥當勞最為推崇的便是自己生產空間的干凈整潔和快速安全,現代化的鏈式的生產方式不僅促使麥當勞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獲得更多的利潤,而且也是一種技術話語,通過塑造社會大眾對現代技術崇拜的心理情結,搖身一變成為麥當勞形象工業的有機組成。

因而,正是審美實踐和文化生產相分離的過程,使得飲食生活不斷淪為形象工業,加劇了資本對日常生活的例行化和穩定性的滲透,進一步導致生活世界被系統性地解構和破壞。在不斷被形象工業所吸引的過程中,媒介形象、技術話語的虛假都在促使現代化的飲食生活不斷陷入貨幣化、功利化、標準化和機械化的紊亂之中。這是因為,資本并不在意被大眾一時接受和歡迎的食品是否健康安全,也不在乎這種符號是否真實、有深度,而是在意贏利本身,在意通過控制食物的形象和話語控制消費。在這里,資本的滲透使得形象工業成為一場效果戰勝因果、及時戰勝永恒、外表戰勝內涵的追逐游戲,使得生活世界的秩序不斷解構、陷入迷狂。諸多如麥當勞一樣的高熱量、高蛋白、高膽固醇的肉類食品,價格更高、利潤更大、成本更低,可以進行更集約、更有效率的工業化生產,這使得資本控制消費的行為也更深層次地控制了人的飲食結構和身體健康?,F代化的飲食生活的實踐給予了資本滲透的絕佳空間,而資本的滲透則又再次具有導向性地重構現代化的發展。一切的話語和技術都在為資本造成的惡果掩蓋真相、消費真相,可以說,當飲食生活被這樣的審美化,飲食生活的意義和思考也就離開了我們的社會,而成為一種單純的被贏利、被自我標榜、被美學和技術掩蓋的符號。

四、抑制現代化還是迎合現代化?

主體性為什么被顛覆?在審美實踐和文化生產逐步分離的過程中,審美實踐中脆弱的、矛盾的個體心理和文化生產中強大的資本力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個體的審美實踐創造了形象符號,但是形象符號又作為資本產物或資本本身,作業工業化的制成品,借助資本對話語和技術的控制導向性地重構了飲食生活的實踐方向。這就是飲食生活現代化的自我囚禁,由人本身生產但又獨立于人、導向性地重構主體的審美意識的一個過程,形成一個以形象生產、形象消費為目的而樂此不疲的形象工業系統。主體性顛覆的后果,使得我們從未在意和深思什么是健康的飲食結構,什么是真正多元的飲食文化,仿佛一切都是天然的、合理的存在。面對這樣的顛覆結果,我們是否具有找回主體性和自我主導的可能?又如何重新構建一個安全、健康、幸福的飲食生活?

實現這一點的機會,并非要人們回到過去,只要消除那種把人類歷史變成控制和奴役的歷史的根源就行了。這些根源是政治經濟的,不過,既然這些政治經濟的原因重新塑造著人類的需求和本能本身,那么,只有將政治經濟的變革,貫通于生物學和心理學意義上能體驗事物和自身的人類身上時,只有讓這些變革擺脫殘害人和壓迫人的心理氛圍,才能夠使政治和經濟的變革中斷歷史的循環[21]99。

大眾文化是圍繞著大眾與權力集團之間各種形式的對立關系加以組織的。這種對抗總是包含著變成進步力量的潛能,而且實際上它通常就是這種進步力量。大眾的力量正試圖規避或抵抗權力集團的規訓與控制的力量,就此意義而言,它們正努力開創各種空間,進步性就可在其中運作[22]。

這兩段論述讓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一度持否定批判現代化態度的法蘭克福學派,還是樂觀迎合現代化的費斯克,都對大眾的文化實踐有肯定的一面,那就是強調審美實踐的意義、效果和對抗性。主體性是研究人作為主體所具有的特質,而這同時也是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自我的主宰的條件,不管是悲觀主義還是樂觀主義,至少在如何塑造人的主體意識的立場上是統一的——人的主體意識正是在對抗現代化的過程中覺醒的。但是二者在對抗的手段和路徑上卻產生了極大的分歧,到底我們該如何對抗飲食生活的現代化?是抑制還是迎合?

在批判和揭露大眾文化的偽個性化和虛假意識的同時,馬爾庫塞認為,只有革命一途才能形成新的共識和立場,而這就是新感性(new sensibili?ty)和新感性所帶來的政治聯盟。這里的新感性,既是一種美學的心理體驗,也是一種政治經濟的觀念要素,它是批判地認識大眾媒體、資本和政治權力所帶來的炒作和意識形態控制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和觀念立場。馬爾庫塞認為,只有建立新感性才能在否定現存體制、道德和文化的同時重新構建起嶄新的生活秩序和形式來。所以,馬爾庫塞肯定個體審美實踐,被壓抑的個體所創造的文化,本身就是對文化權威的一種解構,是對個體的意識構建和自我的支撐,而也正是這股力量才能支撐起整個的意識形態的革命行為,支撐起資產階級對王權的質疑[21]7-18。文化權威是統治集團對社會中“知識與道德的領導權”[23],統治階層不僅需要通過軍事、法律等強制力量實現其對政治社會的統治基礎,而且更普遍地還需要建立一個文化生活上引導公眾行為的系統并合理化自己的權力運行。所以,在馬爾庫塞強調感性革命的同時,也指出了革命的路徑——創造與維護革命的話語形式和藝術形式。馬爾庫塞認為,亞文化群體的“污言穢語”就具有這樣的革命意義。這種話語一方面創造了自身群體的表達方式和意識形態,形成群體的政治聯盟,另一方面也否定了正經的空洞的政治話語的神圣性,瓦解了舊有的話語規則的控制[21]140-146。在這里,審美實踐所帶來的自我意識和話語對抗,是超越個體的心理體驗和政治實踐的革命力量,促使越來越多的個體能夠創造自身的符號規則并對資本保持警惕,這樣的感性革命的歷程實際上也就是重返主體性的歷程。

現代西方國家中素食群體和綠色革命的聯系,從對素食文化的創造和反思,引導人們對餐桌上四菜一湯的意義的思考,對生命健康的熱愛,這正是契合了馬爾庫塞所認可的審美實踐的感性革命的理念。從自我意識的發展逐步進步到政治經濟領域的革命,甚至形成政治力量,對食品制度、食品生產和政策進行制約和引導,批判和抑制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這種對飲食意義和飲食方式的感性回歸和意識重構,就是馬爾庫塞給主體性回歸規劃的重要路線。建立在這個思路上,巴西學者也研究了地緣政治和關鍵人物對巴西大豆的綠色革命的重要影響[24]。在非洲更是在考慮建立政府與私人、公私合營下的產業消費鏈,通過進口供應商、農產品經銷商、農產品加工、零售為一體,透過超市滲透到更窮的社區中去,解決食品安全和食品供給的雙重難題[25]。這些綠色革命的成果正是說明從公眾的意識構建到政治力量逐步崛起和干預的貢獻這一條主體性回歸的路徑的可行性。

從馬爾庫塞到費斯克,對歷史主體特征的認識也實現了從被壓抑的主體到行動的主體的過程。這正是費斯克之所以對大眾文化保持樂觀性的原因之所在。跟馬爾庫塞一樣,費斯克也肯定了大眾文化具有進步性,肯定了大眾文化在文化生產的過程中的主動影響,同樣的,費斯克也認為主體性的延續和回歸重點在于審美實踐的對抗性以及空間創造(production of space)的能力。費斯克在這里肯定了現代化的發展所帶來的個體實踐的空間獨立性和自主性,認為這股力量給予了個體逃避資本和權力腐蝕、抵抗政治經濟的可能。??乱舱J為社會發展過程中總存在這樣的私人的、局部的空間,它既不是烏托邦的虛無理想的空間,也不是受到資本和權力規則滲透的壓抑的現實空間,是現實存在的異托邦(heterotopias)[26]。個體的異托邦的創造給予了個體緩沖現實控制的空間力量,也給予個體進入現實的準備空間。在這里,費斯克還提到了個體的“拼裝”(bricolage)技術,就是個體在自己的異托邦中自主地對原本的形象工業所生產的符號、文化和材料進行再組裝與再使用的內化過程,形成個體化實踐的創造力[22]177-179。因而,費斯克更強調的是與現存制度相抵抗的行為藝術而不是政治力量,是異托邦構建的技術和審美實踐的持續性。在開放與封閉的空間之間,在現實與幻想的雙重意識之間,在個性的壓抑與解放之間,恰好符合了馬爾庫塞認為的人的價值在勞動之外的觀點,也保障了人格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的維持的可能,更進一步地適應了當前飲食生活現代化的社會現實。

這種強調飲食生活現代化中個體抵抗的行為藝術,主要體現在兩個重要方面。其一是為抵抗大眾媒體、網絡空間等等資本滲透的異托邦的創造,豆果美食、下廚房等越來越小眾的美食社區的構建恰好為飲食愛好者建構起了屬于自己的異托邦,為了尋找自己的飲食生活樂趣和狂歡(carni?val)以獨立自主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一種純粹交流飲食經驗和飲食實踐的互動形式和理性被自我地建構起來。其二是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技術,將外在資本所構建的飲食文化解構再生產成為自己的個人愛好也成為了可能。西方社會正形成形式的信息軟件專門為了觀察和了解環境污染、生物滅絕、飲食安全等等,綠色信息的消費方式進一步儼然成為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也創造了一系列新的綠色信息技術產業。在這個空間的形成和愛好的互動中,不僅帶來對綠色生活的反思,更促進了個體審美實踐的進步和飲食樂趣的提高。這兩個路徑都是迎合和適應現代化的發展,促進自身駕馭技術和社會變遷的能力的成長。

至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前人學者關于當前飲食生活的主體性的回歸路徑的兩條規劃路線。一條路徑是從意識構建到政治經濟領域變革的路徑,這里強調的是個體對飲食生活的追求的審視和反思,構建起屬于自己的話語表達,并通過不同個體的類似實踐經驗,最終引起整個飲食生活領域的新的意識形態和對資本和權力的冷峻思考。這類形式的達成同時也需要對亞文化的肯定和引導,以及對現實經驗的批判和自我反思。而另一路徑則更強調對技術的掌握和適應,通過主動地學習新技術、再創造,開發解放自我的異域,找到自己舒適的飲食生活方式,抵抗外在的政治經濟力量的滲透。兩條不同路徑,前者更有利于飲食生活領域的反思和制度化構建,后者更有利于對飲食生活個體化、個性化的成長和樂趣的追尋。馬爾庫塞更看重個體之間相互聯結的意識。費斯克更看重個體化和個性化本身所蘊含的抵抗意識。二者各有優勢、相輔相成,都對我們當前個體化的自我囚禁的困境的破解具有借鑒意義。但是二者也都具有片面性,脫離政治實踐的個體化是沒有制度保障的,而脫離個體化實踐的自由意蘊則再次被政治權力所異化,失去飲食生活本身探尋樂趣的意義。

因而,兩條不同路徑的可行性的核心,正是在于對審美實踐的維護和持續。不管是探尋意識重構的方向,還是抵抗的行為技術,只有保證獨立自主的審美實踐才能確保主體活動的中心地位。馬爾庫塞的悲觀路線如果忽略了審美實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那么感性革命就是一場被新崛起的政治力量所控制的盲目的從眾行為,又會再次被技術和資本所奴役。同樣的,不能保證審美實踐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異托邦的構建技術和個體的解構行為則成為一種自我標榜的娛樂游戲,充滿了個性而又渴望認同、另類而又容易脆弱的雙重意識和心理沖突,這也預示著費斯克的樂觀路線的失敗。

審美實踐的構建和對抗的意義,正是對現代化的飲食生活中形象工業的形成過程和意義的反思。如何在飲食現代化中保持個體的審慎和冷靜?如何在獨立自主的空間尋找意義本身而非欲望的本能?如何在資本和權力環繞的話語世界找到自我的意義表達?如何在從眾的文化氛圍找到自己的主張而不是東施效顰,為了吸引他人而自我標榜?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主體性正是這樣一件失之不可而又脆弱的事物,拯救主體性,拯救飲食生活,也許只能寄望于更遠的未來和反思之中了。

[1][法]梅洛-龐蒂.行為的結構[M].楊大春,張堯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英]吉登斯.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批判:權力、財產與國家[M].郭忠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154-155.

[3]BONNEKESSEN B.Food Is Good to Teach:An Explora?tion of the Cultural Meanings of Food[J].Food,Culture and Socie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2010,13(2):279-295.

[4]BOURDIEU,PIERRE.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175-200.

[5]FANTASIA,RICK.Accounting for Taste:The Triumph of French Cuisine[J].Contemporary Sociology:A Journal of Reviews.2005,34(5):513-515.

[6]閻云翔.中國社會的個體化[M].陸洋,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7]NEGIN J,REMANS R,KARUTI S and FANZO J C.In?tegrating A Broader Notion of Food Security and Gender Empowerment into the African Green Revolution[J].Food Security,2009,1(3):351-360.

[8]TREFRY,AMY,JOHN R.PARKINS and GEORGINA CUNDILL.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A Case Study of Homestead Food Production in South Africa[J].Food Se?curity,2014,6(4):555-565.

[9]閻云翔.麥當勞在北京[G]//金拱向東:麥當勞在東亞.祝鵬程,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53-56.

[10]景天魁,鄧萬春,何?。l展社會學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301-315.

[11]IOMAIRE,MáIRTíN M C.Public Dining in Dublin:The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Gastronomy and Commercial Dining 1700-1900[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3,25(2):227-246.

[12]FINKELSTEIN,JOANNE.Dining Out:A Sociology of Modern Manners[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9:5.

[13]FANTASIA,RICK.Fast Food in France[J].Theory and Society,1995,24(2):201-243.

[14]OTTER,CHRIS.Teaching&Learning Guide for:The British Nutrition Transition and Its Histories[J].History Compass,2013,11(1):43-46.

[15]張中奎.“小歷史”中的“小歷史”——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苗疆“貨郎擔”[J].貴州民族研究,2010,(5):128-135.

[16]肖楚熊.行商制度到買辦制度變遷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7][德]霍克海默,[德]阿多爾諾.啟蒙辯證法[M].渠敬東,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7-108.

[18][法]??拢R考古學[M].謝強,馬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63.

[19][英]湯普森.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M].高銛,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1-5.

[20][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73-76.

[21][美]馬爾庫塞.審美之維[M].李小兵,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2][美]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王曉玨,宋偉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193.

[23][意]葛蘭西.獄中札記[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38.

[24]OLIVEIRA,GUSTAVO DE L T.The Geopolitics of Bra?zilian Soybeans[J].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2016,43(2):348-372.

[25]MOSELEY,WILLIAM,MATTHEW SCHNURR and RA?CHEL B.KERR.Interrogating the Technocratic(neolib?eral)Agenda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Hunger Alleviation in Africa[J].African Geographical Review,2015,34(1):1-7.

[26][法]??拢煌目臻g[G]//激進的美學鋒芒.周憲,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9-28.

The Image Industry:The Modernization of Dietetic Life and the Subversion of Its Subjectivity

LUO Xiao?dong,XIE Hong?zho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Through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dietetic life,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it brings a development trend which is more individual,diverse and independent.However,at the same time,it also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image industry of dietetic life,results in the aestheticization,triviali?zation and homogenization of dietetic life and subverts the subject-object rel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food.On the one hand,it is ow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dietetic life subverts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at?tribute,discourse attribute and spatiotemporal attribute,as well as the individual’s cognitive style,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mage industry.On the other hand,it is due to the gradual separation between the two processes,aesthetic practice and culture production,which impels the further capitaliz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of the image industry.And this is the self captivity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dietetic life,which was produced by human themselves but also independent of them.It is a progress restructuring people’s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directionally,forming a system which will never be bored with the aim of producing and consuming images.Should we suppress the modernization,or cater to it?The reflec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mage industry of dietetic life constitutes the core issues and major challenges in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ivity under the modernization.

subjectivity;dietetic life;modernization;the image industry;aesthetic practice

C913

:A

:1009-1971(2017)01-0068-09

[責任編輯:唐魁玉]

2016-11-19

羅曉東(1991—),男,福建莆田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青年文化、青年政治與發展社會學研究;謝宏忠(1969—),男,福建政和人,教授,從事文化社會學研究。

猜你喜歡
話語個體現代化
邊疆治理現代化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中國現代化何以起飛和推進
——評《中國現代化論》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話語新聞
話語新聞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武器裝備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