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通識教育課程改革

2017-03-06 20:14信麗麗
教育教學論壇 2017年5期
關鍵詞:通識教育教學改革

信麗麗

摘要:通過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相關理論知識講授與實際環境問題分析相結合的課程內容優化,教師講授、學生參與的啟發式教學、案例分析與討論、報告、社會實踐、視頻資料、學生分組展示環境與健康熱點問題等多種教學方式的改革,加強對教師教學質量的把控和學生課業結束后的考核方式,達到大學教育開設通識教育類課程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知識整合能力及參與社會活動所需技能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環境污染與健康;通識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5-0003-02

前言

通識教育的思想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易經》中主張“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中庸》中也提倡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即是在古代我們的學者就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西方文化中通識教育思想同樣很古老,亞里士多德曾提出“自由人教育”,實行對話式、散步式和討論式的多學科教育。到了近代,通識教育最先成為美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石,其重點在于提升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知識整合能力及參與社會活動所需技能等內容。自20世紀末開始,我國也逐步在高等學校教育中推行通識教育。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大學生對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也不斷提高。因此,環境與健康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也越來越受學生們喜愛,高校對此類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視度也逐漸提高。但是,課程的開設過程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如課程內容偏理論,不能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授課方式傳統;授課內容脫離實際生活,輕實踐等。改革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模式,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成效,培養學生對課程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也將成為提升高校本科生教學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通識教育課程開設意義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各種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人類對健康的關注度也不斷提升。健康是人類生存之本,幸福之源。研究發現,單純由遺傳因素所致的癌癥大約僅有5%,而80%的腫瘤與環境因素有關,我們不能改變基因,但可以改善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學生可通過學習和研究環境與健康的關系,了解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合理地利用環境因素,消除污染,預防疾病,達到保護人群健康的目的。正因為如此,各高校也逐漸開設了環境與健康類通識教育課程,課程內容主要分為環境毒理學,環境中物理、化學和微生物因素,大氣、水和土壤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主要目標是將環境污染、環境保護和公眾健康聯系起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對環境和健康問題的濃厚興趣[1]。

二、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通識教育課程存在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近20年的文化素質教育使我國的教育水平和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育過程的重心也從知識轉移至學生,同時,逐漸意識到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作為培養學生多學科交叉知識和素養的重要課程,通識教育課程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對通識教育的理解存在誤區、課程設置不合理、實施制度不夠完善和教學方法存在不足[2]。近年來開設起來的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主要包括課程專業性強;內容偏理論,不能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授課方式傳統,還以過去填鴨式教學為主;授課內容不能緊密聯系實際生活,輕實踐等。其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不足是阻礙通識教育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些教師的素質偏低,部分教師采用傳統的灌鴨式教學方法進行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較少,很難開展深入討論。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期末成績兩級分化,嚴重影響通識教育教學目標的完成[3]。

三、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與對策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對策:優化課程理論知識,將環境與健康相關理論與實際環境問題分析相結合;改善教學方式,通過教師講授、學生參與的啟發式教學、案例分析與討論、報告、社會實踐、視頻資料、學生分組展示環境與健康熱點問題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提高教學成效;更新考核方式,使其更能綜合反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1.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近年來,公眾對環境污染與健康的話題越來越關注,更多的專家和學者把科學研究也集中在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的關系上。每年新英格蘭雜志、柳葉刀、JAMA等醫學權威雜志均發表多篇環境污染與人類健康的研究論文和綜述。在環境與健康通識教育課程中逐年增加最新的研究報道和內容,使學生了解并接觸到最前沿的科學研究進展,提升學生對環境與健康問題的濃厚興趣。

2.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并重。在環境與健康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我們將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相關的理論知識與社會熱點相結合,并加入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如近年來我國霧霾天氣頻發,我們可以霧霾作為主題,先講解其概念、來源、形成原因、健康危害及防治技術,然后介紹最新的研究數據,國內外發生的重大煙霧事件。同時,帶領學生在校園不同功能分區采集大氣細顆粒物并進行濃度測定。課后則讓學生自行查閱家鄉的相關環境污染、環境保護及防治情況,請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樣可將環境污染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改革教學模式。我們將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方法講授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通識教育課程,通過教師講授、學生參與的啟發式教學、案例分析與討論、報告、社會調研、視頻資料、學生分組展示環境與健康熱點問題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提高教學成效。教師在講授過程中,以PPT、視頻和音頻播放、圖片展示等方式,結合實際的環境問題進行知識傳授,通過提問與抽查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進行學生參與的討論式教學。課堂上還將開展環境污染問題案例分析與討論,將多方面環境污染案例展示給學生,組織學生進行自由討論,討論過后提交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同時根據課程理論知識,組織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課程的最后幾次課將交給學生,通過學生分組展示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熱點問題來培養學生獨立收集資料、語言組織、自主學習和團體協作的能力。小組內進行分工協作,查閱最新的研究結果和相關資料,最后通過PPT匯報的形式,在課堂上將所選的熱點問題進行充分展示。

4.改革課程考核模式。本研究將改變過去以開卷、閉卷或寫論文等形式的考核模式,將學生課堂上提交的案例分析討論與環境污染與健康熱點問題的展示情況作為考核模式,更能真實反映學生對本課程的理解及其團體協作等綜合能力。

四、結束語

通識教育課程在高校已受到學生的極大關注,教師可通過對多學科交叉知識的涉獵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當代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環境污染與健康類通識教育課程也成為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不斷擴展相關知識,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創建良好的課堂互動環境,增設多個課程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構建積極、適宜、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形成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動網絡,并形成一定的互動教學模式,達到拓展知識結構,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等目標。

參考文獻:

[1]章麗萍,何緒文,侯嬪,張凱.淺析環境與健康通識教育課程現狀及對策[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4):103-104.

[2]王路,程翠林,趙海田.中國高校本科通識教育課程二十年實踐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4(1):48-49.

[3]梁偉東.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3(2):130-132.

猜你喜歡
通識教育教學改革
通識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專業建設的改革與實踐
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認證模式T的人才培養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