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石激起千層浪

2017-03-07 08:15陳鳳娟
課外語文·中 2017年1期
關鍵詞:作用閱讀教學

陳鳳娟

【摘要】適時適度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一堂好課,要像一部精彩的電影一樣,要貼合觀眾的心理,情節緊湊,跌宕起伏,才能緊緊抓住觀眾的心思。

【關鍵詞】閱讀教學;關鍵提問;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課堂提問是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是訓練思維的有效途徑。古人說:“進學之功,貴在心悟;施教之功,在于誘導。善思則得,善誘則通;誘思交融,百煉成鋼?!币惶谜n中,教師只有把“誘”調諧到學生主體的“思”的頻率上,才能使教師的外力推動和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發生諧振,使“教”與“學”和諧一致,有效提高教學質量。閱讀教學的問題設計,最忌諱的應該是那些大而不當的問題。在學生的思維還未進入理想境界,提問的時機尚未成熟之際,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較深奧的、帶有研究性質的問題,這自然很容易讓學生的思維陷入一種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時,閱讀教學的提問也應杜絕那些“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的提問法。為提問而提問,提出一些游離于課堂主題之外的小而瑣碎的難題,讓學生在一個個無聊的問號前疲于奔命而又難以實現思考的價值。這樣的提法,也會使課堂陷入一種龐雜而無序的混亂狀態?!罢T之以思,引而發之?!闭n堂提問應做到時機恰當,言簡意賅。具體來說,我覺得以下四個環節的提問在閱讀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精心導入,泛起漣漪

如上海特級教師程紅兵老師在執教《我的叔叔于勒》時,一開頭老師就說:我們一起來學習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評價于勒的,包括怎么稱呼他,怎么說他的?而后再請同學把這些評價按情況是否相同分類,并回答是在什么情況下說?他們對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態度?并且要求按時間順序說。一堂課的開始部分,學生還沒有完全進入狀態,老師就用適當的提問,將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重心輕松地牽引到學習的主題上。沒有喧鬧的熱場渲染,沒有廉價的贊美表揚,有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問題探討。在這個問題的帶動下,也一下子輕巧地把學生的思路與作品的文脈統一起來了。

二、準確切入,豁然開朗

比如《口技》一文,開頭“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就巧妙地暗示了表演者演技的精湛和絕妙。教師可緊扣“善”字展開討論,看文中表現口技人之“善”有哪幾個方面。道具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此為一“善”;表演的內容生活化,表演一家四口深夜醒而復睡又遇大火的復雜情景,而且其中人物個性也凸現出來,此為二“善”;觀眾“伸頸,側目”,直到害怕得要搶先逃跑的神態變化,更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此可謂三“善”。通過“善”字的理解切入本文進行教學,不但統領了全文內容,而且將作者的行文思路比較清晰地凸顯出來了。

三、靈活生成,自由馳騁

例如在上泰格特的《窗》時,我要求學生自讀課文后說說自己讀后的感受。本以為學生會答到,靠窗者心靈美好,遠窗者心靈丑陋之類的話。誰知有一個學生作了這樣一個回答:“老師,那個靠近窗的病人在胡說?!边@樣的回答頓時把我打懵。是直接否定還是巧妙引導呢?于是靈機一動,我便順勢推舟,追問道:“近窗者在胡說些什么,他為什么要胡說?”學生發現自己的回答不但沒有得到老師的批評,反而被老師利用了起來,學習熱情一下高漲。于是全班同學共同參與,最后他們得出了結論:近窗者把外面荒蕪、陰冷的一堵墻,說成了一個自由、溫馨、充滿活力的公園。他當然是在胡說,但是他的胡說,使近窗者真切地覺得是“享受”,同時也為他羸弱的生命注入了一種戰勝病魔的精神力量。而且這樣的解說,是在自己如此病重的情況下進行的。近窗者的胡說、編造,恰恰說明了他熱愛生活,樂觀,而且他還希望能給遠窗者帶來生的希望,可見他心靈的高尚。而遠窗者在產生欲念時,一度讓自己的私欲膨脹,竟然見死不救,正好說明他是一個內心卑劣的人。到此,文章要褒揚什么,貶斥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一堂課在這樣一個“突如其來的”回答的轉化下,學生一起質疑、解疑,效果很讓人滿意。確實教師的導“疑”和導“趣”做得好,就能把學生領到“高速公路”的路口,引導學生自由馳騁。

四、巧妙拓展,余音繞梁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闭Z文閱讀教學應該以文本為例,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如果僅止于閱讀文本,無異于“杯水車薪”,學生難免“孤陋寡聞”。語文教學真正要到達高效,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就不單單是緊扣文本,而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者。試想:短短幾十分鐘的語文課堂能夠讓學生閱讀多少呢?學生在短短幾十分鐘內又能夠收獲多少呢?要切實使課堂成為高效的課堂,在課堂即將結束時,教師還要設計巧妙的拓展性問題,將課堂延伸到課外,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閱讀作品,用自己的心靈撫摸作品,生成自己的人生感悟。讓一堂課產生“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如學習完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后,很多同學覺得意猶未盡,沒想到一向嚴肅的魯迅先生,也會有這樣有趣的童年。于是我又順藤摸瓜告訴學生,魯迅并非一生下來就是“斗士”,想知道他更多的童年趣事,就要去閱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這樣就自然把一節課延伸到了課堂外,相信不少同學會在老師的驅使下去閱讀更多的魯迅的作品,全面了解魯迅,拓寬自己的眼界。

綜上所述,適時適度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當然就一堂課而言,我們不可能讓它處處生花。我們提問的目的也不可能掀起一層一層的高潮,而是要努力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一堂好課,要像一部精彩的電影一樣,要貼合觀眾的心理,情節緊湊,跌宕起伏,才能緊緊抓住觀眾的心思。學生全身心投入,才能使課堂從始至終,都充滿挑戰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甚至到了曲終人散的時候,還能回味無窮,產生“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編輯:龍賢東)

猜你喜歡
作用閱讀教學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談閱讀教學中的快樂
淺析情境教學法在中職會計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試談鄉土地理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試分析高中化學教學中概念圖的應用策略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談談朗讀在文本解讀中的作用
基于班級管理的班干部培養方法研究
閱讀教學中的“追問”略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