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共生民族藝術

2017-03-09 07:28徐俊六
紅河學院學報 2017年2期
關鍵詞:生境美感意象

徐俊六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昆明 650500)

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共生民族藝術

徐俊六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昆明 650500)

從生態審美的角度看,民族藝術是生態審美者與生態審美對象在審美場域中的耦合對生。民族地區人們的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相生共長,遞次生發生態審美范疇,即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共生民族生態審美場、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范生民族生態美感、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聚生民族生態審美意象,民族生態審美意象的整生即是民族藝術。

審美人生;審美生境;民族藝術;整生

人生成、生存、生活與生長于一定的環境中,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形成了緊密的關系,這是自然人或社會人。人接觸、感知、認識、利用與改造自然,自然變成人化的自然,人與自然形成了更加緊密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態系統中最直接最顯著的關系,人與自然各取所需、各安本位,人的生態位與自然的生態位生成,于是生發生態和諧,進而生發生態中和。人的生成具有先天的自然性與生態性,自然性與生態性便成了人的本質規定性,當人在生態和諧與生態中和的環境里,天然形成生態意識、和諧意識與綠色意識,于是自然人轉換成生態人,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更突顯其生態性。人的生命歷程是顯美、求美、造美與審美的,人過渡到生態人,于是美也具有了生態性,人的一生就是審美的一生,就是審美人生,相對應的環境也就有了審美性,即審美生境。人的審美活動形成審美生境,審美人生處在審美生境中,審美生境提升審美人生,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相生互長、耦合對生,漸次生發生態審美場、生態美感與生態審美意象,生態審美意象的整生生發民族藝術。

一 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共生生態審美場

審美場是主客體潛能對生性自由實現的場域,生態審美場是審美場的持續生發,是審美主體的潛能與審美對象的潛能之間信息通融的空間本體,是生態性與藝術性耦合對生的審美活動場域,即生態審美場是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的共生場景。審美人生是人的生成、生存、生活與生長均具審美性,審美人生就是美的一生,就是追求真善美宜益智綠的一生,是一種詩意化的人生,是一種生態性的人生。審美人生是一種人生態度與人生境界,是人追求的人生目標與理想,是審美化與品格化的人生。審美人生采取審美的態度與理念來審視生活、生存與生長,用審美的眼光來發現生活中的美、營造美的氛圍、參與美的建構、欣賞美的意蘊與評價美的功能。審美生境是審美活動的環境,是審美活動得于醞釀、開展、實施、評價與反饋的審美活動圈、審美氛圍圈與審美范式圈。審美生境是人審美的家園,人在審美生境中得于實踐美、創造美、賞析美與創新美。審美生境蘊存的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之中映發綠意的環境與意境,“在畫中居住、在詩中棲息、在綠中歇養”,[1]成為了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關系的詩意表達。審美人生在審美生境中成長,審美生境在審美人生中拓展,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耦合共進,共生生態審美場。

民族藝術作為生態藝術的標本與典范,它的生成、生存與生長也是在一定的場域中進行和完成。民族藝術是民族性、生態性與審美性耦合天成的藝術樣式,其自然天成的特性,與生俱來就帶有生態的特征,因此,生發民族藝術的審美場也就相應的具有了生態性特征。于是,審美場轉換成生態審美場,生態審美場轉換至民族生態審美場,民族藝術亦是在民族生態審美場中審美范疇遞次生發的結果。民族生態審美場是特殊的審美場域,民族地區的人們在與自然萬物的依生、競生、共生與衡生中,不斷積累著各種生態智慧,任何一種成熟的民族藝術均是在民族生態智慧與民族審美對象的實踐活動中發展而來。民族藝術是民族地區的人們經過長期的民族積淀而匯集的民族結晶,蘊含民族精神、民族風尚與民族習俗。民族地區的生活生產環境即生境是特殊的生態形貌,是民族地區的人們長期與自然相適相爭的必然呈現。民族生態審美場是民族地區人們的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的對生共成,民族地區人們的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是一種特殊的民族生活、生存與生長,是一種特殊的人生態度、人生價值與人生意義。在民族審美人生與民族審美生境共生的民族生態審美場中,民族、生態與審美共存,民族性、生態性與審美性相生共長,民族特征、生態特征與審美特征耦合相成,一種嶄新的藝術樣式正在孕育。

二 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范生生態美感

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共生的生態審美場,是生態美的顯現場域,是生發生態美感的空間領域。生態美的形成,是美與生態不斷耦合的過程,是生態高度和諧的狀態,是生態中和的基本樣態,是各種生態要素與美的要素對生共成的結果。生態美由生態美的形式所觸發,進而匯集生態美感,因此生態美感是生態美形成的最初階段。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的并進態勢,使得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建立了相對穩固的生態審美信息,生態審美信息漸次匯集成生態審美信息鏈,各條生態審美信息鏈構成了生態審美的信息網,生態審美信息網在生態審美場中網走周流,使得生態審美信息在生態審美場中憑借其潛能自由流動,逐漸向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匯集,形成各自潛能的相互碰撞、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相互斗爭與相互耦合,最終達到共生之狀,從而生發生態美的形式、生發生態美感。生態美感離不開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的耦合對生,生態美感是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的范型,即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范生生態美感。

生態美感由生態美的形式構成、由生態美的形式所生發,當生態審美主體與生態審美對象之間信息交流互通相融相合時,相互潛能即達到了共生共榮狀態,生態美的形式隨即出現,生態美感即由生態審美主體在審美生境中生焉。生態美感的基礎是生態美的形式生成,它包含一般意義上的形式美,更注重生態體系的內容美。生態形式美是生態美的前提,是顯性存在的,是指自然狀態下與社會發展狀態下各種物質構成形態的外在表現,諸如數量、種類、聲音、氣味、面積、體積、速度與色彩等,需要審美主體通過自身的感官來體驗,用眼感受到的是物質外在的各種形狀與顏色;用耳感受到的是物質外在的各種聲狀;用鼻感受到的是物質外在的各種氣味;用口與舌感受到的是物質外在的味道;用身體感受到是物質外在的各種形態、狀態、域態與質態。審美主體的眼、耳、鼻、口、舌、身等感官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審美工具,是審美系統中自成體系的組成部分,它們之間既相互獨立運作發揮各自功能又協調統一整體合作從而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因此審美主體能動性的發揮是具生態性的,是審美主體各生態位良性循環的反映,是各感官整生的效果,是生發生態美感的運行機制。生態內容美是生態美的深層表現,是隱形存在的,是生態形式美的意蘊提升,是在感知數量、種類、聲音、氣味、面積、體積、速度與色彩等之后,追求生態的和諧與生態的中和,即追求生態真、生態善、生態宜、生態益、生態智、生態綠與生態美。生態真是生態物性質的真與本質的真、形式的真與內容的真;生態善是生態物所具有的倫理形態與倫理實踐;生態宜是生態物的適宜狀態、適宜生成、適宜生存、適宜生活與適宜生長;生態益是生態物自身功能得到充分發揮、與其它物之間均衡的發展;生態智是生態物先天具有與后天實踐獲取的智慧、是生態物生成、生活、生存與生長的內驅力;生態綠是生態物自身潛能的展現與生態物通過實踐體驗到的本真;生態美是生態真生態善生態宜生態益生態智與生態綠的整生,是生態內容美的最高呈現,是生態結構的最佳狀態,是生態系統追求的追高目標。生態形式美或生態內容美所生發的生態美感,是審美主體在生態審美場中對審美對象的感知與體驗,是眼耳鼻口舌身等感官認知與體驗后情意理智性趣的再次整合,于是,審美主體獲取生態美感的存在。

民族藝術的生成與民族地區人們的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對生共成的“快悅通感”有內在的淵源,“快悅通感”是民族藝術的形式美與內容美在審美人生中的各種體驗,也表現了民族藝術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與民族內涵?!翱鞇偼ǜ小笔恰叭藢徝郎晨爝m愉悅地通感、通覺、通識、通融與通轉,是生態審美的感受方式,更是生態美感的本質規定,還是生態美感的整體結構?!盵2]民族藝術生成的基礎是藝術表現形式與藝術表現內容,即民族生態美感的出現。民族地區的人們在與自然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從自然界中不斷獲取自身之外的認知與感悟,逐漸形成了各種藝術樣式的最初形態,形成了最初的生態美感,民族生態美感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生產勞動、來源于民族地區人們的各種審美感受,對民族藝術的成熟有著直接的內在聯系,是民族藝術美的理念的直接來源。關于藝術誕生的各種理念如自然說、模仿說、心靈說、表現說、實用說等均與藝術樣式的美感有關,有自然美、心靈美、表現美與實用美等各種美感形態。

三 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聚生生態審美意象

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的耦合對生,形成生態審美場,生態審美場中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相生互長催生了生態美感,初步具備了生發生態美的前提條件。生態美感是審美主體在審視審美對象的過程中情意理智性趣的整生,為生態審美意象的出現提供了條件與運行機制。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不斷的耦合并進,生態美感在生態審美場中經過審美主體的不斷提升與概括,生態審美場逐漸催發了審美意象,即生態審美意象。生態審美意象是生態審美場不斷螺旋環升前進的生態場景,是生態審美者與生態審美對象在審美信息高度協調統一、互流互通、相吸相融與情景并茂的狀態下顯現的,是在生態審美場的情境與意境中創造的,是生態形式美的高級形態,是生態內容美的景象呈現。生態審美意象的呈現離不開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的耦合共進,離不開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范生的生態美感的聚合,即生態審美意象是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的聚生狀場景。

生態審美意象在生態審美場的情境與意境中生發,“情是‘快悅通感’,意是生態規律與目的、生存價值與意義,境是生態活動的時空形象?!盵3]生態審美意象是在生態審美的狀態下,情意境的耦合共生,是情中有意、意中有情、情景交融與意境相生的耦合狀態,是情意境的整生。情意境是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在耦合對生中所生發的各種審美范疇。情是生態審美者在審美的過程中所生發的各種心緒,包括愉悅、歡快、舒緩、興奮、激動、驚訝、感嘆之情,也包括苦悶、悲傷、憂郁、孤獨、憤慨、忿恨、惱怒之情。生態審美者在審美生境中,在面對審美對象時,由于自身的心境狀態或是審美對象的美感形式觸動了其內心的關聯信息,于是生態審美者的審美情緒在生態審美場中自然流露,與審美對象之間建立起相關的信息交流頻道;意是生態審美者情之所至,有什么樣的審美情緒,相應的也就生發什么樣的審美意蘊,包括優美與崇高、悲劇性與喜劇性,也包括美與丑。生態審美者在生態審美場中建立了情感交流通道,信息的傳播與交流、碰撞與融合,使得生態審美者在審視審美對象時在情感流露的平臺上有了意義的表達;境是生態審美者與審美對象之間營造的生態活動的時空,境是情的境,是意的境,包括“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也包括“空靈玄妙之境”與“逍遙無妄之境”。生態審美者在生態審美場中建立了審美情感交流的頻道,建立了審美意義的表達平臺,這為生態審美之境的生發創造了條件,為生態審美意象的生發提供了穩固的場所。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的對生使情之所至、意之所發、境之所貯,審美主體的情催生審美的意,審美的意與審美的情催生審美境界,情意境的交融,使生態審美意象生焉。情、意、境、象是審美活動中顯現的四種審美意識,伴隨著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的相融相合、相生并進而出現,是審美活動歷程各階段的顯著性成果,是生態審美意象的生發歷程,也是生態審美機制健康穩定發展的結果。情、意、境、象的穩固發展,證明了生態審美活動的良性運行,也為意象的整生創造了條件。在生態審美場中,審美主體在審美生境中體驗的生態美感,是審美對象的生態形貌與生態內容的外在表象,生態形貌與生態內容的外在表象吸引了生態審美者,生態審美者參與了審美活動,于是付諸了多種審美實踐,其中就有審美情緒與審美情感,審美情感蘊藉了審美情意,審美情意營造了審美情境,審美情意與審美情境造就了審美意境,審美意境生發了審美意象。情意境象相生相長、互為條件,情為心生、意為情發、情意生境、象由境生,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的耦合共生創造了一條清晰而有韻味的藝術生發之路。

民族藝術的誕生與成熟,是民族地區人們對自然之物與社會之物認知與感悟的升華,是情感的不斷投入與釋放、意義的不斷附加與消失、境界的不斷提升與超越的過程。于是,在民族地區人們的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下,在生態審美場的生態審美活動中,在審美情感、審美意義與審美境界的歷程中,民族藝術意象初成。民族地區特殊的生產生活環境賦予了民族藝術意象天然天成的生態性特征,民族地區獨特的民風習俗給予了民族藝術意象自然天成的審美性特征,初成的民族藝術意象就具有了生態審美性特征,民族藝術意象即為生態審美意象,生態審美意象是帶有濃厚民族性的民族生態審美意象,民族生態審美意象的出現開啟了一條嶄新的藝術之路。

四 民族藝術是生態審美意象的整生

民族藝術是一種藝術類型,它遵循一般藝術的生發規律;民族藝術也是一種特殊的藝術類型,民族性與生態性決定了它特殊的生發規律,即民族、生態與審美三位一體,民族性、生態性與審美性三位一體耦合并進,共同締造民族藝術經典。民族地區人們的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共生的民族生態審美場,為民族藝術的生成提供了“家園”、“土壤”、“陽光”與“水分”等,以等待適宜的時機促生民族藝術萌芽;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范生的民族生態美感,為民族藝術的生成提供了有生態美形式的審美對象,審美對象的出現并使之成為固定的審美來源,是民族藝術生成的直接條件;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聚生的民族生態審美意象,為民族藝術的生成提供了象與境,象是有情有意的象、境是有情有意有象的境,景、情、像、意,境與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關系,它們是生態審美者與審美對象在審美活動中的各種審美感受。景、情、像、意,境與象不僅是各審美階段的審美反映,而且是審美人生在審美活動歷程中的整合化,是人化后的各審美元素與審美意識,反映的是整生化的審美機制。景、情、像、意,境與象的整生結果,也是民族生態審美場、民族生態美感與民族生態審美意象邏輯發展的結果,民族生態審美意象整生的結果與民族生態審美邏輯發展的結果形成民族藝術。

民族藝術是經典的生態藝術,是民族地區人們心路歷程的現代呈現,無論是哪一種成熟的民族藝術,均是民族地區人們心緒的展現、心智的鍛造與心靈的守望,均是民族地區的人們與自然、社會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關系中形成的,是整個民族地區生態關系的整合,是民族生態關系的整生化結果。民族藝術蘊含民族風尚、民族情趣、民族審美、民族宗教與民族精神,是民族藝術意象的整生,是民族生態審美意象的整生。民族藝術是一個民族民風習俗的展現,藝術的呈現形態或藝術的實踐活動,均蘊含著淳厚的民族意味與民族意象,民族藝術在民族意味與民族意象的深厚背景下得以有效的傳承;民族藝術是一個民族審美趣味的展示,民族審美趣味體現在各民族的藝術樣式中,民族藝術的各種樣式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在與自然萬物的相生相融中生成的,蘊含著各民族的藝術喜好與審美情趣,這種審美趣味是匯集了民族地區人們的各種審美想象與審美意象,最終把升華了的審美意象標識在了具體的民族藝術樣式上;民族藝術還是一個民族宗教信仰與民族精神的體現,各民族均有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或民族精神,宗教信仰或民族精神是民族藝術的“精”與“魂”,是民族藝術中最深層的民族內涵,民族內涵是民族藝術得以生存與傳承的根本,是民族藝術的本質規定性,在具體的民族藝術形態中主要是靠“活態”傳承,“活態”傳承就是一種生態意象,在民族藝術中主要是由民族藝術傳承人靠口耳相傳,將上一輩相傳的民族藝術的內在精神以某種意象化的形式傳承至下一代,下一代又結合當時的生態環境營造出某種意象化的神思保留后再傳下一代,這樣的民族內涵是有意有象,即生態意象,民族生態審美意象的整生即是民族藝術。民族藝術的具體表現樣式如舞蹈、音樂、建筑、雕塑等無不浸透著各種意象,意象的整生即成為某種藝術樣式。民族舞蹈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在歷史的民族爭斗中演變而來,各種形體動作充滿著對歷史景象的回憶,此時之象此時之境亦能追憶那時之象那時之境,民族舞蹈是民族場景意象的追憶與展現,是民族場景意象的整生;民族音樂來源于對自然的模仿,來源于心靈的呼喚,來源于意象空間的能指,民族音樂營造的意象空間充滿著人們的各種遐想與神思,民族音樂是民族歷史空間的意象整生;民族建筑與雕塑是先民們與自然相處的結果,學習自然的經驗所得,民族建筑與雕塑是自然之物與社會之物意象的整合,這種意象的整合有自然物外在形貌特征的相似,也有內在民族精神意象的匯集,所以民族建筑與雕塑也是意象的整生。藝術是意象的整生,民族藝術是民族生態審美意象的整生,符合藝術生發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

民族生態審美意象整生的民族藝術,在民族歷史的發展中與藝術邏輯的發展中相統一,具有歷史運動的承繼性與藝術本質的審美性,遵循了生態美學審美活動的基本原則,遵循了生態審美的一般規律。意象是審美場中的意義之象,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潛能信息交流互通相互碰撞而生發的,是集情意境之大成,是景情意境的整生結果。生態審美場中的生態審美意象,是生態審美信息之間的對生物,在生態審美者與生態審美對象之間產生,因而更具生態性。民族生態審美意象在民族生態審美場中生發,兼具生態性而更突顯民族性。意象、審美意象、生態審美意象、民族生態審美意象,是意象的邏輯發展,藝術、審美藝術、生態審美藝術、民族藝術,是藝術發展的內在邏輯。民族生態審美意象的整生,是民族藝術得以生成的內在機制,也是民族藝術與其它藝術類型的本質區別。

審美人生是美的一生,是人生追求的目標與理想狀態,是美生的最高標準;審美生境是理想化的生態環境的整生,是生態和諧與生態中和的狀態,是蘊含真善宜益智綠美的生境、環境與意境。審美人生與審美生境耦合共進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藝術良性循環的生態位顯現,是人、自然、社會與藝術共同最求的理想狀態。民族藝術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相生并進的產物,探究民族藝術的生發之路,可以更好認知人與環境的關系、人與藝術的關系,可以更深層的了解藝術發展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也可以從多視域多角度探討民族藝術與生態審美之間的淵源。

[1]袁鼎生.整生論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75.

[2]袁鼎生.生態美感的本質與結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5):110-114.

[3]袁鼎生.生態美感的本質與結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5):110-114

[責任編輯龍倮貴]

Aesthetic Life and Aesthetic Habitat Symbiotic National Art

XU Jun-liu

(College of literatur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national art is the coupling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ecologica aesthetic object in the aesthetic field. Mutually dependent of people's aesthetic life and aesthetic habitat in national region, secondary hair ecological aesthetic category, namely aesthetic life and aesthetic habitat symbiotic national ecological aesthetic field, aesthetic life and aesthetic habitat germinal ethnic ecological feeling, the aesthetic life and aesthetic habitat gregaroid of national ecological aesthetic imagery, the wholeness of national ecological aesthetic imagery is the national art.

Aesthetic life; Aesthetic habitat; National art; Wholeness

B835

A

1008-9128(2017)02-0028-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2.007

2016-07-22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云南特有民族創世史詩的文化生態研究(15YJC751055)

徐俊六(1982- ),男,云南江川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民族藝術與生態審美。

猜你喜歡
生境美感意象
撫遠意象等
詩詞里的意象之美
棗樹適應干旱生境研究進展
意象、形神
兼具力度與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宜春區域南方紅豆杉生境及其生長量分析
關于書法美感問題的幾點思考
大橋下面:我喜歡被遺忘的美感
金秀瑤族長鼓舞傳承的文化生境
不同生境中入侵植物喜旱蓮子草與本地種接骨草的光合特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