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安山地蔬菜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2017-03-10 08:38邵泱峰魯燕君徐健鄭華峰汪天娜
長江蔬菜 2017年3期
關鍵詞:臨安市山地蔬菜

邵泱峰 魯燕君 徐健 鄭華峰 汪天娜

臨安山地蔬菜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邵泱峰 魯燕君 徐健 鄭華峰 汪天娜

特約欄目主持:邵泱峰

高級農藝師,浙江臨安市蔬菜首席專家、浙江農林大學碩士生導師、農業部“萬名農技推廣骨干”人才、杭州市“131”人才、先后參與或主持各類科研項目21個,共獲得?。ú浚?、廳(局)級等農業豐收及科技獎勵12項,申獲授權國家專利3件,其中發明專利2件。主持制訂《無公害山地蔬菜生產技術規程》杭州市地方標準規范1項,主編《南方山地蔬菜栽培》,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導讀:浙江臨安市山地蔬菜發展經歷了引試開發、規模擴張和產業化發展3個階段,現已成為浙江省山地蔬菜發展的典型樣板,但也存在著基礎設施薄弱、土壤地力不高、新科技運用不足和產業化水平較低等問題。本文從7個方面介紹實現臨安市山地蔬菜轉型發展的對策措施,以期為臨安市山地蔬菜發展提供參考。

山地蔬菜是指除平原和城郊蔬菜產區以外,種植于丘陵山區、半山區平緩坡地或臺地的蔬菜總稱[1]。臨安市位于浙江西北部,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市,山地資源豐富,全市海拔200 m以上可作為山地蔬菜生產的耕地面積達5 333.3 hm2,其中海拔在500 m以上的蔬菜面積達1 400 hm2[2]。境內隨海拔升高和地形變化,形成了獨特的垂直分布性農業氣候和多樣性局部小氣候,為多品類、多層次、多品種的山地蔬菜立體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臨安市位于“長三角三小時經濟圈”內,交通便捷,能在最短時間內把新鮮蔬菜運抵大中城市農產品市場,是發展綠色鮮活農產品的理想區域。充分利用山區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山地蔬菜,對于加快臨安蔬菜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緩解夏秋季蔬菜供需矛盾、提升蔬菜安全品質、促進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臨安市山地蔬菜產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1.1 山地蔬菜發展歷史

山地種菜自古有之,但傳統的山地蔬菜只是零星、粗放的,為山區農民自給自足的栽培形式,種植的蔬菜主要有菜用馬鈴薯、生姜、黃瓜、大白菜、蘿卜、大蒜等。真正意義上的山地蔬菜規?;a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臨安市山地蔬菜生產起步較早,是浙江省最早的山區縣之一[3,4]。1983年在原臨安縣上溪鄉玉山、平溪、中梅等村,開展不同海拔區域的高山番茄、甜椒、甘藍等種植試驗,并獲得成功。臨安山地蔬菜發展歷程,大致劃分為3個階段。

①引試開發階段(1983-1995年) 該階段山地蔬菜品類單一,僅限于番茄、甘藍、甜椒,其中番茄、甘藍種植面積占95%以上;種植區域集中在原上溪鄉、馬嘯鄉、臨目鄉等海拔600~900 m的17個村;發展初期為計劃種植,進入20世紀90年代逐步走向市場化;到1995年全市種植面積為154.4 hm2、產量4 632 t、產值695萬元。

②規模擴張階段(1996-2005年) 該階段山地蔬菜品類由原來的番茄、甘藍、甜椒,迅速擴張到豆類、瓜類等近10種,以菜豆、瓠瓜、小辣椒為主;產品完全市場化,產銷活躍,種植區域擴展到原建制的17個鄉鎮104個自然村,偶有 “結構過?!?、“菜賤傷農”現象發生;到2005年全市種植面積為1 130.97 hm2、產量33 966 t、產值7 302.7萬元。

③產業化發展階段(2006年至今) 山地蔬菜基地建設加強,生產能力得以提升;蔬菜經營主體發展較快,產業內部出現部分合作,但聯系不緊密;標準化生產逐步推進,以茄子、小尖椒、菜豆、瓠瓜為生產主導品種;開始注重產品分級包裝和品牌建設,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截至2015年全市山地蔬菜種植面積2 133.33 hm2,產值3.1億元,面積占全市蔬菜產業的17%,而產值則占到47%,是臨安種植業中效益最好、對農民增收貢獻最大的產業之一。

1.2 山地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①區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根據不同區域的地理條件和產業基礎,按照“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發展”的總體思路,在傳統“東竹西果、南桑北菜”的格局上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規劃建設,促進規模集聚,基本形成了山地蔬菜生產特色區域。全市現有12個鎮街種植山地蔬菜,其中6個鎮的基地面積在100 hm2以上,14個村的基地面積在20 hm2以上,形成了以清涼峰、龍崗、湍口、昌化等鎮為主的西北部山地蔬菜產業帶和以太湖源、高虹等鎮為主的東北部山地蔬菜產業帶,涌現了浪廣、九都、國石、雪山、九龍、木公山等一批市場知名度較高、影響面較廣的山地蔬菜專業村。

②設施化水平不斷提高 1999年以來,臨安率先在浙江省內開展了山地“微蓄微灌”設施的集成應用,并通過不斷的探索創新與大膽實踐,開發了一套成熟的“山地蔬菜微蓄微灌生產技術”,有效緩解了山區資源性、區域性和季節性缺水現象,在生產中發揮了顯著的抗旱作用,平均每667 m2菜地節約灌溉用水100 m3,增加產量20%以上,節本增收達2 000元。截至2015年,全市建成山地“微蓄微灌”設施面積243.3 hm2,配套建設排灌溝渠47 km、作業道路23 km,并積極推進設施上山,建成連棟溫室5座、鋼架大棚 25 hm2、多功能苗床0.5 hm2,使大量遇旱易災、遇雨易澇的“靠天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致富田”。

③標準化建設逐步推進 制訂了《無公害山地蔬菜生產技術規程》(DB3301/T 1029-2013)等地方標準規范,印發菜豆、番茄、茄子、瓠瓜等主栽品種的標準化生產技術模式圖,并進行全面宣傳推廣。同時,加強源頭質量安全控制,組建了一支鎮(街)農業執法協管員隊伍,與毗鄰的安徽績溪、寧國、歙縣開展省際聯動執法,嚴格農產品投入監管,堅決杜絕高毒、高殘留農業投入品的跨省流通和使用,并建立了覆蓋全市山地蔬菜生產基地的質量檢測點28個,培訓了一批基地內檢員,每年開展蔬菜自檢1.5萬批次以上,確保了上市蔬菜合格率達到98%以上。截至2015年,全市1 533.3 hm2山地蔬菜基地,以及“天目山”牌番茄、菜豆、茄子等主要產品通過無公害認證,“天目山”牌番茄、辣椒、茄子分別獲得浙江名牌農產品和杭州市名牌產品認定。

④產業化發展初顯成效 2005年成立了臨安市蔬菜產業協會,并以規?;貫橐劳?,相繼發展蔬菜專業合作組織及經營主體107家,建立營銷隊伍20余支,連接規模種植戶3 700余戶。同時,倡議成立“臨安市山地蔬菜產業聯盟”,制訂了《臨安市山地蔬菜產業誠信聯盟公約》,并加以重點推廣,使產業聯盟成員能自覺執行產銷環節的管理制度,規范使用“天目山”牌商標標識,參與由政府和行業組織的農產品宣傳推廣與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較好地發揮了行業自律、相互監督、合作共贏的作用,有效提高了產品質量和檔次,擴大了“天目山”品牌知名度[5],促進了產業化發展。

⑤差異化優勢持續擴大 截至2015年,全市建成國家級山地蔬菜項目基地3個、省級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9個、杭州市級“菜籃子”基地24個,山地蔬菜年生產規模連續保持10%左右的增長,山地蔬菜產品錯季上市的差異化優勢持續擴大,產業規模、經濟效益位居浙江省、杭州市前列,已成為上海、杭州、蘇州等“長三角”大中城市夏秋淡季蔬菜的主要供應基地。

2 臨安市山地蔬菜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2.1 農田基礎設施相對落后

臨安地處浙西暴雨中心,自然災害多發,山地蔬菜生產受干旱、洪澇、暴雪、臺風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大,損失嚴重。目前,山區大多數耕地均為“大寨田”、“靠天田(地)”,生產條件簡陋,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重建輕管、年久失修現象普遍,而海拔500 m以上的耕地基本未實施過土地整理或標準農田改造,溝渠、道路等設施無法應對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的沖擊。同時,山地“微蓄微灌”技術的覆蓋面仍較有限,灌溉條件未得到根本改變,遇旱易災仍然是山地蔬菜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2.2 生產栽培設施仍較薄弱

近年來,隨著中央及地方各級財政支農政策的加強,各地積極開展蔬菜標準化示范園創建,大力實施蔬菜產業發展,農業裝備水平穩步提升。但從臨安實際看,除少數規?;匾丫邆淞己玫脑耘嘣O施條件外,多數基地栽培設施仍較薄弱,突出表現在大棚設施簡易、育苗設施不足、耕作機械陳舊等,而生產管理用房(含農殘檢測室、農資倉庫等)、產品初加工整理車間、冷鏈等配套設施均極為缺乏。

2.3 土壤地力條件亟需改善

與城郊、平原耕地相比,山區蔬菜地特別是新開墾菜地多存在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瘠薄、偏酸、保水保肥能力差,水土流失較嚴重等問題,易導致蔬菜產量與品質的嚴重下降。同時,由于部分基地長期種植菜豆、豇豆、番茄、茄子、辣椒、結球甘藍、瓠瓜、黃瓜等單一品種,根腐病、青枯病、枯萎病、黃萎病、根腫病、根結線蟲病等土傳病害發生日趨嚴重,土壤連作障礙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山地蔬菜的安全生產及其產量、品質與效益。

2.4 農業科技進步推進仍較緩慢

蔬菜產業是一項技術加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現有基層農技隊伍存在著嚴重的“人走、網破、線斷”現象,尤其是鄉鎮一線嚴重缺乏農業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與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農技推廣存在“最后一公里”短板,導致蔬菜生產實用新技術成果與生產應用脫節。同時,隨著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富余時代結束,山區涉農人群嚴重分化,大多是5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農本意識極強,文化程度低,缺乏創新發展的理念,學習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較弱,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嚴重阻礙了農業科技的進步。

2.5 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十一五”以來,臨安建成了一批初具規模、各具特色的山地蔬菜基地,但從總體來看,產業化水平尚處于初級階段。第一,全市24家規模經營主體的產加銷一體化水平較低,年蔬菜產銷額達800萬元以上的只有2家,而達300萬~500萬元的不足1/4,大多數仍以自產自銷為主,生產經營方式、管理方式落后;第二,產業內部專業化分工不細,產業鏈結合不緊密,市場營銷能力不強,時有“菜賤傷農”現象發生;第三,品牌意識薄弱,體現在產銷過程中采標率不高,尤其在采后環節大多包裝簡易或無專用包裝、標識不明,仍停留在粗加工整理階段,產品附加值較低。此外,經營主體普遍規模小、綜合實力差、層次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2.6 產業發展內生動能不足

首先,在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為條件、相互促進的大背景下,大批優質耕地加速“非農化”、“非糧化”,農村“空心化”現象頻現,“誰來種地”成為當前最大難題,土地、勞動力、農資價格普遍上漲,導致蔬菜生產成本持續抬升,平均增幅高達120%~150%,擠占了農民的大部分收益空間,生產效益嚴重下滑;其次,部分基地長期過量施肥、用藥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在影響生態安全的同時,也對山地蔬菜生產質量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發展空間受限;再者,農業融資難、融資貴,而保險弱,致使全市超過1/3的蔬菜經營主體難以維計,在轉行與歇業的邊緣掙扎,產業化發展受阻。

3 臨安市山地蔬菜產業發展對策

在我國經濟增速和財政收入雙放緩,現代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環境趨緊的新常態下,必須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臨安“青山、綠水、藍天、白云、森林、竹?!钡淖匀粌瀯?,以生態高效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科技創新,切實轉變生產經營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不斷激發產業發展動能,積極培育以“特色精品、綠色安全”為主導的山地生態蔬菜產業,著力打造“長三角”重要的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

3.1 突出生態特色,補齊設施短板,提升生產發展新能力

基地是“三品”蔬菜生產的基礎。要結合蔬菜產業發展提升的基本要求,以穩定生產規模為原則,進一步注重科學規劃,提高建設標準,加強對規模山地蔬菜基地的提升改造,強化以“抗旱、排澇”為重點的水利設施建設,以及道路、管理用房、加工整理場地、冷鏈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配套,不斷提高基地抗災保收能力;深入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以清涼峰、龍崗有機小鎮建設為重點,大力推廣糧菜輪作、新型種養、立體套種等復合經營模式,不斷優化山地蔬菜發展空間,切實提高山地蔬菜生產能力。

3.2 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融合,搶占市場競爭新高地

隨著我國對農產品剛性需求的持續增加,保障供需平衡的難度進一步加大。要堅持消費引領、市場導向,積極開發功能性、高附加值山地蔬菜產品,拓展市場的需求領域,不斷滿足城鄉居民的多樣化消費需求;積極推進農旅結合,以清涼峰、杭徽古道、浙西大峽谷、太湖源等精品旅游線為依托,因地制宜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場,拓展休閑觀光、采摘體驗、菜地認養等業務,做大做強“清涼峰有機小鎮”;積極探索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打造一批智慧型農業示范樣板;穩步推進“電商換市”,引導經營主體發展電子商務,實行線上線下雙向聯動,發展訂單生產,不斷優化產品供應鏈,暢通銷售渠道,全面促進產銷融合。

3.3 推行專業分工,促進產業集聚,構建區域合作新格局

蔬菜專業化生產是有效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促進產業內部分工合作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第一,要積極引導規模主體按照市場要求,突出生產重點,抓住重點季節,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主導品種,促進聯合抱團經營,培育“一村一精品”、“一鎮一特色”的山地蔬菜專業化生產基地[6];第二,要進一步規范蔬菜經營主體,特別是擁有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法人資質的多證主體,逐步推進行業內部分工協作,推行農藝過程的專業化,實現生產區域的規?;?、集約化,打破傳統山地蔬菜產業“小而全”、“散而多”的生產格局,提高產業集聚度,推進產業轉型發展。

3.4 培育新型主體,發展合作經濟,激發產業內生新動力

山地蔬菜產業目前仍存在著生產單元多、規模小、產業鏈分割等問題,無法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競爭,由此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是現代蔬菜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以實行土地“三權分置”為節點,積極推進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和集中,促進家庭小規模生產向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轉變;其次,要積極招商引資,引導工商資本根據自身特點到農村投資農業,確定相應的蔬菜生產經營規模,避免盲目上馬、過度擴張;第三,要大膽探索“農合聯”發展新模式,建設一批產加銷各環節融合度高、綜合競爭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推動種子種苗、投入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緊密對接、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大力推進規?;?、產業化發展。

3.5 保障內在品質,提升產品形象,締造區域品牌新高度

品牌是農產品走向市場的 “身份證”、“金名片”。首先,要切實加強蔬菜生產源頭的質量監管,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專技培訓,提高廣大菜農和經營主體的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建立健全田間生產檔案,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實現生產過程的無害化、清潔化;其次,要積極通過各種媒體、展示展銷等平臺宣傳推介臨安“天目山”牌優質山地蔬菜產品,擴大影響力,提高基地及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再次,要大力培育“天目山”區域公共品牌,以山地蔬菜產業誠信聯盟建設為抓手,加強行業自律,強化品牌建設、運營和保護,鼓勵各經營主體積極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產品認證,統一產品包裝標識,確立產品的價格優勢和銷售優勢,切實增強產業競爭力。

3.6 加快“機器換人”,推行清潔生產,拓寬節本增收新途徑

山地蔬菜生產普遍缺乏輕型、簡捷、實用的機械設備,機械化水平很低,而生產成本上漲和資源環境壓力對大多數規?;氐挠绊懸讶找骘@現,加快“機器換人”,是實現輕簡化、省力化、高效化生產的必然途徑。首先,要大力推廣應用田間灌溉、施肥、整耕、植保等較成熟的機械設備,積極推進農機農藝的有機融合;其次,要大力從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引進示范田間整耕、蔬菜移栽、秸稈處理、施肥噴藥等環節的先進機械,注重引進消化吸收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創新研發適合山地蔬菜生產輕型耕作機械;再次,要大力推廣應用土壤連作障礙治理、菜地精準施肥、廢棄物循環利用、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等山地蔬菜生態化栽培技術,全面實施配方施肥、理智用藥、生態養護相結合的清潔生產,有效保障蔬菜質量安全。

3.7 強化金融支撐,實施精準扶持,優化惠農支農新環境

以清涼峰、龍崗、太湖源、高虹等主要鎮(街)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和社會化服務平臺建設為抓手,著力開展蔬菜育苗、耕作、播種、植保等環節的區域化作業服務;建立完善蔬菜生產監測體系,加強生產與市場信息引導,促進生產有序發展。優化財政支農政策,積極推進普惠制補貼與精準補貼相結合,強化政策支持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不斷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推進蔬菜產品目標價格保險,運用保費補貼和價格政策,降低基地自然災害風險和產品滯銷風險;積極支持蔬菜科研與推廣,尤其要支持蔬菜優質高效安全生產、貯運保鮮、加工技術的研發,小型適用農業機械、灌溉設施的開發;完善政策,加強蔬菜基地的建設與保護,穩定生產規模。

[1]楊新琴.浙江山地蔬菜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長江蔬菜,2011(11):54-55.

[2]邵泱峰,王高林,王小飛,等.南方山地蔬菜栽培[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3]方獻平,馬華升,余紅,等.杭州地區山地蔬菜栽培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13(11):11-13.

[4]金昌林,潘慧鋒,楊新琴,等.浙江省蔬菜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14(1):1-5.

[5]邵泱峰,謝紹軍,陳江彬.試論臨安無公害高山蔬菜品牌建設[J].上海蔬菜,2002(6):9-10.

[6]趙天義,班盛,鄧存英,等.欽州市設施蔬菜發展現狀與對策[J].長江蔬菜,2014(2):69-71.

浙江省科技廳項目;山地蔬菜輕簡化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2015C32058)

邵泱峰,浙江臨安市農林技術推廣中心,臨安市長橋路65號,311300,電話:13750869922,E-mail:shaoyangfeng661004@163.com

魯燕君,徐健,鄭華峰,臨安市農林技術推廣中心

汪天娜,臨安市植物檢疫站

2016-11-09

猜你喜歡
臨安市山地蔬菜
山地草甸
奇怪的蔬菜
蔬菜
穿越火線之山地作戰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補魯
臨安市五措并舉破解土地要素制約
《臨安市茶文化志》首發式成功舉辦
升級特色民宿 打造綠色太湖源——訪臨安市太湖源鎮黨委書記高吉亞
常山縣天馬一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