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碑逸品塔銘佳作

2017-03-14 16:53宋愛平
文物天地 2017年1期
關鍵詞:佛塔銘文佛教

宋愛平

山東博物館佛教造像藝術展廳展出一塊館藏“孫遼浮圖銘”刻石(圖一),形制為橫長方形,高34、寬61.5厘米,銘文30行,行16字,正書,因石面有磕缺及銘文格式所需,有空字之處,共計471字。其刻寫年代為北魏正光五年(524)七月二十五日。銘文記錄了孫遼生平和造塔原因,通篇章法肅整,格調雍容大方,書法造詣很高,堪稱魏碑佳作。

“孫遼浮圖銘”于1954年人藏山東博物館,為館藏二級文物。銘身除個別處有坑洼磕缺之外,保存基本完好。孫遼浮圖銘銘文拓片及內容釋讀已有著錄,但拓片大都不夠清晰,對銘文的釋讀也有不準確之處?,F將該刻石的照片、拓片及釋文共同刊出,以饗讀者。

一、孫遼浮圖銘釋讀

孫遼浮圖銘銘文(圖二)釋讀并斷句如下:

大魏正光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己酉朔廿/五日癸酉故蘭倉令孫府君浮圖之銘記。/君姓孫,名遼,定州人也。綿緒太原,分流樂/安,爵土有因,遂居鉅鹿焉。君稟業沖明,惠/性天聰,少懷凈行,長而彌潔,悟三有之無/常,體四趣之沈溺,洞達苦空,超鑒十相。是/以童丱之年,信心三寶,厥齡十八,禁酒斷/肉,修齋持戒,心無染縛,善能開化,方便導/物。聞其善者,欣若己身,見其惡者,引出火/宅。又不以支節之痛,示其無我之念,遂燒/兩指,盡身供養。至于經行業道之處,必舍/離親愛,敦崇在內,托心禪定,永樂道場。至/延昌年中,屬皇上宣帝褒茼舊臣,即拜/前縣,辭不獲免,俯仰從任。善于治方,敷揚/恩澤,化均魯恭,德侔西門,名振關左。限過/將代,百姓愛仰,率土戀慕,若失慈父。還京/數年,仍懃道業,將登顯位,以彰庸績。春/秋六十七,前件年日,寢疾三朝,卒于京師,/權殯此處。有子顯就、靈鳳、子沖等,追述亡/考精誠之功,敬造浮圖一區,置于墓所。/愿令事與須彌等壽,理與日月齊明,永流/懿跡,式傳不朽。乃作銘日:/二儀無像,四天傳則。靈剎開神,梵堂啟或。/伊我君公,秉心淵默。深睹正真,妙達通塞。/淹回圣跡,寢息神光。裁辯權實,離柝舊章。/十塵外遣,五陰內忘。蒸斯沈溺,作彼舟航。/出宿一纏,遄臨百里。秋蝗遠飛,春暈近止。/清凈未儔,茼率誰擬。方覲彌陀,遽淪蒙汜。/咨余小子,末命將淪。構茲寶塔,綴此遺塵。/崇功去劫,樹善來因,舟壑雖改,永幡天人。

孫遼浮圖銘的大意為:孫遼,字宗,定州人,祖籍太原,后來因異地為官等原因定居河北鉅鹿。孫遼出生在北魏官宦家庭,天生聰慧,從小就篤信佛教,素有善行。18歲時,就開始持戒凈心修行,禁酒斷肉,去惡揚善,甚至燒兩指以示對佛之盡心供養。延昌年中,宣武帝元恪褒獎舊臣后裔,拜為蘭蒼縣縣令。孫遼推辭不下,只好就任。在任期間治理有方,百姓愛戴,聲名遠播。任職期滿奉詔還京,另將委以重任,卻不幸病倒而逝,時年67歲。其子為紀念父親功德,在其墓地建造佛塔一座。浮圖銘記記述了孫遼的家世生平,尤其強調了他虔心信佛的種種事跡以及為官期間的業績。孫遼生平及家世,史籍資料記載闕略,因此此浮圖銘記可以填補史料空白。

二、部分有爭議的銘文解讀

“浮圖”在此指佛塔,又作浮頭、浮屠、佛圖,舊譯家以為佛陀之轉音。古人因稱佛教徒為浮屠,佛教為浮屠道,后并稱佛塔為浮屠。佛塔還被佛教視為寶物和法器,在佛教人物中常有體現?!熬热艘幻?,勝造七級浮屠”,造佛塔被視為建功德的事,所以佛塔又稱功德聚。

“綿緒太原,分流樂安,爵土有因,遂居巨鹿焉?!边@句話說明孫遼祖籍太原,曾居山東樂安?!熬敉痢笔侵腹倬艉头獾鼗蚪邮芄倬艉头獾??!稏|觀漢記·陰興傳》:“臣未有先登陷陣之功,而一家數人并蒙爵土,令天下觖望?!薄逗鬂h書·皇后紀上·光烈陰皇后》:“夫未及爵土,而遭患逢禍?!薄熬敉劣幸颉?,是指孫遼因為異地為官等原因,才定居鉅鹿。而以往發表材料里大都釋讀為“爵士有因”,則解釋不通。銘記里的“圡”當為“土”字之異體。魏晉南北朝異體字土的字形傳承漢隸“土”字加點。漢字隸變后“土”和“士”形體相似,所以在“土”字上加點以示區別,漢隸寫作“土”?!峨`辨》按:“土本無點,諸碑士或作土,故加點以別之?!?/p>

“悟三有之無?!?。三有,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對三界的解釋有不同版本。無常,佛家認為世間一切事物生滅變化,遷流不住,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因為不論精神、物質,凡一切現象無一不剎那生滅變化,而且是不斷地變化,因此無常是世間實相,是永遠不變的真理。佛經上說:“三有無常如秋云,有情生死如觀戲?!彼怨P者認為應釋讀為“三有之無?!?,而非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里的“三有之元?!?。

“示其無我之念”?!盁o我”,亦稱非我、非身。佛教根據緣起理論,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體,即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應部經典》中著重論述了佛教的無我論,如“無常是苦,是苦者皆無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緣而生,因緣滅則滅”。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會自生,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不是固定不變的、單一的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剎那依緣而生滅的。在這樣的集合體中,沒有常住不變的“我”,故謂無我。孫遼“不以支節之痛”,燒兩指以示對佛教的盡心供養。所以這里應該釋讀為佛教用語里的“無我”,而非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里的“元我”?!叭贾腹B”“火宅喻”等反映出當時《法華經》信仰的流行。

“化均魯恭,德侔西門”是用典。借東漢魯恭擔任中牟縣令時善于用德化教人的典故,贊孫遼亦有此德?!暗沦拔鏖T”,曲阜孔廟木門上的“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匾額,贊孔子之德與天地相齊,借此來贊譽孫遼之德?!坝懒鬈槽E,式傳不朽”是銘文結尾處慣用的褒揚逝者,以期留名萬代的言辭。另外以往的釋文大都將“永流懿跡,式傳不朽”“淹回圣跡,寢息神光”的“跡”字誤釋為“邇”,懿跡、圣跡意為德行美好的事跡、神圣的事跡,若作“懿邇”“圣邇”則解釋不通。

三、“孫遼浮圖銘”

刻寫的時代背景

孫遼死于正光五年(524),享年67歲,因此應生于458年,即文成帝拓跋浚在位期間。孫遼在世期間共歷文成帝拓跋浚(452—465年在位)、獻文帝拓跋弘(465—471年在位)、孝文帝元宏(471—499年在位)、宣武帝元?。?99—515年在位)、孝明帝元詡(515—528年在位)五位皇帝,這正是北魏佛教最為興盛的時期。北魏在經歷太武帝拓跋燾滅佛之后,文成帝又開始恢復佛教,并始建云岡石窟。此后的獻文帝、孝文帝、宣武帝都很崇信佛教,尤其是孝文帝是北魏諸帝中最崇信佛教的,而且精于佛理,經常與沙門討論,請其進殿講經。宣武帝也“篤好佛理,每年常于禁中親講經論,廣集名僧,標明義旨”。宣武帝即位之初,即開始建造龍門石窟,此工程從“景明元年(500)至正光四年(523)六月,用功八十萬二千三百六十六”。在皇帝的帶領下,皇后妃嬪,王侯將相,下至普通百姓,崇佛之風盛行。而北魏帝王之崇信佛教,多重于“修?!?,故建寺造像者不少。楊街之《洛陽伽藍記序》載:“逮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篤信彌繁,法教逾盛。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屐;庶士豪家,合資材若遺跡。于是招提(佛寺)櫛比,寶塔駢羅?!碑敃r的北魏,可謂“人間佛國”。孫遼自幼就在這種環境熏陶下成長,篤信佛教,一心向佛也在情理之中。其子為了發揚父親這種信佛崇佛的精神,也為父親在墓地建佛塔以示紀念。

四、孫遼浮圖銘的特

點、研究價值和意義

孫遼浮圖銘是置于墓地為建造佛塔而做,因此應為“塔銘”。我國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塔銘”,一般高職佛徒死后均于塋葬處建塔,并將此事刻于銘,統稱塔銘。塔銘多仿凡俗墓志,也埋于塔下,志石多用橫石,也有建碑、樹幢或刊于塔身的。孫遼浮圖銘的內容和形制,都與塔銘相符,它和北魏的“惠猛法師墓志”等是為數不多的存世塔銘,而且從其形制、大小推測,此銘可能是鑲嵌于塔身之上的。

孫遼浮圖銘的書法藝術價值極高,其結構歙張生動,平中有奇;筆法承古而求新,剛中顯柔,柔中藏剛,剛柔相濟;結體方中帶圓,圓中見方,方圓互動。整篇銘文寓法度于自然之中,更具跌宕峻逸之風韻,頗得魏碑藝術之妙,深為世人推崇,堪稱北碑逸品,魏碑佳作。孫遼浮圖銘作為存世不多的塔銘之一,對研究浮圖沿革、宗教、歷史及書法藝術均具有重要價值。

猜你喜歡
佛塔銘文佛教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漢皎光鏡銘文釋考
佛教藝術
君有遠行鏡銘文釋解
佛塔畫(大家拍世界)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合
長沙窯瓷器上的佛塔裝飾
RP-HPLC法同時測定廣金錢草中夏佛塔苷和異夏佛塔苷
夔膚簠銘文讀箋
壺銘文集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