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勿輕視語文教材中插圖的作用

2017-03-18 08:33麥宗健
學周刊·中旬刊 2017年3期
關鍵詞:教材插圖審美

麥宗健

摘 要:語文教材中插圖起到了審美和啟發學生智力的雙重教育功能,它不僅能愉悅學生的身心,又能開啟智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作為教師應該引領好學生看圖、入圖、賞圖、評圖、悟圖,充分發揮好插圖的教育作用。

關鍵詞:教材插圖;審美;啟發智力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8-01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8.109

現在科技越來越進步了,各種優美的課件隨時都可以制作得出來,但我們的語文教材卻還存在著很多呆板落后的課文插圖。編者之所以保留大量的課文插圖,肯定有其的良苦用心,筆者以為,除了點綴美化課本之外,它還有著更關鍵的,我們的語言文字本身都無法取代的作用,即審美和啟發學生智力的雙重教育功能。課本上的插圖往往都是與課文的主要內容相吻合的,它常常起到點睛的作用。在這里,筆者姑且就怎樣用好插圖的問題,與讀者一起共同探討。

一、教師指點學生“看”圖,讓學生感受美

“看”者,準確來說,是“讀”也,實際是“讀”圖。教師讓學生認真細致地讀圖:圖中有什么?他(它)們是怎樣的?他們為什么是這樣?編者有什么意圖?細細地瞧,靜靜地揣摩。教師一定要喚醒學生對插圖的直接感知,學生才能根據插圖感知課文的內容,才會充分體味到插圖寓于課文中的意義。

如《頤和園》《長城》《開國大典》這類課文,可先讓學生直觀感受一下課本中的圖畫,再以“讀”圖促讀課文,增加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形象感知認識事物,將圖畫中的建筑物構造及方位、觀覽景物的空間布局、場面特寫等,老師進一步釋疑解難,學生也就不難悟出其中的道理了。若老師純粹地以語言解說去讓學生體驗、想象,對于缺少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的他們來說,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若是純粹以課件的形式讓學生直接觀閱,語文的“味”又相應少了一些。所以,老師以簡短的指引,再有課件的展現,最后讓學生美美地 “讀”圖,美美地聯想圖中所發生的事情,筆者相信,學生就會開始感受到文章的魅力!

二、教師帶領學生“入”圖,讓學生體會美

有些課文還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入”圖,讓學生體會美。有些課文插圖,就是情感教育的直觀手段。

如教學《林?!肪涂山璁媱撛O三個問題情境:1、老舍先生在描繪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時用“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的句子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這樣寫好處是什么?2、為什么說大興安嶺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3、“我不曉得當初為什么管它叫做興安嶺,由今天看來,它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薄芭d國安邦”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由今天看來它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隨著三個問題情境的逐層展開,學生觀圖入境,入圖出圖,體味查情,以美啟真,文道相諧。

三、教師引導學生“賞”圖,讓學生鑒賞美

教育大師葉圣陶先生曾把語文教學對課文的鑒賞,比作采礦,這是很有道理。對課文插圖的鑒賞,我們同樣也可借鑒。

課文中的插圖,有一些是側重“賞”,對一些名人佳作,應從欣賞的角度,教給學生欣賞的方法,使學生望表而知里。如《鳥的天堂》、《桂林山水》等,師生同賞文圖和諧,感受畫面的完美、景象的壯觀、線條的流暢。也有一些課文,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鑒賞勞動人民的勞動美、生活美,如《農村的變化真大》、《我們的民族小學》、《一次成功的實驗》等。有一些課文可以鑒賞人物的心靈美,如《小攝影師》、《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觸摸春天》等。也有一些課文體現眾多的偉大模范人物的肖像,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中的伽利略,《晏子使楚》中的晏子,《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魯迅等人物,通過人物的外貌、表情、姿態,特別是人格特征、性格創造作風等,進行豐富的聯想,賞圖和賞人同步,學文與悟道兼融。

四、教師啟發學生去“評”圖,讓學生評判美

這是審美階段較高的層次,它要求學生不僅能感受美、體會美、鑒賞美,更重要的是能夠自身融入課文插圖中,就課文插圖的表現形式與表達意義玩味品評一番,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課文插圖與課文內容上相同在哪,不同在哪?插圖藝術處理得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真實?插圖中人物的美丑、善惡等是不是臉譜化?怎樣從人物的外貌讀懂他的心理?等。比如教學《窮人》,筆者是這樣處理的:第一步:讓學生就課文插圖仔細品味圖中主次人物。如漁夫黧黑的臉、光著的腳丫,說明了什么呢?桑娜慈祥的眼神說明了什么呢?孩子們緊緊地蜷縮在一起又說明了什么呢?引導學生去深入地思考。第二步:讓學生聯系人物在課文中的動作語言描寫,當場作口頭作文表達。第三步:在學生口頭表達的同時,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深一層地思考:造成西蒙一家、桑娜一家悲慘命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通過對自然環境的反思,再反思到社會環境中,反思沙皇的黑暗統治和殘酷剝削,但也從中看到勞動人民善良的品格。筆者認為,通過看圖對人物社會行為的是非善惡評判,無疑反映和影響著學生內在的人格品質。

五、教師點化學生“悟”圖,讓學生享受美

學生在看圖中,出于對美的渴望和向往,心情會很輕松愉悅。如《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在學生收獲美的愉悅時,教師可以適時再給一些提示,讓學生從心頭說出一個“好”字,一個“美”字。

筆者認為,“悟”圖審判的途徑可有以下幾種:

1.悟圖設計提綱。如《桂林山水》,可要求學生對照插圖,依圖的特點、畫面的主次順序設計課文的提綱。

2.“悟”圖學文,作文。利用課文插圖寫作文,是小學低年段課文首選的看圖學文的教學方式,它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弄清插圖反映的內容。

3.“悟”圖學做人。蕓蕓眾生相,為學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做人直觀標準,教師應寓教于圖,使正面人物傳播出正能量,化身成為學生做人的楷模,其他人物也成為學生廣泛了解社會、認識世界的窗口,讓他們知道人間不但有真善美的存在,也有假丑惡的存在?!拔颉眻D是高于審美的物質功用之上的精神功利價值。

總之,語文教師不要輕視課文插圖的作用,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課文插圖中發現美,體味美,鑒賞美,評判美,從而達到享受美、創造美的境界,使課文插圖真正在語文教學中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應心.我國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研究綜述[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8(8):138-139.

[2] 蔣鶴飛.淺析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教育功能[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5(11).

[責任編輯 齊真]

猜你喜歡
教材插圖審美
淺談羌族舞蹈“莎朗”的風格特征
小議如何利用教材插圖優化高中語文教學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巧妙利用教材插圖,有效培養學生能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