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學術講座的博士研究生培養需求分析與思考

2017-03-24 08:31
承德醫學院學報 2017年2期
關鍵詞:學術活動主講人講座

許 淼

(河北醫科大學研究生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17)

基于學術講座的博士研究生培養需求分析與思考

許 淼

(河北醫科大學研究生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17)

博士研究生;學術講座;調查反饋;培養;科研創新

博士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創新科技人才的主要來源,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講座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了解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進展、形成良好科研習慣和科研思維的重要途徑。內容豐富、形式多元化的學術講座,不但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也能為研究生培養營造良好的高校學術氛圍。作為地方醫學院校研究生培養單位,博士研究生的課程建設和培養改革一直備受關注。本研究針對我校學術學位博士研究生集中授課期間開展學術講座的情況設計“學術交流評估反饋表”,并分析了研究生填寫的結果,以期獲得我校博士研究生相關反饋數據,對進一步課程調整和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依據。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以2015級(一年級)學術學位博士研究生105人作為調查對象,發放“學術交流評估反饋表”,不記名填寫?;厥沼行Х答伇?5份,有效率為90.5%,其中男31份、女64份。

1.2 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的主要內容涵蓋以下幾個問題模塊:①學術講座內容的先進性;②學術講座分類(多選);③學術講座的組織頻率;④總體評價(開放型);⑤意見與建議(開放型)。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學術講座內容的先進性 調查結果顯示,84.21%(80/ 95)的博士研究生認為目前組織的學術講座主題貼近前沿,內容具有一定的先進性,較能開拓視野、了解科研前沿;有6.32%(6/95)的研究生認為講座內容不能完全滿足科研學習和交流的需求,這部分同學的專業方向主要集中在內、外科等臨床專業學科(分別2和4人);另外,9.47%(9/95)的研究生未予評價,主要為中西醫結合等中醫類別、基礎和神經病學等學科的學生(均分別為3人)。

整理我校近3年博士研究生集中授課期間開展的學術講座(共計79次),主講人中中醫類學科專家開展4次(占5.06%),臨床學科專家開展學術講座18次(占22.78%),基礎學科專家開展57次(占72.15%)??梢娧芯可鷮W術講座存在一定的學科傾斜,這也是臨床和中醫類別學科研究生認為在學術講座中無法完全滿足科研需求的主要原因。我校博士研究生生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為碩士研究生的應屆畢業生(包涵碩博連讀),另外一方面是來源于有數年臨床工作經驗的臨床一線的臨床醫生。應屆生三年的碩士科研培養與博士階段的培養連續性較強,且導師一般為原導師,因此科研基礎較好;而工作多年的臨床一線醫生,由于較少從事科研工作,對于一般的實驗理論和技術、相關專業研究進展等掌握的相對較薄弱。因此,在選擇主講人時應更偏重于選擇科研能力較強的博士生導師和優秀青年碩導,以平衡不同科研基礎的需求。

2.2 學術講座分類 學術講座分為課題申報、方法學、科研思維、人文素養、熱點進展、SCI寫作和主講人個人研究共七個系列。統計結果顯示,35.79%(34/95)的研究生對本專業或講座人研究方向相關的學術講座更感興趣,27.37%(26/95)的研究生更愿意參加課題申報、科研思維系列講座,樂于參加科研熱點進展系列講座的同學占21.05%(20 /95),對方法學和SCI寫作系列講座內容更感興趣的研究生有12.63%(12/95)(以上人數的統計為無覆蓋數據。統計結果顯示,七個系列的講座數據在2013-2015三個年級中基本呈現穩定上升趨勢,但不同系列的講座總數存在較大波動,且主要集中于SCI寫作系列。醫學高校一般以博士研究生SCI收錄文章影響因子及數量作為衡量博士研究生科研成果的標準之一,也是衡量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標準之一,因此,SCI文章的書寫和投稿技巧也成為博士研究生的關注點。但隨著近年來國家對SCI文章質量(評價體系融入了社會評價和學術道德)要求的提高,以及國內許多高校和導師矯正了“一切以SCI為準,忽略科學精神”的觀念,因此,在安排講座活動時,研究生學院適當減少了SCI寫作系列的比重,而加大了更易激發科研創新能力的主講人個人研究和科研熱點研究進展的數量。

2.3 學術講座組織頻率 統計發現,61.05%(58/95)的研究生認為每周1-2次的學術活動符合學習工作的需求,22.11%(21/95)的研究生認為每周組織學術活動的次數應在2次以上,認為每月2-3次的組織頻率比較合理的占總人數的13.68%(13/95,主要集中在非應屆的臨床學科研究生),7.37%(7/95)的研究生對組織次數無要求,認為學術活動在不影響工作學習的前提下越多越好。

2.4 對學術講座的總體評價和建議 80.00%(76/95)的研究生認為參加學術講座能夠開拓視野,主講人水平較高,講座覆蓋面較好,可針對性的進行相近專業知識的交流;20.00%(19/95)的研究生認為在個人研究方向的進展交流中,由于學科專業性太強,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研究生才能學習互動,從而導致實用性不夠,此類情況也極易導致學術活動的上座率不高。

大部分博士研究生希望組織方能夠平衡學科間的差異,將學術活動的舉辦形式和地點多樣化,使同學能夠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性的參與。同時,研究生們認為好的學術活動能凸顯“交流”的作用,但不應忽視與學生間的互動,這樣無益于科研思維的傳承與創新。關于主講人的選擇,研究生們希望能夠與校外、市外、省外的醫學和人文大家進行交流。這些均充分體現了當今時代下的博士研究生在培養階段,除了對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和實踐技能有需求外,在課、科、學結合的培養模式中,愈來愈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

3 思考與啟示

王雪梅對學術能力的內涵做出了較為科學的定義,即研究能力、語言能力和知識能力[1]。對于博士研究生而言,研究能力以科研思維的形成、科研方法的運用和科研創新為主,語言能力代表了博士研究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知識能力既包括主動學習的能力也包括對交叉學科知識的網絡和聯想。作為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的重要組分,學術講座的形式、內容及主講人的選擇,對博士生理論知識的深度與維度、科研思路及科研方法的交流、交叉學科的拓展和培養的個性化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統計數據顯示,由于博士研究生科研基礎、研究方向和個人實際情況的不同,使得他們對學術講座的主講人、內容和組織頻次上不同的認識和要求。鑒于此,對于博士研究生的學術活動提出以下建議:

3.1 加強交叉學科內容,多元選擇主講人 學術講座的質量與主講人的水平密不可分,優秀的主講人需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生動的表達能力和良好的現場駕馭能力[2]。經調查,有些主講人在進行交流活動時,僅僅將講座的目標定位為讓研究生了解不同研究方向的簡單知識和研究方法。因此,對于交流活動的組織者,不能僅將講座人的范圍固定于校內醫學門類,應多方位選擇主講人,打破“學科壁壘”,增強跨學科、國際化內容的維度和專業深度;另外,也應鼓勵研究生積極參加國內、國際的學術會議,增長見識。同時,應做好學術活動的前期調查和后期反饋,實時了解研究生的需求,及時調整主講人和講座內容。

3.2 堅持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采用“系統-分化”的雙軌管理形式 由于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基礎、學科、研究方向均不相同,統一的大課堂學術交流不能同時滿足所有研究生的培養需求,他們盡管對某些主講人的講座內容非常感興趣,但講座的真正上座率卻不高。因此,對于組織者,應根據博士研究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講座活動的分組管理,使研究生培養工作真正做到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對于前沿進展、課題申報、科研思路、人文素養等系列講座,可在大課堂進行交流;對于方法學、個人研究等講座應盡量滿足不同研究生的需求,進行小范圍的交流、座談,甚至可采用微信公眾平臺等自媒體方式開展“微講堂”,以及啟動學術活動“系統-分化”的雙軌管理新模式。

[1]王雪梅.我國外語學科研究生學術能力發展:問題與對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9-30.

[2]柳翔.多視角下高校學術講座建設的路徑探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8(11):116-117.

R643

C

1004-6879(2017)02-0177-03

2016-05-07)

猜你喜歡
學術活動主講人講座
學術活動
淺談當前黨課教學的面臨問題與完善建議
由一道測試題所引發的思考
“快樂語文”公益講座特別報道
“快樂語文”公益講座特別報道
我校近期重要演出、學術活動剪影(一)
憲法學學術活動
《開講啦》做正能量的傳播者
他只做有“思享”的講座,讓小小微信裝下一個“萬人體育場”
2012年其他重要憲法學學術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