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三法”

2017-04-25 10:25張小鳳
小學生作文輔導·看圖讀寫 2017年1期
關鍵詞:詩眼秋思古詩文

張小鳳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瀚如煙海的優秀詩歌作品,有借古諷今的懷古詩,有依依惜別的送別詩,有大氣磅礴的戰爭詩,有恬靜淡雅的寫景詩……古詩文凝聚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在小學語文課文當中,選取了許多文質兼美的古詩文,其語言凝練含蓄,意境深邃優美,不僅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

《2011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又該如何讓學生領略古詩的美,讓學生通過古詩的學習,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呢?結合教學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讀,詩之味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边@就要求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梢?,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針對的不只是現代文,還有古詩文。然而古文與現代文不管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我們在朗讀古詩文時就應該教授學生更多的方法和技巧。

常言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若這“百遍”仍是“和尚念經一有口無心”,還能達到“其義自見”的效果嗎?因此讀還需“內外兼備”地讀。首先,要把握好古詩詞的節奏。節奏是音響運動中有規律地交替出現的長短、強弱的現象。一首詩的各旬節奏相同或相近,讀起來就會產生一種暢通感和舒適感,而節奏的變化會給人一種新鮮感。其實古詩詞的節奏并不復雜,如五言詩一般可分為“二/三”或二/一/二”,七言詩一般可分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亦或者可以從平仄的角度進行教學,先指導學生現在的一、二聲就相當于古時候的(平聲),現在的三、四聲就相當于古時候的(仄聲),遇到平聲字,要把字讀得長一點,遇到仄聲字,要把字讀得短一點。外在形式的朗讀法掌握了,內在就在于情感的共鳴。教材的選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學情上的,都是因材施教的,因此老師作為教材和學生的橋梁,就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讓兩者的情感通過作品借助朗讀表達出來。

我曾聽過一位教師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的朗讀教學中,平仄方法的指導,大氣磅礴,讓學生讀有所法;慷慨激昂的范讀,讓學生學有所像。學生們在平仄的指導下,已經對整首詩的節奏有了一定的把握。當老師介紹完王維在與元二使一別六年后離世,接著讀“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時,生動地朗讀感染了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詩人與友人的這一別再難相見的不舍之情。因此,從形式到內容,朗讀的指導與感染讓此時的學生在走心的基礎上讀出了詩味?!端驮拱参鳌愤@堂充滿了古詩味兒的課在朗讀指導方面給了我們一定的方向:要讓學生讀得好,必要的指導不可少;要讓學生讀得好,教師定要讀得好;要讓學生讀得好,教師先要感染學生。

二、抓,詩之眼

何為詩眼?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詩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或用以翻出新意,或借以增添情趣,或靠它增強形象性,亦或有的詩眼關乎詩意的精確。因此抓住詩眼,就能捕捉最佳信息,深入挖掘詩詞意蘊,感悟詩歌蘊含的情感。

《2011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如何閱讀提出這樣的標準:“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蹦敲?,如何提煉出關鍵詞呢?有以下幾個方法:

1.找意象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在抒發情感時,總是會將情寄托于事物中。如在教授詩歌《送元二使安西》時,抓住關鍵詩眼的“柳”,通過展示各種與“柳”有關的詩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永定河邊一行柳,依依長發故年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借助生活經驗,讓學生明白“柳”象征著“留”,表現出王維對友人的不舍和留戀;在賞析柳永《雨霖鈴》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時,我們必然會抓住“楊柳”之依依,“曉風”之清冷,“殘月”之孤寂,去感受詞人此時此刻的特殊心境;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曲中完全是意象的疊加,要想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懷,意象詞是非抓不可的了。

2.抓動態詞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中的“敲”,體會到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顯得夜深人靜;“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中“潛”、“潤”將春雨到來時的悄無聲息和滋潤萬物的靜默無聲展現得淋漓盡致.‘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的《木蘭花》)中的“鬧”,不僅形容出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點染出來了。

3.特殊修飾詞的抓取

在《秋思》一文中,可以抓住詩眼“見秋風”的“見”,通過枯葉的兩種不同狀態:枝上殘敗和隨風飄落,讓學生體會到“秋風”是如何“見到”的,枯葉和作者又有什么相似的情感,化抽象為具體,感受游子在外漂泊,思念家鄉之心;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中的“紅”、“綠”、“火”、“藍”等是表現色彩的形容詞,不僅能增強描寫的色彩感、畫面感,渲染氣氛,還能更好地襯托作者的心情;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一”、“千”、“萬”等數量詞的對舉,使詩詞也別有一番情味,更表現出北國雪景的奇麗,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見,詩眼的把握和教學是我們在教授古詩時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與其照本宣科地一詞一句講解,使詩歌支離破碎,不如從詩眼人手,把握詩的整體,還原其原有的藝術美。

三、展,詩之廣

曾有幸參加了《“1+x”閱讀教學專題觀摩研討活動》,其中的主題閱讀教育就非常適用古詩文教學。將“1”視為古詩主題或主旨,‘x”視為與“議題”相匹配的片段、篇童,“+”則指實現從一篇(段)到多篇的組合?!?+x”的方式運用到古詩文的教學,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古詩文閱讀面,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積累優秀詞句,培養良好的語感。

《語文課標》中要求在小學六年當中,學生要完成145萬字的課外閱讀量。若只局限于課上的教學,沒有教學生如何舉一反三,利用有限的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那么很難達到課標的要求。因此我們也可以將“1+x”的學習方式落實到古文教學中。如導入部分設置與主題相關的古詩文,讓學生在朗讀聲下奠定基調,為后文的學習做好鋪墊。如學習《送元二使安西》時,我們可以以描寫“柳”的詩句疊加作為導人;學習《秋思》時,讓學生背出有關表達思鄉之情和與家書有關的詩句,或者教師再進行補充。其實這些都在無形當中為學生的古詩文積累添磚加瓦。然而,這里的“x”并不一定要指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來自生活,來自創造。曾聽過一位教師教授《秋思》這篇古詩,她根據《秋思》的主旨表達思鄉之情自己創作了一首詩:“無邊秋雨亂如眼,孤葉寒枝難入眠。濁酒邀月獨影昏,素箋未成淚作魂?!笨吹竭@首詩,驚訝的不止在場的學生,還有在座的老師們,“要想給孩子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想這位老師做到了。她的創作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激發了學生也想向老師學習作詩的動力,一舉兩得。

中華有太多太多的文化瑰寶,我們能陪學生們一起閱讀的時間有限,數量有限,要想讓學生能學習更多的古詩文,“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他們朗讀技巧,讀出詩中的味道;引導他們抓住詩眼,把握全詩,體會情感;提供更多的優秀詩篇,豐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猜你喜歡
詩眼秋思古詩文
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
終究有一枚詩眼
秋思
詩眼
詩眼
高中教育如何從古詩文中感受中華文化之美
秋思
強化古詩文教學中的“素讀”
WATING FOR THE SUNSET
何處覓詩意 添翼其自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