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生活化彰顯“陶理”新魅力

2017-04-26 01:45陸娟娟
課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2期
關鍵詞:小班生活化環境

陸娟娟

【摘要】在幼兒園的教育中,環境是幼兒學習、發展的重要教育資源。由于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對環境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常常需要把環境的創設與生活經驗相聯系,在一種生活化的環境中與其產生互動,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的機會與條件,使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關鍵詞】小班 生活化 環境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6-0224-0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對幼兒建構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讓幼兒在環境中體驗,在環境中學習”已成為廣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識。實踐也告訴我們:環境絕不僅僅是裝飾品,也不僅僅是硬件設備的堆砌,而是與教育相互依賴、相互包容、相互影響的共同體。如何讓生活化的教育環境說話,讓幼兒主動學習,自主參與,積極思考,滿足身心發展的需要呢?為此,我們作了了一系列的實踐與探索。

一、創設生活化的主題環境

眾所周知,幼兒年齡越小,教育與生活的關系也越密切。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就十分提倡生活教育,特別注重教育的生活化,從生活經驗中選取環境創設的內容。小班幼兒剛剛從父母的精心呵護下來到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之中,陌生的教室、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小朋友,給他們帶來了太多的緊張和不安全感,他們不能很好的投入到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學習之中,為他們創設一種家庭式的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剛入園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對自己的家庭、家人是最為熟悉、最為感興趣的。于是根據孩子們的這一心理,一開學我們就設計了“親親熱熱一家人”這一主題活動,請孩子們收集全家福帶來幼兒園,張貼在我們的主題環境中,以另一種形式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就在身邊,減少焦慮感;同時在主題活動中,引導幼兒介紹自己,介紹的自己的家庭,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感受小家庭的幸福,同時把這么多全家福放在一起,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班級這個大家庭的幸福,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溫馨、安全的心理環境。

又如結合冬天的季節特征,我們開展了“冬天到”這一主題活動,冬天天氣寒冷,每天來園,大部分小朋友都會帶著手套,于是他們對自己漂亮的手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會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談論、比較自己的手套,也會和同伴介紹自己的手套是誰買的、在哪買的……根據幼兒的興趣,我引導孩子回家和媽媽一起設計、制作一雙漂亮、保暖的手套,家長積極參與,利用不同的廢舊材料,充分利用她們的巧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剪、貼、縫……一雙雙漂亮的手套出現在我們面前,我讓孩子們試著講述和媽媽一起制作的過程,用到哪些材料,并把這些充滿創意的手套展示在主題環境中,布置成一道獨特的主題墻飾。每每孩子經過,都會指著上面自豪地說:“這是我和媽媽一起做的,漂亮吧!”

二、創設生活化的游戲環境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任何幼兒都離不開游戲,創設一個良好的生活化游戲環境對幼兒的成長非常重要。幼兒在日常生活積累經驗,通過游戲中的操作擺弄再現生活,特別對于小班幼兒來說“生活就是教育”。小班幼兒天真好動,缺乏經驗,他們第一次來到幼兒園,對家里還有很深的依戀之情。所以開學時我班就創設了多個平行游戲,如小兔娃娃家、小豬娃娃家、小貓娃娃家。孩子們在娃娃家里擺弄鍋子,炒菜、洗碗、洗衣服、抱娃娃等,一些自然而真實的生活反映出來。孩子在熟悉的、相似的環境中游戲,忘記了離開家人的不安情緒,減少了孩子們剛入園的焦慮感。同時我們還在娃娃家客廳的窗戶上,裝飾漂亮的窗簾,營造家的感覺;墻面上貼一些寶寶的全家福,這樣濃濃、溫馨的家庭氛圍油然而生了。所以說,環境是會說話的。孩子們在這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游戲,使他們的情感慢慢的遷移到了老師和同伴身上,他們在游戲中慢慢的感受到了安全感和愉悅感,慢慢的融入到了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

三、創設生活化的自然角

幼兒園的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縮影,是幼兒熟悉自然、探索自然的一方小天地,它為幼兒提供了天天接觸,長期觀察、親自管理、動手操作的活動場所。如何讓這這個“小環境”充分發揮它的“大智慧”呢?這是我們老師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小班的孩子們剛入幼兒園,他們對于自然角還不是非常的理解。首先,我與他們共同收集身邊的一些廢舊瓶罐,通過介紹制作,和孩子們一起變廢為寶,變成精美的、有趣的種植容器,如引導幼兒利用雪碧瓶、薯片罐、酸奶盒等加工創造出小花、小動物、汽車等造型的容器,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帶來自己想種的種子,很多孩子只帶了瓶子和種子,我就帶領他們去種植園地取泥土,真正的體驗一下種植的樂趣,和泥土來個親密接觸。孩子們興奮極了,有的用鏟子鏟,有的直接用手把泥抓進容器里,并在老師的幫助下親自種下自己的種子。為了便于幼兒識別和管理,我和幼兒一起為他們自己種植的種子制作標簽,標簽上寫好種植日期、種子的名稱并貼上種子主人的照片。這樣一來孩子們更帶勁了,每天早上來園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去自然角觀察自己種子的生長情況,還爭著要幫它們澆水。太陽出來了就把它們搬到太陽照得到的地方,放學的時候又把他們搬回來。漸漸地,孩子們不光喜歡觀察自己的植物,還喜歡觀察別人的植物,“為什么他的種子發芽了我的種子還沒發芽?”“為什么你的葉子比我的多?”孩子們不時的會提出一些問題,小朋友之間也會互相的討論。除此之外,我們還把孩子們帶來的小動物如:小烏龜、小蝌蚪、小魚、小兔等放在自然角的一角變成“小小動物園”,讓孩子照看飼養,讓他們真正成為自然角的主人。

四、發揮環境的隱性作用。

陶行知先生指出:五大領域不是各自單獨的而是聯動的。把領域中的知識有目的的隱藏在環境中,從而鼓勵他們去自我發現、自我學習,在自己最近的發展區域獲取自己的認知和技能。幼兒園環境作為一種“隱形教育課程”,對處在身心迅速發展階段的幼兒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良好的環境可以更好地開發幼兒智能,促進幼兒個性健康發展。如小班的孩子年齡較小,各方面的規則意識、習慣還沒有養成,光靠老師的說教效果不是非常的明顯,于是我們在教室、盥洗室、午睡房等幼兒生活區進行了精心布置,我們重點從飲食、起居、排便、衛生等方面出發,從培養幼兒最基本的技能(如喝水、洗手、進餐)開始,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組織游戲、創設環境。如讓幼兒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過程中,老師先教會幼兒洗手的兒歌,再將“洗手六部法”用直觀的圖片展示在幼兒洗手池墻面,提示幼兒要用正確的方法洗手;如在喝水的地方貼上“小腳印”、“排排隊,等一等”等圖片,暗示了孩子要養成不擁擠、排隊接水的良好習慣;又如午睡室門口貼上“寶寶睡覺”、“噓——”沒聲音的動作圖片,提示幼兒進入午睡房要保持安靜,不大聲說話。在讓小班幼兒練習學穿衣服的活動中,老師在教室內創設了“寶寶的家”,還自制了幾個“模特”,讓幼兒練習給它們穿衣服,扭紐扣,并在區域內配上折疊衣服的流程照片,給幼兒參照學習折疊衣服。孩子們在穿穿、脫脫、疊疊的過程中,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在材料操作中、在日?;顒又?,孩子們漸漸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而這一切與藏在環境中隱性教育分不開。

總之,重視小班幼兒生活化環境的創設是幼兒園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我們應以幼兒發展的需要為目的,緊緊圍繞教育目標和主題內容,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共同創設幼兒所喜愛的并與之產生互動的環境。同時還要得到家長的認同、支持、參與、合作,這樣才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俐.幼兒園班級環境建設[J].學前教育研究,2008(08).

[2]賴平秀.創設良好的游戲環境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5年15期.

[3]楊楓.新課程背景下幼兒園自然角區域環境的創設[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6期.

猜你喜歡
小班生活化環境
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
再去小班看看
小班教學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軍事游戲的開展
作文生活化教學指導策略
“則”與“擇”:指向生活化學習的幼兒園數學活動實施的原則與選擇
生活化美術教學的課程設置及實踐應用
環境清潔工
漫觀環境
粗和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