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秀皮劃艇運動員競技狀態特征模型的研究

2017-05-08 03:22申霖
軍事體育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競技狀態皮劃艇耐力

申霖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3)

0 前言

對于競技狀態這一概念,國內外學者已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并有著多種定義。在國內,較為常見的是將競技狀態定義為運動員參加訓練和比賽的準備與現實狀態,對其影響及構成因素上,國內學者常從內部因素(如運動員疲勞程序、傷病情況、生理周期、心理活動狀態如比賽動機、訓練水平和比賽經歷、個體心理特征、意志品質和道德修養等)與外部因素(天氣情況、場地器材質量、旁觀者影響水平、對手實力、判罰、教練指導等);國外學者對競技狀態的概念描述多為運動員在比賽期間的現實狀態,如圖德·博姆帕將此區間定義為達到上一年度最高成績的98%,并認為這一狀態可保持1.5~2.5個月,而最佳競技狀態的最高水平,則大約能保持7~10天;在組成元素方面,則與國內學者的研究大致相同。運動員賽前競技狀態的好壞,將直接影響運動員在現實比賽中的最終結果,因此,對于運動員競技狀態特征的研究與分析,在整個運動訓練過程中便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義。競技狀態特征是指運動員為參加比賽而在某一特定時期內所具有的現實競技能力水平在某些內容上的具體表現特點,本研究將這些反映運動員競技狀態內部特質及相互之間聯系的特點用語言文字、邏輯推理等形式描述出來,特別是對運動員在訓練實踐過程中所得到的具體測試指標的數值變化特點描述出來,并分析其規律。

在本研究中,筆者以皮劃艇競速項目為研究對象,以發現對皮劃艇運動員競技狀態起影響制約作用的指標因素為研究目標,以層次分析法對國內皮劃艇專項教練的主觀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并建立出模型Ⅰ,在模型Ⅰ中權重較高的指標將代表國內教練對皮劃艇專項特征規律的認知;然后再以因子分析法對廣東皮劃艇隊德籍外教所制訂的訓練指標進行分析并建立模型Ⅱ,在模型Ⅱ中權重較高的數據指標將代表德籍外教對皮劃艇運動員競技能力核心因素的認知;最后通過對所建立兩個模型的綜合比較分析,得出中外教練對皮劃艇運動員競技狀態特征表現的一般性認知規律,期望能夠幫助廣大訓練工作者了解運動員競技狀態的內部形成規律和運作過程特點,以達到指導訓練過程的目的。

1 模型Ⅰ的建立與分析

1.1 模型Ⅰ的研究方法

1.1.1 專家訪談法

在皮劃艇運動員競技能力特征指標的初建過程中,通過電子郵件和口頭訪談等形式,向國內多支省隊的一線皮劃艇教練及國外知名的訓練學專家(如德國體科會分會主任Ulrich Hartmann、原德國國家隊主教練Josef Capousek、板塊訓練理論創始者之一Vladimir Issurin教授、美國VISP公司執行經理Brandon McGill)請教,從一般訓練學角度、皮劃艇專項角度及體能訓練角度,探討皮劃艇運動員競技能力特征指標的整體結構與邏輯性,在選取特征指標的過程中,聽取一線優秀教練員們對論文的意見與看法,從而保證論文研究成果的實踐性與可借鑒性。訪談對象共17人,其中國家級教練7人,另10人均具有高級職稱;其中5人從業年限10~20年,9人20~30年,3人在30年以上。

1.1.2 調查問卷法

根據設計出皮劃艇運動員競技狀態的指標體系,參照層次分析法設計問卷,以問卷調查形式向國家隊、廣東省隊、市隊具有高級以上職稱的皮劃艇專項教練進行調查;使用問卷調查法,根據權重確定皮劃艇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特征模型中的主因素。請專家對表現皮劃艇運動員競技狀態的訓練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打分,在此過程中發放問卷17份,回收17份,回收率為100%。相關行家的組成基本情況見表1。該調查表采用五等 9級評分法,對所列出的所有指標進行賦值。本文運用“裂半法”(Split half)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得到“半測驗”得分的積差相關系數rhh為0.919,經“斯皮爾曼—布朗”公式rtt=2rhh/(1+ rhh)加以校正后,Guttman折半系數為0.958,表明專家填寫的整個問卷的可信度較高。

1.1.3 數理統計法

在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收集后,首先利用Microsoft Excel2003建立數據庫,根據分析數據的要求,將Excel2003中的數據,利用統計軟件Yaahp層次分析軟件在Windows XP的操作環境下,對所獲得的數據運用相關的數理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1.2 模型Ⅰ的研究結果

1.2.1 關于競技狀態影響指標的選取

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以及筆者在運動隊一線長期工作的實踐經驗,在日常訓練工作中,有目的、系統的觀察與收集運動員的各項實驗測試數據,從而發現某種影響運動員個體競技狀態形成的客觀規律,是作為訓練主體的教練員對客體運動員的競技狀態進行調控的主要依據。由于本研究選擇的研究項目是皮劃艇競速,是一種典型的體能主導類項目,與對抗類項目相比,皮劃艇比賽成績受對手影響的程度不高,主要是以運動員自身的發揮為主要影響因素。因此,對于本研究中皮劃艇靜水競速項目優秀運動員競技狀態的形成影響因素,只對運動員的個體指標進行。

1.2.2 構建皮劃艇運動員競技狀態遞階層次結構

首先,將本論文的研究對象─皮劃艇運動員的競技狀態這一復雜問題分解為稱之為元素的各組成部分,把這些元素按屬性不同分成若干組,以形成不同層次。同一層次的元素作為準則,對下一層次的各組成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時它又受上一層次元素的支配。這種從上至下的支配關系形成了一個遞階層次。其中,位于最高層次的是目標層,是本研究的預定目標;中間層次是準則層,最低一層是方案層。如表1。

1.2.3 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在對皮劃艇運動員競技狀態這一研究對象建立起遞階層次結構以后,上下層次之間元素的隸屬關系即被確定。假定上一層次的元素Ck作為準則,對下一層次的元素D1, …,Dn有支配關系,我們的目的是在準則Ck之下按它們相對重要性賦予D1,…,Dn相應的權重。在這個兩兩比較的過程當中,根據準則Ck,兩個元素Di和Dj哪一個更重要一些,重要多少。需要對重要多少賦予一定的數值。這里使用1—9 的比例標度,它們的意義見表3。對于n個元素A1, …,An來說,通過兩兩比較,得到兩兩比較判斷矩陣A:A=(aij)nxn,其中aij表示第i個指標相對于第j個指標的重要等級。

1.2.4 由判斷矩陣計算被比較元素相對權重

在建立好判斷矩陣后,下面的工作是解決在準則Ck下,n個元素D1, …,Dn排序權重的計算問題。這里本文利用計算排序向量的特征根法,即利用公式(1)AW=λmaxW所得到的W經歸一化后作為元素D1, …,Dn在準則Ck下的排序權重。

1.2.5 判斷各層比較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1.2.6 計算各層次元素的組合權重。

按照從上到下的原則確定權重,首先確定目標層(一級層次)相對于總目標競技狀態的權重向量。利用公式(1)的轉化公式,可求得目標層(一級層次)的向量W=(0.334,0.285,0.380),具體指標明細見表2。

表2 本研究各級指標的權重向量總表

1.3 對模型Ⅰ的分析

在構建的皮劃艇運動員競技狀態影響因素指標的層次元素組合權重表格中,通過對目標A層指標權重值分析可以看出,A3(0.38)>A1(0.334) >A2(0.285),即在本研究中根據對皮劃艇項目訓練專家的意見調查得出,運動員的速度層次因素(A3)>力量層次因素(A2)>耐力層次因素(A1);在對方案B層因素指標權重的分析可知,B1(0.111)=B2(0.111)=B3(0.111),即說明被調查的皮劃艇項目專家認為力量耐力、速度力量和最大力量這三種力量素質在皮劃艇運動員的力量能力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由于B4(0.142)=B5(0.142),說明專家們認為皮劃艇運動員的無氧耐力水平與有氧耐力水平同樣重要;而B6(0.131)=B7(0.131)B8(0.115),說明專家們認為皮劃艇運動員的動作速度與移速度能力同樣重要,這兩者的重要性均高于運動員的反應速度水平。

在對C層與D層因素指標權重的分析可知,在目標層B1層下屬的C1、C2、C3、C4層中,C2、C3所占權重最高,且占有相同比重,C2層中的D6元素,即(專項)水上劃30 s~90 s 槳下力量保持能力性D6,與C3層中的D9元素,即(專項)水上劃2’~4’槳下力量保持能力性在D層方案層中所占權重最高;在目標層B2層下屬的C5、C6層中,C6層權重較高,在C6層中,D17元素,即(專項)起航槳下最大功率值所占權重最高;在目標層B3層下屬的C7、C8層中,C8層權重較高,在C8層中,(一般)1RM最大負重引體值D27、(一般)1RM最大負重雙杠臂屈伸值D28占有相同權重;在目標層B4層下屬的C9、C10層中,C9、C10 層占有相同權重,C9層中的(專項)50 m 劃時間D30,C10層中的(專項)250 m 劃時間D32;在目標層B5層下屬的C11、C12、C13 層中,C11、C12 層占有相同權重,且C11層中的(專項)2000 m劃時間D34、C12層中的5000 m劃時間D36元素占的權重值較高;在目標層B6層下屬的C14、C15 、C16層中,C14、C16 層占有相同權重,其中,C14層中的拉槳瞬時艇速值D41、出水瞬時艇速值D42、回槳瞬時艇速值D43占有相同權重,且權重值較高。C16層中的加速階段槳頻值D48、途中階段槳頻值D49、沖刺階段槳頻值D50占有相同權重,且權重值較高;在目標層B7層下屬的C17、C18層中,C17、C18 層占有相同權重,且C17層中的途中階段艇行進平均速度值D53權重值最高,C18層中的起航階段艇加速度值D55、加速階段艇加速度值D56、途中階段艇加速度值D57、沖刺階段艇加速度值D58四個元素占有相同權重;在目標層B8層下屬的C19層中,劃行中簡單情況身體反應速度性D59元素占有較高權重。

劃行中簡單情況身體反應速度性D59、劃行中復雜情況身體反應速度性D60權重值最高,這兩項指標可以得出,由于皮劃艇項目比賽是在公開水域中進行,受外界環境影響作用較大,運動員在比賽中誰就能夠更好的控制身體,誰就能夠更好的適應比賽環境,也就意味著誰能保持較好的動作效率。

2 模型Ⅱ的建立與分析

通過層次分析法這種定性研究方法后,可初步對皮劃艇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結構有一大致了解。為了更深入了解皮劃艇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特征,本文還從定量研究的角度進行二次建模。

首先,進入模型Ⅱ分析模型中的指標,皆為廣東皮劃艇隊德籍外教Manfred所指定,其有效性與科學性并未經過中方教練及相關科研管理人員研究與分析。由于本論文主要目的是對影響皮劃艇運動員專項成績的主要指標進行論證分析,采用外教的測試體系,雖然有較多的數據,能為中方教練及科研人員的研究分析提供豐富的信息和增加分析的精確度,但從數據量上來看依然過大,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而增加了研究問題的復雜性。因此,在模型Ⅱ中欲采用因子分析法,從研究變量內部相關的依賴關系出發,把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這樣就可以對原始的測試結果數據進行分類歸并,將相關比較密切的指標分別進行歸類,歸納出多個綜合(公共)因子,最后對歸納出的綜合因子的線性函數與特殊因子之和來描述原來觀測的每一分量。這樣,就能相對容易地以較少的幾個因子來反映原始測試數據所蘊含的大量信息,從而濃縮數據,抓住所要研究問題的本質與核心所在。

2.1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為廣東省皮劃艇隊中具有健將運動等級的16名運動員,其具體情況列表如下,取得運動等級的時間以2014年截止為準。其中國際健將2名,健將12名;年齡(22±2)y,身高(188.1±2.9)cm,體重(89.3±6.1)kg。

2.1.2 測試法

從2008年11月—2009年4月,廣東皮劃艇隊男皮組在外教訓練進度要求下,共進行了6次標準化測試。所謂標準化測試,即在每個階段(板塊)訓練結束后(時間約為4~6周),在最后一周的周四開始測試,按照標準化程序,如無天氣變化等意外情況,將按照周四上午250 m 遞增強度乳酸閾測試、最大力量(臥拉、臥推,按照舉重比賽規則,每人三次要重量機會進行)與力量耐力測試(2 min 50 kg 臥拉、1 min 60 kg 臥推測試);周四下午為5 km跑步測試;周五上午為12 km 測試(采用單個出發,出發間隔1 min 方式進行,出發順序按照教練員根據最近一段時間訓練中長距離劃的表現,狀態較好的首先出發);周五下午為2000 m 測試(采用單個出發,出發間隔1 min 方式進行,出發順序按照上午12 km 劃的成績排名,成績好的首先出發);周六上午為1000 m測試(采用分組方式,分組規則按照2000 m 測試賽成績,分道規則參照2006年皮劃艇競賽規則);周六下午為500 m測試。由于廣東隊一直采用的是較為系統與嚴密的德國皮劃艇訓練體系,因此,可根據隊伍的實際訓練周期進度與階段測試,對運動員進行水上專項與專項素質測試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表3 本研究模型Ⅱ中測試指標的內容測及試方法

2.1.3 數理統計法

在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收集后,SPSS18.0.0對所獲得的數據運用相關的進行逐步回歸,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邏輯分析。

2.2 模型Ⅱ的研究結果

圖1 外教測試指標經過第一次降維后的12個因子碎石圖

為了判斷提取的公因子數量,先利用SPSS因子分析中的碎石圖功能來協助判斷,如上圖所示,橫軸為因子序號,縱軸為特征根大小,將因子按特征根從大到小排列。從上圖中可直接觀察到,前5個因子對應的陡坡較大,作用明顯,后面的7個因子散點形成了平臺,因此,測試指標的公因子考慮前5個較為適合。

經KMO 和 Bartlett 的檢驗,12項生理機能類特征指標進行因子分析的KMO值等于0.552,屬于可接受尺度;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的相伴概率等于0.000,具有高度顯著性,說明廣東皮劃艇外教所采用的12項測試指標適合做因子分析。

表4 公因子方差

從12項測試指標的因子共同度來看,12項指標的值均在0.6以上,說明所提取的因子可以較好地反映各原始變量的信息。

表5 解釋的總方差

用主成份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共提取出5個公因子,且這5個公因子的累積貢獻率達到了80.633%,說明廣東皮劃艇隊外教測試體系中的12個測試指標的80.633%變異可由所提取的5個公因子來解釋。

表6 旋轉成份矩陣a

從分析結果來看,使用因子分析的效果較為理想,基本與教練員的主觀經驗及認識相吻合,如對于皮劃艇項目運動員的力量素質,最大力量臥拉、最大力量臥推、力量耐力臥推、力量耐力臥拉是較為常見的四種對外克制做功性的力量訓練手段,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皮劃艇專項教練員,都認為這四項力量測試指標反映了運動員的身體力量素質特征,聚類在一起是合理的,在這四種力量測試指標中,最大力量臥拉的載荷量最高,可將其視為皮劃艇運動員力量素質的代表性指標;同理,在長時專項耐力因子中,12 km單人艇劃的因子載荷量較高,可將其視為皮劃艇運動員長時耐力素質的代表性指標。按照同樣的分析過程,對于中時專項耐力因子、形態、一般耐力因子、機能、短時專項耐力因子中,可分別得到各代表性指標500 m單人艇劃、跑步5 km、血色素等。在對德籍外教的測試指標體系進行了數理統計后,可進一步對其中指標的相關性與重要性進行明確,便于中方教練及訓練管理人員在實際訓練過程中理清思路,對訓練效果及運動員競技狀態的評價帶來方便。

3 模型Ⅰ、模型Ⅱ的小結

在以皮劃艇專項教練的主觀經驗為研究基礎,以層次分析法為研究思路的模型Ⅰ中,通過收集、整理、建立起代表皮劃艇運動員競技狀態的特征指標體系,并對其中的指標進行專家打分排序后,由權重得分的從高到低可得出18個測試指標,而這18個指標可劃分為身體穩定性(劃行中簡單情況身體反應速度性)、短時耐力素質(專項250 m劃時間)、中時耐力素質(專項2000 m劃時間)、長時耐力素質(5000 m劃時間)、力量素質(1RM最大負重引體值、1RM最大負重雙杠臂屈伸值、拉槳瞬時艇速值、出水瞬時艇速值、回槳瞬時艇速值)、速度耐力(途中階段艇行進平均速度值)、速度素質(起航階段艇加速度值、加速階段艇加速度值、途中階段艇加速度值、沖刺階段艇加速度值、加速階段槳頻值、途中階段槳頻值、沖刺階段槳頻值)這些方面。由上述指標類別可以看出,國內教練員對運動員的最大力量素質和速度素質較為看重,這也是國內皮劃艇訓練中一直強調“提高每槳劃槳效果”“以速度為核心”等訓練理念的體現。

在以廣東皮劃艇隊德籍外教的訓練測試體系為研究基礎,以因子分析法對以德籍外教測試體系測試得到的實際數據進行分析得到的模型Ⅱ中,在素質指標中主要由力量因子、長時專項耐力因子和中時專項耐力因子構成。對于力量因子,雖然外教的測試指標中沒有國內教練使用的負重引體與負重雙杠屈臂伸這樣的相對力量素質指標,但在后期的評價過程中,則會使用“最大力量臥拉值+最大力量臥推值)/體重值”這樣的公式進行變換,例如對于德國國家隊隊員的選拔標準,在力量素質方面便要求這項值男皮要達到3.2、劃艇要達到3.4、女皮要達到2.7以上,這也與國內教練員重視運動員相對力量素質的思想相一致。而在德籍外教練的測試指標中,比較重視耐力素質指標,相對于國內教練員,對速度素質的指標則不太看重。這也與德籍教練員認為,皮劃艇是一項人操縱器械前行的技術型項目,要想獲得高速度值,除了在選材階段要求運動員具有較好的速度能力外,在后期的訓練中則是通過長時間大量專項練習、以提高動作穩定性與動作熟練度為獲得專項速度的重要基礎,特別是對于200 m這種高強度的短距離比賽項目,每一槳的效果與穩定性都將決定運動員的最終成績,因此這種看似速度性較強的短距離項目,在平時訓練中更要通過大量的專項練習來獲得提高。

在模型Ⅱ的研究過程中,對于運動員實際測試數據的采集工作,由于諸多的主客觀原因,如某次測試過程中某位運動員由于傷病情況而導致某項測試無法進行、或是在訓練過程中某們運動員的淘汰、離隊,或是經過某次比賽選拔后入選國家隊進行訓練,這些原因都導致了要想完整系統的收集運動員的測試數據的客觀困難性,很難得到系統完整的長期訓練測試數據。對于這種情況,本文作者只能選取數據相對完整的5名隊員的數據,即使是最后選出的5名隊員,其中的數據也有些遺失,本文作者只能采取一些技術性手段進行解決,如LZ在第二次測試中由于肘傷導致臥推測試無法進行,對于這次的測試數據只能用上次的測試數據來進行替代,所有這些情況使得模型Ⅱ的樣本量從客觀上顯得較不足,而且由于數據的技術性處理而導致最終的結果說服力不強。

參考文獻:

[1] 張力為.哪些研究問題需要用分層線性模型回答[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2,17(1):33—39.

[2] 劉英,宋建君,王純,等. 武術散打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形成與科學調控[C].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2007: 604—605.

[3] 謝云,喬平均.高水平運動員奧運年度競技狀態的訓練調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7):121—124.

[4] 李少丹.論競技狀態的復雜性[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9(6): 11—14.

[5] 張慶春,劉自喜.論競技能力與競技狀態的辯證關系[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 2000,14(2): 12—14.

[6] 徐本力.關于競技狀態最優調控原則體系的初步構想[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4, 20(2): 25—27.

[7] 張衛強,葉國雄.關于競技狀態幾個問題的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4,40(9): 44—49.

[8] 高玉葵.訓練—疲勞—恢復—最佳競技狀態[J].中國體育教練員, 1995,(4):13—15.

[9] 車曉波.現代競技運動訓練強度與競技狀態關系之“否定之否定”觀[J].中國體育教練員, 2005(4):19—19.

[10] 陳亮,吳瑛.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培養與保持[J].中國體育教練員, 2015,(2): 9—12.

[11] 熊焰.競技狀態及其特征剖析[J].體育學刊,2004,11(3) :128—130.

[12] 劉建和,姜濤,李林.目前競技狀態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體育科學,2007,27(7):70—74.

[13] 佘振蘇,倪志勇.人體復雜系統科學探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14] 田野,王清,馮連世,等.優秀運動員運動訓練科學監控與競技狀態調整[J].體育科學,2008, 28 (9):3—11.

[15] CH Bum,SH Sh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aches′ Leadership Styles, 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 and Golf Performance in Korean Junior Golfers[J]. Sport Science Review, 2015, 24(5—6):371—386.

[16] E Papacosta,GP Nassis,M Gleeson.Salivary hormones and anxiety in winners and losers of an international judo competition[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5, 34(13):1281—1287.

[17] Dimriitos Goulimaris. Examination of “Pre-competition” anxiety levels of mid-distance runner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J].Polis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5, 46(3):498—502.

猜你喜歡
競技狀態皮劃艇耐力
高職院校羽毛球競技能力保持與專項訓練方式
競技狀態“峰谷”模型探索研究①
有驚無險皮劃艇
競技狀態理論的中國語義
速度耐力訓練的生物化學分析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皮劃艇上的小帳篷
透明劃艇
運動員最佳競技狀態的培養與保持
如何在小場地上進行耐力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