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文學“歷史化”命題與學科建設的自覺

2017-05-25 00:04楊洪承
南方文壇 2017年3期
關鍵詞:著者當代文學文學史

以當今人們約定俗成的“新中國的建立”為時限分界,即現代文學的結束當代文學的開始,我們一般所說的中國當代文學生成發展至今,也走過了六十余年的歷史了。這期間,中國當代文學史經歷了幾輪不斷的重寫,無論是在文學史版本數量還是其學術質量上,較一度很長時間單一政治化圖解的當代文學史之統攝,新世紀前后有了很大的改觀。有被學界普遍認可的洪子誠教授學理性研究成果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也有高校文科教材類的陳思和教授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董健、丁帆教授等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等,更有多類側重史料收集整理、敘述史實的中國當代文學“長編”、“編年史”,與拓寬視閾探索型的“發展史”、“再解讀”、“文化闡釋”、“制度”、“生產方式”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的史著。這些中國當代文學史著作和其有影響的大量研究成果,充分表明一路前行的中國文學,賡續和承傳中國古代、現代文學的當代文學也在日漸走向成熟。為此,以學術史的反思和建設,特別是當代文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如何夯實基礎,全面推進各項研究工作的深入展開,最為迫在眉睫了。從學科建設的這一趨勢看,吳秀明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料問題研究》(以下簡稱《史料問題研究》)①的問世,是目前國內首部系統建構中國當代文學史料學的著作,也是率先將史料問題置于中國當代文學學科建設高度的論著。在“當代性”與“歷史化”的同構中,該論著全面深入地梳理和總結了中國當代文學史料“是什么”的途徑、內容、方法,及“為什么”的諸問題的闡釋。論著從史料不同層面、不同類型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和文學史編寫把脈,旨在立足基礎性史料工作本體和其問題的思考。其中從史料視角發現的一些學術史、學科建設的重要經驗,對于發展中的中國當代文學內在結構和肌體功能的深入認識,其學科內涵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啟示性。

1.史料研究及規范的學術姿態。中國當代文學演變發展的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一直是一種悖論關系。就約定俗成的時間概念說,當代文學演進六十余年歷史已經不算年輕了,而就其當下文學空間的認識和評價而言,至今卻有著許多無法統一的文學價值觀和其標準尺度。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上看,某種程度上中國當代文學正是這種悖論關系構成了她獨有的學科形態。一方面我們在不斷地順應著時間進程對當代文學的基本情況描述和梳理,另一方面也在清理和敘述中對一些重大問題和全局進行跟蹤批評,理論概括。其表現為雖然已經出現了不同類型的史書,對各種文學現象、作家作品專題研究的總結,其中不乏較濃理論色彩的論著,但是源于文學史太強烈的當下特性,作家作品近距離的觀照,文學、文學史太多糾結于復雜現實中不確定的因素,使得當代文學總體地位無法與古代、現代文學那樣能夠獲得普遍性認同。每年雖然有數千部長篇小說的問世出版,也有莫言這樣拿到世界性文學獎的作家,可是學界仍多有當代文學種種的不滿足。這便形成了當代文學生成發展總是處于常態中的非常態?!妒妨涎芯繂栴}》的著者正是清醒地認識到:“由于當代文學學科鮮明的‘當下性特點,致使長期以來文學史料處于孱弱狀態,嚴重影響了該學科的提升和發展?!敝邚膶W科建設的本源出發,以基礎工作的史料整理、現象呈現和問題探討為重點,重視文學“當下性”的生機和困境并存的特質,對當代文學紛繁闡釋和批評評判,或理論概括不急于做出簡單、抽象的結論。為此,論著將史料作為專業問題提出,立足史料的本體結構譜系和思想闡釋之間的并重考察,形成了自己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史料問題的基本思路和路徑。在中國當代文學公共性、私人性、民間性、通俗性、口述性的史料,及期刊、社群、港臺、書話、版本等史料中,著者不在乎史料本體方方面面是否完整,而是由這些史料的存在和敘述指出中國當代文學史已有的某些缺失,并由此揭示出當代文學研究亟待拓展和深入的可能空間。在中國當代文學史料專題研討層面,并不回避當代文學演進中與“政治、現代科技、多元文化”等重要社會因素的密切關聯。相反,以其積極的獨立姿態探究因關聯生成的某些規律性的問題,試圖回答這些問題的存在之由、變遷之故,還將清理史料的路線和存在的可能,納入學理的層面進行學術辨析。論著在對中國當代文學史料的歷史觀和政治關系等核心命題之探討中,正是通過進一步深入史料內部,揭示其背后的當代文學本體特征和品格,重在探討形成這些史料的可能性和其特質的機制及緣由。比如,就當代文學史料的政治化傾向的存在,旨在努力把脈文學與政治這一復雜關系動態交織演變的線索和內涵,即該“關系”如何從簡單的“直接化”、文學史敘述的注腳,到伴隨政治“再敘述”、“再確認”文學史料價值的合法性的重新定位,及其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學與政治關系發生新轉向、調整的再歸理等。其研究沒有簡單地否定或肯定當代文學史料政治化的判斷和總結,而是結合具體史料的呈現和歷史本身的思考,給予其特征較為合理而切中肯綮的分析,又將其觀點隱喻于“關系”的細致分理之中。因此,論著不僅僅在史料分類方面豐富了當代文學的本體內容,而且在專題問題探討上,也提供了較多極有啟發性的重寫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思路。論著開門見山以“學科視域下的當代文學史料及其本體構成”為統領的“緒論”,顯然,著者悉心解析那些非傳統意義上的當代文學史料案例和問題,旨在重新建構當代文學史料的本體世界,推進中國當代文學整體研究的深入,并且提升了學科建設的水準。從此意義上說,論著具有的學科建設的自覺,最為值得稱道的是,突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長期偏重政治意識形態的價值判斷,總是無法擺脫文學評價現實過度“干預”的困擾和包圍,回歸當代文學史中最為關聯又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的那些原始材料,將發掘性的存在敘述和理解性探討同構于主客觀包裹的歷史現場、歷史人與事、歷史細節之中,要具有自覺的當代文學史料意識,乃至成為當代文學研究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強調當代文學作為科學研究必備的學術姿態,應該是一方面直面當下、關注現實人生、擁抱文學,一方面又敬畏歷史、尊重歷史、理解歷史。這樣以史料研究切入,提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整體性深入發展需要的重要思想原則,《史料研究問題》這一理論積極實踐是對日趨走向成熟的當代文學學科最值得認真珍視的學術財富。

2.史料本體的“歷史化”意義。在史料研究與中國當代文學學科建設的問題上,較之關注史料本身樣態與建構其思想方法之探尋,究竟如何把握“歷史化”的進程中諸多復雜現象和相對穩定規范學科建制之間的關系,史料研究的尺度和標準與文學史學科內部機制怎樣關聯等,更應該是研究重點和難點問題所在了。通常意義上,學科的建立與穩定的歷史是聯系在一起的。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成為學科的存在,一個普遍共識的認同正是立足于歷史過去時態。作為已經凝固的古代和現代歷史,與文學某種同構關系的確認才有可能達成共識。我們既可以較為客觀地面對歷史遺留、冷靜的發掘,又能夠本著主觀體驗和理解感受著文學史的鮮活??墒?,當代文學史的書寫和其學科的建立,最為困難的是不斷前行的運動狀態,以及近距離觀照“當下”的視覺效果,多少影響了學術研究的客觀性。學界一直有“當代文學應否寫史”的爭論?!妒妨涎芯繂栴}》的著者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爱敶膶W有別于古代文學的一個很大差異,就是除了‘死之外,還有存留在不少當事人大腦或口頭的‘活材料?!睘榇?,閱讀《史料研究問題》最大的收獲是,著者通過勾勒當代文學史料本體的全息圖示,探尋了當代文學“歷史化”研究的認知路徑,從而為學科建設全局性的總結概括提供較為可行的學術依據。針對已有研究成果清理出十余種較典型的史料類型,力求還原當代文學史料的知識譜系的構成樣貌,這顯然對其研究文學史的寫作極有指導意義,但是,我認為著者核心要義并不在此。論著探究當代文學史料的特征、內涵外延,及其理論形態諸問題,潛在的追求目標在于對中國當代文學學科獨立性機制的反省和思考。某種程度上,這種努力使得大家熟識的當代文學“歷史化”命題,由此交出了一份自己的學術設計和構想的答卷。首先,當代文學演變的歷史特征,并非完全是由堅守固化不變的歷史來顯現的。傳統意義文獻、史料的概念,往往是相對而言的。如同“昨天”相對“今天”來說就是歷史了。文獻史料的相對穩定、統一、主流性似乎構成了文學史寫作、研究的共識準則,同樣,也是學科是否成熟的重要衡量標準。論著在細致梳理當代文學的史料形態時,將尚不確定性的民間、“地下”、私人等潛在寫作和“活”的口述文學、作家訪談,納入當代文學的史料范圍,并且強調她們與傳統的、主流的、公共性的當代文學史料具有的同構性質及其價值意義。當代文學史料應該接受現實和當下的直接擁抱,打破傳統歷史固化觀、權威中心意識,被政治化等觀念的束縛,那些長期被遮蔽的民間的、私人的、潛在的等邊緣史料才可能進入文學史料研究的范疇。史料要求的可靠性和可考性,與當代作家最真實的可留給后人鑒別的現場感的訪談,當事人的口述活動恰恰形成了同構。這些表面看是對當代文學史料知識系統的重新界定,實際上是當代文學歷史觀、歷史特征的再認識。它是對長期以來當代文學時代主流話語、意識形態規約歷史的反撥,一種發現歷史本源生態、坐實當代文學本體世界豐富性和復雜性的積極努力,更不失為推動當代文學學科自身走向成熟的重要杠桿。其次,當代文學史料內涵和理論基點的確定,本質是“歷史化”進程中互動系統的價值尋找。文學史料的存在價值并不完全因時間的進化,也不會由于現實的參與、當下政治意識形態的作用來決定的。這是因為文學既是歷史的,某種意義上又是現在的?!妒妨涎芯繂栴}》中談到政策文件、領導講話、批判性評論文章、學習材料等公共性文學史料時,指出要探討的是“任何對文學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材料,其原則是“按照對文學生成及其影響程度”決定的。而在區分一般訪談與作家訪談時,說:“只有把作家當作‘歷史‘對象來關注,并進一步追問和記錄文學史的發生過程時,訪談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口述歷史?!痹诋敶膶W史料中這兩類史料的認定常常引起非議。著者抓取這類典型史料考察,分析當代文學史料的內涵和理論視點是很有說服力的。著者的史料觀關鍵詞是“文學生成”、“直接或間接影響”、“發生過程”,顯然,這里傳達的是一種結構的動態,即是歷史構成最重要的形態。正是在這一“結構的動態”歷史過程中,讀者、作家、批評家及其同時代的文學家們對史料的看法是不斷變化的、互為影響的。那些看似是非文學的政策文件、主流政治意識形態的資料,或者就是直接的批判材料,正因為是針對文學、是將作家作品當作對象,伴隨著歷史進程的關注,同時不斷滲透了多維文化社會關系的互動、介入、影響和作用,它們也由此構成了史料,其價值正是在史料不斷生成的過程中并存。論著中列舉的“1993年的《廢都》事件”、“新世紀現代意義的公共空間關于‘紅色經典改編的討論”等案例就很有代表性。誠如美國“新批評派”代表學者韋勒克、沃倫所言:“歷史的過程得由價值來判斷,而價值本身卻又是從歷史中取得的?!雹谥弋敶膶W史料的動態價值系統之理論視閾,進一步引導了當代文學如何由作家作品跟蹤、感悟式批評,自覺向著文學“歷史化”過程多維關系、互動影響研究的學術提升。這對于中國當代文學學科自身思想機制的確立,建構可持續性的學科發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3.史料學對學科建設的推進。在思想視閾與事實存在,歷史可信實證與新的學術生長點之間,建立中國當代文學史料系統有效動態機制,過去我們估計不足,認識不夠到位。這不只是限制了史料工作的發展提高,而且低估了他們在當代文學學科建設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閱讀《史料研究問題》最強烈的印象正是著者有著自覺的史料系統建構追求,尤其十分注意系統內在程序、環節、步驟整體性的把握,這對中國當代文學學科逐漸完善和健全的知識范疇和規范體系建設所做出了一定的積極實踐。在《史料研究問題》中,無論是當代文學史料的存在的敘述,還是史料諸問題的學術探討,著者都鮮明地表達著一個基本的信息,當代文學史料的確定和認知必須回歸歷史本體的多層面相,并且要正視歷史考察的人文特性,探索建構中國當代文學史料系統的路徑和方法。除了上述談到論著對當代文學史料核心觀念的把握,一些文學“當下性”史料的認定外,需要強調的是,論著始終貫穿地對當代文學史料大廈的整體構筑,試圖直面當代文學的實際狀況,與當代歷史、文學史、史料、史料學之間建立內在關聯,并探尋其關聯而呈現的諸多典型現象和相關學術命題。其中作為史料系統機制的表現就在于將當代文學史料存在的梳理和問題的研究,規約于歷史的評判和理解、文學當下性的參與動態觀照與實踐之中。比如,作家私人性的日記、書信、回憶錄、傳記、檢討書等史料,存在于當代文學中的事實是不言而喻的,關鍵是如何成為可信度史料進入文學史的循環?如何分析私人性中濃重感情、特殊限定等主客觀因素,對史料真實性、可信性的影響。論著在其梳理和研究中均沒有直接進行價值判斷,而是先強調有私人史料不同類型的區別,后提出在與公共話語關系比較中尋求其特殊價值。著者不僅面對這類史料時十分慎重,而且涉及當代文學各類型史料盡可能少做空洞的評判,多陳述事實的來龍去脈,細致考察史實合理存在的特定性、相對性、動態性。顯然,在史料的評判和理解之間,著者更認同理解才是最重要的。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說:“價值判斷只有在作為行為的準備并與公認的、自覺的道德規范有所聯系之時,才有存在的理由?!雹鄢嗣鎸κ熳R的常態、非常態性當代文學史料有著自己的清理和辨析外,著者還就當代文學特性和發展趨勢,力求發現可能有的文學史料空間,及其應該跟進的思想觀念和理論總結。當代文學中通俗、臺港、選本、書話等邊緣性史料,論著里均列專門章節的陳述和分析并不奇怪,新穎之處是對這些邊緣性史料的整體的勘探和文學史的問題意識,尤其注意由當代文學自身“當下性”特性生成的新的史料可能,諸如現代科技發展下的電子化史料,文學館、博物館等場所類的活動、組織、刊物之實體性史料,以及伴隨政治開明、多元共生的文化語境,報告、講話、決議,政策文件等跨學科史料,與更大范圍更細致地打撈、分理文學演變過程中各類“潛在寫作”史料等等。著者不僅強調這些當代文學新生長的史料需要足夠的重視,小心謹慎、細致入微甄別和考證的必要,而且有著文學史的眼光,當代文學史料系統的構想。著者從紛繁復雜的當代文學中敏銳洞察出歷史生成中的某些特征和規律,將他們概括為一種特殊的史料個案、類型或典型現象(雖然本人對一些個案、類型和現象的歸理并不完全認同,但是著者開拓性學術銳氣和文學史料的“發現”才能值得充分首肯),納入當代文學史料學的研究范疇,深入探究他們的基本樣貌、來源,及其“能否進入”與“如何進入”文學史的可能,并且尋求最為契合史料對象特征的實證分析、文化視閾研究方法,展開當代文學史料全方位多視角的考察,從而完成了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從路徑、方向、方法與理論、實踐完整系統的自我排除和思索。最后,還要提到的是,論著建構完整的當代文學史料系統始終堅持了無論整體當代文學史料全局性的觀照,還是每個具體類型、個案性的史料分析,都注意在“史實”敘述梳理與“史知”問題研究之中,較為完整全面的對已有史料研究狀況做出冷靜客觀、公允到位的綜述,正視前人已有史料研究的成果,并且從中發現可能的學術生長點,使得立論具備了學術前沿話題的質地。這也從史料研究之研究學術史視閾正確引導了當代文學史料學實踐的基本路向??偫ㄉ鲜?,《史料問題研究》以談論當代文學史料的存在和問題入手,彌補了長期以來當代文學史料學建構的缺失,直接引領了當代文學學術研究從基礎設施到全局理論的深入和創新,最終為中國當代文學邁向獨立而成熟的學科做出了一件極為務實的學術工作?!?/p>

【注釋】

①文中未注釋的引文均出自該著作這一版本,特說明。

②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296頁,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版。

③馬克·布洛赫:《歷史學家的技藝》,102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楊洪承,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著者當代文學文學史
《通用漢語著者號碼表》增字配號規則的探討
文學史的語言學模式與“話語”的文學史
淺析大眾傳媒對當代文學的影響
當代文學的語言問題反思與追問
我國閱讀療法領域著者隊伍研究
《西部論壇》參考文獻格式說明
百年后的文學史“清算”
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獻標注方法
《文學史》叢刊
有個性的文學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