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寶溝文化兩件尊形器上的動物形圖案研究

2017-05-25 00:37
關鍵詞:蟒蛇小山野豬

馬 海 玉

(赤峰學院 紅山文化研究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1)

趙寶溝文化兩件尊形器上的動物形圖案研究

馬 海 玉

(赤峰學院 紅山文化研究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1)

小山遺址尊形器上的刻畫動物形圖案主體元素鹿、野豬和禽鳥均是犧牲之物,而祭祀之神應為蟒蛇;南臺地遺址出現了蟒蛇吞噬鹿的全景畫,從吞噬鹿頭開始,到鹿腳再到完全吞噬整只鹿,栩栩如生。蟒蛇為祭祀之神,鹿是犧牲之物在趙寶溝遺址尊形器圖案上也有所表現,這與本地區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對蟒蛇的畏懼之祭表明了趙寶溝文化時期人類理性化的需要。這種需要是延續興隆洼文化以來的漁獵傳統的必然產物,也是遼西地區多丘陵、山地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的必然結果。

趙寶溝文化;尊形器;動物形圖案

趙寶溝文化命名已經過去40余年,很多學者對趙寶溝文化尊形器都有過研究,然而對于尊形器上動物形紋飾學者們有著不同的認識。本文將從小山遺址F2②∶30和南臺地遺址3546F1∶1兩件尊形器的紋飾構圖入手,研究紋飾的表意功能,并試圖通過解讀這些動物形圖案分析趙寶溝文化時期的祭祀形態。

一、小山遺址F2②∶30動物形紋飾分析

圖1 小山遺址尊形器(F2②∶30)及動物形圖案展開圖

小山遺址F2②∶30尊形器(圖1-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內蒙古敖漢旗小山遺址[J].考古,1987(6):481-506 .上動物形圖案的頭部分別根據現實生活中的豬、鹿和鳥首的形象提煉而成,三種靈物圖像繞器一周。但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圖案分為A、B、C三個區(圖1-2),且每個區都有蛇身出現。

A區圖案分為前后兩部分(圖2)。前面部分為鹿,鹿有鹿角,鹿嘴閉合,前肢向前伸出,呈現倒伏狀。后面部分為一條白色帶狀紋飾纏卷鹿身,軀體后黑白相間的帶狀紋飾卷曲纏繞。從紋飾卷曲的特征分析應為蟒蛇纏卷鹿。首先,鹿是蟒蛇食物最重要的來源之一,蛇纏卷并吞噬鹿在自然界較為常見。其次,只有蟒蛇在獵殺大型動物時身體才會呈現卷曲纏繞狀態。一般情況下,蟒蛇身體會呈現三種狀態:爬行時通常會成直線形或S線形 ;靜止時通常盤卷成團;捕獵時身體會卷曲纏繞,白色的腹部向上翻滾。從蛇身翻滾的狀態來看,應是在獵殺鹿。自然界中蟒蛇捕食鹿一般會用蛇身先把鹿緊緊纏繞,并不斷擠壓鹿,鹿呼吸時,每呼出一次蛇身就會抓住瞬間擠壓一次,直到鹿失去反抗能力。在被蛇捕獲的瞬間,鹿首上揚,前肢伸出,呈掙扎躍起狀態;蛇身則緊緊纏繞鹿的頸部、上腹部、后腹部,并將鹿的四肢束縛,防止掙扎(圖2)。

圖2 小山F2②∶30A區圖案

B區中最為直觀的是豬的頸部是被一黑白相間的蛇身纏繞,蛇身的另一段恰好纏繞后彎曲。豬嘴閉合,獠牙外露,眼睛似閉非閉,似被征服(圖3-1)。在自然界中,野豬幼崽也是蟒蛇的主要食物之一,蛇在捕獲野豬時先用蛇身緊緊纏繞住野豬的頸部和腹部,并逐步收緊,野豬呼氣一次就會被擠壓一次,野豬無法吸氣,通常會口部微張。仔細觀察會發現,在小山尊形器B區圖案豬首的前方有一團氣狀紋飾,應該是野豬吐氣的表現。小山遺址F2②∶30尊形器B區圖案表現的應是蛇纏卷野豬。蟒蛇吞食豬崽在民俗學資料中也能找到答案,如廣西梧州外貿倉1960年收購到一條10 kg重的蟒蛇,它吞食了一頭15 kg的家豬。

C區圖案分前后兩組。一組為鳥首。圓眼,鳥喙鋒利,嘴部閉合;另一組為蛇身。蛇身卷曲,靠近鳥的頸部一段纏卷鳥體,蛇身大部分纏繞卷曲(圖3-2)。另據圖案分析,蛇身纏卷鳥體共有三處,均呈現風輪狀,應是蛇身緊緊纏卷鳥的表現。因而,小山遺址F2②∶30尊形器C區圖案表現的是蟒蛇纏卷鳥。蟒蛇常以小麂、小野豬、兔、松鼠和禽鳥等為食,胃口大,一次可吞食與體重相等重或超過體重的動物。迄今為止,自然界中鳥和家禽類也是蟒蛇的主要食物之一。

總之,小山遺址尊形器上A、B、C三個區的圖案并不是表現豬首蛇身、鹿首蛇身和鳥首蛇身的神靈,而應當是表現蛇在盤卷一些大型動物。具體地說,A區、B區、C區分別表現的是蛇在捕獲鹿、野豬、禽鳥三種大型動物。值得注意的是,這三組圖案中鹿堅硬的鹿角、野豬尖尖的獠牙、禽鳥鋒利的喙,都在小山尊形器上被刻畫得淋漓盡致,這或許正是為了反映小山遺址趙寶溝文化居民對蟒蛇神秘力量的敬畏。從器型分析,小山遺址尊形器造型獨特,器壁薄而硬,紋飾精美,顯然不是實用器。從出土位置來看,尊形器出土于F2中,當是專門用于祭祀的神器。關于蟒蛇的祭祀,“《搜神記》記載閩中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余圍,有毒氣,以致當地官吏多有死者。土俗常懼,祭以牛羊仍不得福,不得已每年獻一少女作為祭蛇犧牲?!?詹覲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83.在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中,被奉為動物神靈的一般都是長相奇特并為人們所畏懼的。和鹿、野豬、禽鳥相比,顯然蟒蛇更讓人敬畏。如是說,小山遺址尊形器上的三區圖案當是為敬畏蟒蛇而作,鹿、野豬和禽鳥三種動物當是祭祀的犧牲之物。

圖3 小山尊形器B區和C區圖案

二、南臺地遺址3546F1∶1動物形紋飾分析

南臺地遺址*敖漢旗博物館.敖漢旗南臺地趙寶溝文化遺址調查[J].內蒙古文物考古,1991(1):2-10.3546F1∶1刻畫圖案也可分為A、B、C三區(圖4)。

A區圖案分為兩組:一組為鹿首,鹿角高揚,前肢伸出,嘴部閉合;另一組為蛇頭和蛇身。蛇嘴最大程度張開成筒狀,蛇上頜部突出成半環狀,蛇身為黑白相間的菱形網格紋,因吞食鹿而脹滿(圖5-1)。A區圖案體現的是蛇從鹿首開始吞食鹿,并已經吞噬到了鹿的軀干部。自然界中,蟒蛇吞食鹿是從頭部開始的。吞噬鹿的軀干部時,因獵物體形巨大,蛇嘴盡可能大的張開,上頜部呈現半環狀。而蟒蛇能吞噬下堅硬的鹿角在自然界中能找到科學合理的解釋。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生物學家Stephen Secor拍攝的X射線圖像清晰地呈現一條緬甸蟒蛇吞食短吻鱷的消化過程。Stephen Secor博士說:“當緬甸蟒蛇將獵物吞入腹中,之前休眠狀態下的內臟系統將快速恢復功能,處理不同的食物消化任務,它們吞食獵物的重量可達到它重量的1.5倍?!彬咝纬蓮姶蟮南到y,在吞食獵物之后24小時,它胃部pH值從7下降至2。高強度的胃酸使得蟒蛇吞食并消化堅硬的鹿角成為可能。Stephen Secor博士的X射線圖像清晰地表明,蟒蛇在吞食短吻鱷后僅僅用了7天時間就將其消化殆盡。毫無疑問,高強度的胃酸完全可以消化掉鹿角。當然,蟒蛇在在吞食鹿角時會緩慢地進行,不會有腹部被劃破的風險。

圖4 南臺地遺址尊形器(3546F1∶1)及動物形紋飾展開圖

圖5 南臺地尊形器3546F1∶1A區和B區圖案

B區圖案表現的是蛇吞食鹿已經吞噬到了鹿腳,只有雙腳還裸露在外。蛇首表現明顯,蛇的上頜用半環形紋飾表示,下頜部用兩條平行線表示。菱形網格紋表現蛇頸部,更形象的是蛇因吞食鹿而顯粗大的蛇身也有所表現。蟒蛇頸部與腹部的變化明顯,這更加突顯了畫工觀察的仔細。鹿的后肢寫實性較強。腿部用黑白兩種顏色對比,刻畫出了鹿腿內外兩側顏色的變化;腳部略有些擬人化手法(圖5-2)。蟒蛇吞食鹿在自然界也偶爾可見,蟒蛇吞鹿先從頭部開始,待到鹿軀干部被吞噬后,蟒蛇腹部因脹滿而變粗;口部因吞食鹿腳而向前張開,上頜部突出而成半環狀,這時頸部細腹部粗,對比明顯。

C區圖案因殘缺不便分析,但可以做出兩種推斷:其一,如果C區和B區為一組圖案,這組圖案應當表現的是鹿被蟒蛇吞噬的全景圖。即鹿首部分和A區圖案主題一致,殘缺部分圖案可能表現的是蟒蛇因吞食鹿而脹滿的腹部。其二,如果C區和B區為兩組圖案,C區圖案表現的可能是鹿獨立出現或被蟒蛇完全吞噬掉的獨立單元(圖4)。

總之,南臺地遺址3546F1∶1尊形器A、B、C三個區圖案表現的是蟒蛇吞食鹿的全過程。具體地說,就是A、B、C三個區分別表現了蟒蛇吞噬鹿身、鹿腳到吞噬整只鹿的動態化過程。和小山遺址尊形器紋飾相比,南臺地遺址尊形器圖案有兩個特點:其一,紋飾內容單一。小山遺址尊形器犧牲之物為鹿、野豬和禽鳥三種,南臺地遺址尊形器圖案犧牲之物僅有鹿;其二,吞噬過程動態化。小山遺址尊形器三區圖案均為蛇身纏繞動物,三個主題,一個步驟。南臺地遺址尊形器三區圖案為蛇吞食鹿,一個主題,三個步驟。值得關注的是,南臺地遺址尊形器同樣器型獨特,紋飾精美。從出土位置看“靠近正梁頂的遺址最高處一處灰土圈地表散布著十分密集的陶片和一些較堅硬的燒土塊,在調查中所采集能夠復原的陶器多出于此灰土圈(3546F1)。3546F1房址應該是這一公社氏族首領的居住地或者是崇拜祭祀公眾議事的場所?!?敖漢旗博物館.敖漢旗南臺地趙寶溝文化遺址調查[J].內蒙古文物考古,1991(1):2-9.因此這件復原的陶尊3546F1∶1并非實用器,而是祭器。根據紋飾表現主題分析,蟒蛇應是祭祀之神,而犧牲之物應為鹿。

圖6 趙寶溝遺址F6①∶3尊形器及圖案展開圖

蟒蛇吞食鹿的圖案在趙寶溝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敖漢趙寶溝——新石器時代聚落[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170.尊形器上也有發現。此種圖案數量較少。通常施于尊形器腹部。趙寶溝F6①∶3尊形器上圖案僅存鹿形瑞獸圖案,輪廓清楚,壓劃精巧,形象栩栩如生(圖6-1)。鹿的菱形眼睛、三叉鹿角為黑色,桃形耳填細密網格。仔細觀察發現,腹部空白處填有交錯細線形成的葉脈形紋,條形葉脈形紋在尊形器的肩部突然變粗又形成細密的網格紋。據紋飾變化分析細密的葉脈形紋當不屬于鹿身。另有一組寬的稀疏菱形網格紋黑白相間,和細密網格紋以及葉脈形紋明顯不同,且周邊有清晰的分界線,似有意為之。紋飾的大幅度變化應是為了突出蟒蛇吞食鹿后腹部變化。這種圖案風格和南臺地遺址尊形器上A組的蟒蛇紋飾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其表現的應是蛇吞噬鹿后身形變粗、身上網格紋飾膨脹的形態。擬鹿形紋尊形器制作精美,不像是一般生活用器,可能是一種禮器。其圖案也應是為了表現把鹿作為犧牲之物獻祭給蟒蛇。

三、相關問題討論

趙寶溝文化陶尊上鹿的大量出現絕非偶然。趙寶溝文化時期,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為大量動物群尤其是鹿群提供了優越的生存空間。以趙寶溝聚落遺址為例,“趙寶溝聚落遺址地處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在距今約7 000—6 000年,趙寶溝聚落遺址應和小山遺址一樣,曾有喜土質肥沃、氣候溫潤的落葉喬木生長,自然植被屬于溫帶森林。根據內蒙古東南部地理沉積環境的研究,趙寶溝聚落遺址屬溫濕或暖濕氣候,適于動植物生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敖漢趙寶溝——新石器時代聚落[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210.良好的森林植被資源為狩獵經濟提供了優良的條件。趙寶溝遺址發掘報告顯示,該遺址出土的哺乳動物有豬、馬鹿、斑鹿、狍、牛、狗、獾、熊、鼴鼠和黃鼠11種47個個體,這些動物當是人類肉食的主要來源。趙寶溝聚落遺址鹿殘骸的數量很多,可鑒定標本共338件,最小個體數為24,分別占各總數的66%和52.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敖漢趙寶溝——新石器時代聚落[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199.。豬138件,占可鑒定標本數量的25.7%,僅次于鹿??梢娫谒袆游镏新故勤w寶溝遺址原始居民肉食的重要來源,其次為豬。林西縣井溝子西梁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動物遺存鑒定報告結論是馬鹿的數量占出土動物的73、33%*朱永剛,王立新,塔拉.西拉木倫河流域先秦遺址調查與試掘[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65.。另據邵國田先生統計的百岔河流域19處史前巖畫分析,巖畫全部都以鹿為題材,很多巖畫都是以獵鹿為主題??梢?,鹿在新石器時代的遼西地區是數量最多的動物群,是人類和大型食肉類動物的主要肉食來源。趙寶溝文化時期鹿也一定大量存在,從出土的大量動物骨骼和石鏃、刮削器分析,以鹿為主要肉食來源的漁獵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研究表明,在距今8 000-5 000年前的今赤峰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在400-500 mm左右。地表覆蓋有大面積的胡桃楸、白蠟樹、松樹混合組成的暖溫帶夏綠闊葉林和針葉混交林。小山遺址和南臺地遺址所在的赤峰中南部為暖濕性或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景觀,氣候宜人,植被繁茂,動物也呈現多樣性的特征,這為先民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豐富多樣的食物資源。這種闊葉森林覆蓋的溫濕山地不僅適宜于鹿的繁衍生息,也是蟒蛇的理想棲息地。蟒蛇屬于樹棲性或水棲性蛇類,生活在熱帶雨林、亞熱帶和暖溫帶潮濕的森林中。這樣的生態環境使得蟒蛇和鹿共存具有可能性,同時蟒蛇吞食鹿我們也能做出科學的解釋。蟒蛇特殊的身體結構可以感覺到獵物的心跳位置,它會把身體的全部力量都用在心跳的周圍,壓迫獵物心臟停止血液流動,最終導致獵物血液停止流動而死亡。也就是說使獵物心臟功能衰竭導致血液停止供應。大多情況下,它是處于靜止棲息的狀態中捕食獵物的。一旦獵物靠近時便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咬住,并用身體將其纏繞壓迫致死,然后從獵物的頭部開始吞食。蟒蛇的這種吞食方式主要來源于它們下頜的特殊結構。它們的下頜骨由彼此獨立的兩大部分組成,這兩部分可以交替運動。為了更好地進食,蟒蛇在豎起前身的同時,將嘴張大,咬住獵物,然后再閉合上下頜骨,依次讓每個上下頜輪換的運動。蟒蛇嗜食鼠類,也可以吞食與自身體重相當或超過自身體重的大型動物,如鹿、羚羊、家禽和家畜等。蟒蛇吞鹿最早見于《海經·大荒北經》:“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國,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黃頭,食麈?!甭故球咦钪匾氖澄飦碓?,即使在今天蟒蛇吞鹿的場景也并不少見。然而,在趙寶溝文化時期居民能親眼所見蟒蛇吞鹿,一定會從心靈上對蟒蛇敬若神靈加以供奉,以祈求部族平安?!爸袊幕瘜嵱美硇缘奶攸c對于宗教態度并不是心靈的皈依,而是采取了實用的態度?!?于建設.紅山文化十講[J].赤峰學院學報·第五屆紅山文化高峰論壇專輯,2011(2):51-128.通過獻上犧牲之物——鹿以祈求神靈不要禍及部族并成為部族的保護神是史前人類精神的訴求,也是生存的需要。在原始氏族制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們對周圍許多復雜的自然現象無法解釋而感到神秘。因此產生了某些動植物的圖騰崇拜。在桂北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先人是以蛇作為圖騰崇拜對象,并世代傳承,有的傳承到現在?!霸诙弊宓膫鹘y意識中,山間的蛇不是普通爬行動物,而是既可降災于人,又可造福于人的超自然物。因此,對蛇產生恐懼心理,并由恐懼而懷崇拜之情,禁忌捕食,意欲祈求蛇神保佑人畜興旺,五谷豐登?!?陳維剛.桂北侗族的蛇圖騰崇拜[J].蛇志,1991(4):97-98.小山遺址陶尊上刻畫的動物形紋飾所要表達的可能并不是對鹿、豬、鳥等動物的崇拜,而是對蟒蛇的敬畏。將鹿、豬、鳥等動物形紋飾刻畫在陶尊上可能是為了把這幾種動物作為犧牲之物獻祭于蟒蛇。

將蟒蛇作為祭祀之神、鹿作為犧牲之物表明了趙寶溝文化時期人類理性化的需求。這種需求是延續興隆洼文化以來漁獵傳統的必然產物,也是遼西地區多丘陵、山地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的必然結果。

〔責任編輯:徐昭峰〕

A study of the animal patterns on the two zun shaped implements unearthed from Zhaobaogou culture stratum research institute of hongshan

Ma Haiyu

(InstituteofHongshanCulture,ChifengUniversity,Chifeng024001,China)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animal patterns on the Zun shaped implements unearthed from Xiaoshan sites include deer, wild boars and birds, etc, which were preys in the ancient time; while the Gods for sacrifice should have been boas. A whole picture about boas swallowing deer was unearthed from the Nantaidi sites, which is also reflected from the patterns on the Zun shaped implements unearthed from Zhaobaogou sites. The sacrifice of boas reflects the rational need of the humans living in Zhaobaogou Cultural period. This kind of need had been the inevitable products of traditional fishing and hunting since the period of Xinglongwa Culture as well a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 as hilliness and mountains.

Zhaobaogou culture; zun shaped implement; animal pattern

10.16216/j.cnki.lsxbwk.201703128

2016-12-08

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陶器紋飾研究”(2016NDB078);遼寧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遼??脊艑嵺`教育基地(10165201502)

馬海玉(1974- ),男,內蒙古赤峰人,赤峰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遼西地區史前考古研究。

K871.13

A

1000-1751(2017)03-0128-05

猜你喜歡
蟒蛇小山野豬
蟒蛇為什么不會被獵物噎死
萌萌的小野豬
柯爾特蟒蛇轉輪手槍
小山小水
《尋找獾小山》圍爐點評
尋找獾小山
李小山:藝術害苦了多少人?
好餓好餓的蟒蛇
智慧的野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