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做一個宋朝的茶人

2017-05-26 07:36堯耳
普洱 2017年1期
關鍵詞:茶道傳統文化

堯耳

冬日下午的茶室內,林在峰安靜地泡茶,身后的粉墻掛著云泉先生清削的“茶言”二字,案幾上墨跡未干的宣紙正在發出水汽蒸細微聲響,讓整個空間顯得干燥而幽靜。

這是一餅云南普洱,年代不久,所以也沒有品飲名茶的壓力。之前林在峰召集的茶會,總有朋友拿來不同區域、年代和品類的名茶,一臉興奮地請大家品鑒。這些聞名遐邇的品類早有各位名家的鑒賞心得,于是我們也只得硬著頭皮正襟危坐,肅穆地看著林在峰燒水煮湯,優雅淺酌,然后微皺眉頭,說幾句評語,這才算在情面上應付了過去。

可是一場下來,完全沒有朋友相聚的閑散和愉悅。喝茶本是一件自然清靜之事,要的就是拋開俗念、內心澄澈,在茶湯甘苦中梳理和反思自己的人生。如果內心裝著社交和答卷的壓力,恐怕再好的茶葉也沒有絲毫美味。

后來,茶會便只選擇幾個對味的好友。而且強硬要求林在峰不準拿出過于昂貴的名種,以保證大家能心無芥蒂,自在交流。比如此刻的普洱,雖然不名貴也不久遠。但經過林在峰的悉心沏泡,那份飄渺的煙火氣像極了老友之間的情誼。

和林在峰的交談,便在這份閑散中徐徐展開。

童年的種子

與茶的緣分似乎是始于讀藝術專業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親近,但林在峰始終覺得,其實早在孩童時,爺爺奶奶便已在他靈魂深處埋下了體驗和收獲美的種子,它蓬勃生長,直到變成此時的根深葉茂。

為了養家,父母都在不同的地方奔波。于是林在峰的童年時光,基本是在成都跟著爺爺奶奶度過。一個不算殷實的普通家庭,一對慈愛老人與調皮孫兒的日常圖景。雖然樸實簡單到略顯清貧,卻又隱約攜帶著昔日的榮光。爺爺原籍福建,曾是黃埔軍校的教官;奶奶很小被作為童養媳嫁出,于是在婚禮前只身逃出家鄉,之后學醫,曾擔任過民國政府高級將領的家庭醫生。

因此,即便回到民間,過上普通市民生活。兩位老人依然保持著高貴優雅的氣質。清貧生活絲毫沒有破壞他們樂觀熱情的態度和對美好事物的永恒追求。爺爺喜歡剪紙、繪畫,非常注重生活品味。時常帶著稚氣的林在峰聽川劇、看展覽、逛古玩攤;而奶奶則在餐桌上尋找樂趣,紅燒肉、四喜丸子、黃燜雞……每道菜從色彩到味覺都做得精致,傾注了她的慈愛以及對生活的樂觀態度。

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如同春雨般浸潤了林在峰的整個生命。他記得喝的第一杯茶,就是爺爺從福建老家帶回來的鐵觀音;買的第一只瓷器,是為了學國畫,爺爺帶他去古玩攤淘回的霽藍小碟,并且告訴他這是皇家祭天專用的單色瓷器;他記得奶奶做菜時的用心,溫和卻穩定的流暢動作;記得大冬天里,只能在木盆里洗澡,爺爺奶奶一邊抱著他擦干身體一邊唱《黃河大合唱》歌劇選段,以此來鼓勵他抵抗寒冷。點滴匯聚起來,最終將他引導至藝術的世界,促使了他選擇作畫、品茶、聞香,欣賞一切美好的事物,并以此享受人生。

藝術口味的“拐點”則來自于美院時代。在這之前,林在峰癡迷于西方藝術,熱愛那些層次豐富的濃郁色彩和線條,那些目標明確描摹真實的圖案。但上了美院,導師便要求去感受和理解不同藝術門類的內涵。由此,林在峰主動跑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去各處觀看展覽,并且細細的回味爺爺曾經留下的點滴。他逐漸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深藏的意蘊和樂趣,茶也自然而然成為了他傾心投入的愛好。

初窺茶之門徑

第一口鐵觀音之后,一直等到讀美院,愛上傳統文化的林在峰開始有意識地品味茶湯。他清晰地記得自己第一次接觸普洱,是在2004年的春天,一位朋友從云南旅游回來,請一群朋友喝了一餅普洱。剛剛喝完時感覺很平淡,略有幾分煙火氣。但當他獨自走路回家時,才感覺到悠遠的回味一直在舌齒之間彌漫。茶的品牌年份早已模糊,但他永遠難忘當晚的身體記憶??邶X留香、舌底鳴泉這樣的詞語并非故弄玄虛,而是極為真切的感受。

他開始研究普洱,買回很多書來翻閱,買回一堆茶葉來品嘗、比較,并且結識茶界的朋友,到處淘茶喝茶,交流心得。2009年,他喝到一泡有八十年以上歷史的龍馬同慶號,這是首次領略真正意義上的老茶;之后又喝到有人參香味的紅??;再之后的號級、各大山頭茶,這些茶江湖中的名品就像博物館中的經典名畫,為他建立了對茶在審美上的標桿,同時也一步步印證了他對茶的認知。

隨著不斷學習和品味,他對茶的感悟也越發深入。在他看來,茶文化就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除了喝茶本身,還要鏈接起紫砂器、瓷器、火爐、香道、金石、書畫、篆刻、建筑、佛學等等,茶文化在中國從唐代開始生長,從茶本身到茶道儀軌,以及圍繞著茶生活形成了一整套意識形態和美學生活。泡茶品茶并非只是解渴或者嘗味,更不是攀比虛榮追求奢華,而是要讓這種種文化藝術滲透進個人的心性,通過親近茶道換來整個生命質量的提升。

他為中國傳統文化這份特質冠上了“全息觀”這個時髦的詞匯。無論是山水畫中的散點透視,還是老莊哲學中的“道無可道”,都體現了個人對整個世界宏觀整體的把握。如果西方文化是一束射線,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一團水霧。當今流行的“大數據”等概念,不正是與中國哲學的混沌整合實現了完美呼應嗎?

向往宋朝

要領悟茶道必須熟悉傳統文化,要感知傳統文化則必須沉入歷史。在閱讀歷史的過程中,林在峰越發向往起宋朝的名士茶人。他們如此的從容優雅,十分擅長品味和欣賞生活之美。宋代文人的生活四雅:點茶、焚香、插花、掛畫,每一雅都不僅僅局限于單個藝術門類,而完全是傳統文化的整體呈現。掛畫不但看畫,還要欣賞器皿、用具、裝設;點茶也絕不是喝茶,還包括香席、儀軌、斗茶。

最能代表宋代生活方式的,則莫過于蘇東坡。他的詩詞成就已無須贅述,但這并非他生活的全部。除了文學,蘇軾更是一位熱愛各種生活的樂觀主義者。除了作詞行文,他也愛書法,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他還愛繪畫,擅長畫墨竹,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他還愛旅游,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行蹤,美景與古跡都成為了他的靈感源泉;他還愛美食,獨創的東坡肉流傳至今。甚至目前的“自來水”,以及潮流少年們常用的“呵呵”,據說都來自于他的發明。

在林在峰眼中,蘇軾正是一位擁有“文化全息觀”的真正大師,他發自內心的熱愛生活,熱愛藝術世界的一切美好,以此不斷提升自己,最終促成了各種藝術的高點。

這樣的大家之后也偶有出現,例如完成“曼生十八式”的陳曼生;收藏宣德爐、明清家具,同時也收藏古琴,編纂音樂典籍和鴿譜的王世襄先生,他曾經親口說出:“一個人要會玩,不會玩,就不可能做大事?!边€有錢學森先生、紫砂壺大師時大彬等等。他們在冥冥之中,其實都跟宋朝的蘇軾有著千絲萬縷靈魂上的連接。因為他們的藝術均非有目的的實施,而更多是在修煉自身的過程中,自然生發的對美的體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這才是東方文化中永遠不可替代的精髓,西方文化喜歡聚焦于一個點不斷深入,但卻可能被現代科技所覆蓋和證偽。但東方文化所挖掘的靈性和熱忱是會亙古不變的,因為它正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本質原因。

心性的修煉

林在峰的主要身份其實是一個空間設計師。對宋朝茶生活生出的向往,讓他不斷有沖動在自己的空間設計中還原宋朝人的日常生活。茶館“香樟雅集”就是他對自身理解的首次還原和印證。他把傳統廊檐和中式家具放入其中,同時還原傳統院落的外形恢復,極為有效地營造了純正的古典氛圍。

隨后,在三蘇祠宋人生活館的創意上,他再次實現了自己的愿景,在跟館長的首次交流中,他便大膽提出了設想。得到領導的認可后,他便傾情投入,將自己對宋朝文化的理解悉數展示出來,輕盈飄逸的插花與掛畫,秀雅清幽的茶席和門廊,對細部的精致打造更是讓國內外游客驚嘆。

還有千樹、仁泰禪茶等茶空間,盡管其中也有民族背景、密宗元素,以及香道和玉器的呈現。無論在喧嘩鬧市還是僻靜街巷,林在峰都回歸傳統,力求自成一體,但凡進入空間,首先讓心境平和與安靜下來,然后再去尋求體驗和鑒賞。

茶道有著相似的內涵。所謂器以載道,氣韻承載茶道。林在峰一直把游心和煉心當作茶本質。前者是逍遙自由,后者是努力精進,二者互成因果,缺一不可。

此時的林在峰已從門外漢成為了茶席主人。但茶客如流水,看得多了,他也能在短時間內看出誰是真心親近茶道,熱愛傳統,誰只是附庸風雅,淺嘗輒止。對后一種人,他笑而不語,不點破,不深交;對前一種人,他更愿意提醒他們保持淡定,首先要明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從這棵大樹的根部學起,一點一滴積累沉淀,掌握足夠的信息量。有了知識儲備,這份發自內心的喜歡總會不斷生長,最終形成自己獨有的品味和感悟。

理解茶文化切不可急于求成,拿著一個小概念、小標簽便當作全部,如此容易走入偏門,徒自增加許多煩惱和障礙;更不可虛榮攀比,拿來作為妝點自身的矯飾,或者炫富的工具。

即便是價值不菲的宋盞,林在峰也不喜歡將其秘藏,而要拿出來日常使用。在他看來,名貴茶器所攜帶的美感、信息和能量必須要在人的親近和撫拭中方能得以傳遞。而使用名器也絕非獲得膚淺的虛榮滿足,而是要通過使用名器,逐漸改變自己的動作、氣韻、語言和節奏。因為對名器的珍惜會引發使用者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心,動作越發精準緩和。這一層表象下,是對心性的緩慢打磨。

所以,只要是進入了自身的審美體系,便都可以放開胸懷去接納,無需以分別心辨出孰優孰劣。茶道包羅萬象,但內心卻又要自在純粹?,F代生活如此忙碌快速,許多人的頻率也顯得紊亂,茶道正是調整自身頻率的最佳方式。有很急的事情,不妨泡一杯茶再走,有了平緩的步調,勝率也便多了幾分。忙碌的度過一天,回到自己的居所,泡一壺茶,調整自己的節奏和頻率,就像電腦一步步休眠的狀態,也為自己換回休憩的機會。

至于品茶的人數,林在峰相信:一人喝茶得神,二人喝茶勝,三人喝茶只得味。獨自品茶,是要跟自己的靈魂,跟自己理解的先賢和經典對談;兩人喝茶則像高手過招,互相切磋,鞭策精進。這既是兩人在心性和認知上的理解較量,品出的味道也印證著每個人的狀態和情緒;三人以上,聊天多過沉思,便只能得到一口茶味。語言多是無用,品茶還是需要敬畏心和儀式感。

聽到此處,我站起來,作勢要走。這擺明了說我們都是多余的人,打擾了他同自己對談的時間。林在峰端坐茶席之后,微笑著并不言語,而是手指剛剛淘來的清代潮汕紅泥茶爐上的兩行小字: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冬日短促,窗外已天色低沉,室內卻暖意融融。胡哥與我望著林在峰,三人心有靈犀,默契對望,哈哈大笑起來。

猜你喜歡
茶道傳統文化
體驗茶道魅力
年味里的“虎文化”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論新時代中國茶道精神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茶道人生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茶道六百年》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