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當代影響

2017-05-31 09:07李濤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民本思想內容影響

李濤

摘要: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要是指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重民”、“仁政”的思想對于當時社會具有進步意義,作為一直深深影響著中國傳統社會的儒家民本思想,時至今日,我們仍能感受到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帶來的影響。本文對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內容進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合理內核,揭示其在當今背景下的局限性,這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內容;影響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3.044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3-0147-03

各國的民主是由內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強加的。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并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健全、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總結歷史經驗,吸收諸子百家學說,在維護當時國家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雖與當代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有所差別,但其有一定的合理內核,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借鑒意義。

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內容

歷史的發展造就了民本思想的形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但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是在春秋時期,成熟在戰國時期。正處于社會形態轉型的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為創始人的儒家學派在前人基礎上,在尋求治國之道上發現人民在國家興衰中的作用不可小覷,于是以民本思想立于百家之上,從而影響著后世歷朝歷代,民本思想是貫穿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條主線,其杰出代表人物當屬孔子、孟子和荀子,他們奠定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根基。先秦民本思想自古作為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核心,貫穿華夏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從春秋到現代都有它的身影。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要體現在“重民”、“仁政”兩個方面。

(一)“重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礎

君與民的關系,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最基本的問題,而孔子、孟子、荀子主要從經濟的視角去闡述,即二者互相制約,民對君的根本制約,君對民的最終依賴??鬃幼鳛槿寮覍W派創世入,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開山者,奠定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礎,其認為君臣在行政上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思想上強調“重民”,“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雖然他并沒有直接闡述君與民的關系,但是他將民在國家經濟中的作用充分體現出來。正面闡述君民關系的是儒家學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他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觀方略,這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趨于成熟的重要轉折點。他的思想實際上是間接反對了君權神授的封建思想,擺正了人民在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認識到人民才是主導政權的基礎。而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他的君民關系思想不同于孟子,其力主“尊君愛民”,他主張“性本惡”,需要外力教化,從表面看其屬于法家思想,但從其根本看,他并沒有忽視人民的地位,其提出了兩個進步性觀點,一是“君舟民水”論,二是“立君以為民”,君與民的關系進一步明確,這對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仁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

民生問題關乎著國家的富強安定,先秦儒家民生思想最重要內容就是如何解決民生問題,安撫百姓,保社會穩定、國家富強。對于民生問題,三位思想家都是從稅收和徭役人手??鬃犹岢?,“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辈⒃谥卫碇呱咸岢龈幻?、愛民。同時孔子繼承西周時代“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強調先德后刑,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以德治教化為主,以刑治為輔,而孔子的思想大多是從個人品性上談的,在政治上孔子提出“不忍人之政”,即不忍君王個人的朝政。到了孟子才衍生出施行“仁政”的訴求,孟子提出了“仁心待民、政在養民”的仁政措施,是民本思想內容的延伸,孟子主張“末端的減輕”——省刑薄賦,直接減少人民的稅務負擔,減輕刑罰,從而使人民獲益。荀子大大發展了孔孟的思想,提出“節用裕民”的富國裕民理論,他論證說:“節用裕民而善藏其余。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禮節用之?!薄皬姳尽迸c“節用”是不夠的,還需要厲行“節用”,提出“足國相結合,才能完善富國裕民之策。這些都可以看出,重視民生、夯實經濟基礎,看重人民利益,這對民主進程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局限

(一)重視人治,忽略民治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產生的根本就是統治階級害怕失去統治地位,雖然肯定人民的地位,但是并沒有將權力賦予人民,改變專治制度,其目的就是形成尊卑有序的政治體系。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自始至終強調“賢君”,其根本目的是強化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將國家興亡與“圣王之治”聯系在一起,肯定封建專治君主主義的必要性。先秦儒家學者將國家富強美好愿景寄托在“賢君治世”上,將一國權力集統治者一身,夸大統治者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同時滋生腐敗、權力濫用等現象。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中缺乏“民治”,并不會賦權于民,在那種社會中,很難有辦法讓老百姓去參與政治,更不要說民主和民治了。雖然有統治階級的士官愿意體察民情,但一時的施舍無法根本保證人民的民主政治權利。

(二)注重自上而下,忽視民愿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雖然提出許多“治民之策”“減賦稅”“輕徭役”,這些雖然在一時可以解決民生問題,但是,其始終是站在統治者角度,為君說話。梁啟超指出:“儒家仁政民主思想的最大缺點在專為君說法,而不為民說法?!边@也表明了其根本意圖在于治民,鞏固統治者地位,滿足統治者的需求。施行“仁政”,只不過是希望統治者在現有的政策之下進行調整,盡可能減輕人民負擔,其意愿是美好的,希望“民富”,但從統治者角度施加給底層人民的一些“恩惠”,是否真正是人民所需要的,并沒有考慮,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受限于君權統治之內,名為民,實為君,并沒有認識到民生問題的根本所在。

(三)重視教化,輕視法律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作為思想文化,其繼承了西周“敬德保民”思想,在治理國家社會過程中主要以道德教化為主,但相對于法治而言,道德教化雖然有著不可替代的規范作用,但是其規范基礎顯得十分不可靠。也正是民本思想缺乏剛性的、可操作的制度,使得其提倡的一切理想目標成為沒有具體要求的號召,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當時社會存在的問題。民本思想道德教化的根源在于建立儒家“性本善”思想,孔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也”,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在性善論的基礎上施行德化,對人性是十分樂觀、信任的,雖然荀子提出“性本惡”,但其認為通過教化可以改變本性。隨著社會的發展,朝代的更迭,道德教化在國家治理中的效果逐漸弱化,法制才逐漸被重視起來?,F代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用法律要求去規范個人的不當和不符合社會準則的行為。如果只去感化和德化而缺乏懲治,是不利于社會健康發展的,更滯殆了法律制度的發展?!叭寮疫@種人性論預設的首先一個可能的后果就是它更容易導致德治、泛道德政治而非民主、法治”??梢?,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道德教化標準太過模糊,因為模糊的規范不像憲法框架那樣體系全面、具體,不能涵蓋現代生活各個方面。當它遇到無法處理的事,就會把價值判斷交給個人,依仗個人經驗解決。道德成為唯一衡量社會利益的標準,法律則成為道德的附屬品,受道德左右,對于實際問題,依靠軟性規范處理。那么政治成為德化臣民的舞臺,而不是治理的學問。

民本思想主張人治、注重自上而下等級劃分、重視教化,是人治社會的產物,不符合以法律為基礎的法治社會的要求;民本思想本質上是為了更好地統治民眾,并用來服務封建專制,它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是適應封建經濟的文化建筑,代表了封建主階級的利益,體現了儒家民本思想的階級的局限性,注定無法過渡到真正的民主思想。

三、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當代影響

(一)奠定了中國民主進程的基礎

中國的封建社會歷史跨度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要長,在這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王朝不斷更迭,但是并沒有使得封建制度中斷,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中的合理內核對階級矛盾起到了調和作用,避免了階級沖突,從而使封建社會得以長存幾千年。自春秋戰國開始,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在這個社會形態轉變過程中,民本思想得到了迅速發展,民本思想得到君王的認同,施行仁政,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人民的負擔得到減輕,既有利于國家戰后經濟的恢復,又促進了政權的穩定,使得國家穩定發展,成為君王統治國家的一個重要治國方略。隨著封建王朝的不斷更新換代,后一個王朝建立也必須效仿前朝,施行儒家民本思想提出的仁政,形成了良性循環,從而保證了中國政治文化始終保持著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奠定了我國積極的政治文化基礎。

(二)有利于鞏固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雖然在當今社會看來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對于當時社會來說具有進步性意義,其一些主張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要求有一定共通之處?!耙匀藶楸尽笔恰懊裎┌畋尽钡娘w躍,中國共產黨雖然是我國執政黨,但是人民才是國家真正的主人,這里指的人民群眾個人不是臣民,我們常用魚水、舟水的關系比喻政府和人民的關系,在黨和人民的關系上,我黨貫徹“群眾路線”,要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說明依水者而順勢,順勢者可長治。在國家治理中雖然都看重人民的地位,但中國共產黨的“以人為本”將“為治民”上升到了“為民治”,這充分體現了我黨始終代表廣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根本特性,同時也鞏固了我黨的執政地位。當今社會,黨內腐敗滋生,嚴重影響了黨的威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必須牢記,反對腐敗是黨心民心所向。有黨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敗斗爭必定勝利”??梢姟懊裥南虮场钡膯栴}是非常重要的;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到“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所以,關注民意,傾聽民聲,順應民心,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古今都必須做到的。

(三)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和諧社會本質上是法治社會”,社會主義法治并非完全指法律制度一種手段,其中包括德治,德治的理論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強調道德教化,注重個人修養,其可以在法律的“對面”,補充法制在個人層面的不足。傳統文化的觀念作為“軟規范”在每個人的主觀意識上起著價值導向作用。這種作用是直接作用主體,束縛主體的實踐行為,而不像法律那樣在事后對人進行懲治。我國在教育中早已重視這一點,將大量古文納入到中小學教育階段課本中,其中就包括先秦儒家代表的著作,目的是在個人修養方面培養其正確的政治素養。在文化方面,現在大力宣揚“國學”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莫過如儒家道德禮教,道德是法治的基石,民本思想作為傳統政治文化,可以促進個人修養、自覺意識的提高,有利于學習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實現全民守法的社會風尚、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促進作用。

猜你喜歡
民本思想內容影響
這是一份不受影響的骨子里直白的表達書
《孟子》折射出的契約精神
淺析彭德懷廬山上書事件體現出的民本思想
儒家民本思想淺析
如何搞好期末復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